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伟;汪虹;付晋凤;江河;汤勇
1989年3月~2001年1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32例热钢筋贯穿烧伤男性患者,年龄20~39岁.烧伤部位:左前臂6例,左小腿9例,右小腿7例,右大腿4例,左足3例,右足3例.入院时间为伤后1 h~3 d,深Ⅱ、Ⅲ度,创面大小(6 cm×7 cm)~(12 cm×18 cm).合并休克1例.
作者:李士民;常贵华;姜文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将28例并发高钠血症的烧伤患者按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非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3.1 d,其主要诱因是早期复苏不当,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血糖、血尿素氮明显低于感染组(P<0.01),治愈率为94.12%.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7.2 d,其主要诱因是严重感染,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治愈率为9.09%. 结论区别不同原因所致的高钠血症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袁仕安;杨晓东;张宏;杨彩云;肖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初步观察重组人N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tLBP)对细菌脂多糖(LPS)致伤小鼠的保护效应. 方法选用雄性昆明小鼠70只,随机分为致伤组1(21只):腹腔内注射LPS 100 ng;保护组1(21只):腹腔内注射100 ng LPS+ 40 mg tLBP;对照组(8只):腹腔内注射等渗盐水.于注射后15、30 min及1、3、6、12、24 h 测定3组动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观察其肝、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另设致伤组2及保护组2各10只,分别腹腔内注射LPS 400 ng及400 ng LPS+ 40 mg tLBP ,观察伤后24 h内动物的死亡数. 结果保护组1与致伤组1血清ALT含量分别于伤后12、6 h 到达峰值,各为(41.00±4.58)、(99.50±62.63)U/L,前者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后者(P<0.01);两组血清TNF-α含量均于伤后3 h到达峰值,各为(35.96±7.33)、(42.49±4.79)fmol/ml, 保护组1的升高幅度低于致伤组1.与致伤组1比较,保护组1肝细胞变性程度明显减轻,未见肝细胞散在坏死病变;肺组织充血有不同程度减轻,肺泡腔内、支气管内炎性渗出明显减弱.致伤组2伤后24 h死亡9只,保护组2死亡3只. 结论初步认为重组人tLBP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对LPS致伤小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王晓东;刘友生;葛晓冬;李艳秋;陈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临床手术切除后的正常皮肤组织7例和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11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TGF-β及其TGF-β受体(TGFR)Ⅰ、TGFRⅡ在组织中的定位分布、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与TGF-β1、TGF-β2、TGFRⅠ比较,TGF-β3和TGFRⅡ呈较高表达;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则呈现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相反的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GF-β1 、TGF-β2和TGFRⅠ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而TGF-β3和TGFRⅡ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相对减少. 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及其受体不同水平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直接相关.
作者:吕洛;陈玉林;章庆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天然气烧伤患者549例,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的19%.其中男307例、女242例,成人453例占83%,小儿96例占17%.烧伤总面积3%~100%[(33±24)%],深Ⅱ、Ⅲ度1%~97%[(21±18)%]TBSA.入院时有不同程度休克者187例占34%,创面或全身严重感染者112例占20%, 肾功能衰竭者3例占0.5%.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112例占20%,轻、中度患者437例占80%.
作者:张巨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小腿前侧血供差,损伤后极易造成局部软组织全层坏死或胫骨外露,使创面修复较为困难.小腿三头肌由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构成,其血供足、肌腹扁阔,转移后可覆盖小腿前侧的任何部位.笔者单位利用小腿三头肌肌瓣转移、肌瓣表面植皮的方法修复小腿难愈创面,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勇;王光毅;杨郡;夏照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近11年来抗生素使用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情况变化,为今后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方法调查 1991~2001年烧伤病房细菌的流行病学,从抗生素成人药物平均日剂量(DDDs)和用药天数排序中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变化. 结果 (1)病房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0.53%~34.40%)和铜绿假单胞菌(75.66%~11.47%)为主.(2) 使用率较高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阿米卡星、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和头孢他啶.(3)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上升,依次为:哌拉西林(41.57%~100.00%)、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36.36%~98.46%)、头孢他啶(23.46%~97.85%)、阿米卡星(13.16%~100.00%)、环丙沙星(6.90%~100.00%).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加,主要与广泛应用抗生素有关.
