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神分裂症再入院诱因分析

谢家玲;吕红兵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复发, 抗精神病的药物
摘要:目的:探讨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再入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00例中有71例与药物因素有关,15例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家庭干预、社会支持体系对病人出院后的康复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丁螺环酮与博乐欣联合治疗酒依赖患者焦虑抑郁的研究

    目的:了解丁螺环酮与博乐欣联合治疗酒依赖患者焦虑抑郁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酒依赖者伴发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4和6周末分别以Hamiltom焦虑量表(HAMA),Hamiltom抑郁量表(HAMD),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及临床总体象量表(CGL)评定.结果:丁螺环酮与博乐欣联合治疗酒依赖者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以口干、恶心、便秘、头昏等多见.结论:丁螺环酮与博乐欣联合治疗能有效地缓解酒依赖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作者:王胜利;孙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56例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观察及护理措施

    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临床中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症状,可见于各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方式多、突发性强、不易防范、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通过对156例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观察,结合护理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作者:苗夕枝;李秋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男性服刑罪犯中的精神分裂症MMPI测试分析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罪犯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比较52例男性服刑罪犯中的精神分裂症与48例普通医院中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的MMPI量表分.结果:罪犯组精神分裂症MMPI测试的L、Hs、D、Pd、Pa、Si量表分明显高于非罪犯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结论:服刑罪犯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加表现为掩饰、消极沮丧、诸多躯体不适、多疑及敌对等,应关注这部分人的心理健康.

    作者:赵山;崔中俭;童寿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328例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病人首次住院的临床情况.方法:对3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住院的临床分型、家族遗传史、病前个性、起病形式、诱发因素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偏执型为多(41.77%),其次为未分化型(36.28%)和青春型(16.46%).有家族史和个性内向型者起病年龄较早.缓慢起病者(51.83%)多于急性起病者(22.56%).急性起病者显好率(78.40%)高于缓慢起病者(58.79%)( P <0.01).高文化程度自知力恢复和部分恢复比例(89.40%)高于低文化程度(67.77%)( P <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病、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是较为难治的精神疾病,应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张瑞霞;宋惠芬;吴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精神分裂症再入院诱因分析

    目的:探讨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再入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00例中有71例与药物因素有关,15例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家庭干预、社会支持体系对病人出院后的康复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谢家玲;吕红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恢复期精神病人住院压力源及应对

    目的:调查恢复期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压力源,探讨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压力,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对36例恢复期住院精神病人,采用沃吏瑟等人编制的住院压力源量表,采取交谈及问卷调查.结果:压力来源依次为:住院失去部分自由、诊断及治疗造成的问题、与配偶及家人分离、社交受限、缺乏相关信息、疾病的严重程度对个人的影响、经济问题、不熟悉住院环境.结论:坚持开放性护理的组织管理原则及方法,正确对待疾病及治疗过程中的问题,重视病人文化及信息的需求,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让病人正确认识压力、健康及疾病的关系,加强心理护理等应对措施,有助于帮助恢复期精神病人减轻或缓解压力.

    作者:马素红;李宝梅;韩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朝鲜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选择延吉市为调查点,探讨朝鲜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社区健康质量提供依据.

    作者:关伟;金守男;王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回归家庭社会干预措施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回归家庭社会干预措施的疗效.方法: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在患者回归前后进行评定.结果:显示采取定期回归与家庭社会干预措施后,BPRS、SANS、IPROS的总分及部分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定期回归前( P <0.05~ 0.001).结论:定期回归家庭社会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改善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疗效.

    作者:朱学平;朱孔美;李作珍;高林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舒思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照研究

    目的:了解舒思在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舒思组20例,维思通组20例,均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AD),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60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减分率,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舒思组与维思通组总体疗效相当,但舒思组锥体外系反应(EPS)更少于维思通组.结论:该两种药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均有疗效.舒思因其更少的EPS对AD患者的症状改善可能更好.

    作者:谢林珠;张小亦;赵兆兰;陈正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住院病人构成比趋势分析

    目的:为及时了解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住院病人构成比发展趋势.方法:收集我院1978~ 2002年间,各年度收治的精神科病人数和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住院人数.结果:25年间共收治486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其住院构成比由0.2%上升至2.2%,增长10倍多.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其住院构成比有直线上升趋势( x 2=167.428, P <0.001);并且发现住院构成比与时间序列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其方程为P=-1.935754+0.000978Y.结论:在我国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虽然较欧美低,但有明显上升趋势,尤以近几年显著,令人担忧,各界人士应高度重视,否则严重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作者:周展凤;杨小敏;刘小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行为矫正治疗对分裂症病人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将124例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进行行为矫正干预,共10周,用Noise量表评定,结果:与入组时相比Noise各因素变化值从第2周至第10周均优于对照组( P <0.01),且增分或减分幅度逐渐增大.结论:行为矫正治疗对分裂症患者病情及日常功能有较好改善.

