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爱芳;李建国;孔祥桥;符绩超;朱庆;冯福;王卫;刘锦华;符碧英
目的了解海南省农垦甲乙类传染病防制工作情况,为垦区卫生改革和制订传染病防制规划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历年报表和资料,用年递降率和平均数等统计方法进行评价,开展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目前垦区传染病发病率较高的有四种:疟疾、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91~2000年10年间下降80.8%,平均每年递降16.7%.结论海南农垦10年来传染病防制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主要由于卫生资源有保障,改水工作有进展,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力度大,计划免疫工作达标率高,疫情处理工作抓落实.今后应继续发挥优势,制订出更有针对性措施,切实把垦区的传染病控制好.
作者:谭敦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实现消灭丝虫病的对策和措施.方法采用针对消灭传染为主的群体防治策略,通过调查摸底,普查普治,复查复治、巩固防治成果,查治补漏,加强后期纵、横向监测.结果经过多年防治全市微丝蚴感染率从防治前的3.74%(4899/131113)降至0(0/16469),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从21.6%(166/767)降至0(0/3706),人群抗体水平与非流行区相近.结论全市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实现了消灭丝虫病的目标.
作者:苏爱芳;李建国;孔祥桥;符绩超;朱庆;冯福;王卫;刘锦华;符碧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捷的PCR检测食蟹猴疟原虫(P.C)的方法.方法检测样品来自人工接种感染P.C的阳性猴血膜及滤纸血斑.根据P.C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P.C特异引物Pc1和Pc3,用PCR常规操作对P.CDNA模板扩增.同时用多对间日疟原虫(P.V)特异引物对照比较.结果从P.C血样中扩增出425bp特定扩增带,而P.V红内期和子孢子、恶性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人基因组DNA和健康猴血均未见扩增带;敏感度可检测1.68×10-6的原虫感染水平.同时发现P.C对多对P.V特异引物均出现阳性扩增带,以往一直未被注意.结论该方法检测P.C特异、敏感和简捷,提供了鉴别P.V与P.C的准确诊断.建议在PCR的P.V引物设计和特异性的检测过程,把应用P.CDNA检测列为常规对照,以提高检测质量.
作者:蔡贤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海南省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七年进展及成效.探讨项目结束后结核病控制工作实施策略.方法根据各年度项目季报表统计数据,分析项目实施成效.结果项目市县与人口覆盖率100%,发现涂阳病例17 196例,新发涂阳12 893例,分别完成评估指标70.1%和68.8%,初、复治涂阳2、3个月末痰阴转率分别为92.4%、96.4%和83.5%、90.8%,治愈率分别为94.7%和87.5%.各项指标均达到项目要求的指标.2年细菌复发率1.7%.结论WHO推荐的以DOTS为核心的结核病控制策略是成功的.今后应继续以项目的方法为基准,开展结核病控制工作.
作者:符彩云;符永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为了寻找导致本次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暴发的因素,以防止类似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疫情暴发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疫区处理,并采用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血清学方法检测所采集的患者、疫区生猪静脉血以及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分离.结果本次暴发疫情呈高度散发,年龄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共有19例病例,2例死亡,病死率为10.53%.临床以轻型与普通型为主,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等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测9份病例血清标本,间接免疫荧光法乙脑IgG抗体均阴性,IgM8例阳性,其中有6例用ELISA法检测乙脑IgM抗体阳性,双阳性符合率达到75%.2例生猪血标本未检出乙脑抗体,粪便培养不出肠道病毒.结论儿童乙脑疫苗基础免疫空白是导致本次乙脑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符艳;黎正伦;王春雪;朱坚;潘文利;陈玉本;马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用RAPD-PCR技术鉴别中国不同纬度地区嗜人按蚊,特别是海南岛嗜人按蚊与大陆嗜人按蚊间有无种型差异的新方法.方法收集海南、四川、江苏三地嗜人按蚊标本并传代培养,优化蚊基因组DNA的提取纯化及RAPD-PCR扩增和产物检测的条件,筛选5条TAPD引物.结果筛选出1条适合三地嗜人按蚊的引物并制定出了稳定的RAPD图谱,建立了RAPD-PCR分析嗜人按蚊种型的方法.结论不同纬度三地嗜人按蚊大部分谱带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谱带数不一定相同,且少数谱带是完全不同的.初步表明我国嗜人按蚊存在一定的种型差异,从而为解释海南嗜人按蚊在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面为何与大陆嗜人按蚊不同从分子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金玉明;王善青;王赛梅;李善干;杨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市遇到1例由于多次输血而产生IgM抗-E、IgG抗-E和IgG抗-c抗体引起的配血不合,因少见,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赵某,男,36岁,汉族,曾有多次输血史,因右胸部摔伤住院.Hb 70g/L,RBC 2.65×10 12/L,因需输血,医院血库配血主交叉出现凝集,送血站查明原因.
作者:刘秀梅;李尊严;李宗民;王振玲;李亚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吡喹酮对脑囊虫病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脑囊虫病者分为2组,第1组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总量180mg@Kg-1,分8~10天服完,3个疗程,疗程间隔1~2个月;第2组吡喹酮剂量减半,疗程相同.以脑CT观察脑囊虫病者颅内病灶情况作为疗效评价.结果第1组治疗42例,治愈率为69.05%,有效率100%;第2组治疗10例,治愈率10%,有效率70%.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180mg@Kg-1治疗脑囊虫病效果好,明显优于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90g@Kg-1.
