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基因蚊研究进展

支国舟;陈晓光

关键词:蚊媒病, 杀虫剂, 溴氰菊酯, 生命健康, 控制, 化学药物, 丝虫病, 抗药性, 登革热, 传染病, 污染, 蚊虫, 人民, 疟疾, 媒介, 环境, 费用, 防治, 方法
摘要:以蚊为媒介的传染病,如:疟疾、丝虫病、登革热等,是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疾患,控制蚊虫是减少蚊媒病的一种有效方法,DDT、溴氰菊酯等杀虫剂的诞生,曾给蚊媒病的防治带来一线生机,但随着蚊媒抗药性的产生,这个幻想也随之破灭了,而且研制化学药物所需费用的高昂及使用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也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途径来控制蚊媒.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线索调查提高肺结核病人发现率的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下乡设立诊疗点,以提高肺结核病人登记率水平,使项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方法1992~1999年间,逐年分批下乡镇,宣传发动,使可疑者主动就诊,通过胸透、查痰、拍X光片等手段发现肺结核病人.结果下乡设点30个接诊可疑者8638人,占全市所有就诊病人数的57.1%;发现肺结核病人1438例,占登记病人数的51.8%;其中涂阳病人947例,占登记涂阳病人数的53.5%.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从1992年33.7/10万上升到1999年69.8/10万,涂阳新登记率从1992年24.1/10万上升到1999年55.4/10万,登记率呈逐年增高态势,病人中涂阳占63.7%,涂阳病人中新发占86.1%.讨论政府重视,是下乡设点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下乡设点方便可疑者就诊,使病人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传播.下乡设点体现了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者:吕伟平;张继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左房血栓的价值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左房血栓的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探讨影响左房血栓形成的因素.方法收集20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资料,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对照组,分析左房血栓形成与年龄、左房大小、房颤、二尖瓣口面积及二尖瓣返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组左房较大,心房纤颤发生率明显增高,二尖瓣狭窄程度重,返流量明显小,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能检出大部分左房血栓.左房血栓的形成与心房纤颤的发生、左房增大、二尖瓣狭窄及返流量明显相关.

    作者:林凌;杨炳昂;钟文津;刘起珠;黄秋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琼海市2000年公共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分析

    饮食服务行业中的公共餐饮具消毒效果如何,直接关系着就餐者的健康.因此,公共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也是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琼海市卫生防疫站于2000年1~12月份对全市21个乡镇568间饮食店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莫传文;郑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广西首次检出鼠疫菌情况分析

    广西自1866年至1947年的81年间,曾在44个县(市)发生过63年次人间鼠疫流行.经过53年的静息期后于2000年7月中旬在隆林县暴发了鼠间鼠疫流行并波及人间,分离出首株鼠疫杆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周树武;林新勤;泰石英;张丽云;黄建财;罗寿军;林蓉;黄凤晓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劳动医学》杂志明年起更名为《环境与职业医学》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肠型疟疾21例临床分析

    疟疾为海南高发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上多为单纯间歇性冷热发作的表现,但个别病例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则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1991年至1999年收治21例胃肠型疟疾的临床表现分析如下.

    作者:赵少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噻唑蓝比色法测定药物低抑菌浓度初步研究

    目的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药敏试验低抑菌浓度(MIC).方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了药物浓度和吸光度的关系式为:lgC=a+bA(C:药物浓度,A:吸光度,a,b:常数).当A趋近于零时,药物浓度C就是该药物的MIC,即:1gMIC=(A1/A21gC2-1gC1)/(A1/A2-1).通过该药物两种浓度C1、C2及其相应的吸光度值A1、A2就可以求出该药物的MIC,这样求得的MIC并非直接实验得出,而是由两个确定的药物浓度及相对应的吸光度值计算得出的.结果该方法已应用于临床标本40株大肠埃希氏菌,3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3株铜绿假单孢菌.该方法和稀释法比较,回归方程分别为:Y本法=1.03X+2.79(N=40),Y本法=1.03X+3.05(N=35),Y本法=1.14X+0.67(N=33),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90和0.99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

    作者:张淑芳;野丽丽;白淑晶;朴美花;尤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世界卫生组织与热带病防治

    简述世界卫生组织之缘起、架构、工作、人事及各区域分署等,及其热带病,例如疟疾、血吸虫、丝虫病、登革热、黑热病、麻风及锥虫病的防治状况.

