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利;吴少庭;高世同;林敏;郑春福;陈雅棠;李富荣
目的观察蒿甲醚治疗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效果.方法给予SD大鼠皮质激素后肌肉注射或灌胃蒿甲醚,剖杀大鼠后取肺组织制肺印片观察包囊数.结果不同给药方式的给药组包囊密度与不给药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而阳性对照组则有显著减虫作用.结论大剂量蒿甲醚对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无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姚俊敏;蔡玥;施晓华;翟自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以小鼠为研究模型,探讨MII期卵母细胞冷冻后纺锤体和染色体改变的有效观察方法.研究OPS玻璃化冻存成熟卵的可行性.方法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的光学切片和三维图像重建技术,系统研究了OPS玻璃化冷冻对小鼠MII期卵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影响.结果冷冻组卵复苏后存活率达58%,纺锤体和染色体形态正常率分别为46%和52%,与对照组(76%和70%)相比,差异具显著性(P<0.05).暴露组卵纺锤体和染色体结构正常率较对照组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SCM能够清晰有效地观察冷冻对卵母细胞纺锤体和染色体影响.应用OPS玻璃化方法能够有效冻存卵母细胞.
作者:王雁林;朱桂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因反复头疼伴恶心呕吐1月余于2002年2月10日入院.患者于1月前无诱因出现头疼,无发热抽搐,无皮下结节.
作者:林锋;吴彪;贾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海南医学院校大中专实习学生在医学临床实习过程中生活、应付和心理健康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医学院校大、中专850名实习学生进行正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对正、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和心理反应,医学院校实习学生女生不如男生,中专学生不如本科学生,地市级医院实习的学生不如省级医院实习的学生.结论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疾病是学生常见的心理不良反应;应加强实习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方面的生活质量指导以及对心理辅导和干预.结论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疾病是学生常见的心理不良反应;应加强实习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方面的生活质量指导以及对心理辅导和干预.
作者:郭敏;许亚川;林明方;蒋湘玲;纪翠梅;高允锁;蔡上木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合作医疗制度在疟疾监测和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两个横断面调查,调查合作医疗制度前后试点乡的疟疾流行和居民的疟防知识情况,收集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乡和对照乡的常规疟疾监测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和比较各项指标,以用于评价.结果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高了疟疾被动侦查的覆盖面和居民的疟防知识,减少了疟疾的发病和流行程度.结论只要合作医疗制度能顺利地运行,其对疟疾的监测和防治具有积极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怎样维持它的运行.
作者:许建卫;钟颜春;许时艳;吴显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工人.因手足反复起大疱33年于2003年5月21日来皮防中心就诊.患者于15岁时开始双手足反复发生大疱,每于起疱前局部瘙痒明显,搔抓同时或先后出现数个至十几个不等大疱,疱疹多数蚕豆大小,也有小如花生米,大如鸽蛋,水疱不易破溃,从不化脓,数天至十几天后大疱干涸结痂,脱痂后留有浅褐色小斑片.
作者:段争跃;杨先旭;刘巧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蒿甲醚对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4~5周后,1次灌服蒿甲醚300mg/kg,并于治疗24h后剖杀,收集血吸虫合抱虫,测定其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和巯基(thiol)水平.结果体内经蒿甲醚作用24h后,虫体的SOD活力及T-AOC、thiol、VitC水平显著下降,而GSH水平及GR活力则显著升高.结论蒿甲醚干扰血吸虫的抗氧化功能,使其易受氧自由基的攻击.
作者:翟自立;梅静艳;焦佩英;王振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探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体位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增加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合理规范性增长及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及降低死亡率.方法选择60例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在消化道喂养同等条件下,分为两组:一组采取头高脚低斜坡位成15~20度角,第二组对为照组采用平卧或侧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增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注意给予适时的母乳喂养基础上,通过改变患儿体位,可防止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失衡和维持正常体重的增长.
作者:戴翼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围术期失血异常,凭借临床表现特点、失血量和BPC、CT、PT和FIB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常见因素有稀释、消耗性凝血障碍、肝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血友病、麻醉等作用影响.对围术期失血异常的处理有压迫止血、使用止血药、补充新鲜冰冻血浆、输血、减浅麻醉、使用电凝电刀等措施.但使用抗纤溶止血药要警惕血栓形成,掌握好使用指标.失血过多要注意发生DIC,使用代血浆要根据BPC和HCT来考虑并注意用量和并发症.围术期输血的指标与原则是提倡自体血回输;对重度失血以上才输异体血.
