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89例临床观察

赖声正;裴东怒;王芳乾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 心理和镇静治疗, 细菌性前列腺炎, 非细菌性前列腺为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方法采用西医和中西医结合配合心理和镇静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配合心理和镇静治疗组有效率86.51%,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有效率67.64%,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x2=8.33,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配合心理和镇静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满意,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邹城市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城乡居民对艾滋病(AIDS)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对策,于2003年7月对山东省邹城市辖区内的城乡居民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和自我保护意识方面的调查与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孔德怡;顾卓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ITP行脾切除2例临床分析

    妊娠对于已缓解多年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妇女增加了疾病复发的危险,对活动性ITP妇女可以使病情加重.孕期ITP的治疗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其次输注丙种球蛋白,输注血小板只有在病情危及需要控制急性出血、以及分娩时或剖宫产时才使用,经过上述治疗失败时可考虑行脾切除术.本文2例行脾切除效果满意,预后良好,本方法有可行性.

    作者:王红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肘部有神经病变的非神经源性骨化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肘部有神经病变的非神经源性骨化的外科治疗.方法对湘雅医院16个非神经源性骨化及尺神经麻痹患者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肢术前、术后后一次随访的感觉、运动情况.结果16个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平均运动度由术前46.7度恢复到术后105.8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15例尺神经麻痹症状完全恢复,1例尺神经麻痹持续1年的患者无恢复.结论对于已僵硬的肘关节,重复暴力处理将会加重关节的损伤,应予以避免:早期异位骨化组织切除及尺神经减压联合轻柔物理疗法会中止病变加重,使手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谢宏明;倪江东;宋德业;谭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2000年永春县346例痢疾的流行病学分析

    痢疾是法定传染病中发病率较高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为做好痢疾的防治工作,我们于2000年对永春县346例卡片报告的痢疾患者资料进行调查分析.1材料与方法对2000年1~12月份永春县卡片报告的346例痢疾进行卡片核实、订正.到县医院、中医院和22个乡镇卫生院查看门诊日志、住院病历、化验记录、传染登记本和疫情报告卡,走访6个乡镇13个行政村5348名村民和部分住院痢疾患者,了解发病情况及治疗经过.将查出的痢疾患者与上报到县防疫站的痢疾卡片和传染病报表进行个案核实、订正,然后统计分析.

    作者:周振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联合使用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早期应用神经保护剂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抗凝+Ca++拮抗剂)、治疗组B(抗凝+自由基清除剂)、治疗组C(抗凝+Ca++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对照组(仅使用抗凝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从神经功能缺损及残疾/生活能力水平两方面进行评价. 结果B、C两组的疗效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为7.61±5.26、7.26±5.06和82.37±30.61、84.49±31.53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21±5.42和70.02±30.24(P<0.05),A组与对照组、B组与C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使用适当的神经保护剂能提高脑梗死的疗效.

    作者:刘子凡;许治强;匡永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丹参和地塞米松电离子透入治疗视网膜震荡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丹参和地塞米松电离子透入治疗视网膜震荡的临床效果.方法用10%丹参注射液和15%地塞米松溶液交替电离子透入,每日上下午1次,每次持续时间15min. 结果治疗5~7d检查视力明显好转,1个疗程后97.35%患者视力恢复正常.结论药物通过电离子透入视网膜,促进网膜水肿消退,作用快,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作者:许喜容;谢桂红;黄秀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三七皂甙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三七皂甙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以82.5、165.0、333.0 mg/kg BW剂量的三七皂甙粉给小鼠连续灌胃30~45d后,检测各项免疫指标.结果三七皂甙能明显刺激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值、转化作用,促进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作用,提高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数,提高小鼠的血清溶血素水平,促进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碳廓清作用,增强小鼠的单核-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提高小鼠NK细胞活性.结论三七皂甙具有增强免疫力作用.

