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麻疹疑似病例血清IgM抗体诊断结果分析

周立文;林春燕;马焱;孙莲英

关键词:麻疹, 风疹, IgM抗体
摘要:目的为对麻疹疑似病例作出科学诊断.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麻疹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 1992年以来收集到的187例麻疹疑似病例检测IgM抗体阳性率为45.5%,其中2~6岁阳性率高(52.6%),19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风疹IgM抗体检测,结果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20.1%,说明麻疹疑似病例中有相当部分为风疹病例.阳性病例中无免疫史的占21.2%.结论麻疹疑似病例不能单以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应通过实验室检测IgM抗体才能准确诊断.进一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是防止病例发生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型疟疾21例临床分析

    疟疾为海南高发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上多为单纯间歇性冷热发作的表现,但个别病例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则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1991年至1999年收治21例胃肠型疟疾的临床表现分析如下.

    作者:赵少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厦门市1993~200O年儿童死因动态及生存水平分析

    目的了解厦门市5岁以下儿童死因变化及生存水平,提高儿童的生命质量及医疗保健服务水平.方法 通过市、区、街道(乡)妇幼保健三级网及儿童生命监测系统收集资料,对1993~2000年厦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情况统计分析.结果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3年为27.88‰,2000年为11.66‰,(X2=80.00,P<0.01).厦门市1993~2000年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为肺炎、出生窒息、早产、先天畸形、腹泻,肺炎和腹泻呈下降趋势,早产、出生窒息、先天畸形呈上升趋势,其中先天畸形上升较明显.儿童死前均得到相应的医疗保健服务,死前就医、死前明确诊断、死于医疗保健机构者均达90%以上.结论厦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已达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提高医疗保健机构的诊治水平和服务水平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提高儿童生存水平的措施之一,全社会都应重视这项工作.

    作者:王小林;江瑞芬;杨梅凤;杨虹;张廉;林素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先天性疟疾15例临床分析

    作者于1997年11月至1999年11月在西非贝宁共和国莫诺省医院儿科收治15例先天性恶性疟疾,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翠英;马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海口港儿童少年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为了解儿童少年的贫血情况.方法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贫血诊断标准:3~6岁Hb值<110g/L,7~14岁Hb值<120g/L,,15岁以上男Hb值<130g/L,女Hb值<120g/L.结果 3~5岁儿童少年盆血率为21.11%,其中3~6岁贫血率为7.92%,7~15岁为23.73%,7岁组贫血率52.40%为高,14岁组贫血率5.05%为低,7~15岁随着年龄增长贫血率呈总体下降趋势,8岁组和10岁组男生贫血率明显高于女生,而14岁组女生贫血率明显高于男生.结论海口港小学生贫血患病较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儿童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林丽燕;陈凯玲;李克雄;吴清扬;周昌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增液合剂治疗干燥综合征100例疗效分析

    干燥综合征(ss)临床并不少见,目前中西医均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探索中医药的治疗效果,笔者根据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因,研制了增液合剂对10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另设必嗽平、胸腺肽对照组50例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传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重症肝炎合并感染20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重型肝炎患者合并感染的状况.方法对我院1998~2001年间收治的208例重型肝炎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8例重型肝炎患者共发生合并感染112例(53.8%),老年组28例,合并感染率为73.7%(28/3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49.4%,84/170),P<0.01.感染发生部位以腹腔为主,其次是胆道、上呼吸道和肺部.112例中,有56例有前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14例接受过腹腔穿刺,所有患者血清胆红素均高于117.1μmol/L,发生感染的病死率为71.4%(80/112),未发生感染的病死率为14.6%(14/9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型肝炎感染的发生率很高,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有效地控制感染是提高存活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徐玉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野生灵芝胶囊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目的为评价野生灵芝胶囊作为保健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方法采用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30天喂养试验进行检测.结果雌雄大、小鼠急性经口LD50>21.5/kg体重,属无毒级;Ame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天喂养试验未显示明显毒性.结论野生灵芝胶囊属安全性保健食品.

