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孙志刚;李全修
目的:研究腰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MI-TLIF)不对称内固定条件下节段稳定性和椎体前柱应变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新鲜小牛腰椎标本8例,完成L4~L5节段完整状态测试后建立TLIF手术损伤模型,分别测试右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UPS)、右侧椎弓根螺钉加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 UPS+TFPS)固定、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BPS)状态的三维运动范围( ROM),同时在L4椎体前柱表面用电阻应变片技术测量在前屈和侧弯运动中电阻应变数据。结果 UPS+TFPS和BPS固定状态的稳定性效果接近,UPS固定抗旋转稳定性不足。 UPS+TFPS固定后椎体前柱应变在前屈和侧弯运动下较BPS固定分别增加21.8%和24.2%。结论 UPS+TFPS固定提供有效稳定的同时可以实现更好的椎体-内植物载荷共享。
作者:左明相;龚进;刘玉武;程志军;赵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头静脉变异较多,但是汇入颈外静脉的较少见。正常情况头静脉应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在臂前区,行于肱二头肌外侧沟内,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内穿锁胸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1-2]。本文作者在实体解剖实验课上解剖1具女尸标本时,发现1例头静脉走行及注入方式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英;韩飞;程学梅;蒋静;朱华兵;曹磊;彭春梅;雍刘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我科472例行脊柱内固定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均为脊柱后路手术,其中9例术后伤口感染,接受伤口清创引流手术,未取出内固定及植骨,术后使用敏感抗生素,随访8~19个月(平均11个月),本文回顾性分析术后伤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对策。结果手术时间100~325 min;术中失血量200~1500 mL;术后引流量65~1350 mL,大多比同期同类手术明显增加。472例患者术后感染共9例,发生率1.91%(9/472)。伤口感染初始征象出现时间为术后10 d(6~16 d)。白细胞总数、血沉及CRP在术后4~7 d明显升高,且维持在高位水平14 d以上。细菌培养显示致病菌主要为常见皮肤菌群。除1例复发(再次使用敏感抗生素治愈)外,其余无临床感染复发征象。结论脊柱术后伤口感染主要发生于后路开放性手术,均为深部感染;术中、术后出血总量大、手术时间长是造成围手术期营养状况差及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清创引流、一期缝合伤口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可取得良好效果;清创手术不必常规取出内固定物及植骨。
作者:朱军;殷翔;范伟力;柳峰;刘鹏;赵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手术切除是除未分化癌以外各型甲状腺癌的基本治疗方法,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包括甲状腺腺体本身的手术,以及颈部淋巴结清扫(临床上常简称颈清术)[1],在清扫过程中,由于甲状腺解剖复杂、血管神经丰富、淋巴系统变异较多、手术范围大、创伤大,并发症率高,严重危及生命。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共行甲状腺癌切除加颈清术152例,术后25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术后并发症及应对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远梅;邹家群;韩磊;蒋小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提高基层医院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方法。方法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异常进行醋酸-靛胭脂染色后取活检病理检查患者72例为染色组,同期胃镜下发现黏膜异常患者直接取组织活检病理检查患者68例为对照组,观察胃黏膜染色情况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比较2组患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醋酸-靛胭脂染色后胃黏膜表现为黏膜褪色(16.7%)、着色不良(63.9%)及着色均匀(14.3%)。其中染色组黏膜褪色患者中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91.7%)显著高于着色不良(8.6%)和着色均匀(0.0%);黏膜着色不良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肠上皮化生比例(82.6%)显著高于黏膜褪色(8.3%)和着色均匀(14.3%)。染色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13.9%,63.9%)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9%,29.4%)。结论胃镜下醋酸-靛胭脂染色能够提高基层医院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并且成本低廉,操作简便,适宜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王伟强;李晓红;宋国平;贾长龙;鹿志军;李淼;成伟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急性心肌梗死( AMI)罪犯血管多为具有一定狭窄程度病变的冠状动脉血管,多由不稳定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冠脉血流完全中断所致。正常冠脉较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本文就我院2012年3月收治的1例冠脉痉挛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田攀;曹雪滨;张杨;张刚;李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43例鼻缺损患者,其中23例患者选用耳廓复合组织瓣术式修复鼻翼缺损(耳廓复合组织瓣术组),20例患者选用鼻唇沟皮瓣转移术式修复鼻翼缺损(鼻唇沟皮瓣转移术组),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比较2组患者二次手术率、瘢痕增生率及皮瓣存活率情况。结果耳廓复合组织瓣术组在二次手术率、瘢痕增生率及皮瓣存活率等方面明显优于鼻唇沟皮瓣转移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形态满意度方面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具有手术方法简单、疗效短、外形佳、效果好等优点。
作者:李乐;刘林奇;李晓格;陈亮;王珍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与传统的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1]。合理的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意义重大[2]。目前,有关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的护理经验不足,为了探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护理方法,我们对2011年以来我院普通外科68例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作者:周丽华;丁杏;黄燕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一次性手术薄膜为一种高弹透气、高粘度的抗菌手术膜,可与皮肤紧密粘贴,保护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降低切口感染。我院自2013年起除常用于外科手术外,还将外科无菌手术薄膜巧妙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骨盆复位固定术患者会阴部软组织的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聂智容;岑媛;鲁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北京市社区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的肥胖指标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反映动脉硬化程度。对北京市石景山区两个社区大于或等于40岁居民进行体格检查,测量体重(weight)、腰围(WC)、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腰围升高比( WHtR)及标准化问卷调查、生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75 g葡萄糖耐量实验及baPWV测量。对数据资料完整及BMI大于或等于18.5 kg/m2的9080名人员根据75OGTT试验及糖尿病史分为NGT、IGR和DM组,分析BMI、WC、WHR、WHtR与baPWV之间的关系。结果在NGT、IGR、DM组,根据WC、WHR、WHtR分成亚组,中心型肥胖组的baP-WV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在DM组内,以BMI作为肥胖标准,baPWV仅在NGT和IGR组内有统计学意义,在DM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NGT、IGR和DM组内,中心型肥胖指标(WC、WHR、WHtR)与baPWV呈显著正相关(P<0.05),BMI仅在NGT组内与baPWV呈正相关,在IGR和DM组内无明显相关(P>0.05)。校正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WHR和WHtR每增加0.1,baPWV则随之升高40.6 cm/s和55.3 cm/s。结论在糖代谢异常人群中,中心性肥胖指标(WC、WHR、WHtR)与动脉硬化呈正相关,较BMI更能反映动脉硬化程度。