    作者:赵鹏;李彬;何为涛;姚思宇;刘荣珍;李凤文;梁坚;傅伟忠;王彦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几种增菌液对志贺菌增菌效果的研究

    目的筛选对志贺菌高效果增菌的增菌液.方法应用6种增菌液对30株志贺氏菌增菌,分离培养并计数.结果增菌6h以SS、HE增菌液增菌效果佳,检出率皆为100%;增菌22h以SS、肠道增菌液和亚硒酸盐增菌液增菌效果好,检出率为60%. 结论若增菌时间为6h,以HE和SS增菌液增菌效果好;长时间增菌22~24h,以肠道增菌液,亚硒酸盐增菌液效果好.

    作者:林一曼;邱亚群;张倩;黄新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226例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监测海南省人民医院近几年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3年6月泌尿系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结果大肠埃希菌仍是引发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82株),占36.3%,其次是真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对各种抗生素耐药率增加,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在70.6%~100.0%之间;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在52.9%~100.0%之间;G-杆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在0.0%~11.8%之间;G+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耐药率为0.0%. 结论临床医生必须关注本地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菌株播散.

    作者:赖燕燕;谷海瀛;符惠群;符新颖;莫成锦;郭红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经验琐谈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与一般性胃炎大致相同,一般可见上腹部饱胀不适或胃脘轻微隐痛,食欲减退或恶心,嗳气,口苦口干,少酸或无酸,部分患者可有脘痛连胁,夜寐不佳,形体消瘦等症.我们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及舌象、脉象,将此病分为四个类型进行辩证施治,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林月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钙蛋白酶10基因多态性对高血压家族史的影响

    目的研究高血压家系和非高血压家系后代中CAPN-10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家族史、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深圳地区17个高血压家系和22个非高血压家系第一、二代直系家属的血糖水平,用PCR单链构型多态法(SSCP),DNA测序分析CAPN10基因多态性,分析高血压家系与非高血压家系中CAPN-10基因多态性与血糖关系的差异. 结果高血压第一、二代家系中,凡血糖水平高者其CAPN-10基因均发生变异,而非高血压家系及高血压家系血糖水平正常者检测结果则未见这一差异.结论CAPN-10基因可能是深圳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遗传因素之一.该基因的变异检测对于预测高血压后代是否发生2型糖尿病有一定作用.

    作者:黄福松;冯志明;周晓亮;张仁利;高世同;黄达娜;吴少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PE341旋光计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与干扰因素的研究

    目的应用PE341旋光计分析味精中麸氨酸钠含量,以及蔗糖、葡萄糖、乳糖的纯度含量,并研究它们同时存在时相互干扰情况.方法在味精中分别加入蔗糖、葡萄糖、乳糖;在蔗糖中分别加入味精、葡萄糖、乳糖;在葡萄糖中分别加入味精、蔗糖、乳糖;在乳糖中分别加入味精、蔗糖、葡萄糖进行分析.结果味精中麸氨酸钠含量,以及蔗糖、葡萄糖、乳糖的纯度含量,回收率在98.5%~105.0%之间;样品中同时存在上述2种物质时,其中一种物质将干扰另一种被测物的分析结果.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没有干扰物质时,可以得到准确的科学数据.

    作者:柳其芳;黎雪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海南省昌江县王下乡大劣按蚊吸血活动观察

    目的了解当地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叮人吸血规律,为今后制定抗疟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饵通宵诱捕.结果大劣按蚊叮人吸血高峰在22:00-2:00.结论应加强个人防护及管理传染源等措施来阻断疟疾的传播.

    作者:廖志刚;何瑞奇;韩亚未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检测大肠菌群纸片可疑结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菌群纸片检测食具消毒效果时出现的可疑结果的原因.方法随机选取佛山市10个饮食店40份可疑食具纸片为检测对象,采用50ml乳糖胆盐发酵培养液进行实验研究.结果选取10个饮食店40份可疑阴性食具纸片,证实了其中37份为阳性,假阴性率为92.5%. 结论对出现可疑结果的纸片可放入乳糖胆盐发酵培养液中再按常规发酵法的程序进行大肠菌群的检测.