    作者:周钦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986~1999年珠海市疟疾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掌握珠海市疟疾流行特点,为制定相应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群疟疾分布情况分析珠海市1986~1999年疟疾流行趋势和特点.结果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珠海市疟疾流行经历了低流行期、高流行期及有效控制期三个不同阶段,流动人口对于该地区疟疾的流行构成了一个极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针对流动人口开展的疟疾防治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在流动人口登记或就业查询等方面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追踪和查治工作.

    作者:谭爱军;黄利群;彭瑜;黄宏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武汉市进口食品、化妆品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决定,做好进口食品、化妆品的监督检验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进出口化妆品监督检验管理办法>等的规定,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湖北局)近日对武汉市的各大商场、超市、专卖店、美容院等七十余家进行了调查,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石长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海南省学生身体素质研究报告

    目的调查研究海南省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方法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所规定的测试方法和统计分析要求进行.结果海南省学生身体素质六项指标基本随年龄增大而提高;男性学生、乡村学生、汉族学生大部分素质指标分别高于女性学生、城市学生及黎族学生;海南省学生1995年身体素质水平比1991年稍有下降.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我省学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

    作者:李臻;冯增强;王朝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海口港儿童少年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为了解儿童少年的贫血情况.方法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贫血诊断标准:3~6岁Hb值<110g/L,7~14岁Hb值<120g/L,,15岁以上男Hb值<130g/L,女Hb值<120g/L.结果 3~5岁儿童少年盆血率为21.11%,其中3~6岁贫血率为7.92%,7~15岁为23.73%,7岁组贫血率52.40%为高,14岁组贫血率5.05%为低,7~15岁随着年龄增长贫血率呈总体下降趋势,8岁组和10岁组男生贫血率明显高于女生,而14岁组女生贫血率明显高于男生.结论海口港小学生贫血患病较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儿童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林丽燕;陈凯玲;李克雄;吴清扬;周昌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儋州市1996~2000年流动人口疟疾感染情况分析

    儋州市地处海南省西部,现有人口80万人.年平均气温为29.9℃,年降雨量为2 896.3mm.本市南部的几个乡镇,地形复杂,植被茂密,溪流纵横,有利传疟媒介孳生.但是近年来,我市增加对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和防治力度,致使疟疾发病逐年减少.

    作者:羊金灵;林经盛;胡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浅谈加强手术室消毒隔离的措施和体会

    手术室消毒隔离工作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包括手术切口正常愈合和手术病人尽快康复.因此认真执行和全面落实好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是避免交叉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1-2].我院近几年来共做手术上万例,从未有因手术室的消毒隔离问题而造成感染,无菌合格率达100%.兹谈谈我们加强手术室消毒隔离的措施和体会.