作者:窦懿;张勤;廖镇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笔者单位1998~2001年收治的烧伤总面积大于50%、Ⅲ度面积20%TBSA以上行早期切痂微粒皮移植术患者35例.采用改进微粒皮移植法(A组)与传统微粒皮移植法[1](B组)相对照.A组18例,其中男16例、女2例.年龄(38.63±0.51)岁,烧伤总面积(81.16±10.90)%[Ⅲ度(30.08±7.90)%]TBSA,手术面积(35.80±18.20)%;B组17例,其中男16例、女1例,年龄(37.27±0.49)岁,烧伤总面积为(80.05±11.50)%[Ⅲ度(29.16±8.20)% ]TBSA,手术面积(36.20±19.40)%,两组供受皮比例均为1∶ (8~10).
作者:张永生;刘旭盛;王逸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特大火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000年12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舞厅发生火灾,致使300余人丧生.笔者分析了此次火灾的几个特点,以引起人们警惕.
作者:吕建中;史素玲;于爱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41岁,因鞭炮爆炸致全身烧伤,伤后8 h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 9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0/65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鼻毛烧焦,咽后壁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脾不肿大,全身散在多处软组织挫裂伤.入院诊断:(1)特重度烧伤总面积72%,其中Ⅲ度40%、Ⅱ度32%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3)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
作者:魏轶群;王建华;张国兴;吴晓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小儿烧伤较常见,其发病率约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的50%[1],致伤原因以热液烫伤为主[2].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7岁的烧伤患儿816例,其中死亡32例占3.92%,现将其并发症作如下分析.
作者:黎洪棉;梁自乾;刘达恩;林源;徐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应用代谢车动态观察烧伤患者早期切痂植皮对静息能量消耗(REE)的影响.方法根据首次切痂植皮时间,将56例重度烧伤患者分为早期切痂植皮组(A组,39例,伤后5 d内手术)和非早期切痂植皮组(B组,17例,伤后5 d后手术).首次切痂时将Ⅲ度及其周围深Ⅱ度创面全部切除,切痂后创面用异体皮加自体微粒皮覆盖.在治疗期间应用新型代谢车床旁动态监测患者REE变化,同时检测9例A组患者和7例B组患者的血浆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脂多糖(LPS)等变化. 结果全部病例治愈,尽管两组患者REE均明显升高,但A组在切痂前、后及伤后14 d内REE明显低于B组(P<0.05) .A组患者血浆IL-6、IL-8、TNF-α、LPS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 结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早期切痂植皮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体的高代谢状态,其原因可能与及早封闭创面从而减少多种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有关.
作者:高建川;柴家科;杨红明;盛志勇;郝岱峰;郭振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用生物传感技术测定多粘菌素B(PMB)中和内毒素活性物质能力的可行性. 方法将PMB与一定浓度的内毒素混合后,分别用生物传感技术和鲎试验法测定PMB中和内毒素能力的比值,同时与用生物学法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用生物传感技术测定PMB中和内毒素能力的比值为0.35 μg∶ 1 ng,动态浊度法为0.5 mg∶ 1 ng、基质显色法为1.0 mg∶ 1 ng,生物学测定结果与生物传感技术测定结果相同. 结论应用生物传感技术对PMB中和内毒素活性物质的能力进行测定,方便、快速、准确,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吕根法;龚小云;卫国;王宁;肖光夏;郑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烧伤创面是病原菌侵入机体造成侵袭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病原菌数量会与日俱增[1].及早、彻底清除烧伤坏死组织并封闭创面是救治严重烧伤患者的关键措施之一[2],植皮是覆盖创面的根本方法.影响创面植皮存活率的因素较多,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培养是预测植皮存活率、判断感染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3].笔者通过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痂下活组织细菌进行定量培养和菌种鉴定,试图探讨其与植皮存活率的关系.