    作者:林卫华;赵毓梅;郑定仙;黄业宇;王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恶性疟原虫pGST-HT1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目的构建pGST-HT1融合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基因扩增,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证实HT1片段已克隆到pGSTag的EcoRI和SalI位点之间.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后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82000处出一条新生蛋白带,与HT1/GST(56/26)融合蛋白大小一致,提示成功表达HT1融合蛋白.Western印迹杂交结果也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82000处出现阳性着色条带.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pGST-HT1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出HT1融合蛋白,为HT1蛋白功能和免疫原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劲;叶苓;余新炳;魏泉德;吴忠道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恶性疟原虫Pf332基因片段的分泌型、非分泌型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

    目的构建包含恶性疟原虫Pf332基因片段的分泌型、非分泌型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方法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PCR扩增Pf332基因片段,P332-RO、P332-R1和P332-R2;用PCR扩增法合成鼠IgG轻链隹号肽的编码序列.用定向克隆法分别构建分泌型重组质粒pcDNA3-s-P332-RO、pcDNA3-s-P332-R1、pcDNA3-s-P332-R2和非分泌型重组质粒pcDNA3-s-P332-RO、pcDNA3-s-P332-R1、pcDNA3-s-P332-R2.阳性克隆的重组质粒DNA经酶切、PCR扩增及测序鉴定.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FCC1/HN株Pf332基因片段,P332-RO、P332-R1、P332-R1,大小分别为489、429和393 bp.用PCR扩增法合成63bp的Balb/c小鼠IgG轻链信号肽的编码序列.酶切、PCR及测序鉴定表明获得了正确的含Pf332基因片段的分泌型、非分泌型重组质粒.结论成功构建分别包含恶性疟原虫Pf332基因片段-P332-R0、P332-R1和P332-R2的分泌型、非分泌型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作者:单志新;余新炳;卞国武;马长玲;陈守义;周永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线索调查提高肺结核病人发现率的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下乡设立诊疗点,以提高肺结核病人登记率水平,使项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方法1992~1999年间,逐年分批下乡镇,宣传发动,使可疑者主动就诊,通过胸透、查痰、拍X光片等手段发现肺结核病人.结果下乡设点30个接诊可疑者8638人,占全市所有就诊病人数的57.1%;发现肺结核病人1438例,占登记病人数的51.8%;其中涂阳病人947例,占登记涂阳病人数的53.5%.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从1992年33.7/10万上升到1999年69.8/10万,涂阳新登记率从1992年24.1/10万上升到1999年55.4/10万,登记率呈逐年增高态势,病人中涂阳占63.7%,涂阳病人中新发占86.1%.讨论政府重视,是下乡设点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下乡设点方便可疑者就诊,使病人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传播.下乡设点体现了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者:吕伟平;张继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海南省立克次体病研究概述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天然寄生在各种吸血节肢动物和昆虫骀(如蜱、螨、虱、蚤等)体内,借此维持生存并分布在自然界的许多脊椎动物中.

    作者:许永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7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缺乏引起的以高血糖、高酮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首要改变的临床综合症,是糖尿病(DM)的急性合并症,也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我院1993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27例DKA.现作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程金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昆明地区TTV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监测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d Virus,TTv)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对本科77例住院人的血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行TTV检测.结果检出11例TTV阳性患者.结论昆明地区肝病病人中存在TTv感染,感染率低于国内外水平.感染途径包括非肠道途径和肠道途径.

