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王建;张少杰;史君;李筱贺;李志军;汪剑威;高尚
目的:分析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点,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外科ICU发生的116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观察组,外科住院患者发生的72例医院感染病例为对照组,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对护理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 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为8.44%,同期普通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率为4.43%, 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P<0.05)。无论ICU患者还是普通病房患者,呼吸道和泌尿道都是医院感染常发生部位。ICU医院感染病死率9.48%,高于外科普通病房的4.17%,P<0.05。 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接受损伤性操作、抗菌药物或免疫抑制剂使用和意识障碍有明显关系(P<0.01)。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和泌尿道;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防治机制和护理措施。
作者:杨海宁;王海燕;李蕊;陈夏薇;芮燕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翼状胬肉是临床上常见的眼表疾病,其术后复发概率相对较高。现有研究报道,联合使用放射性核素90Sr敷贴器辅助治疗能有效减低复发概率,但其安全性未见报道。为能在临床治疗翼状胬肉上提供更多经验,积累部分临床资料,现将我院2012年5月收管的1例翼状胬肉术后联合放射性核素治疗发生角膜溃疡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兰芬;蒋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双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和白内障,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改变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78眼),将双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病例32例(40眼)作为观察组,另外28例(3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及前房情况,并随访3~6个月。结果2组患者手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眼压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更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前房出现不同的炎症反应,有2例发生前房渗出,对照组前房炎症反应稍轻;2组患者无前房出血、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发生。结论采用双切口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视力恢复好,眼压控制满意;虽然术后前房反应稍重,但用药后很快缓解,减少了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但要严格选择病例。
作者:徐茂晖;许长生;颜巧灵;李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与氨酚羟考酮2种镇痛药物对军队训练伤的镇痛效果以及安全性,为军队训练伤的镇痛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90例训练伤伤员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使用塞来昔布、氨酚羟考酮以及安慰剂镇痛,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2、4、6、8天进行VAS疼痛评分,观察对比其药物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塞来昔布在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均小于氨酚羟考酮组,且不良反应较氨酚羟考酮轻或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塞来昔布相比氨酚羟考酮的镇痛作用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应为军队训练伤镇痛的首选药物。
作者:张昊聪;柴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当今及未来外科的发展方向是以腔镜技术为主的微创外科时代。传统的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及教学模式逐渐不能满足现代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如何提高广义外科基本技能是当今外科临床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1传统手术训练面临的挑战泌尿外科是使用内镜诊疗多的学科之一,包括膀胱镜、输尿管镜、经皮肾镜、腹腔镜等,经自然腔道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及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手术更是快速发展[1]。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微创技术的优越性,目前临床外科大约90%以上的手术都可通过腹腔镜或在其他内镜技术下进行诊治。然而内镜技术及微创手术,主刀医生在术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助手在手术中的训练机会明显减少,导致操作不规范,学习曲线变长,术者在早期由于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导致手术时间延长,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科学员在进入临床实习后缺乏内镜与微创手术的基本训练,动手机会明显减少,毕业后很难直接适应现代外科的需要。
作者:张克勤;李蜀婧;毕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术( ACDF)及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术( ACCF)对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CCF组和ACDF组,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脊髓功能、颈椎正侧位和屈伸动力位X线片检查,记录Cobb’ s角及融合节段高度并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显示,ACD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ACCF组(P<0.05),2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融合节段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ACDF组在术后Cobb’s角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CCF组(P<0.05)。结论 ACCF和ACCG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比较满意,其中ACDF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融合节段Cobb’ s角改善程度明显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陈常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外科手术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的重点[1]。实训课在外科手术学基础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颇大,与此相对应的是,操作考试在该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权重也甚高,通常达到40%60%。外科手术学基础的操作考试主要包括打结、切开缝合、止血结扎、外科洗手法以及消毒铺单等项目,对学生的外科基本操作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考试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考试时往往比平时更加精力集中,学习效率更高。因此,探索合理的操作考试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对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是值得每个外科手术学基础任教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郭洪峰;文灿;兰阳军;蒋登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胆囊残留病变原因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囊残留病变的患者进行二次手术,对病变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残留病变经手术均被成功切除,患者术前症状得到缓解,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8.2 d,手术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其余术后效果良好,出院时所有患者血检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步骤开展胆囊切除术,做到准确无误,能大限度防止胆囊发生残留病变。如发现患者有较明显的胆囊残留病变症状应及早诊治,并尽快进行二次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周正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超滤率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CRR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5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使用CRRT进行血液净化,观察组使用高超滤率CRRT进行血液净化,比较2组患者抢救期生命体征、治疗效果、体内炎性介质水平、病死率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体温未见明显变化,观察组患者脉搏和呼吸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24 h后APACHEⅡ评分和ALT低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超滤率CRRT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生命体征更平稳,体内炎症介质量下降,降低了病死率。