    作者:余淑冰;梁景涛;陈淑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71例急性肾小球肾炎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肾小球肾炎心电图改变的可能因素.方法对71例急性肾小球肾炎心电图进行分析,其中28例心电图异常,主要为低电压、T波改变及Q-T间期延长,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少见. 结果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心电图异常改变与中度以上水肿、高血压、低补体血症及心肌酶谱异常高度相关(P<0.01). 结论对急性肾小球肾炎在利尿消肿的同时应重视营养心肌治疗并应高度怀疑是否同时并发有风湿性心肌炎,宜做有关检查及相应的治疗.

    作者:刘春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在乙型脑炎传播媒介筛选中的应用

    目的筛选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主要蚊虫传播媒介.方法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设立蚊虫监测数据集合,筛选传播媒介集合,分析蚊虫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蚊传疾病乙脑间的关系,及对乙脑的隶属程度.结果在我国北方地区主导乙脑流行趋势的主要蚊虫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结论为预测乙脑情况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作者:景晓;宫学诗;张世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乳房X线摄影术诊断乳腺癌准确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乳腺X线摄影术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准确性.方法利用Meta分析综合1995~2003年关于利用乳腺X线诊断乳腺肿瘤的文献.计算合并似然比(OR),并绘制SROC曲线直观评价其准确性. 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6篇,样本量1 834例.合并后的敏感度、特异度及OR值分别为81.74%、80.12%和13.92,SROC曲线下面积为0.83.结论乳腺X线摄影术在乳腺癌的诊断上有较好的正确性,在阳性病例的检出上有优势.

    作者:柯爱武;彭绩;周华;程锦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乙肝病毒的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应用价值. 方法从2 920份用ELISA检测乙肝5项的体检血清标本中,抽取288份HBsAg阳性标本及100份全阴标本,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HBV-DNA定量分析. 结果经FQ-PCR检测,80份HBsAg、HBeAg、HBcAb都阳性的标本,HBV-DNA阳性率为100%(80/80),平均HBV-DNA拷贝数为2.2 × 108cp/ml;164份HBsAg、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HBV-DNA阳性率为79.3%(130/164),平均HBV-DNA拷贝数为1.5 × 106cp/ml;12份HBsAg单项阳性的标本,HBV-DNA的阳性率为83.3%(10/12),平均HBV-DNA拷贝数为1.6×105cp/ml;100份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都阴性的标本,HBV-DNA的阳性率为2%(2/100),平均HBV-DNA拷贝数为4.5×105cp/ml. 结论FQ-PCR可以检测HBV的感染和复制情况,对准确报告HBV感染,指导其选择治疗方案和观察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国盛;谢汉彬;彭素珍;方裕森;黄立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人芽囊原虫感染致慢性腹泻1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人芽囊原虫感染致慢性腹泻病人临床资料,评价人芽囊原虫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 方法诊断用直接涂片法检查病人粪便中的人芽囊原虫包囊;治疗用甲硝唑,成人250~400mg/次,3次/d,7d为一疗程.结果18例慢性腹泻病人病程为3~24个月,粪便中均查到人芽囊原虫包囊(包括阿米巴型、空泡型和颗粒型);用甲硝唑治疗的治愈率1个疗程为38.89%,2个疗程为100%. 结论粪便直接涂片镜检原虫包囊是确诊人芽囊原虫感染的有效方法,用甲硝唑治疗人芽囊原虫感染所致的慢性腹泻疗效显著.

    作者:徐凤全;林玲;李军;时发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327株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葡萄球菌的感染及耐药性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用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分离鉴定菌株及药敏实验.结果327株葡萄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8%(42/32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87.2%(285/327),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7.1%(3/4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占89.8%(256/285);MRS对头孢唑啉等1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MSS(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结论MRS感染较为严重,需加强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监测;耐万古霉素菌株的出现,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张小云;钟土泉;詹亦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