作者:朱坚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大白鼠前房内灌注不同浓度正电荷聚乙烯亚胺(PEI)后小梁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12只大白鼠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的0.05%,0.5%和5%PEI在正常眼压下经前房灌注,维持20min.组织制成标本后用电镜观察.结果在0.05%PEI灌注组,仅在前房侧表层小梁内皮细胞膜上观察到细小的PEI颗粒.在0.5%PEI灌注组,在小梁的内皮细胞膜表面,细胞外成份和管旁组织,以及Schlemm's管的内皮细胞膜观察到大小较一致的PEI颗粒.在5%PEI灌注组,所见PEI颗粒范围与0.5%PEI组基本相同,但PEI颗粒较其大而多,且小梁部分结构被破坏.结论PEI经小梁进入Schlemm's管与浓度有关,高浓度PEI可使小梁部分组织结构被破坏.
作者:欧波;史贻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一起SARS爆发流行的病例分布特点,了解传播途径,为有效控制SARS的发生与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SARS局部爆发进行调查,利用Exce15.0软件和SPSS10.0软件分析该起SARS病例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特征.根据传播链分析传播关系.结果由首发病例(指征病例)引起感染或继发感染病人79例,年龄分布在19~69岁,男性占51.89%,女性占48.11%.发病人群包括护士、医生、同期住院患者、家属、其他人员人员,分别占36.71%、12.66%、7.59%、10.13%和32.99%.病例分布有四个时段,医护人员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第一、二个高峰时段,院内非医护人员和院外人员发病时间集中第三高峰,医务人员家属发病时间主要分布在第四个时段.密切接触是SARS传播的主要途径,尤其是近距离接触病例获得感染的机会比较大,SARS病例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几个科室,结论该起SARS流行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为典型的院内SARS爆发感染;医务人员应对飞沫和接触性传播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加强对该病的防范意识.
作者:汤芳;吴晓明;江佳富;左曙青;张泮河;赵秋敏;詹琳;杨红;魏茂提;方立群;曹务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近5年来白沙县食品从业人员HYBsAg携带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制订有效的乙肝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997~2001年在本县卫生防疫站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登记表等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白沙县近5年食品从业人员HBsAg携带平均阳性率为10.24%,餐饮业为10.89%,食品加工销售业为9.85%,1997~2001年阳性率波动在9.89%~12.36%之间,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各行业之间HBA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HBsAg携带率高,在食品从业人员中是普遍存在的.结论白沙县食品从业人员的HBsAg携带率有逐年上升趋势,预防控制刻不容缓.
作者:韦子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胸腔积液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可使患者全身状况恶化,严重者可致死亡.虽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胸腔积液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些还不甚清楚,但如果处理措施得当,治疗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现将这方面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卢飞杏;陈业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疾病,1998~2001年4年间第一医院儿科共收治41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陆志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目前外科手术治疗仍是好的方法之一,它具有显效快,疗效持久,治愈率可达90%~95%[1],病死率在1%以下等优点.但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我们总结了1991年1月至2001年1月外科手术治疗甲亢544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童笔俊;李祝坚;符国策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脂肪肝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检测80例老年脂肪肝患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IV型前胶原肽(IVC)的水平,并分别与对照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老年脂肪肝组HA、LN、PⅢP、IVC均值分别为199.58±107.35,290.46±96.48,121.46±28.21,38.56±10.3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脂肪肝有较为明显的肝纤维化倾向.
作者:高丽娟;林秋菊;杨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本院自1997~2000年,应用小牛胸腺肽治疗长期HBsAg、HBeAg均阳性和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获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童业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HFRS)血清中是否存在HFRS病毒中和抗体和中和抗体滴度的高低.方法用近几年患者病愈后血清中的HFRS病毒,以固定病毒量、稀释血清抗体方法,用小白鼠乳鼠中和实验,测定血清中和抗体对病毒的中和效价.结果HFRS病后和隐性感染人群血清中和抗体滴度(GMT)均较高,其中,家鼠型GMT为422.7、野鼠型GMT为302.6、隐性感染GMT也达157.1.结论中和抗体在血清中存留稳固而持久,是HFRS病后抗体免疫力的标志.
作者:苑胜永;刘景福;张慧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血糖耐量的异常性.方法对60例健康成人对照和6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于ZHRZE/4HR化疗前及化疗强化期(2个月)及化疗结束时(6个月)分别进行空腹血糖和采用WHO推荐的口服75g葡萄糖负荷量的测试.结果病例组化疗前和健康组的空腹血糖分别为4.8mmol/L和4.6mmol/L,(t=1.18,P>0.1)两者差异无显著;糖负荷2h后血糖分别7.2mmol/L和4.8mmol/L,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815,P<0.001).病例组化疗强化期和治疗未期的空腹血糖分别为4.6mmol/L和4.2mmol/L,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t=2.37,P<0.05),糖负荷2h后血糖分别为6.7mmol/L和4.8mmol/L,强化期明显高于治疗期末(t=2.94,P<0.01).结论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容易出现糖耐量异常,当病情治疗痊愈时,患者的糖耐量逐步恢复正常,显示该类患者糖耐量异常的可逆性.
作者:王凤迎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