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自杀原因引起有机磷中毒45例临床分析

张鹏

关键词:中毒, 有机磷, 自杀
摘要:目的分析45例非自杀原因引起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1996年6月~2001年 9月收治的45例非自杀原因引起有磷中毒患者,通过病史、就诊时症状、体征,初步诊断, 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如何防范误诊、漏诊,提高早期诊断率进行了讨论.结果 45例非自杀原因引起的有机磷中毒就诊时初步诊断为有机磷中毒12例(27%),急性胃肠炎16例(36%),神经官能症5例(11%),中暑5例(11%),低血糖2例(4% ),心肌炎2例(4%),肺部感染3例(7%),初诊误诊率达73%.结论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麻木,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应警惕有机磷中毒, 须详细询问饮食史及有机磷农药接触史,作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以便早期明确诊断,防止误诊、漏诊的发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饮食业餐具消毒效果的因素及管理对策

    目的为了解影响饮食业餐具消毒效果的因素以及探讨如何加强对饮食业餐具消毒工作的管理.方法采用现场卫生调查和采集消毒后的餐具检测其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消毒方法、不同规模单位及不同类型餐具的消毒效果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要加大从业人员卫生培训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力度及制订合理科学的消毒程序,才能保征餐具的消毒效果.

    作者:姜瑞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海南省艾滋病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海南省1991~2001年HIV/AIDS流行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寻找控制措施.方法分析全省的重点人群HIV血清学监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艾滋病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1991年发现首例HIV抗体阳性,至2001年底累计检出HIV抗体阳性48例,检出率为1.82/万.其中艾滋病病人9例,死亡7例.海南省HIV/AIDS病例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和儋州等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境外性接触感染为主,并向境内蔓延扩散,经异性性接触感染是海南省HIV抗体阳性者的主要感染途径.结论海南省艾滋病将主要在性乱人群及吸毒人群中流行.应尽快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作者:王敏;潘文利;何启亚;曾祥洁;邝继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江门市1991~2001年中秋月饼卫生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江门市中秋月饼卫生质量情况.方法[ CX 对全市8个卫生防疫站1991~2001年上报的月饼卫生监测报表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1年来全市共监测月饼样品32 314份,合格30 687份,总合格率95.0%.从低的1992年90.2%提高到2001年的98.1%.不同品种以莲蓉类和豆沙类月饼合格率为高,分别为96.5%和95.4%;低为伍仁类月饼91.9%.经卡方检验,不同品种合格率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 11年年来全市月饼产品卫生质量良好.

    作者:杨祥璧;蒋耀琪;杨家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初议

    乡镇卫生院管理是当前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改革中的难点之一.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是乡镇卫生院停滞不前、举步艰难的症结所在.若要改变这种窘迫状况,只有加大改革力度才是唯一的出路.本文将重点剖析乡镇卫生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并提出适应乡镇卫生院生存发展的管理方式,使其尽快走出低谷和困境.

    作者:辜明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田镇2001年法定传染病居民漏报调查概况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目前传染病发病动态,掌握居民传染病的漏报情况,推算出比较接近实际的发病水平,为制订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规划及防治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我们于2001年12月组织人员到大田镇开展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建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脑梗塞患者心电图变化(附110例临床分析)

    颅内病变致心血管系统表现早被人们注意, 近年在临床常常遇到.现将我院近5年来经头颅CT证实的脑梗塞中,筛选无冠心病及其它心脏病史的110例心电图报告如下.

    作者:徐骁贤;陈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儿感染性疾病红细胞内锌原卟啉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小儿感染性疾病红细胞内锌原卟淋(Z PP)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小儿感染性疾病进行ZPP及血红蛋白(Hb) 、红细胞计数(RBC)及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的测定,以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结果感染组儿童ZP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b、MC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BC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不同性别之间ZPP、Hb、RBC、MC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炎、肺结核、肠炎的ZPP值较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感染患儿高,败血症患儿ZPP值高,Hb、RBC、M CV值较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儿感染性疾病存在在铁代谢紊乱.应用ZPP筛查铁缺乏症时,应避免感染因素的干扰,ZPP也可作为儿童感染及感染严重程度的观察指标.

