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银忠;黄临平;候晋生;杜丽妤
特大火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000年12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舞厅发生火灾,致使300余人丧生.笔者分析了此次火灾的几个特点,以引起人们警惕.
作者:吕建中;史素玲;于爱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初步观察重组人N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tLBP)对细菌脂多糖(LPS)致伤小鼠的保护效应. 方法选用雄性昆明小鼠70只,随机分为致伤组1(21只):腹腔内注射LPS 100 ng;保护组1(21只):腹腔内注射100 ng LPS+ 40 mg tLBP;对照组(8只):腹腔内注射等渗盐水.于注射后15、30 min及1、3、6、12、24 h 测定3组动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观察其肝、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另设致伤组2及保护组2各10只,分别腹腔内注射LPS 400 ng及400 ng LPS+ 40 mg tLBP ,观察伤后24 h内动物的死亡数. 结果保护组1与致伤组1血清ALT含量分别于伤后12、6 h 到达峰值,各为(41.00±4.58)、(99.50±62.63)U/L,前者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后者(P<0.01);两组血清TNF-α含量均于伤后3 h到达峰值,各为(35.96±7.33)、(42.49±4.79)fmol/ml, 保护组1的升高幅度低于致伤组1.与致伤组1比较,保护组1肝细胞变性程度明显减轻,未见肝细胞散在坏死病变;肺组织充血有不同程度减轻,肺泡腔内、支气管内炎性渗出明显减弱.致伤组2伤后24 h死亡9只,保护组2死亡3只. 结论初步认为重组人tLBP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对LPS致伤小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王晓东;刘友生;葛晓冬;李艳秋;陈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具有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的作用,且无毒、无化学和物理刺激性,黏膜耐受性好.但rhEGF应用于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及促进气管黏膜愈合的作用尚鲜见报道.笔者应用rhEGF对本单位收治的20例吸入性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rhEGF对吸入性损伤受损气管黏膜的愈合有一定促进作用.
作者:赵永健;刘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感染和炎症反应是烧伤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创伤或烧伤患者因体表生理防御屏障功能损害以及创伤、烧伤本身造成的应激反应,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导致细菌侵入、繁衍、增殖,引起全身性感染终因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4].换言之,创伤后引起的较高死亡率与感染密切相关.炎症是白细胞、血浆蛋白在感染部位的聚集和激活;炎症反应也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炎症可以动员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有利于控制感染保护宿主,但失控的、过强的炎症反应则会导致组织损伤疾病[5].
作者:张宗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儿男,3岁.因背部、臀部、双大腿及左上肢被开水烫伤(以下称烧伤)伴全身黄染 4 d,在当地医院治疗7 d.创面用暴露疗法并外涂异丁哌利福霉素粉剂,用药总量约15 g.
作者:林源;王润秀;农庆文;刘达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女,27岁.2002年6月8日被100℃、质量浓度56%的三氯化锑溶液烫伤(以下称烧伤)右面颈、右上臂和右肩背部,伤后即用清水冲洗30 min,17 h后送入笔者单位.主诉创面疼痛,无其他不适,否认有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史.查体:体温38℃,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75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楚,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界无异常.烧伤总面积为12%,其中Ⅲ度1%TBSA,其余为Ⅱ、Ⅲ度混合创面.采用暴露疗法,进行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作者:李建伟;汪虹;付晋凤;江河;汤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笔者单位1998~2001年收治的烧伤总面积大于50%、Ⅲ度面积20%TBSA以上行早期切痂微粒皮移植术患者35例.采用改进微粒皮移植法(A组)与传统微粒皮移植法[1](B组)相对照.A组18例,其中男16例、女2例.年龄(38.63±0.51)岁,烧伤总面积(81.16±10.90)%[Ⅲ度(30.08±7.90)%]TBSA,手术面积(35.80±18.20)%;B组17例,其中男16例、女1例,年龄(37.27±0.49)岁,烧伤总面积为(80.05±11.50)%[Ⅲ度(29.16±8.20)% ]TBSA,手术面积(36.20±19.40)%,两组供受皮比例均为1∶ (8~10).
