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洛阳12·25特大火灾警示

吕建中;史素玲;于爱香

关键词:洛阳市, 特大火灾, 河南省, 舞厅, 生命, 财产
摘要:特大火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000年12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舞厅发生火灾,致使300余人丧生.笔者分析了此次火灾的几个特点,以引起人们警惕.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洛阳12·25特大火灾警示

    特大火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000年12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舞厅发生火灾,致使300余人丧生.笔者分析了此次火灾的几个特点,以引起人们警惕.

    作者:吕建中;史素玲;于爱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烧伤创面痂下活组织细菌定量培养与植皮存活率分析

    烧伤创面是病原菌侵入机体造成侵袭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病原菌数量会与日俱增[1].及早、彻底清除烧伤坏死组织并封闭创面是救治严重烧伤患者的关键措施之一[2],植皮是覆盖创面的根本方法.影响创面植皮存活率的因素较多,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培养是预测植皮存活率、判断感染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3].笔者通过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痂下活组织细菌进行定量培养和菌种鉴定,试图探讨其与植皮存活率的关系.

    作者:王配合;彭毅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对《变性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一文的商榷

    <中华烧伤杂志>2001年第1期第60页刊登了<变性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一文(以下简称<变>文).文中提出了采用保留变性真皮覆以自体薄中厚或中厚皮片的方法修复手背、指背部烧伤创面,以大限度地恢复手的功能.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对该文提出以下几点疑问,供商榷.

    作者:徐和平;苏晓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549例天然气燃爆伤分析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天然气烧伤患者549例,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的19%.其中男307例、女242例,成人453例占83%,小儿96例占17%.烧伤总面积3%~100%[(33±24)%],深Ⅱ、Ⅲ度1%~97%[(21±18)%]TBSA.入院时有不同程度休克者187例占34%,创面或全身严重感染者112例占20%, 肾功能衰竭者3例占0.5%.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112例占20%,轻、中度患者437例占80%.

    作者:张巨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烧伤后外用异丁哌利福霉素致死一例

    患儿男,3岁.因背部、臀部、双大腿及左上肢被开水烫伤(以下称烧伤)伴全身黄染 4 d,在当地医院治疗7 d.创面用暴露疗法并外涂异丁哌利福霉素粉剂,用药总量约15 g.

    作者:林源;王润秀;农庆文;刘达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救治糖尿病患者大面积烫伤伴多种并发症一例

    患者男,57岁,既往有糖尿病史.因油管破裂致热油汽(约200℃)烫伤,伤后4 h入院.诊断:(1)全身烫伤总面积92%,其中深Ⅱ度30%、Ⅲ度62%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3)2型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涛;黄谦;饶忠;张锡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深达真皮网状层的创伤尤其是烧伤愈合后容易形成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HS组织中含有大量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CM)和新生血管.和其他细胞因子相比,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HS形成中作用尤为突出.

    作者:张选奋;鲁开化;柳大烈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治疗热钢筋贯穿烧伤32例

    1989年3月~2001年1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32例热钢筋贯穿烧伤男性患者,年龄20~39岁.烧伤部位:左前臂6例,左小腿9例,右小腿7例,右大腿4例,左足3例,右足3例.入院时间为伤后1 h~3 d,深Ⅱ、Ⅲ度,创面大小(6 cm×7 cm)~(12 cm×18 cm).合并休克1例.

    作者:李士民;常贵华;姜文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吸入性损伤的临床观察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具有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的作用,且无毒、无化学和物理刺激性,黏膜耐受性好.但rhEGF应用于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及促进气管黏膜愈合的作用尚鲜见报道.笔者应用rhEGF对本单位收治的20例吸入性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rhEGF对吸入性损伤受损气管黏膜的愈合有一定促进作用.

    作者:赵永健;刘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红外线诊断烧伤创面深度与临床判断的比较性研究

    红外线在医学上的应用早可追溯到1961年,由于红外线成像有无创、精确的特点,在医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1974年Hackett[1]证实了深Ⅱ度烧伤与全层皮肤烧伤可造成创面温度下降,Cole等[2]对红外线与临床诊断进行了比较,并提出进行对称部位温度的测量,但未作详细阐述.由于温度的测量受到环境温度、机体状态、创面蒸发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其在应用中受限,本文就用红外线诊断烧伤创面深度的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作者:忻向荣;吴亚莉;朱维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治愈特重度烧伤合并粒细胞减少症一例

    患者男,41岁,因鞭炮爆炸致全身烧伤,伤后8 h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 9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0/65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鼻毛烧焦,咽后壁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脾不肿大,全身散在多处软组织挫裂伤.入院诊断:(1)特重度烧伤总面积72%,其中Ⅲ度40%、Ⅱ度32%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3)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

