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创伤失血性休克自发性低体温的研究进展

于晓凤;任辉;张翠华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 低体温, 发生机制, 监测指标, 处理措施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创伤导致的死亡人数每天有近万人[1]。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是导致创伤患者高病死率的原因之一。创伤失血性休克自发性低体温是创伤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创伤患者的预后[2]。有人将低体温的发生率作为预测创伤患者病死率的指标[3]。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与患者病死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4-5],但近年来关于创伤失血性休克自发性低体温与创伤患者病死率是否相关仍然存在争议。 Beilman等[6]在临床研究中观察到,低体温与创伤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患者的病死率并不相关。且国内学者通过病例回顾分析研究,观察到在没有发生MODS的创伤患者中,即使发生低体温也不会使病死率增加[7]。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了解创伤失血性休克自发性低体温相关背景、发生机制及其现阶段的临床应用,对进一步理解其在创伤患者死亡中的具体作用,为临床医生在创伤患者急救过程中所重视。
局解手术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膜肺氧合穿刺插管或切开置管的临床体会

    目的:分析总结体外膜肺氧合( ECMO)穿刺或切开置管的技术要点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我院19例行V-A或V-V ECMO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血管置管的技术要点。结果3例颈静脉穿刺插管均一次性成功;4例升主动脉插管部位因不可控制的严重出血导致患者死亡;8例外周置管部位有少量渗血,予以加压包扎后,好转无明显出血。在整个ECMO运转期间,穿刺部位没有明显的出血、血肿、血胸、气胸等并发症。结论 ECMO置管过程中,规范化的操作可以降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何萍;王海东;杨康;邱阳;吴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强化解剖学知识,提高防原医学教学质量

    防原医学是军事预防医学的主干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战时核武器、平时电离辐射所致人体伤害的医学防护及救治,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更是一门包含放射病理、放射毒理创伤外科等多学科的特殊新兴学科。涉及面广,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军事医学均有很大联系,特别是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知识,作为学习放射性疾病的重要基础,对于理解放射性疾病的起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等均有很大帮助。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注重对解剖学知识的讲解,培养学员在防原医学学习中的解剖学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运用解剖学知识提高防原医学的教学质量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郝玉徽;谷瑛;黄嘉伟;任泂;粟永萍;李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金丝桃苷对低压低氧时大鼠认知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

    目的:研究金丝桃苷( Hyperoside,Hyp)对低压低氧诱导大鼠认知功能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与用药组,空白组分为平原空白组和高原空白组,用药组分为平原Hyp低、中、高剂量组(10 mg/kg,20 mg/kg,40 mg/kg)和高原Hyp低、中、高剂量组(10 mg/kg,20 mg/kg,40 mg/kg)。高原各组置入模拟海拔6100 m低压舱内7 d,平原各组置于常氧环境饲养,利用Morris水迷宫观察Hyp对大鼠认知功能损伤的影响;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alase,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醇( malondialdehyde,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 reduced glutathione,GSH)的含量变化。结果低压低氧暴露后大鼠在目标象限的时间、距离和经过平台的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Hyp治疗组显著削弱这一效应,相对低氧组,大鼠在目标象限的时间、距离以及经过平台的次数均显著提升(P<0.05或P<0.01)。 Hyp治疗组海马组织中的SOD、CAT的活性和GSH含量均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Hyp对低压低氧引起的记忆损伤具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SOD、CAT等蛋白的抗氧化活性,减轻低氧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

    作者:李锦松;陈剑鸿;孟民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剪切力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休眠状态的诱导作用

    目的:探讨层流剪切力( LSS)对间充质干细胞( 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间充质干细胞( MSCs),并对其进行体外流体剪切力力学加载(生理范围内);通过DNA合成了解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及PCR技术检测其凋亡情况。结果在生理范围内的流体力学加载,细胞增殖与其加载力相关;该范围内的力学刺激对MSCs的凋亡起抑制作用。结论生理范围内的流体剪切力诱导MSCs进入休眠状态。