    作者:禚传君;吴宝庆;张爱群;魏俊明;胡文东;逯志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长期服用氯丙嗪与氯氮平对血糖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和氯氮平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长期服用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的住院病人149例,正常对照组52例,分别测定空腹血糖.结果:氯氮平组、氯丙嗪组血糖异常率分别为19.23%、18.01%,对照组为3.85%,两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氯氮平组、氯丙嗪组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氯氮平能明显引起体内糖代谢紊乱.

    作者:宋红梅;李保务;向秀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个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个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及EPQ对518名高中生进行测试.结果:城市学生的掩饰程度较高;农村、男性学生较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农村女性学生表现为相对内向、情绪不稳定.防御方式、应对方式与个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性格外向的学生多倾向于采用成熟的防御方式并积极应对外部刺激;而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多倾向于采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方式,并消极应对环境刺激.结论:应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作者:陈习朋;孙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米氮平治疗惊恐障碍患者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米氮平对惊恐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40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成米氮平治疗组、帕罗西汀治疗组,并用HAMA、GAS、SERS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结果:在疗效方面,两组患者的HAMA及GAS分在不同治疗时期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周末,以HAMA减分率判断,米氮平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4.44%,治愈率为72.22%,而且米氮平组与帕罗西汀组患者的有效率及治愈率亦无显著性差异.在副作用方面,两组患者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米氮平治疗惊恐障碍患者疗效及副作用与帕罗西汀相当.

    作者:杨海晨;余常红;高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韶关市两所中学的32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27.1%的初中学生有自杀意念,女性、独生子女自杀意念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男性、非独生子女;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自杀意念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应对方式训练.

    作者:邓顺古;梁军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研究表明: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因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退学占退学总人数的30%~ 60%[1].目前研究大多只针对大学生而对中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相对少.那么,有关中专学生心理状况如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指导正确处理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为此,本文对赤峰市四所中专学校在校生进行一次抽样调查,目的是了解分析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本地区在中专学校开展心理卫生咨询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国华;王玉霞;邢淑芳;寇双;李艳祥;柳宝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期精神障碍10年间住院概况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期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0岁及以上的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180例(符合CCMD-2-R各类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这类患者占同期住院人数的0.94%;其中精神分裂症占首位28.33%,多发梗塞性痴呆17.22%,阿尔茨海默病12.77%.结论:老年期精神障碍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且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姚万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利培酮与氯丙嗪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氯丙嗪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慢性精神分裂症12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利培酮或氯丙嗪,疗程12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与氯丙嗪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和78%.治疗前后阴性量表分2组间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05).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培酮与氯丙嗪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但对阴性症状明显优于后者.

    作者:邹清兰;范建华;陈世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47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7例经CCMD-3诊断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利用利培酮治疗8周,分别以PANSS量表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对儿童显效率81%,起效时间17天,疗效剂量2~3 mg/d.结论:利培酮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适合儿童精神分裂症治疗.

    作者:杨玲;刘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氟哌啶醇合用卡马西平、阿普唑仑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氟哌啶醇合用卡马西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住院40例患者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年龄18~60岁;入组时PANSS总分≥60分,并且PANSS以下四项条目中,作为兴奋因子,至少两项满足下述标准P4(兴奋)=3-5、P7(敌对性)=3-5、G8(不合作)=3-5、G14(冲动控制缺乏)=3-5;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氟哌啶醇合并阿普唑仑、卡马西平对照组口服氯氮平.治疗前,后7、14、28、42天,以PANSS量表作为疗效和评定工具;以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应用t检验等方法完成相关分析.结果:氟哌啶醇合并卡马西、阿普唑仑,在用药第七天兴奋因子有明显下降,其控制兴奋状态疗效与氯氮平相当.初时几乎未出现不良反应,当氟哌啶醇达到较大治疗剂量时,才逐渐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但合并安坦后锥体外系反应迅速缓解.结论:氟哌啶醇合并卡马西平、阿普唑仑能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兴奋状态,且不良反应轻,患者易接受,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林劲松;刘敬阳;刘旭阳;张作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