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氮平致低钾麻痹

李建芬

关键词:氯氮平,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粒细胞缺乏, 可能机制, 低钾麻痹, 副反应, 预防, 应用, 收集, 临床, 病例
摘要:氯氮平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之出现的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严重的仍属粒细胞缺乏.由其引起的低钾麻痹偶见报道,但其机制均不清楚,本文收集我院历年发生的病例,共11例,对其发生的可能机制及其预防作一初步探讨.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文拉法辛治疗广泛性焦虑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盐酸文拉法新对广泛性焦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9例临床诊断为广泛性焦虑的病人用盐酸文拉法新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盐酸文拉法新治疗广泛性焦虑有效率94.9%,不良反应有口干,恶心、厌食、头痛等,症状轻微,不影响治疗.结论:盐酸文拉法新对广泛性焦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胡景宏;纪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以穴位透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11例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门诊1998~2004年经笔者接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人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左侧病变6侧,右侧病变5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28.6岁,病程一周以内者10例,二周者1例.发病季节均在秋末春初之间.

    作者:陈国岐;陈东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47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7例经CCMD-3诊断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利用利培酮治疗8周,分别以PANSS量表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对儿童显效率81%,起效时间17天,疗效剂量2~3 mg/d.结论:利培酮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适合儿童精神分裂症治疗.

    作者:杨玲;刘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个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个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及EPQ对518名高中生进行测试.结果:城市学生的掩饰程度较高;农村、男性学生较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农村女性学生表现为相对内向、情绪不稳定.防御方式、应对方式与个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性格外向的学生多倾向于采用成熟的防御方式并积极应对外部刺激;而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多倾向于采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方式,并消极应对环境刺激.结论:应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作者:陈习朋;孙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精神科住院病人低血钾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精神科住院病人发生低钾的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探讨降低住院精神病人低钾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 568例精神科住院病人血清钾的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患者.结果:精神科住院女病人低钾发生率为10.8%,男病人低钾发生率为8.1%,无显著性差异,以夏季为高峰期,占全年41%.精神分裂症病人占总低钾人数92.8%,其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结论:饮食不良是精神科住院病人发生低血钾的主要原因,改善饮食可减少精神科住院病人的并发症,有利于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曹九英;曹克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轻型颅外伤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

    目的:探讨轻型颅外伤患者的认知状况及P300电位在评价其认知功能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2例轻型颅外伤患者和50例健康者分别进行了P300电位测定和认知能力筛查实验,并将两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轻型颅外伤患者组P300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延长和P3波幅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筛查量表中9个因子分及总分值轻型颅外伤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或 P <0.01).结论P300电位可作为评价轻型颅外伤患者的认知状况的重要指标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晓兰;穆俊林;陈兴时;张明岛;梁位流;秦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舒思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照研究

    目的:了解舒思在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舒思组20例,维思通组20例,均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AD),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60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减分率,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舒思组与维思通组总体疗效相当,但舒思组锥体外系反应(EPS)更少于维思通组.结论:该两种药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均有疗效.舒思因其更少的EPS对AD患者的症状改善可能更好.

    作者:谢林珠;张小亦;赵兆兰;陈正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利培酮与氯丙嗪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氯丙嗪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慢性精神分裂症12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利培酮或氯丙嗪,疗程12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与氯丙嗪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和78%.治疗前后阴性量表分2组间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培酮与氯丙嗪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但对阴性症状明显优于后者.

    作者:邹清兰;范建华;陈世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3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心理护理

    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随着精神症状的好转而出现的抑郁症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23例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鲁毅;姜旭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回归家庭社会干预措施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回归家庭社会干预措施的疗效.方法: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在患者回归前后进行评定.结果:显示采取定期回归与家庭社会干预措施后,BPRS、SANS、IPROS的总分及部分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定期回归前( P <0.05~ 0.001).结论:定期回归家庭社会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改善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疗效.

    作者:朱学平;朱孔美;李作珍;高林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脑卒中患者精神症状研究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常会伴有一定程度的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偏执、疑病等.