    作者:罗伟;李锋;熊伟;高仕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家庭陪护技能培训研究

    目的:设计帕金森病家庭陪护技能培训内容与方案,并通过在老年帕金森患者家庭的培训,验证其效果与价值。方法制定老年帕金森病家庭陪护护理知识需求调查问卷、家庭陪护培训内容与方案;通过对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家庭陪护进行调查、规范化培训和考核,比较陪护护理技能规范培训对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的程度,指导陪护护理技能培训。结果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间,共有60例帕金森患者家庭合符纳入条件,并完成所有研究内容。我们建立了包括理论知识、心理护理、居家安全防护、并发症预防、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功能康复护理、睡眠管理8个方面的规范培训内容和方案;培训后,综合水平合格率从培训前的3.3%提高到78.3%(P<0.001),理论知识和专科护理合格率分别由5.0%和11.7%增至91.7%和85.0%(P<0.001),家属对家庭陪护人员的非常满意和满意比例分别增加了28.33%(P<0.001)和35.00%(P<0.001)。结论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家庭陪护人员规范化培训有效地减轻陪护人员的盲从性,提高患者的家庭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玉梅;韩炜;孙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PDGF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存活时间、存活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器官灌注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观察PDGF 对休克动物存活率、存活时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第2部分观察PDGF 对组织血流量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休克对照组、LR 组及PDGF 1、3.5、7、15μg/ kg 组,其中PDGF 给药组分别在2倍失血量的 LR 中加入PDGF 1、3.5、7、15μg/ kg 进行输注。结果与LR 组相比,PDGF 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休克大鼠的存活时间及存活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LVSP、± dp/ dtmax,改善肝、肾血流量和线粒体功能,其中以PDGF 3.5μg/ kg 剂量效果好。结论 PDGF 对急性休克状态器官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血流量和线粒体功能有关。

    作者:蓝丹;朱娱;彭小勇;刘良明;李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创伤失血性休克自发性低体温的研究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创伤导致的死亡人数每天有近万人[1]。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是导致创伤患者高病死率的原因之一。创伤失血性休克自发性低体温是创伤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创伤患者的预后[2]。有人将低体温的发生率作为预测创伤患者病死率的指标[3]。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与患者病死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4-5],但近年来关于创伤失血性休克自发性低体温与创伤患者病死率是否相关仍然存在争议。 Beilman等[6]在临床研究中观察到,低体温与创伤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患者的病死率并不相关。且国内学者通过病例回顾分析研究,观察到在没有发生MODS的创伤患者中,即使发生低体温也不会使病死率增加[7]。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了解创伤失血性休克自发性低体温相关背景、发生机制及其现阶段的临床应用,对进一步理解其在创伤患者死亡中的具体作用,为临床医生在创伤患者急救过程中所重视。

    作者:于晓凤;任辉;张翠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儿童胆道蛔虫病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儿童胆道蛔虫病( BA)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BA患儿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其MRI表现特点。结果虫体信号:表现为条状低信号充盈缺损13例,其中呈典型“三线”征5例;虫体位置:胆总管内12例,合并肝内胆管内3例,合并胆囊内蛔虫2例,单发于肝内胆管1例;虫体数量:除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胆道内可见多条蛔虫外,其它多为1~2条;虫体形态:呈条状、圈状、团状等多形态表现;并发症:13例BA均并发胆管扩张,合并胆管炎4例、胆囊炎2例,胰管轻度扩张3例。结论儿童胆道蛔虫病MRCP表现在虫体信号、位置、数量及并发症方面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常可对BA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秦勇;蔡金华;丁永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诊断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探讨其CT表现特点。结果肿瘤位于右侧支气管8例,左侧支气管6例,左肺叶周边1例。7例肿块内见钙化灶。平扫肿块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不一,与肿瘤成分有关。10例伴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3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肺黏液表皮样癌多沿支气管长轴生长,其内多有钙化,增强扫描呈持续性强化,多伴有阻塞性改变,CT检查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卢红;陈家飞;黎海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一段式小直径细颈种植体在小缺牙间隙即刻修复与延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一段式小直径细颈种植体在小缺牙间隙即刻修复与延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门诊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80例小缺牙间隙患者就诊,行非翻瓣式一期法环切术于缺失区植入一段式细颈种植体,按修复方法分为即刻加载修复组(观察组)和常规延迟修复组(对照组),2组患者在愈合3个月后粘结永久烤瓷冠修复,定期进行临床和X线片检查,评价2组患者牙齿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对照组好,稳定系数(ISQ)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齿缺失患者采用一段式小直径细颈种植体即刻种植修复可在短时间内解除患者痛苦,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少,牙齿稳固不易脱落,比延迟修复更具优势。

    作者:刘方宇;朱加林;丁存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显微外科手术带教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上比较常见,约占基层医院神经外科手术量的50%,是神经外科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培训的必经课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多,其中显微镜下经侧裂脑岛血肿清除术能又快又好地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但手术操作困难,是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的难点之一[1]。我院每年都接受来自不同层次的进修生、规培生及研究生,本文根据作者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结合神经外科专业特点,介绍临床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经验。

    作者:徐伦山;王旭辉;任明亮;许民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的影响,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更佳的降糖方案。方法采用随机、格列美脲平行对照的方法,将49例患者随机分为格列美脲组和沙格列汀组,观察12周后2组患者体质量、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等基线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12周治疗,格列美脲组和沙格列汀组体质量分别平均增加0.4 kg和降低0.4 kg,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别与本组治疗前体质量相比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2组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变化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格列美脲组出现低血糖事件次数4次,沙格列汀组未出现低血糖事件。结论 DPP4抑制剂沙格列汀与格列美脲相比,在有效降糖的同时,具有不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且降低低血糖发生率的优点。