    作者:谢跃琦;向伟;陈桂芳;郭德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卡托普利治疗慢性肺心病20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79年6月~2001年6月收治漫性肺心病20例,经过常规强心利尿治疗效果不理想,改用卡托普利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尊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从泰国进口竹节虾中检出霍乱弧菌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霍乱流行区域主要分布于低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国家,在今年进口水产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先后从泰国进口竹节虾中检出4株01群霍乱弧菌.检验情况如下.

    作者:刘忠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脉动真空灭菌柜对凡士林纱布灭菌效果观察

    无菌凡士林纱布是医疗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外科用物品.由于凡士林是一种油剂,蒸气不易渗透,盛装油纱的容器又是密闭的,这样给消毒灭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以往凡士林纱布是采用干热法灭菌,因此法存在耗电量大、时间长、造成灭菌物变黄变质等许多问题.我院现在采用脉动真空灭菌柜对凡士林纱布进行灭菌.为了解凡士林油纱重叠、厚度层数多少与灭菌的效果的关系,我们对脉动真空灭菌柜进行凡士林纱布菌的效果作了一些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高龄胃癌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高龄胃癌围手术期处理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3月至2002年3月53例70岁以上胃癌病人的外科处理.结果行根治切除40例,占75.5%,姑息性切除8例,其他手术5例. 术后并发症15例,围手术期死亡4例,病死率7.5%.结论对高龄胃癌病人除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外,充分的术前准备,适当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法的选择,完善的心肺功能检测,精细简洁的手术操作,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根治性切除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杰;李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留置胃管与否治疗破伤风预后比较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毒素所致的一种急重的感染性疾病, 病死率高,平均病死率为20%~30%[1],因此,治疗必须采取各种综合手段,权衡利弊.按原常规治疗,对症状严重、不能进食的破伤风患者要留置胃管,鼻饲是常规的治疗措施.后来因为发现有不良后果,便试用另一种不置胃管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在两组病例的治疗对比中,发现留置胃管、鼻饲对于破伤风病人益处不多,预后不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鹏;付晓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非自杀原因引起有机磷中毒4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45例非自杀原因引起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1996年6月~2001年 9月收治的45例非自杀原因引起有磷中毒患者,通过病史、就诊时症状、体征,初步诊断, 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如何防范误诊、漏诊,提高早期诊断率进行了讨论.结果 45例非自杀原因引起的有机磷中毒就诊时初步诊断为有机磷中毒12例(27%),急性胃肠炎16例(36%),神经官能症5例(11%),中暑5例(11%),低血糖2例(4% ),心肌炎2例(4%),肺部感染3例(7%),初诊误诊率达73%.结论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麻木,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应警惕有机磷中毒, 须详细询问饮食史及有机磷农药接触史,作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以便早期明确诊断,防止误诊、漏诊的发生.

    作者:张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氟康唑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儿,女,14个月,7kg,1999年8月因发热,咳嗽在当地医院门诊就诊拟支气管炎,予头孢曲松钠治疗3d,疗效欠佳.遂改用苯唑青霉素及阿奇霉素治疗2d.支气管炎得以控制,却出现腹泻,解粘液便2d,无伴便血,开始大便为3次/d,渐增加到10次/d,而来我门诊就诊, 查大便常规加找霉菌.结果回报显示:霉菌(+),诊断为霉菌性肠炎.患儿1个月患有鹅口疮病史已治愈.体检:神清,面容消瘦,营养不良.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肛周、外阴皮肤红肿,余无异常.