    作者:曾富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精神分裂症再入院诱因分析

    目的:探讨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再入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00例中有71例与药物因素有关,15例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家庭干预、社会支持体系对病人出院后的康复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谢家玲;吕红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舒必利致双下肢运动不能2例报导

    例一:史××,男,35岁,未婚,小学文化,无职业.于2003年2月20日送住我院.总病程23年.上小学五年级时(12岁)无原因发病,主要表现日渐孤僻、少语、不交往、懒散、发呆、暗自发笑、无声自语、无目的漫游、夜眠差、呆坐一处少动,不主动洗梳更衣进食,病情渐重没有缓解期.因对周围无危害及家庭经济困难一直未经治疗.父母均病故,与其兄住一起,因无人照料而送住我院.家族中母亲、哥哥及两个姐姐均精神异常,诊断精神分裂症.

    作者:赵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氯氮平致低钾麻痹

    氯氮平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之出现的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严重的仍属粒细胞缺乏.由其引起的低钾麻痹偶见报道,但其机制均不清楚,本文收集我院历年发生的病例,共11例,对其发生的可能机制及其预防作一初步探讨.

    作者:李建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长期服用氯丙嗪与氯氮平对血糖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和氯氮平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长期服用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的住院病人149例,正常对照组52例,分别测定空腹血糖.结果:氯氮平组、氯丙嗪组血糖异常率分别为19.23%、18.01%,对照组为3.85%,两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氯氮平组、氯丙嗪组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氯氮平能明显引起体内糖代谢紊乱.

    作者:宋红梅;李保务;向秀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期精神障碍10年间住院概况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期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0岁及以上的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180例(符合CCMD-2-R各类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这类患者占同期住院人数的0.94%;其中精神分裂症占首位28.33%,多发梗塞性痴呆17.22%,阿尔茨海默病12.77%.结论:老年期精神障碍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且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姚万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氟哌啶醇合用卡马西平、阿普唑仑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氟哌啶醇合用卡马西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住院40例患者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年龄18~60岁;入组时PANSS总分≥60分,并且PANSS以下四项条目中,作为兴奋因子,至少两项满足下述标准P4(兴奋)=3-5、P7(敌对性)=3-5、G8(不合作)=3-5、G14(冲动控制缺乏)=3-5;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氟哌啶醇合并阿普唑仑、卡马西平对照组口服氯氮平.治疗前,后7、14、28、42天,以PANSS量表作为疗效和评定工具;以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应用t检验等方法完成相关分析.结果:氟哌啶醇合并卡马西、阿普唑仑,在用药第七天兴奋因子有明显下降,其控制兴奋状态疗效与氯氮平相当.初时几乎未出现不良反应,当氟哌啶醇达到较大治疗剂量时,才逐渐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但合并安坦后锥体外系反应迅速缓解.结论:氟哌啶醇合并卡马西平、阿普唑仑能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且不良反应轻,患者易接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林劲松;刘敬阳;刘旭阳;张作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行为矫正治疗对分裂症病人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将124例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进行行为矫正干预,共10周,用Noise量表评定,结果:与入组时相比Noise各因素变化值从第2周至第10周均优于对照组( P <0.01),且增分或减分幅度逐渐增大.结论:行为矫正治疗对分裂症患者病情及日常功能有较好改善.

    作者:禚传君;吴宝庆;张爱群;魏俊明;胡文东;逯志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精神分裂症复发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原因,从而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方法:根据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高低分类对照,找出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1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较低与其病前性格、家族史有一定关系,而与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疗程剂量、维持治疗情况及家庭融洽度、社会干预度有密切关系.结论: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提倡治疗的足量、足疗程,用药选用较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的连续性和家庭、社会的密切关注.

    作者:程群;谭权;陈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丁螺环酮与博乐欣联合治疗酒依赖患者焦虑抑郁的研究

    目的:了解丁螺环酮与博乐欣联合治疗酒依赖患者焦虑抑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酒依赖者伴发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4和6周末分别以Hamiltom焦虑量表(HAMA),Hamiltom抑郁量表(HAMD),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及临床总体象量表(CGL)评定.结果:丁螺环酮与博乐欣联合治疗酒依赖者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以口干、恶心、便秘、头昏等多见.结论:丁螺环酮与博乐欣联合治疗能有效地缓解酒依赖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作者:王胜利;孙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