    作者:张禄;牛英;陈琳;唐宝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武汉市进口食品、化妆品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决定,做好进口食品、化妆品的监督检验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进出口化妆品监督检验管理办法>等的规定,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湖北局)近日对武汉市的各大商场、超市、专卖店、美容院等七十余家进行了调查,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石长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三亚市农村育龄期妇女HbsAg携带状况调查

    目的初步了解三亚市农村地区育龄妇女HBsAg携带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乙肝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PS方法抽样,入户逐项调查和采血,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HBsAg,用SPSS 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三亚市农村育龄妇女HBsAg阳性率为15.4%.该人群HBsAg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小,与不同居住地、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程度无显著联系,但与早婚、小龄(15~19岁)多育有关系.结论三亚市农村育龄妇女GBAg阳性率高于全国一般人群平均水平(9.75%)及全国孕妇人群HBsAg阳性率(10%~15%);早婚、小龄多育是携带HBsAg的危险因素.

    作者:林竹良;吕重庆;邢海林;林觉干;丁进顺;潘孝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噻唑蓝比色法测定药物低抑菌浓度初步研究

    目的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药敏试验低抑菌浓度(MIC).方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了药物浓度和吸光度的关系式为:lgC=a+bA(C:药物浓度,A:吸光度,a,b:常数).当A趋近于零时,药物浓度C就是该药物的MIC,即:1gMIC=(A1/A21gC2-1gC1)/(A1/A2-1).通过该药物两种浓度C1、C2及其相应的吸光度值A1、A2就可以求出该药物的MIC,这样求得的MIC并非直接实验得出,而是由两个确定的药物浓度及相对应的吸光度值计算得出的.结果该方法已应用于临床标本40株大肠埃希氏菌,3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3株铜绿假单孢菌.该方法和稀释法比较,回归方程分别为:Y本法=1.03X+2.79(N=40),Y本法=1.03X+3.05(N=35),Y本法=1.14X+0.67(N=33),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90和0.99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

    作者:张淑芳;野丽丽;白淑晶;朴美花;尤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氟桂利嗪的临床新用途

    氟桂利嗪为哌嗪类钙拮抗药,对血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能显著地改善脑循环及冠脉循环,还具有防止血管脆化的作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作者:林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海南省性罪错妇女11年性病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11年来性罪错人员性病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掌握性病在性罪错妇女中流行的特点,为政府部门对性病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0年元月至2000年12月海南省妇女收容教育所被收教的性罪错妇女进行性病检查,统计其各种性病的发病人数,然后进行分析.结果 11年中共收教4780人,其中感染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尖锐湿疣、梅毒、生殖器疱疹、HTV共2967例,阳性率为62.07%,其中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1826例(38.20%)、淋病469例(9.81%)、梅毒414例(8.7%)、尖锐湿疣246例(5.14%)、生殖器疱疹11例(0.23%)、HTV阳性1例(0.02%).结论性罪错妇女六种性病的患病率很高,达62.07%,其中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为其主要病种,淋病的患病率逐年下降,梅毒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尖锐湿疣基本稳定,其流行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作者:杨斌;赖声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转基因蚊研究进展

    以蚊为媒介的传染病,如:疟疾、丝虫病、登革热等,是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疾患,控制蚊虫是减少蚊媒病的一种有效方法,DDT、溴氰菊酯等杀虫剂的诞生,曾给蚊媒病的防治带来一线生机,但随着蚊媒抗药性的产生,这个幻想也随之破灭了,而且研制化学药物所需费用的高昂及使用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也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途径来控制蚊媒.

    作者:支国舟;陈晓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海口市部分酒店员工HBsAg携带情况调查

    目的为了解近年海口市部分酒店从业人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评价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选取海口市有代表性的六家酒店员工为调查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结果 1999年六家酒店员工HBsAg总的携带率为4.59%(66/1437),其中服务人员2.26%(23/1017),行政人员10.23%(43/420);而2000年HBsAg总的携带率为3.10%(44/1418),其中服务人员为0.81%(8/982),行政人员为8.26%(36/436).结论经对酒店员工加强健康教育和落实卫生监督管理措施,收效明显.

    作者:刘喜梅;吴瑞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