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顽固性残余创面治疗体会

官纯平;吴红林

关键词:大面积深度烧伤, 顽固性, 残余创面, 临床治疗, 迁延不愈, 患者, 单位
摘要: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后期顽固性残余创面常迁延不愈,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单位自1998年3月以来治疗此类患者46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异种移植中的排斥反应及其对策研究进展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同种异基因器官供体远不能满足受体的需要,异种移植有可能解决这一矛盾.非灵长类动物,特别是猪,因其易于饲养,且器官大小及免疫学、生理学特性与人类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适的异种移植器官供体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1,2].但由于人类和猪两种源间存在巨大的抗原差异,针对异种移植物的免疫应答比对同种移植物更加强烈.本文现对近年来有关异种移植排斥机制及其防治策略作一简要回顾.

    作者:解志杰;吴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9例烧伤患者创面静脉切开置管体会

    静脉置管是烧伤休克复苏的常用方法,笔者单位1995~2000年对19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烧伤创面静脉切开置管,报告如下.

    作者:杨正文;罗积慎;李木惠;潘文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肠三叶因子对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肠三叶因子(ITF)对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信号转导机制. 方法 (1)分离、提取Wistar大鼠的肠上皮细胞膜.分别用浓度为0.01、0.10、1.00、10.00 μg/ml的ITF刺激细胞膜,以膜结合法测定膜上ITF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活性的变化,以ITF受体TPK活性基础值作正常对照.(2)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株IEC-6,部分细胞作为正常对照;部分细胞用1.00 μg/ml的ITF进行刺激;部分细胞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的3种阻断剂--PD098059、SB202190、SB202474分别进行预处理后,加入1.00 μg/ml的ITF.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观察上述各种方法处理后,IEC-6的 DNA合成率及MAPK活性的变化. 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在ITF的刺激下,ITF受体的TPK活性、IEC-6的 MAPKs活性及DNA合成率均明显增高(P<0.01).使用PD098059后,能明显阻断ITF的后两种作用(P<0.01);使用SB202474能部分降低该作用,而使用SB202190效果不明显. 结论提示ITF主要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s)途径传递胞外信号、促进细胞增殖.

    作者:彭曦;汪仕良;尤忠义;王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浅Ⅱ度烧伤区假上皮瘤肉芽肿样病变27例

    1999年以来,笔者单位共收治浅Ⅱ度烧伤区假上皮瘤肉芽肿样病变27例,经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清国;孙进华;焦建强;石佳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羊膜联合角膜缘移植治疗早期化学性眼烧伤13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6~43岁,平均25岁.单眼烧伤10例,双眼3例;Ⅲ度烧伤9例,Ⅳ度4例;酸烧伤3例,碱烧伤10例.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伤后3 h~5 d.术前视力:光感1眼,手动/眼前5眼,指数/眼前4眼,0.02~0.08者6眼.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

    作者:王效武;李晋春;李冰;冯克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湿润烧伤膏致小儿烧伤死亡11例分析

    1995年1月~2001年1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小儿烧伤1 147例,其中成功救治1 136例、死亡11例,报告如下.

    作者:周玉新;张林;陈明星;员科;庞书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救治大面积烧伤合并法乐四联症一例

    患者女,24岁.因煤气爆炸致面颈、四肢、躯干火焰烧伤,6 h后入院.伤后因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行气管插管.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体温37℃、心率120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107/80 mm Hg(1 mm Hg=0.133 kPa).两肺呼吸音粗,左肺底可闻及细小湿啰音,心率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3~4级收缩期杂音.