    作者:张瑞;童强;管凌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右美托咪定对急性颅脑损伤术后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急性颅脑损伤后24 h内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的成年患者60例,术后维持镇静12 h。按照术后采用的镇静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咪达唑仑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每组30例。分别于术毕(T0)、术后3 h(T1)、术后6 h (T2)、术后12 h(T3)监测每位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糖、血清S-100B蛋白(S-100B)、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结果患者术后HR、MAP及血糖维持稳定,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比咪达唑仑组患者明显偏低(P<0.05)。2组患者术后S-100B、MDA浓度均逐渐降低,SOD活性逐渐升高,而右美托咪定组患者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变化更为显著(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维持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有益于脑损伤康复。

    作者:邓庆华;戴建强;吴新文;李建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手术,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后凸角度的纠正及椎体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随访6~20个月,均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影像学测量结果发现,手术前Cobb’s为(26.4±7.3)°,骨折椎体前缘高度(56.1±12.5)%,与术后及末期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术后和随访末期的Cobb’s和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期随访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结论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很好地恢复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增加固定椎的牢靠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曹正品;黄俊涛;苏士奎;李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粘性裤带的临床应用体会

    痔疮、肛裂、肛门外伤、直肠肿瘤、麦氏手术后,由于其部位的特殊性,术后敷料不易固定[1]。我科固定会阴部敷料常用绷带自制“丁”字带,其制作繁琐,容易滑脱,固定必须采用打结方式,使患者产生不适感。某些患者自行应用各种一次性纸尿裤,其通透性差,容易磨损,且对伤口的保护作用不理想。为了克服上述会阴部敷料固定的缺点,我们设计和研制了粘性裤带。粘性裤带用于会阴部手术以来,节约了医疗资源,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伤口感染率,在会阴部手术后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玲;向佳梅;张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双源螺旋CT增强扫描多平面重建在胃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增强扫描、多平面( MPR)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5例病理诊断为胃癌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明确病理诊断前在低张状态下行双源螺旋CT上腹部增强扫描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所得CT增强薄层数据进行多方向的多平面重建。结果335例病例中,单纯轴位数据检出288例,检出率为86.0%;应用多平面重建数据检出320例,检出率为95.5%,两者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常规轴位与 MPR图像的术前 T分期总体准确率分别为78.3%与89.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2种方法的术前N分期总体准确率分别为73.6%与82.3%,M分期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双源螺旋CT增强多平面重建能显著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平均准确率84.6%。

    作者:彭婧;颜其德;陈家飞;侯晓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危重患者血清中TNF-α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危重患者应激状态下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规律,并了解各项指标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免疫分析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对102例危重患者和80例正常健康对照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TNF-α水平进行测定,对比危重组与正常健康对照组、危重组中MODS组与非MODS组及危重组中不同预后组间比较。结果危重组TT3、FT4、FT3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着病情的加重而上述指标变化更加明显。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TT3与TNF-α在早期(第3~7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MODS组与非MODS组比较,TT3、FT4、FT3、TNF-α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危重患者的严重程度与预后,不仅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而且与细胞炎性因子TNF-α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危重病患者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谢刚银;李强;余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兰索拉唑注射液与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存在配伍禁忌

    目前临床药物使用品种繁多,多种药物加入同一代液体输注也是常见,但有些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而在《新编药典》里并无说明。如临床观察不慎,不能及时正确处理,极易给患者造成生命威胁,带来不可预设的后果。通过临床验证兰索拉唑注射液与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同时使用时存在配伍禁忌,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孙小莉;吴秀;刘晓莉;李小琴;罗霞;冯欢;宋彩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胸腔内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射重组人腺病毒( rAd-p53)对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36例伴有恶性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胸腔内注射rAd-p53联合静脉输注奈达铂治疗为观察组( n=20),采用单纯静脉输注奈达铂治疗为对照组(n=16)。比较2种方案的胸腔积液的控制有效率,并检测大自主通气量(MVV)和Kamofsky评分(KPS),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观察组胸腔积液有效控制率85%(17/20)高于对照组50%(8/16),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80分者由25%(5/20)上升至55%(11/20),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胸腔内注射rAd-p53联合化疗更能有效控制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产生,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唐博;谭群友;王如文;周景海;邓波;康珀铭;戴富强;蒋彬;钱凯;陶绍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无菌技术实训课的教学体会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一系列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是预防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无菌技术的学习通常是通过理论课和实训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实训课对于医学生无菌操作的训练、无菌意识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通过实训有效建立医学生的无菌观念,规范无菌操作,值得所有医学教育工作者探讨。

    作者:侯晓宇;兰阳军;黄代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局解手术学杂志

局解手术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重庆市解剖学会,第三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