作者:梅劲超;杨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维持透析患者往往应用较大剂量的抗凝剂,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低血钙、胃泌素水平增高是尿毒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1-3]。透析过程中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导致循环障碍,即加重了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处理不当易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认识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采取合理的护理,可有效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为此,本研究分析了我院2010年以来86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中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并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作者:陈志林;王海花;郭彩虹;田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国外研究已经证实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3]。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颅内支架技术的发展,使得颅内大多数动脉瘤都能够通过神经介入技术而得到治疗。目前在国内有4种颅内支架应用于临床:①the Neuro-form stent;②the LEO stent;③the Enterprise stent;④the Solitare-AB stent[4]。 SolitareAB stent是进入国内晚的专用支架。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采用SolitareAB stent治疗了31例宽颈及复杂动脉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庞志宏;王新亮;王文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恙螨为此病的传播媒介,多发生于夏秋季,67月为高峰,人群普遍易感[1]。临床表现多样化,合并症较多[2]。2013年3月我院收治了1例恙虫病合并肺部感染及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翁建莲;谢志红;张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门诊多数患者和体检者都需要化验血液标本,所以静脉血采集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因此,如何科学、高效、方便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静脉采血的速度和质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及减轻患者采血时的痛苦是门诊采血护士面临的一个难题。我科对部分无血容量不足、上肢血管情况良好的静脉采血患者采用无止血带静脉采血法采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悠红;陈丽勤;廖素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Cage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腰椎滑脱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ALIF)组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术( PLF)组、经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组,每组40例,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及远期机体功能情况。结果 P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2.3±12.1) h,术中出血量为(60.3±9.5) 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5.5±0.7) d,NRS评分为(1.5±0.2)分,术后3、6、9、12个月后的ODI评分分别为(24.1±3.4)分、(19.4±3.1)分、(13.5±2.5)分、(9.8±1.6)分,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ALIF组和PLF组,PLIF组椎间隙高度(9.3±1.2) mm,明显大于ALIF组和PLF组(P<0.05)。结论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能够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远期机体功能,在腰椎滑脱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价值。
作者:刘岗;辛立文;梁源清;唐祖林;唐勇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髌骨整形术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髌骨整形组与膝关节置换组,每组25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2组患者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手术前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前后HSS评分、WOMAC评分以及影像学评价等方面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骨整形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膝关节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髌骨整形术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疗效可靠,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但髌骨整形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作者:高峥嵘;张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所致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斑块稳定性影响;分析脑梗死分型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斑块稳定性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 CTA)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CDFI)检查,部分经CTA证实为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者于脑梗死恢复期行DSA检查,根据其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将168例患者分成颈动脉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及闭塞组,结合CDFI及CTA评价斑块性质及流场改变,对梗死灶进行急性脑梗塞的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 OCSP)分型,再根据CTA所示脑梗死部位,将患者分为皮质、基底节区、放射冠和后循环梗死4种亚型。观察流场改变对斑块稳定性影响并对比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后脑梗死临床分型特点。结果168条责任血管,正常17.9%,轻度狭窄22.6%,中度狭窄30.9%,重度狭窄14.8%,闭塞14.3%,中度狭窄比例高。狭窄程度大于50%即可导致流场改变,血流速度增快,湍流形成,斑块不稳定性增加,以脂质斑及混合斑比例高。临床部分前循环梗死( PACI)多见,重度狭窄及闭塞组颈动脉斑块以混合斑多见,临床以分水岭梗死多见。轻度狭窄组,多为纤维斑块,临床以腔隙性梗死( LI)多见。结论颈动脉中度狭窄因特殊的血流流场变化导致斑块不稳定性增高,易发生动脉-动脉栓塞。
作者:武晓玲;郝建萍;王淑珍;于红霞;迟路湘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的场所由课堂转变成临床,学习对象由书本转变成病患,学习方式由讲解转变成自学,学生们需要将前期学习的书本知识归纳、总结,并在临床的学习对象上找到对应点,完成医学知识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1]。笔者多年来的临床带教经历表明,自学能力强、善于观察和总结问题的学生往往能够很快地完成转变。但是,由于长期的填鸭式教育,大部分医学生疲于应付大量书本知识的记忆,很少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因此也几乎没有自学新知识的机会。研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挑选研讨专题,学生选择搭配,先由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自行查阅文献并简短报告,然后老师、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的教学形式[2]。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在骨科见习过程中尝试实施了研讨课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现将其中的体会进行总结报告。
作者:侯天勇;罗飞;许建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以往对于伴有胆管损伤的闭合性肝外伤常以手术治疗为主,经皮腹腔穿刺引流的广泛应用提高了闭合性肝外伤保守治疗的治愈率。2008~2010年我科应用经皮腹腔穿刺引流治愈6例肝外伤性胆漏患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0~4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殴打伤1例。1例合并脾包膜下血肿,1例肾挫伤,2例肋骨骨折,均无严重合并伤。5例在伤后2 h入院,1例在当地医院治疗1个月后转入我院。本组患者均有右季肋外伤史,不同程度上腹部疼痛、腹胀。查体:右侧腹部压痛明显伴有肌紧张,6例穿刺均抽出不凝混有胆汁样血液。 CT及B超提示肝周及盆腔积液。按照美国创伤外科学会( AAST)制定的肝外伤标准化分类:肝被膜撕裂深度1~3 cm,3例长度小于10 cm伴活动性出血,2例肝裂伤深度大于3 cm。
作者:廖朝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预防肝切除术后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210例诊断为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2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影响术后感染的关键性变量。结果肝部分切除术后有30例感染,感染率为14.3%。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有无输血及有无肝硬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有输血及肝硬化是肝部分切除术后感染的关键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大于等于60岁、手术时间大于等于5 h、失血量大于等于3000 mL、有输血及合并肝硬化是肝部分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关键危险因素。
作者:艾尼瓦尔·克依木;吾甫尔·吾拉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人体浅静脉走行变异的情况较常见,一般多见于中小浅静脉,而颈外静脉做为头颈部大的浅静脉,出现变异的情况则较少见,尤其是双侧均出现变异更为罕见,我们在解剖1具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这一情况,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材料来自于内蒙古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男性标本。在进行头颈部局部解剖,观察颈部浅静脉血管走行时发现,左侧颈外静脉粗大、单行;右侧则出现双颈外静脉,分别剥离双侧颈外静脉之间的起止点、走行,观察颈外静脉收纳及后注入静脉之处,与正常颈外静脉走行进行比较。
作者:王星;王建;张少杰;史君;李筱贺;李志军;汪剑威;高尚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