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E、抗-c引起配血不合1例

刘秀梅;李尊严;李宗民;王振玲;李亚冬

关键词:输血史, 医院血库, 配血不合, 住院, 血站, 胸部, 凝集, 抗体, 交叉, 患者, 汉族, 病例, 报告
摘要:本市遇到1例由于多次输血而产生IgM抗-E、IgG抗-E和IgG抗-c抗体引起的配血不合,因少见,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赵某,男,36岁,汉族,曾有多次输血史,因右胸部摔伤住院.Hb 70g/L,RBC 2.65×10 12/L,因需输血,医院血库配血主交叉出现凝集,送血站查明原因.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及小儿乙型肝炎治疗的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然是困扰我国卫生界的重大课题,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一亿三千万人,每年用于治疗乙肝的经费高达500亿人民币.据2001年5~8月份资料统计仅仅用于宣传抗肝炎药物的广告费用广州市736万元、北京82万元、海口市也有57万元,用于治疗乙肝的费用可见一斑.乙肝迁延变成慢性肝炎引发肝硬化、肝癌的治疗代价就更高,后果也极恶劣.乙型肝炎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素质的主要传染病,积极预防,合理治疗能为国为民解除沉重的经济负担.

    作者:阮国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海南省近10年梅毒流行趋势分析(1990~1999)

    目的分析海南省近十年来梅毒发病趋势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法定报告传染病统计年报表、疫情汇编资料及疫情专题调查报告,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近十年来梅毒年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从1990年的0.08/10万上升到1999年的10.33/10万;以Ⅱ期梅毒多,占55.79%,Ⅰ期梅毒占43.54%,男性发病显著高于女性,性别比为1.44:1,15~35岁组为发病高峰,占59.8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17.94%;旅游开放地区发病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发病率分别为5.38/10万和1.14/10万.结论海南省梅毒发病呈显著上升趋势,未来预防工作应以旅游开放地区和青壮年人群为主.

    作者:杜建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三亚市1990~2000年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分析

    本文对三亚市1990~2000年医疗机构疫情漏报调查的有关数据与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了解三亚市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进展与现状,为提高三亚市疫情报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来源于1990~2000年三亚市各乡镇卫生院、市区医院、农场医院及私营诊所传染病漏报调查存档资料.

    作者:林竹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956例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的检出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解脲脲原体在泌尿生殖道感染者中的感染率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对疑为泌尿生殖道感染者采取标本进行解脲脲原体培养及鉴定;药敏试验采用支原体药敏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对956例患者的标本经培养鉴定,共检出解脲脲原体阳性197例,总检出率为20.6%,其中男性检出率为12.35%,女性检出率为29.73%;药敏试验显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解脲脲原体为泌尿生殖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且感染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x2=44.04,P<0.01);同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作者:林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三种粪检方法对钩虫感染的检出效果比较

    蠕虫卵的粪检方法较多,各学者为选择检出率高、操作简便和经济实用的粪检方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在探讨评价时,往往忽略标本的定量检查比较[1-4].为此,作者从<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措施研究>试点初查出的钩虫感染者中,抽出阳性虫卵密度(EPG,即每克粪便虫卵数)属于中、低度的钩虫感染127例,采用改良加藤氏法、试管滤纸培养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三种定量粪检方法,进行检出结果比较和分析.

    作者:曾文;陈绩彰;黄定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海口市消灭丝虫病的对策和措施

    目的探讨实现消灭丝虫病的对策和措施.方法采用针对消灭传染为主的群体防治策略,通过调查摸底,普查普治,复查复治、巩固防治成果,查治补漏,加强后期纵、横向监测.结果经过多年防治全市微丝蚴感染率从防治前的3.74%(4899/131113)降至0(0/16469),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从21.6%(166/767)降至0(0/3706),人群抗体水平与非流行区相近.结论全市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实现了消灭丝虫病的目标.