作者:张永生;刘旭盛;王逸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57岁,既往有糖尿病史.因油管破裂致热油汽(约200℃)烫伤,伤后4 h入院.诊断:(1)全身烫伤总面积92%,其中深Ⅱ度30%、Ⅲ度62%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3)2型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涛;黄谦;饶忠;张锡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红外线在医学上的应用早可追溯到1961年,由于红外线成像有无创、精确的特点,在医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1974年Hackett[1]证实了深Ⅱ度烧伤与全层皮肤烧伤可造成创面温度下降,Cole等[2]对红外线与临床诊断进行了比较,并提出进行对称部位温度的测量,但未作详细阐述.由于温度的测量受到环境温度、机体状态、创面蒸发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其在应用中受限,本文就用红外线诊断烧伤创面深度的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作者:忻向荣;吴亚莉;朱维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烧伤早期脏器损害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减少或控制过量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烧伤后SIRS的发生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关研究提示低剂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可明显延长烧伤及病毒感染豚鼠的生存时间,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笔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
作者:王达利;王玉明;程代薇;陈世玖;罗志军;魏在荣;邹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瘢痕内含有大量胶原纤维,组织致密,为解决用普通注射器向瘢痕内注射类固醇等药物的难题,笔者设计了瘢痕注射器,对面部及功能部位烧伤后出现增生性瘢痕(面积﹤5 cm2)及少量瘢痕疙瘩的36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赵焕童;王新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组患者4例均为男性,烧伤总面积≥90%TBSA,Ⅲ度,火焰烧伤.入院时均伴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和脓毒症.
作者:徐国士;邱明昕;许庆建;朱志军;徐嬉平;吴鸿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将28例并发高钠血症的烧伤患者按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非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3.1 d,其主要诱因是早期复苏不当,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血糖、血尿素氮明显低于感染组(P<0.01),治愈率为94.12%.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7.2 d,其主要诱因是严重感染,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治愈率为9.09%. 结论区别不同原因所致的高钠血症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袁仕安;杨晓东;张宏;杨彩云;肖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天然气烧伤患者549例,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的19%.其中男307例、女242例,成人453例占83%,小儿96例占17%.烧伤总面积3%~100%[(33±24)%],深Ⅱ、Ⅲ度1%~97%[(21±18)%]TBSA.入院时有不同程度休克者187例占34%,创面或全身严重感染者112例占20%, 肾功能衰竭者3例占0.5%.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112例占20%,轻、中度患者437例占80%.
作者:张巨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感谢两位读者对<变>文提出的问题,这对开展学术讨论、推动学术发展很有意义,现就两位提出的问题作初步解答.
作者:黄晓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超声波塑料焊接机在塑料、皮革等生产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种特殊原因的烧伤:超声能烧伤,关于其诊治方法国内鲜见报道.笔者单位2001~2002年收治3例超声能烧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新辉;林才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细菌的耐药谱,了解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菌株与非产MBL菌株的药物敏感差异. 方法回顾性总结笔者单位1998~2002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的情况,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18种抗菌药物对36株临床分离的院内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MBL-E试验法筛选MBL菌株. 结果笔者单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88.9%),88.2%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且50.0%的患者曾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治疗.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多西环素对3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7.2%、94.4%、91.7%、83.3%,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抑菌率分别为63.9%和58.3%,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在80%以上;36株菌中16株产MBL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完全耐药,对氨曲南的敏感性高于非产MBL株. 结论笔者单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与严重基础疾病和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有关,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株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作者:卓超;钱元恕;肖光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检测黄杆菌的耐药性和产β内酰胺酶(BLA)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临床分离的6株黄杆菌属细菌分别以纸片法、双纸片协同法检测其产BLA和ESBLs;用K-B法和梯度琼脂平板法检测黄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其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 6株黄杆菌均为产BLA菌株,且>80%的黄杆菌产ESBLs;黄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MIC为32~256 mg/L),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加酶头孢菌素较敏感(MIC为0.125~8.000 mg/L). 结论院内感染的黄杆菌多产BLA,并对BLA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由其导致的感染在治疗上建议优先选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或加酶抑制剂BLA类抗生素.
作者:罗羽;夏培元;王仙园;殷春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创面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 方法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1999~2003年笔者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创面中的不动杆菌细菌株,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测定细菌耐药谱及耐药酶. 结果从烧伤创面分离出不动杆菌69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52株,占75.36%;不动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其中产酶菌株的耐药率较高,平均为68.25%;不产酶菌株耐药率较低,为20.33%.38株产酶菌株中产AmpC β内酰胺酶(AmpC BLA)菌株占42.10%.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结论不动杆菌是引起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加强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准确测定其耐药性,是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作者:魏莲花;张俭;邓津菊;邹凤梅;刘刚;司小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小儿烧伤较常见,其发病率约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的50%[1],致伤原因以热液烫伤为主[2].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7岁的烧伤患儿816例,其中死亡32例占3.92%,现将其并发症作如下分析.
作者:黎洪棉;梁自乾;刘达恩;林源;徐海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