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烧伤创面痂下活组织细菌定量培养与植皮存活率分析

王配合;彭毅志

关键词:烧伤创面, 活组织, 细菌定量培养, 植皮, 存活率, 严重烧伤, 病原菌, 临床治疗, 菌种鉴定, 痂下组织, 患者, 坏死组织, 关键措施, 感染, 侵袭性, 指标, 预测, 清除, 救治, 机体
摘要:烧伤创面是病原菌侵入机体造成侵袭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病原菌数量会与日俱增[1].及早、彻底清除烧伤坏死组织并封闭创面是救治严重烧伤患者的关键措施之一[2],植皮是覆盖创面的根本方法.影响创面植皮存活率的因素较多,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培养是预测植皮存活率、判断感染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3].笔者通过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痂下活组织细菌进行定量培养和菌种鉴定,试图探讨其与植皮存活率的关系.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答徐和平与苏晓利读者

    感谢两位读者对<变>文提出的问题,这对开展学术讨论、推动学术发展很有意义,现就两位提出的问题作初步解答.

    作者:黄晓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救治糖尿病患者大面积烫伤伴多种并发症一例

    患者男,57岁,既往有糖尿病史.因油管破裂致热油汽(约200℃)烫伤,伤后4 h入院.诊断:(1)全身烫伤总面积92%,其中深Ⅱ度30%、Ⅲ度62%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3)2型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涛;黄谦;饶忠;张锡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严重烫伤小鼠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

    创伤包括烧(烫)伤后,机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效应,使其促进糖有效利用和在其他能量代谢方面的能力下降.葡萄糖胞内转运是其被有效利用的首要环节,有文献报道,创伤后的胰岛素抵抗效应与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胞内转运障碍有关[1],但始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关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创伤后葡萄糖胞内转运的影响,国内外报道不多.笔者以严重烫伤小鼠为模型,探讨TNF-α在创伤后胰岛素抵抗效应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胰岛素抵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王占科;许霖水;胡新勇;柴长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自制瘢痕注射器

    瘢痕内含有大量胶原纤维,组织致密,为解决用普通注射器向瘢痕内注射类固醇等药物的难题,笔者设计了瘢痕注射器,对面部及功能部位烧伤后出现增生性瘢痕(面积﹤5 cm2)及少量瘢痕疙瘩的36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赵焕童;王新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治愈小儿重度烫伤合并肾功能衰竭一例

    患儿男,3岁.因跌入热水盆中,致双上肢、右下肢、胸、背、臀部被烫伤,在当地医院治疗6 d.因2 d无尿、精神萎靡、腹胀、呼吸困难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6.7℃,脉搏14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10/60 mm Hg(1 mm Hg=0.133 kPa).诊断:烫伤总面积40%,其中浅Ⅱ度10%、深Ⅱ度30%TBSA.入院时患儿精神恍惚,呼吸深快,心率快,律齐,创面已成痂,边缘红肿并有少量渗出物.血生化检查:白细胞 32×109/L,红细胞3.15×1012/L,血红蛋白8.25 g/L,血钾5.50 mmol/L、血钠123.0 mmol/L、血氯93.0mmol/L、尿素氮17.80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4.0 mmol/L.

    作者:陈承祜;李国才;樊娅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将28例并发高钠血症的烧伤患者按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非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3.1 d,其主要诱因是早期复苏不当,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血糖、血尿素氮明显低于感染组(P<0.01),治愈率为94.12%.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7.2 d,其主要诱因是严重感染,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治愈率为9.09%. 结论区别不同原因所致的高钠血症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袁仕安;杨晓东;张宏;杨彩云;肖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温泉水浸浴治疗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51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1例,其中男43例、女8例,年龄8~43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34例,热水烫伤15例,化学烧伤2例.烧伤总面积31%~85%TBSA,深Ⅱ、Ⅲ度.残余创面形成时间为伤后2个月~4年,创面直径0.5~8.0 cm.创面数1~15处/人,创面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有脓液渗出、味臭,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未愈收入笔者单位.创面细菌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28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杆菌3例,无菌生长16例.本组患者入院后接受温泉水浸浴治疗.