    作者:苏爱芳;李建国;孔祥桥;符绩超;朱庆;冯福;王卫;刘锦华;符碧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管置入改良法

    给昏迷病人或体弱病人留置胃管时,受多种因素影响使胃管插入不易一次成功,除给病人带来痛苦外也增加了粘膜损伤感染的机会.为提高置管成功率,我科自1996年6月始,对胃管置入法改良,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玉瑰;黄美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52例脑囊虫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吡喹酮对脑囊虫病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脑囊虫病者分为2组,第1组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总量180mg@Kg-1,分8~10天服完,3个疗程,疗程间隔1~2个月;第2组吡喹酮剂量减半,疗程相同.以脑CT观察脑囊虫病者颅内病灶情况作为疗效评价.结果第1组治疗42例,治愈率为69.05%,有效率100%;第2组治疗10例,治愈率10%,有效率70%.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180mg@Kg-1治疗脑囊虫病效果好,明显优于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90g@Kg-1.

    作者:苏林光;符健;贾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弓形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孕妇与新生儿弓形虫(TOX)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杂交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实时检测定量PCR方法,检测了产妇的血清标本和新生儿脐血标本,同时与常规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比较. 结果225例产妇中,FQ-PCR阳性28例,平均拷贝数值(ml-1)为1.68×105,阳性率为12.44%,常规PCR阳性率为12.89%,TOX-IgG阳性29例,阳性率为12.89%,IgM阳性33例,阳性率为14.67%.179例新生儿中,FQ-PCR阳性7例,平均拷贝数值(ml-1)为2.29×105,阳性率为3.91%,常规PCR阳性率为5.03%,TOX-IgG阳性11例,阳性率为6.15%,IgM阳性3例,阳性率为1.68%.结论FQ-PCR特异性比ELISA法高,可以检测TOX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对TOX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符生苗;阮和球;陈鑫萍;庞海云;凌奕;徐文;杨力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儿童铅中毒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铅对儿童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近年的研究发现,由于环境污染和儿童用品含铅量过高,再加上儿童对铅的易感性强,吸收率高,接触途径广,铅对婴幼儿及儿童的危害日益严重.下面对儿童铅中毒的危害、流行病学状况、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作一简要论述.

    作者:徐燕;张萍;徐保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三亚市实施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策略与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三亚市消灭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不同阶段的免疫策略与效果,为消灭及控制其它疫苗相关疾病提供经验.方法收集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免疫策略,分析实施后产生的效果.结果不同免疫阶段所产生的效果不同,消灭脊灰阶段免疫策略产生的效果显著.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22轮次强化免疫接种率均达95%以上,人群抗体在1:400高免疫策略阶段脊灰年发率呈连续下降趋势,监测系统监测资料证实三亚市1993年4月后已连续8年无脊灰野病毒感染病例发生.实现全市无脊灰状态.消灭脊灰以来减少家庭经济负担1,533万~8,390万元,创造效益1,234万~6,669万元.结论三亚市通过实施消灭脊灰免疫策略,已达到阻断脊灰野病毒的循环,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免疫策略为控制其它疫苗相关疾病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陈志勇;黄志杰;吕重庆;陈继锋;邢海林;林觉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海南省麻疹野病毒的分离与血清学初步研究

    目的为了解海南省麻疹暴发病例中,现行麻疹野病毒流行状况,以及本土麻疹病毒的基因型.方法采集麻疹疑似病例咽试子标本,应用B95a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结果在5例疑似病例中分离到2株麻疹病毒,阳性率为40%.经RT-PCR和其产物的基因序列分析,属H1基因型,为中国本土麻疹野毒株.同时采用麻疹疫苗初免儿童血清中和新分离麻疹病毒,结果中和抗体滴度为1:10、1:20,说明我国生产的麻疹疫苗对我省现流行的麻疹野病毒能起到保护作用.结论这是海南省首次用B95a细胞成功分离到麻疹野病毒,并通过基因分型证实为中国本土野病毒,填补了海南省麻疹病毒分离的空白.

    作者:林春燕;马焱;邓海英;孙莲英;周立文;陈海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RAPD技术分析嗜人按蚊种型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用RAPD-PCR技术鉴别中国不同纬度地区嗜人按蚊,特别是海南岛嗜人按蚊与大陆嗜人按蚊间有无种型差异的新方法.方法收集海南、四川、江苏三地嗜人按蚊标本并传代培养,优化蚊基因组DNA的提取纯化及RAPD-PCR扩增和产物检测的条件,筛选5条TAPD引物.结果筛选出1条适合三地嗜人按蚊的引物并制定出了稳定的RAPD图谱,建立了RAPD-PCR分析嗜人按蚊种型的方法.结论不同纬度三地嗜人按蚊大部分谱带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谱带数不一定相同,且少数谱带是完全不同的.初步表明我国嗜人按蚊存在一定的种型差异,从而为解释海南嗜人按蚊在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面为何与大陆嗜人按蚊不同从分子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金玉明;王善青;王赛梅;李善干;杨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海口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污染调查与控制研究