    作者:魏轶群;王建华;张国兴;吴晓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胃肺感染路径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探讨胃肺感染路径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中的作用,为预防和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择43例接受机械通气(MV)的患者,采用随机自身前后对照法,用99m锝五乙酸(99m Tc-DTPA)标记胃内容物后,测定患者平卧或半卧位时口咽部分泌物及深部气管吸出物的放射性水平. 留取口咽部、气管吸出物和胃液作培养,1次/2 d.可疑VAP者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作细菌定量培养.采用稀有限制区聚合酶链反应(IRS-PCR)法对同一VAP患者胃内定植菌与VAP致病菌进行细菌同源性鉴定.测定BALF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 结果 MV患者胃食管返流率较高(89.7%),误吸率相对较低(28.5%).患者误吸率和深部气管吸出物的放射性水平,平卧位时均显著高于半卧位(P<0.01);胃内定植菌与VAP致病菌有较高的同源性(55.8%);VAP患者BALF中sIgA含量显著低于非VAP患者(P<0.01). 结论 MV患者普遍存在胃、食管返流和误吸;胃内定植菌是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之一; BALF中sIgA含量降低是MV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庆玲;刘明华;刘玉馥;王仙园;府伟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1年间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调查

    目的总结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近11年来抗生素使用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情况变化,为今后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方法调查 1991~2001年烧伤病房细菌的流行病学,从抗生素成人药物平均日剂量(DDDs)和用药天数排序中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变化. 结果 (1)病房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0.53%~34.40%)和铜绿假单胞菌(75.66%~11.47%)为主.(2) 使用率较高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阿米卡星、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和头孢他啶.(3)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上升,依次为:哌拉西林(41.57%~100.00%)、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36.36%~98.46%)、头孢他啶(23.46%~97.85%)、阿米卡星(13.16%~100.00%)、环丙沙星(6.90%~100.00%).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加,主要与广泛应用抗生素有关.

    作者:窦懿;张勤;廖镇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温泉水浸浴治疗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51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1例,其中男43例、女8例,年龄8~43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34例,热水烫伤15例,化学烧伤2例.烧伤总面积31%~85%TBSA,深Ⅱ、Ⅲ度.残余创面形成时间为伤后2个月~4年,创面直径0.5~8.0 cm.创面数1~15处/人,创面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有脓液渗出、味臭,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未愈收入笔者单位.创面细菌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28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杆菌3例,无菌生长16例.本组患者入院后接受温泉水浸浴治疗.

    作者:牙生·买买提;沙力木江;冯德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严重烫伤小鼠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

    创伤包括烧(烫)伤后,机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效应,使其促进糖有效利用和在其他能量代谢方面的能力下降.葡萄糖胞内转运是其被有效利用的首要环节,有文献报道,创伤后的胰岛素抵抗效应与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胞内转运障碍有关[1],但始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关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创伤后葡萄糖胞内转运的影响,国内外报道不多.笔者以严重烫伤小鼠为模型,探讨TNF-α在创伤后胰岛素抵抗效应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胰岛素抵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王占科;许霖水;胡新勇;柴长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将28例并发高钠血症的烧伤患者按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非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3.1 d,其主要诱因是早期复苏不当,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血糖、血尿素氮明显低于感染组(P<0.01),治愈率为94.12%.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7.2 d,其主要诱因是严重感染,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治愈率为9.09%. 结论区别不同原因所致的高钠血症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袁仕安;杨晓东;张宏;杨彩云;肖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增生性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分布及表达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临床手术切除后的正常皮肤组织7例和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11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TGF-β及其TGF-β受体(TGFR)Ⅰ、TGFRⅡ在组织中的定位分布、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与TGF-β1、TGF-β2、TGFRⅠ比较,TGF-β3和TGFRⅡ呈较高表达;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则呈现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相反的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GF-β1 、TGF-β2和TGFRⅠ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而TGF-β3和TGFRⅡ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相对减少. 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及其受体不同水平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直接相关.

    作者:吕洛;陈玉林;章庆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自制瘢痕注射器

    瘢痕内含有大量胶原纤维,组织致密,为解决用普通注射器向瘢痕内注射类固醇等药物的难题,笔者设计了瘢痕注射器,对面部及功能部位烧伤后出现增生性瘢痕(面积﹤5 cm2)及少量瘢痕疙瘩的36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赵焕童;王新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面积烧伤并发白细胞减少症一例

    患者男,29岁,因铁炉爆炸被蒸气烫伤后从2 m高的工作台上摔下患者昏迷,立即送入当地县医院给予等渗盐水500 ml+克林霉素磷酸酯0.9 g静脉滴注.伤后4 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7.6℃,呼吸30次/min,脉搏96次/min,血压1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为深昏迷,瞳孔左4 mm、右2 mm,对光反射迟钝;右耳腔出血;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征巴宾斯基征(++);烧伤总面积62%,其中深Ⅱ度55%、Ⅲ度7%TBSA.CT示:左额叶脑挫裂伤并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多发性积气.

    作者:程银忠;黄临平;候晋生;杜丽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烧伤院内感染的两个问题

    耐药菌株的增长是当前烧伤临床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期窦懿等[1]根据成人患者使用各种抗生素平均日剂量及相应的使用天数,统计分析了瑞金医院11年间收治烧伤患者检出常见菌与耐药率的变化,是一份难得的临床资料,有说服力地证明菌种和耐药率的变化与临床用药有着密切的关系.该资料在国内集中治疗烧伤的单位中有一定代表性.回顾20世纪80年代,国内烧伤领域较广泛应用了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曾收到较好疗效,但至90年代对其产生耐药的菌株已明显增加,改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在临床上也取得良好疗效,但时至今日,在广用该药的单位中耐药率也明显上升.以上资料说明大量新的、好的抗生素在被广泛应用后,都难免引起耐药菌株的增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作者:肖光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