作者:苏林光;符健;贾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类鼻疽病(Melioidosis)是由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udomallei下称类鼻疽)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1912年Whitmore在仰光发现了本病.但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因本病遭到严重损失后,才引起重视.近年来人们对类鼻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有关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莫成锦;王旭明;符惠群;谷海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辅用地塞米松的临床效果.方法59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病人分为两组,在接受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一组加用地塞米松10~20mg/d,7天.结果用与不用地塞米松组痊愈率无差异,但退热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及颈强直消失时间地塞米松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严重的细菌性脑膜炎病人辅以地塞米松治疗是有益的.
作者:张蕾蕾;刘裕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口腔牙齿与牙槽骨和颌骨的吸收是口腔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骨的修复、改建和形态学发生是一个生理学控制过程,它包括由成骨细胞作用的骨基质的合成和由破骨细胞作用下的骨的协同吸收.破骨细胞(osteoclast)与成骨细胞(osteoblast)是骨组织形成和吸收的关键性生物活性细胞,在骨组织再生与修复方面,也是矛盾与对立的统一体.近十年来,在破骨细胞与骨吸收机理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方面,已有着长足的进展.在此重点讨论骨吸收机理与破骨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作者:云蔓;邓芳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肠球菌因其致病力较弱、感染率较低而作为肠道正常菌群.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特别是万古霉素的滥用,使耐药肠球菌不断增加.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菌其耐药谱广、易造成感染和流行且能将耐万古霉素基因转移给其它革兰氏阳性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目前,作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VRE感染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VRE菌株在医院扩散的对策与措施是广大临床和医院感染监控工作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综合概括,以供参考.
作者:欧阳范献;徐秀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为探索海南省登革热流行的规律.方法以感染蚊传染性寿命Pn/-lnp≥1天所需的温度作为适于登革热传播的低温度,再根据不同温度下登革病毒在蚊体内发育所需天数和海南省1987~1996年海南省气象资料,推算全年适于登革热传播的时间.结果在埃及伊蚊日存活率P=0.89情况下适于传播的低温度估计为21℃;海南北部地区冬季(12~2月)月均温度低于21℃,不适于登革热传播,南部地区的冬季略高于21℃,仅具备低速传播的温度条件.结论推断海南省不是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这与当地登革热传热流行的实际情况相符.但在全球变暖条件下,当冬季温度升高1~2℃,估算海南省全年均适于登革热传播,从而有可能成为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
作者:陈文江;李才旭;林明和;吴开琛;吴开录;赵志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三亚市消灭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不同阶段的免疫策略与效果,为消灭及控制其它疫苗相关疾病提供经验.方法收集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免疫策略,分析实施后产生的效果.结果不同免疫阶段所产生的效果不同,消灭脊灰阶段免疫策略产生的效果显著.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22轮次强化免疫接种率均达95%以上,人群抗体在1:400高免疫策略阶段脊灰年发率呈连续下降趋势,监测系统监测资料证实三亚市1993年4月后已连续8年无脊灰野病毒感染病例发生.实现全市无脊灰状态.消灭脊灰以来减少家庭经济负担1,533万~8,390万元,创造效益1,234万~6,669万元.结论三亚市通过实施消灭脊灰免疫策略,已达到阻断脊灰野病毒的循环,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免疫策略为控制其它疫苗相关疾病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陈志勇;黄志杰;吕重庆;陈继锋;邢海林;林觉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甘×,男,53岁,汉族,无输血史.于2001年3月1日因消化道出血住院治疗.化验检查:Hb 650g/L,RBC 2.40×1012/L.临床准备输血治疗,医院血库在给患者做ABO血型时,发现正反定血型均出现凝集,无法判定血型,送血站进一步定血型.经试验证实患者血型为AB型,是自身冷凝集素影响定血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尊严;刘秀梅;李宗民;李亚冬;王振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解脲脲原体在泌尿生殖道感染者中的感染率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对疑为泌尿生殖道感染者采取标本进行解脲脲原体培养及鉴定;药敏试验采用支原体药敏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对956例患者的标本经培养鉴定,共检出解脲脲原体阳性197例,总检出率为20.6%,其中男性检出率为12.35%,女性检出率为29.73%;药敏试验显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解脲脲原体为泌尿生殖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且感染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x2=44.04,P<0.01);同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作者:林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化妆品经营市场经济秩序和打击假冒伪劣化妆品,今年5~6月,在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下,我站与工商、技监、新闻部门统一行动,对海府地区规模较大的5家商场开展了全面卫生监督与依法行政相结合的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化妆品的活动.
作者:曹艳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s,HPV)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患病率迅速上升[1、2],近15年中其患病人数已增长10倍,病例数仅次于淋病,在性病中排序第二位[3],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严重问题.我院门诊从1997年12月开展外阴HPV感染及其治疗的研究,共治疗女性尖锐湿疣96例.本文着重对病人的门诊治疗进行探讨.
作者:赵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前主要的抗囊药物有阿苯达唑、吡喹酮,但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现将31例脑囊虫病人服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红旗;高凤林;高歌;尹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海南省近十年来梅毒发病趋势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法定报告传染病统计年报表、疫情汇编资料及疫情专题调查报告,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近十年来梅毒年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从1990年的0.08/10万上升到1999年的10.33/10万;以Ⅱ期梅毒多,占55.79%,Ⅰ期梅毒占43.54%,男性发病显著高于女性,性别比为1.44:1,15~35岁组为发病高峰,占59.8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17.94%;旅游开放地区发病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发病率分别为5.38/10万和1.14/10万.结论海南省梅毒发病呈显著上升趋势,未来预防工作应以旅游开放地区和青壮年人群为主.
作者:杜建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