    作者:贺肖洁;陈国贤;韩春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46例大面积深度烧伤顽固性残余创面治疗体会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后期顽固性残余创面常迁延不愈,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单位自1998年3月以来治疗此类患者46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官纯平;吴红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深入研究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机制及防治策略

    在20世纪60年代烧伤休克液体复苏问题初步解决后,国内外烧伤学者开始关注严重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并注意到脏器在伤后一定时间内仅表现为功能变化,病理学上缺乏特异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多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较全面地研究细胞内外体液成分、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变化,即从研究严重烧伤后脏器组织学的改变,发展为研究组织细胞生物学的变化.目前认识到,烧伤早期脏器损害与烧伤休克复苏密切相关,是烧伤后机体防御反应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结果.

    作者:廖镇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介绍一种体表蒸气烫伤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烧(烫)伤动物模型的制作对于研究机体严重烧(烫)伤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烫伤实验器具存在重复性差、深度不易控制、面积不恒定、不规范等缺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用硅橡胶材料,自行设计、研制成动物体表蒸气烫伤模型喷气盘,并多次应用于实验,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年云;陈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目的进一步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以下称烧伤),创面分别外用rhEGF、肝素加rhEGF及等渗盐水.比较不同方式处理创面后的愈合时间,测定创面愈合率、创面含水量、羟脯氨酸(OHP)含量及Ⅰ/Ⅲ型胶原比例,进行细胞DNA周期分析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外用rhEGF可使烧伤创面愈合时间缩短2 d,增加创面OHP含量(P<0.05),降低Ⅰ/Ⅲ型胶原比例(P<0.05),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加速细胞DNA复制(P<0.05).加用肝素后可使创面愈合时间进一步缩短2 d,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伤后第7天用药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外用rhEGF能明显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加用肝素后效果更加显著,但早期使用rhEGF效果不明显.

    作者:郑军;黄晓元;韦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不同种属脱细胞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种属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与自体皮复合移植的效果,为异种ADM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地产白色小猪6头,分为异种(人)ADM+自体刃厚皮组(A组)、同种异体(猪)ADM+自体刃厚皮组(B组)、单纯自体刃厚皮组(C组)及单纯自体中厚皮组(D组).观察术后2、4、8、12、24周内移植物存活率,以及移植皮片收缩程度、移植区组织学变化等情况. 结果 A、B组移植后皮片外观光滑、有弹性;两组均获得了满意的皮片成活率,并可迅速诱导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宿主修复细胞的长入;两组移植皮片收缩面积有大于C、D组的趋势(P<0.05);术后24周移植区组织与单纯中厚皮移植组织结构一致. 结论在观察期内(复合移植后24周),与自体皮复合移植时,同、异种ADM具有相近的生物学作用,异种来源的ADM可能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金辉;齐顺贞;孙辉臣;贺占国;李辉;朱玉凤;陈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38例烧伤患者创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

    临床资料:138例烧伤患者,其中男92例,女46例;成人79例,儿童59例;轻度烧伤66例,中度烧伤47例,重度烧伤21例,特重度烧伤4例.采集住院1周后患者创面的分泌物,行细菌培养,采用药敏试剂纸条(法国梅里埃生物试剂公司)和TBA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仪进行细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

    作者:田宜肥;侯哲;伍新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烫伤大鼠肠粘膜下调蛋白质组的分离及鉴定

    目的对烫伤后大鼠肠粘膜下调蛋白质组进行分离鉴定,探讨其在严重烫伤后肠粘膜损害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大鼠Ⅲ度烫伤模型,利用高分辨双向电泳(2-DE)对肠粘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分离,用Image Master 2D Elite图像分析软件对差异蛋白质中的下调蛋白质组进行鉴定. 结果烧伤后6、12 h两组明确下调的蛋白质点数为34,进行鉴定及分析的蛋白质22个;与线粒体有关的下调蛋白质有线粒体乌头酸酶、丙酰辅酶A羧化酶、肝脏F1ATP酶重链A、肌钙蛋白-1、短链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P-电子转移[传递]黄素蛋白α亚基等6种;参与代谢的下调蛋白质有磷酸丙糖异构酶1和细胞溶质环氧化物水解酶;与细胞骨架蛋白及基质蛋白有关的下调蛋白质有纤维单元素、类动力蛋白-5、肌钙蛋白-2和碱性肌浆球蛋白轻链3共4种;参与调控的下调蛋白质有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核因子1-B2、BRCA1、雌二醇安息香酸盐转录因子、G-蛋白β-2亚基、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等6种;与免疫调控有关的下调蛋白质有T细胞受体-V-δ6和Ig重链V区蛋白1. 结论在大鼠烫伤后肠粘膜表达下调蛋白质中,以与线粒体有关及参与激素和细胞因子调控的蛋白质数量居多,说明大鼠烫伤后早期损伤发生机制与线粒体功能改变以及激素、细胞因子表达调控紊乱关系密切.