    作者:林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T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CT 表现.方法 53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行胸部CT扫描,部分病灶局部区使用高分辨CT(H igh-Resolution CT,简称:HRCT),其中20例注射对比剂优维显100ml作了增强扫描.结果 53例CT共发现95个肺段病变;常见肺段占65.3%,少见肺段34.6%,仅发生于少见肺段26.4%;结核病灶以活动性为多,其中实变为主16例(30.2%)、空洞9例(17%)、结节和肿块19例(30.4%)、斑片影9例(17%).随访发现,CT影像改变随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波动.结论 CT影像表现的多型性;且只发生于少见肺叶( 段)的肺结核明显高于非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

    作者:刘光洪;高勇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区的丝虫病

    淋巴丝虫病为东南亚、西太平洋及南太平洋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此为慢性病,丝虫之成虫寄生于淋巴管或淋巴结,长达10~18年之久,致淋巴循环受阻塞而形成象皮病.根据微丝蚴在人体末梢血液之出现时间,分为日间及夜间之周期型与亚周期型.媒介多达40余种.防治方法主要赖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预期以现有的药物可于2020年消灭全球之淋巴丝虫病.本文将班氏丝虫、马未丝虫及帝汶丝虫发现之经过,微丝蚴定期性,病媒蚊种及防治原则,作了相当完整的综述.笔者曾在文中所提及的多数国家实地防治丝虫病.

    作者:周钦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376株病原性弧菌的鉴定与耐药性检测分析

    病原性弧菌种类多、产毒性强,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以海岸及河口水中多见,为常见的肠胃道疾病的病原体.为了解病原性弧菌引起肠胃道疾病的情况,我们于2001年5月至10月间,对沿海某医院肠道门诊的1 237例急性腹泻病人的粪便进行病原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并进行了药敏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平;朱灵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1010例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标准化急性中毒登记表,了解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现状.方法设计标准化的急性中毒登记表,并在1998年1月到2001年12月对急性中毒的急诊病人进行登记;利用已开发的急性中毒信息管理软件对1010例急性中毒病人进行前瞻性、描述性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010例急性中毒病例中以镇静催眠药物急性中毒为第一中毒类别;年龄以20~45岁为急性中毒第一位高发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 ;职业以失业人员为第一位职业类别;中毒途径以消化道为(96.83%);毒物明确(鉴定)率仅16.04%.结论预防急性中毒及其心理教育与咨询重点应在13~45岁的女性以及失业人群,并应注意管理好安眠类药物,本地区对中毒毒物的检定有待加强与提高.

    作者:宋维;吕诗荣;丁庆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深圳市某社办学校师生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分析

    目的了解社会办学机构人群中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抽取五个年龄组人群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 sAg、HBeAb、HBeAg、HBeAb、HBcAb.结果 HBsAg、HBsAb、HBsAg、HBeAb 、HBcAb的阳性率分别为9.1%、61.5%、4.7%、5.8%、32.4%.各年龄组HBsAg、HBeAb、HBc Ab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别;HBsAb、HBeAg阳性率无显著性.男女性别除HBcAb阳性率有显著差别外,其余各项血清学标志物无显著性差别.乙肝病毒五项血清标志阳性结果有10种不同的组合模式.构成比大的是HBsAb阳性(55%),其次是HBsAb和HBcAb双阳性(23%),其它八种组合模式构成比较低.结论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效果是显著的.

    作者:邱星元;曾桂盛;陈志颍;余家磷;陈静浓;李海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一起斯坦利沙门氏菌腹泻暴发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2000年5月23日,在白沙县狮球乡福妥村有一5口之家,均发生不同程度腹痛、腹泻、呕吐为主的急性胃肠道感染症状.经调查,5名患者均于当天早上吃过未经加热的隔夜山薯汤,另一名男主人未吃隔夜山薯汤则不发病.发病时间早为当天11时,迟于当日19时.采集病人呕吐物、粪便或肛拭子标本6份经分离培养后,检出斯坦利沙门氏菌.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捷;王家豪;许永炎;王炎业;陈言;王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