    作者:李洁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海南省性罪错妇女11年性病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11年来性罪错人员性病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掌握性病在性罪错妇女中流行的特点,为政府部门对性病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0年元月至2000年12月海南省妇女收容教育所被收教的性罪错妇女进行性病检查,统计其各种性病的发病人数,然后进行分析.结果 11年中共收教4780人,其中感染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尖锐湿疣、梅毒、生殖器疱疹、HTV共2967例,阳性率为62.07%,其中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1826例(38.20%)、淋病469例(9.81%)、梅毒414例(8.7%)、尖锐湿疣246例(5.14%)、生殖器疱疹11例(0.23%)、HTV阳性1例(0.02%).结论性罪错妇女六种性病的患病率很高,达62.07%,其中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为其主要病种,淋病的患病率逐年下降,梅毒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尖锐湿疣基本稳定,其流行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作者:杨斌;赖声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喷昔洛韦乳膏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1%喷昔洛韦乳膏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对照药为3%阿昔洛韦乳膏.药物使用方法是外搽患处,一日5次,疗程7d.结果共治疗生殖器疱疹82例,其中试验组42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的止疱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2.2±1.6d、3.2±1.5d和5.4±1.9d,对照组分别为3.1±1.4d、3.9±1.8d和6.2±1.7d,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7d的观察期内,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痊愈例数分别为35例和31例,两组的痊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痊愈病例的痊愈时间分别为6.1±1.4d和6.9±1.2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用药期间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1%喷昔洛韦乳膏治疗生殖器疱疹对于促使皮疹消退、减轻症状均优于3%阿昔洛韦乳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用药物.

    作者:陈明春;张军民;陈建浩;谭国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恶性疟原虫pGST-HT1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目的构建pGST-HT1融合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基因扩增,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证实HT1片段已克隆到pGSTag的EcoRI和SalI位点之间.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后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82000处出一条新生蛋白带,与HT1/GST(56/26)融合蛋白大小一致,提示成功表达HT1融合蛋白.Western印迹杂交结果也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82000处出现阳性着色条带.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pGST-HT1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出HT1融合蛋白,为HT1蛋白功能和免疫原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劲;叶苓;余新炳;魏泉德;吴忠道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海南省三市县登革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海南经过两个型别DGV2(登革2型病毒)、与DGV3(登革3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流行之后,人群中抗体状况,探讨人群对登革病毒的免疫屏障.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相关抗体者,阳性抗体者用同样方法检测乙脑抗体,排除交叉免疫的可能性.结果从流行区275份标本中,查获DGV3抗体31份,占11.27%;检获DGV2抗体53份,占19.27%,从非流行区的54份标本中,检获DGV3抗体4份,占7.40%,检获DGV2抗体3份,占3.70%.未检获DGV1与DGV2抗体.结论 DGV3流行后17~20年,DGV2流行后8~10年,人群中仍可查获相应抗体;所有人群未查获DGV1与DGV4抗体.

    作者:黎正伦;陈玉本;符艳;曾祥洁;邝继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江苏吴江市美洲钩虫种群调查及化疗研究

    目的开展有效化疗研究以控制吴江地区美洲钩虫病的流行.方法通过对美洲钩虫感染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比较不同化疗方案,选择和推广应用有效化疗方法.结果结果表明美洲钩虫感染占84.39%,混合感染占8.89%,美洲钩虫感染者的平均虫负荷为2.82条,家庭聚集性K值为0.56,G值为325.44.在噻嘧啶、甲苯咪唑、阿苯达唑与甲苯咪唑伍用A组(3片)、甲苯咪唑与阿苯达唑联用B组(6片)、驱虫康I组、驱虫康Ⅱ组的阴转率分别为82.93%、95.74%、91.60%、95.74%、79.41%和88.71%.实验村的感染率下降91.13%,对照村的感染率下降13.37%,有显著性差异.此外,防治试点的美洲钩虫感染率降至3.17%.结论采用连续选择性化疗方法控制美洲钩虫可取得较为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值得在美洲钩虫流行区推广、应用.

    作者:梅火根;孙凤华;钱益新;曹汉钧;吴中兴;王柏荣;储金奎;徐人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各危险因素与甲亢的关系.方法对三亚地区110例甲亢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处理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甲亢发病与下列5因素关系密切:家庭年收入(OR=2.055)、食用碘盐(OR=2.133)、喜食海产品(OR=2.183)、感染(OR=2.382)、家庭生活事件(OR=3.017)结论家庭生活事件、感染、喜食海产品、食用碘盐、家庭年收入增高等是甲亢的危险因素.

    作者:郑家耿;陈志勇;林竹良;徐大修;杨海文;丁进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