作者:陈一梅;窦京涛;闫文华;东黎光;廖燕华;王淑玉;陆菊明;母义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径路快速安全暴露门静脉( PV)和肠系膜上静脉( SMV)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8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V/SMV暴露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多径路快速安全暴露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暴露法,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29/40),观察组手术时间(360.6±58.7)min和术中出血量(600.4±36.8) 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14.2±81.3)min和(788.8±57.9) mL,观察组3年死亡率65.0%(26/40),显著低于对照组86.1%(31/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径路快速安全暴露PV/SMV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不良反应,提高长期存活率。
作者:杨成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型可控性人工肾积水在经皮肾穿刺精确定位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选择经皮肾碎石患者400例,随机分为2组,A组200例患者行新型可控性人工肾积水辅助装置经皮肾碎石术,B组200例患者行传统人工肾积水穿刺定位经皮肾碎石术。比较2组患者建立穿刺通道时间,术中出血量,穿刺次数。结果 A组195例患者1次建立经皮肾造瘘通道,5例患者2次穿刺定位经皮肾造瘘成功。 B组157例患者1次建立经皮肾造瘘通道,40例患者行2次或者多次穿刺定位,3例患者穿刺定位失败。 A组和B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术中出血量、穿刺次数分别为(1.8±0.7) min vs.(2.5±1.2) min,(112.7±51.0) mL vs.(270.2±89.3)mL,(1.1±0.2)次vs.(1.8±0.7)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备新型人工肾积水可为经皮肾穿刺造瘘提供有效引导。
作者:夏宗禹;刘胜;李风;杨忠新;余志海;刘美平;石国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内胆管结石用微创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肝内胆管结石患者2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180例与对照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开腹肝外叶切除术,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下微创肝外叶切除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取净结石。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输血情况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拔引流管时间及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胆漏、切口感染、胸腔积液、膈下脓肿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和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进展期肝内胆管结石可采用肝叶切除手术治疗,而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加快患者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黄光宇;贺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实施外科手术后,很多情况需要放置引流管,较短的为3~5 d,有时则需要更长时间。对于不能采用气囊固定的引流管,目前常用的固定方法有:手术缝合线将引流管与皮肤缝合固定或胶布缠绕引流管后粘贴在皮肤上固定[1],不少护理工作者也进行了新型引流管固定器的设计[2-4];笔者设计的该引流管固定装置,操作方便,固定效果良好,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320278152.9),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晓菊;王安静;刘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PPH治疗复杂性内痔和环状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及教学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PPH治疗混合痔、复杂性内痔和环状痔278例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手术平均时间28 min,住院平均时间6.1 d,术后并发症有疼痛、肛缘皮肤水肿、出血和尿潴留等;治愈186例(66.9%),显效35例(12.6%),效差20例(7.2%),复发37例(13.3%)。结论 PPH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见效快等优点,但其并发症处理较困难,复发率也较高,不适用于治疗外痔。
作者:马陈建;孟镔;陈兵;孟珩;余云周;李承光;沈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下腹单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双侧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至2013年1月经下腹单切口治疗双侧腹股沟疝2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该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复发情况等。结果26例双侧腹股沟疝中,手术时间(50.6±11.6) min,术后住院时间(5.8±1.4) d,并发症发生率3.8%,随访10~5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采用下腹单小切口治疗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技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切口愈合美观、恢复快、复发率低且费用低等诸多优点,符合微创化手术原则。
作者:吴耀禄;姬乐;贺晓斌;曹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对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耐药,被称之为多重耐药。近年来,缘于多种复杂因素,尤其是广谱抗菌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大量的使用,细菌耐药现象不断涌现,多重耐药菌( MDROs)成为了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和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与护理领域重点关注的突出问题。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女性肿瘤的26%[1],并成逐年上升趋势。我科以乳腺癌、甲状腺手术患者居多,侵入性操作成为常态,易于感染多重耐药菌。我科2013年1月至6月经过护理干预和同年7月至12月未护理干预的数据进行比较,观察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童欣;杨英;陈显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右甲状腺下动脉及左椎动脉起点变异1例。该变异对临床颈部外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桦;杨鹏远;邹盛婷;杨冰;甘胜伟;孙善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CT以其方便、快捷、高分辨率已经成为肺部疾病检查的常规且无可替代的影像手段。在胸部CT诊断教学中,初学者或低年资影像科医生总感觉肺部疾病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很难定性,且理论复杂枯燥、难以消化吸收。为了解决学员的这一困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一难题,那就是“看征象识疾病”(即引导学员在CT片上自行读取影像信息、归纳总结属于何种CT征象、再推断属于何种疾病)。现在报告如下。
作者:张笑春;王健;周代全;季冰;陈霖;程琳;胡珊珊;李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地活动时间,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记录并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地活动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3个月 Harri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6月、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适合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作者:刘欣;孙志刚;李全修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