胡景宏;纪阳
目的:探讨氟哌啶醇合用卡马西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住院40例患者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年龄18~60岁;入组时PANSS总分≥60分,并且PANSS以下四项条目中,作为兴奋因子,至少两项满足下述标准P4(兴奋)=3-5、P7(敌对性)=3-5、G8(不合作)=3-5、G14(冲动控制缺乏)=3-5;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氟哌啶醇合并阿普唑仑、卡马西平对照组口服氯氮平.治疗前,后7、14、28、42天,以PANSS量表作为疗效和评定工具;以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应用t检验等方法完成相关分析.结果:氟哌啶醇合并卡马西、阿普唑仑,在用药第七天兴奋因子有明显下降,其控制兴奋状态疗效与氯氮平相当.初时几乎未出现不良反应,当氟哌啶醇达到较大治疗剂量时,才逐渐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但合并安坦后锥体外系反应迅速缓解.结论:氟哌啶醇合并卡马西平、阿普唑仑能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且不良反应轻,患者易接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林劲松;刘敬阳;刘旭阳;张作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原因,从而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方法:根据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高低分类对照,找出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1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较低与其病前性格、家族史有一定关系,而与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疗程剂量、维持治疗情况及家庭融洽度、社会干预度有密切关系.结论: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提倡治疗的足量、足疗程,用药选用较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的连续性和家庭、社会的密切关注.
作者:程群;谭权;陈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盐酸文拉法新对广泛性焦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9例临床诊断为广泛性焦虑的病人用盐酸文拉法新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盐酸文拉法新治疗广泛性焦虑有效率94.9%,不良反应有口干,恶心、厌食、头痛等,症状轻微,不影响治疗.结论:盐酸文拉法新对广泛性焦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胡景宏;纪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对大鼠体重和行为变化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应激组.应激组大鼠接受强迫游泳4周,每天15分钟.用电子动物秤称大鼠的体重,开场实验评定大鼠的行为.结果:(1)第3、4周应激组大鼠体重增长明显低于对照组(45±21,67±17, P <0.05;54±27,81±16, P <0.01);其余各周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第1周应激组大鼠穿行格数明显多于对照组(77±31,44±20; P <0.05).应激组大鼠在第4周的穿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比第1周明显减少(43±16,73±31, P <0.05;8±5,21±12, P <0.01).结论:(1)慢性应激导致大鼠体重增长减少.(2)慢性应激使大鼠行为改变,与对照组比,应激大鼠活动增多;应激大鼠自身前后比,行为受到抑制.说明强迫游泳使大鼠焦虑、警觉性增高,但随着应激次数的增加,行为抑制越来越明显.
作者:陈纯姿;刘少文;赵巍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氯丙嗪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慢性精神分裂症12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利培酮或氯丙嗪,疗程12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与氯丙嗪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和78%.治疗前后阴性量表分2组间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培酮与氯丙嗪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但对阴性症状明显优于后者.
作者:邹清兰;范建华;陈世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氯氮平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之出现的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严重的仍属粒细胞缺乏.由其引起的低钾麻痹偶见报道,但其机制均不清楚,本文收集我院历年发生的病例,共11例,对其发生的可能机制及其预防作一初步探讨.
作者:李建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和氯氮平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长期服用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的住院病人149例,正常对照组52例,分别测定空腹血糖.结果:氯氮平组、氯丙嗪组血糖异常率分别为19.23%、18.01%,对照组为3.85%,两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氯氮平组、氯丙嗪组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氯氮平能明显引起体内糖代谢紊乱.
作者:宋红梅;李保务;向秀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临床中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症状,可见于各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方式多、突发性强、不易防范、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通过对156例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观察,结合护理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作者:苗夕枝;李秋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将124例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进行行为矫正干预,共10周,用Noise量表评定,结果:与入组时相比Noise各因素变化值从第2周至第10周均优于对照组( P <0.01),且增分或减分幅度逐渐增大.结论:行为矫正治疗对分裂症患者病情及日常功能有较好改善.
作者:禚传君;吴宝庆;张爱群;魏俊明;胡文东;逯志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精神科住院病人发生低钾的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探讨降低住院精神病人低钾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 568例精神科住院病人血清钾的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患者.结果:精神科住院女病人低钾发生率为10.8%,男病人低钾发生率为8.1%,无显著性差异,以夏季为高峰期,占全年41%.精神分裂症病人占总低钾人数92.8%,其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结论:饮食不良是精神科住院病人发生低血钾的主要原因,改善饮食可减少精神科住院病人的并发症,有利于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曹九英;曹克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老年人机体内部功能减退对生理状态有影响已为众知,而其外表的衰老征象给人心理带来不良刺激却鲜为人知,这些不良刺激也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老人的生活质量,宜引起老年心理研究者的注意.