    作者:王晓军;孙永华;丁勤学;冯喆;曹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特重度烧伤并发脑梗死一例

    患者男,63岁,瓦斯火焰烧伤后36 h转入本院.查体:意识清楚,体温37℃,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肖伯春;厉建华;周新平;程卓鑫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严重烫伤并发胃十二指肠穿孔一例

    患者男,38岁,双手、双下肢、臀部被热液烫伤,5 h后入院.查体:体温36.5℃,呼吸25次/min,脉搏96次/min.血钾4.40 mmol/L,血钠142 mmol/L,白细胞14×109/L,血红蛋白16.3 g/L.患者口渴、尿少,无消化道溃疡既往史.诊断:(1)烫伤总面积45%,其中Ⅲ度15%TBSA.(2)休克.

    作者:晁生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救治强碱浸泡致严重烧伤二例

    例1 男,45岁.因运输车倾覆患者受压于车底,皮肤大面积浸泡在质量浓度30%氢氧化钠溶液中达45 min.伤后8 h内未作冲洗.入院后查体:患者意识清楚,烦渴,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12次/min.头、背、臀部及双上臂烧伤创面约30%TBSA,呈黑褐色,粘滑,部分皮肤溶解,广泛渗血,头部毛发脱落;其余 15%TBSA创面呈散在分布,见树枝状血管栓塞网,血尿.入院诊断:强碱烧伤,面积45%,其中Ⅲ度40%TBSA.

    作者:郑国平;金汉宏;程翔;任家骠;刘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与创面愈合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yowth factor,PDGF)是一种多肽生长因子[1],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创伤修复过程中的炎症反应、组织和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过程,对正常以及病理状态下的创伤愈合均有显著作用.

    作者:邹忠桃;谭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躯干巨大瘢痕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类白血病反应一例

    患者男,23岁,4岁时被热液烫伤腹部,伤后在当地医院治疗,方法不详.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 15个月前因腰带摩擦致瘢痕中心发生溃烂,在当地外贴膏药 (药名不详 )治疗,溃烂逐渐增大导致右髋关节屈曲畸形,卧床8个月后转入笔者单位.

    作者:王振国;杨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烧伤创面脓毒症诊断的细菌学意义及临床分期

    目的探讨并重新评价烧伤创面脓毒症与组织细菌定量的关系,将其进行临床分期. 方法对近5年符合条件的32例烧伤患者进行组织细菌检查和定量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对创面脓毒症进行分期. 结果 (1) 32例患者的123个组织标本中,均可见到细菌侵入,有82个标本的每克痂下组织菌量≥1×105,41个标本的每克痂下组织菌量<1×105.其中18例患者68个标本,每克痂下组织菌量全部≥1×105;5例患者20个标本,每克痂下组织菌量全部<1×105;其余9例患者的标本中仅部分每克痂下组织菌量≥1×105.(2)根据细菌学结果并结合临床表现,可将创面脓毒症分为Ⅰ~Ⅳ期. 结论 (1)临床有中毒表现并获得细菌侵入活组织的证据时,创面脓毒症的诊断即可成立.(2)将创面脓毒症分为IV期,有助于规范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王志强;蔡宝仁;肖杰;郝光辉;吴俊波;赵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