    目的为了保障二次供水卫生安全.方法采集水样进行七项微生物指标检测,参与二次供水卫生管理法规的制订,并设立专门的饮水卫生监督机构,实行定点定时检测,成立专业清理消毒公司,推行放水→清除污泥→高压冲洗→抽干→高压冲洗→抽干→二氧化氯消毒30分钟→进水→检测合格→供水的水池清洗消毒操作程序.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前水质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78%,致病菌检出率为7%,实施干预措施后,二次供水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定点监测微生物指标合格率达100%.结论通过对海口市二次供水微生物污染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保障二次供水的卫生安全.

    作者:周登仁;林志文;陈丽娟;王艳燕;黄桂花;刘成;王洪霞;陈金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三亚市1996~2000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市从1996年开始进行孕产妇死亡监测,5年间共死亡25人,平均死亡率为101.1/10万,与<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的40/10万以下的指标相差很远.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根据我市的情况,制定有力的对策,对我市1996~2000年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林宏发;李丽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猪囊尾蚴病快速诊断方法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金标免疫反应,建立快速诊断猪囊尾蚴病诊断试剂.方法通过对金微颗粒标记猪囊尾蚴特异性蛋白分子物质,与待测样本中相对应蛋白质进行抗原抗体免疫结合,检测猪囊尾蚴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结果检测32份临床确诊猪囊尾蚴病患者血清CAg和CAb的敏感性分别为93.75%和87.5%,检测8份肺吸虫病、肺吸虫病、旋毛虫病者和10份健康者血清的CAg和CAb均为阴性,特异性100%.检测低蛋白含量为0.2μg/ml.结论金标快速检测试剂对猪囊尾蚴病具有高特异、高敏感、高稳定、操作简便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莹;郑合明;应慧丽;赵旭东;王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96例女性尖锐湿疣病人的门诊治疗效果观察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s,HPV)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患病率迅速上升[1、2],近15年中其患病人数已增长10倍,病例数仅次于淋病,在性病中排序第二位[3],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严重问题.我院门诊从1997年12月开展外阴HPV感染及其治疗的研究,共治疗女性尖锐湿疣96例.本文着重对病人的门诊治疗进行探讨.

    作者:赵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鲁北四市绦/囊虫病流行因素调查

    鲁北为山东省绦/囊虫病主要流行区,近年在鲁北的聊城、德州、滨洲和东营4市设点,做了绦/囊虫病流行因素调查.1材料和方法1.1调查点的选择各市取1~2个县区,各县区根据经济状况参考地理位置和卫生条件从上、中、下3种类型的乡镇中取2~3个人口各>500人的自然村为调查点,对3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每点实查人数占应查者的90%以上.

    作者:缪峰;张其忠;孙凤兰;赵中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体外蒿甲醚伍用血红素对血吸虫磷酸甘油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体外蒿甲醚与血红素伍用对日本血吸虫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和丙酮酸激酶(PK)的影响.方法以4~5周龄的血吸虫,置于含蒿甲醚和/或血红素的培素液内培养24h后,测定虫体的PGK和PK酶活力.结果体外,蒿甲醚(50μmo1/L)或血红素(50μmo1/L)对血吸虫的PGK和PK酶活力无影响,但两者伍用可引起两种酶的活力明显下降.结论蒿甲醚对血吸虫PGK和PK的影响具有血红素依赖性.

    作者:翟自立;焦佩英;梅静艳;郭惠芳;肖树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流行现状、治疗及预防对策

    肠球菌因其致病力较弱、感染率较低而作为肠道正常菌群.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特别是万古霉素的滥用,使耐药肠球菌不断增加.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菌其耐药谱广、易造成感染和流行且能将耐万古霉素基因转移给其它革兰氏阳性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目前,作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VRE感染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VRE菌株在医院扩散的对策与措施是广大临床和医院感染监控工作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综合概括,以供参考.

    作者:欧阳范献;徐秀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