作者:邹春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米氮平对惊恐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40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成米氮平治疗组、帕罗西汀治疗组,并用HAMA、GAS、SERS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在疗效方面,两组患者的HAMA及GAS分在不同治疗时期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周末,以HAMA减分率判断,米氮平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4.44%,治愈率为72.22%,而且米氮平组与帕罗西汀组患者的有效率及治愈率亦无显著性差异.在副作用方面,两组患者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米氮平治疗惊恐障碍患者疗效及副作用与帕罗西汀相当.
作者:杨海晨;余常红;高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研究表明: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因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退学占退学总人数的30%~ 60%[1].目前研究大多只针对大学生而对中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相对少.那么,有关中专学生心理状况如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指导正确处理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为此,本文对赤峰市四所中专学校在校生进行一次抽样调查,目的是了解分析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本地区在中专学校开展心理卫生咨询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国华;王玉霞;邢淑芳;寇双;李艳祥;柳宝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某精神科门诊抗抑郁剂的适应症、使用状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003年度某月北京回龙观医院安定门门诊部就诊患者中使用了各种抗抑郁剂的185例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用药种类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抗抑郁剂主要用于情感性精神障碍(66.5%),其次是精神分裂症(17.8%)、神经症(12.4%),少部份用于脑器类精神障碍(2.2%)、进食障碍(1.1%).采用频度高的是SSRIs (58.4%),其次是其他新型抗抑郁剂(22.2%)、传统抗抑郁剂(19.5%).结论:临床上抗抑郁剂的应用(适应症)范围逐渐扩大,临床已经从传统抗抑郁剂转为以SSRIs及其它新型抗抑郁剂为主流的药物治疗方案.
作者:胡永东;闫连社;高梅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罪犯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比较52例男性服刑罪犯中的精神分裂症与48例普通医院中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的MMPI量表分.结果:罪犯组精神分裂症MMPI测试的L、Hs、D、Pd、Pa、Si量表分明显高于非罪犯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结论:服刑罪犯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加表现为掩饰、消极沮丧、诸多躯体不适、多疑及敌对等,应关注这部分人的心理健康.
作者:赵山;崔中俭;童寿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个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及EPQ对518名高中生进行测试.结果:城市学生的掩饰程度较高;农村、男性学生较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农村女性学生表现为相对内向、情绪不稳定.防御方式、应对方式与个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性格外向的学生多倾向于采用成熟的防御方式并积极应对外部刺激;而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多倾向于采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方式,并消极应对环境刺激.结论:应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作者:陈习朋;孙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一:史××,男,35岁,未婚,小学文化,无职业.于2003年2月20日送住我院.总病程23年.上小学五年级时(12岁)无原因发病,主要表现日渐孤僻、少语、不交往、懒散、发呆、暗自发笑、无声自语、无目的漫游、夜眠差、呆坐一处少动,不主动洗梳更衣进食,病情渐重没有缓解期.因对周围无危害及家庭经济困难一直未经治疗.父母均病故,与其兄住一起,因无人照料而送住我院.家族中母亲、哥哥及两个姐姐均精神异常,诊断精神分裂症.
作者:赵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病人首次住院的临床情况.方法:对3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住院的临床分型、家族遗传史、病前个性、起病形式、诱发因素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偏执型为多(41.77%),其次为未分化型(36.28%)和青春型(16.46%).有家族史和个性内向型者起病年龄较早.缓慢起病者(51.83%)多于急性起病者(22.56%).急性起病者显好率(78.40%)高于缓慢起病者(58.79%)( P <0.01).高文化程度自知力恢复和部分恢复比例(89.40%)高于低文化程度(67.77%)( P <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病、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是较为难治的精神疾病,应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张瑞霞;宋惠芬;吴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应用喹硫平与利培酮进行对照治疗研究,采用PANSS、BPRS、TESS量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8周分别进行评分.结果:1)在治疗结束时两组疗效相似,两组治疗后PANSS和BPRS总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0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经8周治疗后,总有效率:喹硫平组68%,利培酮组72%.3)两组治疗后PANSS减分率:喹硫平组(38.87±16.52)%,利培酮组(40.1±17.6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4)TESS表明:两组在心动过速、视物模糊、兴奋、嗜睡、失眠、口干、便秘等项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在头昏项利培酮组优于喹硫平组,而体重增加、震颤,喹硫平组优于利培酮组.结论:喹硫平与利培酮一样是一种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但喹硫平锥体外系副作用更小.喹硫平和利培酮都是有效、安全的抗精神药物.
作者:罗毅;王安奇;梅红彬;霍云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为及时了解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住院病人构成比发展趋势.方法:收集我院1978~ 2002年间,各年度收治的精神科病人数和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住院人数.结果:25年间共收治486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其住院构成比由0.2%上升至2.2%,增长10倍多.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其住院构成比有直线上升趋势( x 2=167.428, P <0.001);并且发现住院构成比与时间序列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其方程为P=-1.935754+0.000978Y.结论:在我国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虽然较欧美低,但有明显上升趋势,尤以近几年显著,令人担忧,各界人士应高度重视,否则严重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作者:周展凤;杨小敏;刘小冬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