作者:王配合;彭毅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感谢两位读者对<变>文提出的问题,这对开展学术讨论、推动学术发展很有意义,现就两位提出的问题作初步解答.
作者:黄晓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1例,其中男43例、女8例,年龄8~43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34例,热水烫伤15例,化学烧伤2例.烧伤总面积31%~85%TBSA,深Ⅱ、Ⅲ度.残余创面形成时间为伤后2个月~4年,创面直径0.5~8.0 cm.创面数1~15处/人,创面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有脓液渗出、味臭,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未愈收入笔者单位.创面细菌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28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杆菌3例,无菌生长16例.本组患者入院后接受温泉水浸浴治疗.
作者:牙生·买买提;沙力木江;冯德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细菌的耐药谱,了解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菌株与非产MBL菌株的药物敏感差异. 方法回顾性总结笔者单位1998~2002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的情况,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18种抗菌药物对36株临床分离的院内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MBL-E试验法筛选MBL菌株. 结果笔者单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88.9%),88.2%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且50.0%的患者曾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治疗.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多西环素对3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7.2%、94.4%、91.7%、83.3%,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抑菌率分别为63.9%和58.3%,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在80%以上;36株菌中16株产MBL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完全耐药,对氨曲南的敏感性高于非产MBL株. 结论笔者单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与严重基础疾病和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有关,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株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作者:卓超;钱元恕;肖光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耐药菌株的增长是当前烧伤临床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期窦懿等[1]根据成人患者使用各种抗生素平均日剂量及相应的使用天数,统计分析了瑞金医院11年间收治烧伤患者检出常见菌与耐药率的变化,是一份难得的临床资料,有说服力地证明菌种和耐药率的变化与临床用药有着密切的关系.该资料在国内集中治疗烧伤的单位中有一定代表性.回顾20世纪80年代,国内烧伤领域较广泛应用了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曾收到较好疗效,但至90年代对其产生耐药的菌株已明显增加,改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在临床上也取得良好疗效,但时至今日,在广用该药的单位中耐药率也明显上升.以上资料说明大量新的、好的抗生素在被广泛应用后,都难免引起耐药菌株的增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作者:肖光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肺感染路径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中的作用,为预防和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择43例接受机械通气(MV)的患者,采用随机自身前后对照法,用99m锝五乙酸(99m Tc-DTPA)标记胃内容物后,测定患者平卧或半卧位时口咽部分泌物及深部气管吸出物的放射性水平. 留取口咽部、气管吸出物和胃液作培养,1次/2 d.可疑VAP者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作细菌定量培养.采用稀有限制区聚合酶链反应(IRS-PCR)法对同一VAP患者胃内定植菌与VAP致病菌进行细菌同源性鉴定.测定BALF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 结果 MV患者胃食管返流率较高(89.7%),误吸率相对较低(28.5%).患者误吸率和深部气管吸出物的放射性水平,平卧位时均显著高于半卧位(P<0.01);胃内定植菌与VAP致病菌有较高的同源性(55.8%);VAP患者BALF中sIgA含量显著低于非VAP患者(P<0.01). 结论 MV患者普遍存在胃、食管返流和误吸;胃内定植菌是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之一; BALF中sIgA含量降低是MV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庆玲;刘明华;刘玉馥;王仙园;府伟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琥珀酸对人成纤维细胞损伤的机制及其在脆弱类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5、10、20、30 mmol/L(pH 5.5)的琥珀酸刺激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24 h后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培养上清中的胶原合成量及caspase-3的活性.以等渗盐水刺激的该细胞作为对照组,观察刺激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随着琥珀酸浓度的增高,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减慢,胶原合成量下降,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上升.当琥珀酸浓度为10~30 mmol/L时,caspase-3的活性为(0.5707±0.0345)~(0.5904±0.0168)U,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当琥珀酸浓度为20、30 mmol/L时,细胞活力及胶原合成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凋亡率则较之明显增高(P<0.05). 结论琥珀酸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促进细胞凋亡.创面感染时,细菌可通过代谢产生琥珀酸抑制创面愈合,使感染持续存在.
作者:任利成;黄晓元;龙剑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