    作者:牙生·买买提;沙力木江;冯德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1年间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调查

    目的总结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近11年来抗生素使用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情况变化,为今后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方法调查 1991~2001年烧伤病房细菌的流行病学,从抗生素成人药物平均日剂量(DDDs)和用药天数排序中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变化. 结果 (1)病房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0.53%~34.40%)和铜绿假单胞菌(75.66%~11.47%)为主.(2) 使用率较高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阿米卡星、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和头孢他啶.(3)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上升,依次为:哌拉西林(41.57%~100.00%)、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36.36%~98.46%)、头孢他啶(23.46%~97.85%)、阿米卡星(13.16%~100.00%)、环丙沙星(6.90%~100.00%).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加,主要与广泛应用抗生素有关.

    作者:窦懿;张勤;廖镇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三氯化锑小面积烫伤死亡一例

    患者女,27岁.2002年6月8日被100℃、质量浓度56%的三氯化锑溶液烫伤(以下称烧伤)右面颈、右上臂和右肩背部,伤后即用清水冲洗30 min,17 h后送入笔者单位.主诉创面疼痛,无其他不适,否认有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史.查体:体温38℃,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75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楚,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界无异常.烧伤总面积为12%,其中Ⅲ度1%TBSA,其余为Ⅱ、Ⅲ度混合创面.采用暴露疗法,进行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作者:李建伟;汪虹;付晋凤;江河;汤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救治特重度烧伤患者四例

    本组患者4例均为男性,烧伤总面积≥90%TBSA,Ⅲ度,火焰烧伤.入院时均伴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和脓毒症.

    作者:徐国士;邱明昕;许庆建;朱志军;徐嬉平;吴鸿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深达真皮网状层的创伤尤其是烧伤愈合后容易形成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HS组织中含有大量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CM)和新生血管.和其他细胞因子相比,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HS形成中作用尤为突出.

    作者:张选奋;鲁开化;柳大烈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重组人N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对脂多糖致伤小鼠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观察重组人N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tLBP)对细菌脂多糖(LPS)致伤小鼠的保护效应. 方法选用雄性昆明小鼠70只,随机分为致伤组1(21只):腹腔内注射LPS 100 ng;保护组1(21只):腹腔内注射100 ng LPS+ 40 mg tLBP;对照组(8只):腹腔内注射等渗盐水.于注射后15、30 min及1、3、6、12、24 h 测定3组动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观察其肝、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另设致伤组2及保护组2各10只,分别腹腔内注射LPS 400 ng及400 ng LPS+ 40 mg tLBP ,观察伤后24 h内动物的死亡数. 结果保护组1与致伤组1血清ALT含量分别于伤后12、6 h 到达峰值,各为(41.00±4.58)、(99.50±62.63)U/L,前者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后者(P<0.01);两组血清TNF-α含量均于伤后3 h到达峰值,各为(35.96±7.33)、(42.49±4.79)fmol/ml, 保护组1的升高幅度低于致伤组1.与致伤组1比较,保护组1肝细胞变性程度明显减轻,未见肝细胞散在坏死病变;肺组织充血有不同程度减轻,肺泡腔内、支气管内炎性渗出明显减弱.致伤组2伤后24 h死亡9只,保护组2死亡3只. 结论初步认为重组人tLBP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对LPS致伤小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王晓东;刘友生;葛晓冬;李艳秋;陈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轻度电击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例

    患者男,38岁,双手及前胸被380 V电击伤后3 h入院.查体:患者意识不清(伤后4 h清醒) ,脉搏8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楚,心律齐、心音正常.查体:双手掌及手指掌侧可见大小不等的10余处散在软组织缺损创面,炭化面积1.0 cm×0.5 cm~5.0 cm×3.0 cm;前胸部焦痂范围10.0 cm×1.0~1.5 cm.血常规结果:红细胞4.8×1012/L,血红蛋白152 g/L,血细胞比容0.44,白细胞15.8×109/L,嗜中性粒细胞0.89.尿常规及血生化结果未见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提示窦性心律.既往身体健康.诊断:双手及前胸电损伤,Ⅲ度烧伤面积2%TBSA.

    作者:庄军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红外线诊断烧伤创面深度与临床判断的比较性研究

    红外线在医学上的应用早可追溯到1961年,由于红外线成像有无创、精确的特点,在医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1974年Hackett[1]证实了深Ⅱ度烧伤与全层皮肤烧伤可造成创面温度下降,Cole等[2]对红外线与临床诊断进行了比较,并提出进行对称部位温度的测量,但未作详细阐述.由于温度的测量受到环境温度、机体状态、创面蒸发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其在应用中受限,本文就用红外线诊断烧伤创面深度的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作者:忻向荣;吴亚莉;朱维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关于烧伤病房陪伴问题的商榷

    提起烧伤病房,众多人联想到的是创面、感染、消毒隔离…….诚然,严重烧伤患者的感染问题至今仍然是救治中的重要课题,重视消毒隔离依然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通常采取的措施,如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时需带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更换专用鞋、接触患者前后洗手,病房内一切用具以及空气、地面均定时进行消毒处理……这些显然是必要的,在感染(尤其是交叉感染)防治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由此衍生的问题是,在这样的病房留有家属陪伴是否合适.国内不少医院基本上取消了陪伴,甚至在小儿病房也只留有个别需要进行母乳喂养的母亲陪伴;对取消陪伴的小儿,为确保安全,四肢均用约束带予以固定.不少医院均视取消陪伴为病区管理上的进步.作者对此问题多年来有所思考,并结合国内外参观所见,提出一点看法,与同道们共同商榷.设出谋献策.

    作者:陈玉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洛阳12·25特大火灾警示

    特大火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000年12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舞厅发生火灾,致使300余人丧生.笔者分析了此次火灾的几个特点,以引起人们警惕.

    作者:吕建中;史素玲;于爱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549例天然气燃爆伤分析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天然气烧伤患者549例,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的19%.其中男307例、女242例,成人453例占83%,小儿96例占17%.烧伤总面积3%~100%[(33±24)%],深Ⅱ、Ⅲ度1%~97%[(21±18)%]TBSA.入院时有不同程度休克者187例占34%,创面或全身严重感染者112例占20%, 肾功能衰竭者3例占0.5%.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112例占20%,轻、中度患者437例占80%.

    作者:张巨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警惕烧伤患者呼吸心跳骤停

    笔者单位1999年4月~2002年4月共收治大面积烧伤患者37例,其中4例发生窒息引发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率为10.8%.患者首次翻身时发生窒息2例,手术中1例,术后1例,经积极抢救均脱离危险.

    作者:王春明;刘晓华;孙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琥珀酸对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琥珀酸对人成纤维细胞损伤的机制及其在脆弱类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5、10、20、30 mmol/L(pH 5.5)的琥珀酸刺激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24 h后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培养上清中的胶原合成量及caspase-3的活性.以等渗盐水刺激的该细胞作为对照组,观察刺激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随着琥珀酸浓度的增高,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减慢,胶原合成量下降,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上升.当琥珀酸浓度为10~30 mmol/L时,caspase-3的活性为(0.5707±0.0345)~(0.5904±0.0168)U,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当琥珀酸浓度为20、30 mmol/L时,细胞活力及胶原合成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凋亡率则较之明显增高(P<0.05). 结论琥珀酸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促进细胞凋亡.创面感染时,细菌可通过代谢产生琥珀酸抑制创面愈合,使感染持续存在.

    作者:任利成;黄晓元;龙剑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烧伤院内感染的两个问题

    耐药菌株的增长是当前烧伤临床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期窦懿等[1]根据成人患者使用各种抗生素平均日剂量及相应的使用天数,统计分析了瑞金医院11年间收治烧伤患者检出常见菌与耐药率的变化,是一份难得的临床资料,有说服力地证明菌种和耐药率的变化与临床用药有着密切的关系.该资料在国内集中治疗烧伤的单位中有一定代表性.回顾20世纪80年代,国内烧伤领域较广泛应用了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曾收到较好疗效,但至90年代对其产生耐药的菌株已明显增加,改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在临床上也取得良好疗效,但时至今日,在广用该药的单位中耐药率也明显上升.以上资料说明大量新的、好的抗生素在被广泛应用后,都难免引起耐药菌株的增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作者:肖光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