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利;王玉明;程代薇;陈世玖;罗志军;魏在荣;邹勇
近年来,随着超声波塑料焊接机在塑料、皮革等生产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种特殊原因的烧伤:超声能烧伤,关于其诊治方法国内鲜见报道.笔者单位2001~2002年收治3例超声能烧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新辉;林才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女,27岁.2002年6月8日被100℃、质量浓度56%的三氯化锑溶液烫伤(以下称烧伤)右面颈、右上臂和右肩背部,伤后即用清水冲洗30 min,17 h后送入笔者单位.主诉创面疼痛,无其他不适,否认有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史.查体:体温38℃,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75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楚,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界无异常.烧伤总面积为12%,其中Ⅲ度1%TBSA,其余为Ⅱ、Ⅲ度混合创面.采用暴露疗法,进行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作者:李建伟;汪虹;付晋凤;江河;汤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创面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 方法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1999~2003年笔者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创面中的不动杆菌细菌株,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测定细菌耐药谱及耐药酶. 结果从烧伤创面分离出不动杆菌69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52株,占75.36%;不动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其中产酶菌株的耐药率较高,平均为68.25%;不产酶菌株耐药率较低,为20.33%.38株产酶菌株中产AmpC β内酰胺酶(AmpC BLA)菌株占42.10%.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结论不动杆菌是引起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加强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准确测定其耐药性,是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作者:魏莲花;张俭;邓津菊;邹凤梅;刘刚;司小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笔者单位1998~2001年收治的烧伤总面积大于50%、Ⅲ度面积20%TBSA以上行早期切痂微粒皮移植术患者35例.采用改进微粒皮移植法(A组)与传统微粒皮移植法[1](B组)相对照.A组18例,其中男16例、女2例.年龄(38.63±0.51)岁,烧伤总面积(81.16±10.90)%[Ⅲ度(30.08±7.90)%]TBSA,手术面积(35.80±18.20)%;B组17例,其中男16例、女1例,年龄(37.27±0.49)岁,烧伤总面积为(80.05±11.50)%[Ⅲ度(29.16±8.20)% ]TBSA,手术面积(36.20±19.40)%,两组供受皮比例均为1∶ (8~10).
作者:张永生;刘旭盛;王逸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琥珀酸对人成纤维细胞损伤的机制及其在脆弱类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5、10、20、30 mmol/L(pH 5.5)的琥珀酸刺激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24 h后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培养上清中的胶原合成量及caspase-3的活性.以等渗盐水刺激的该细胞作为对照组,观察刺激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随着琥珀酸浓度的增高,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减慢,胶原合成量下降,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上升.当琥珀酸浓度为10~30 mmol/L时,caspase-3的活性为(0.5707±0.0345)~(0.5904±0.0168)U,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当琥珀酸浓度为20、30 mmol/L时,细胞活力及胶原合成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凋亡率则较之明显增高(P<0.05). 结论琥珀酸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促进细胞凋亡.创面感染时,细菌可通过代谢产生琥珀酸抑制创面愈合,使感染持续存在.
作者:任利成;黄晓元;龙剑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1例,其中男43例、女8例,年龄8~43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34例,热水烫伤15例,化学烧伤2例.烧伤总面积31%~85%TBSA,深Ⅱ、Ⅲ度.残余创面形成时间为伤后2个月~4年,创面直径0.5~8.0 cm.创面数1~15处/人,创面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有脓液渗出、味臭,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未愈收入笔者单位.创面细菌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28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杆菌3例,无菌生长16例.本组患者入院后接受温泉水浸浴治疗.
作者:牙生·买买提;沙力木江;冯德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将28例并发高钠血症的烧伤患者按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非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3.1 d,其主要诱因是早期复苏不当,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血糖、血尿素氮明显低于感染组(P<0.01),治愈率为94.12%.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7.2 d,其主要诱因是严重感染,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治愈率为9.09%. 结论区别不同原因所致的高钠血症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袁仕安;杨晓东;张宏;杨彩云;肖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笔者单位1999年4月~2002年4月共收治大面积烧伤患者37例,其中4例发生窒息引发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率为10.8%.患者首次翻身时发生窒息2例,手术中1例,术后1例,经积极抢救均脱离危险.
作者:王春明;刘晓华;孙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临床手术切除后的正常皮肤组织7例和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11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TGF-β及其TGF-β受体(TGFR)Ⅰ、TGFRⅡ在组织中的定位分布、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与TGF-β1、TGF-β2、TGFRⅠ比较,TGF-β3和TGFRⅡ呈较高表达;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则呈现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相反的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GF-β1 、TGF-β2和TGFRⅠ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而TGF-β3和TGFRⅡ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相对减少. 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及其受体不同水平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直接相关.
作者:吕洛;陈玉林;章庆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儿男,3岁.因背部、臀部、双大腿及左上肢被开水烫伤(以下称烧伤)伴全身黄染 4 d,在当地医院治疗7 d.创面用暴露疗法并外涂异丁哌利福霉素粉剂,用药总量约15 g.
作者:林源;王润秀;农庆文;刘达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29岁,因铁炉爆炸被蒸气烫伤后从2 m高的工作台上摔下患者昏迷,立即送入当地县医院给予等渗盐水500 ml+克林霉素磷酸酯0.9 g静脉滴注.伤后4 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7.6℃,呼吸30次/min,脉搏96次/min,血压1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为深昏迷,瞳孔左4 mm、右2 mm,对光反射迟钝;右耳腔出血;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征巴宾斯基征(++);烧伤总面积62%,其中深Ⅱ度55%、Ⅲ度7%TBSA.CT示:左额叶脑挫裂伤并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多发性积气.
作者:程银忠;黄临平;候晋生;杜丽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耐药菌株的增长是当前烧伤临床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期窦懿等[1]根据成人患者使用各种抗生素平均日剂量及相应的使用天数,统计分析了瑞金医院11年间收治烧伤患者检出常见菌与耐药率的变化,是一份难得的临床资料,有说服力地证明菌种和耐药率的变化与临床用药有着密切的关系.该资料在国内集中治疗烧伤的单位中有一定代表性.回顾20世纪80年代,国内烧伤领域较广泛应用了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曾收到较好疗效,但至90年代对其产生耐药的菌株已明显增加,改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在临床上也取得良好疗效,但时至今日,在广用该药的单位中耐药率也明显上升.以上资料说明大量新的、好的抗生素在被广泛应用后,都难免引起耐药菌株的增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作者:肖光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小腿前侧血供差,损伤后极易造成局部软组织全层坏死或胫骨外露,使创面修复较为困难.小腿三头肌由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构成,其血供足、肌腹扁阔,转移后可覆盖小腿前侧的任何部位.笔者单位利用小腿三头肌肌瓣转移、肌瓣表面植皮的方法修复小腿难愈创面,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勇;王光毅;杨郡;夏照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组患者4例均为男性,烧伤总面积≥90%TBSA,Ⅲ度,火焰烧伤.入院时均伴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和脓毒症.
作者:徐国士;邱明昕;许庆建;朱志军;徐嬉平;吴鸿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儿男,3岁.因跌入热水盆中,致双上肢、右下肢、胸、背、臀部被烫伤,在当地医院治疗6 d.因2 d无尿、精神萎靡、腹胀、呼吸困难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6.7℃,脉搏14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10/60 mm Hg(1 mm Hg=0.133 kPa).诊断:烫伤总面积40%,其中浅Ⅱ度10%、深Ⅱ度30%TBSA.入院时患儿精神恍惚,呼吸深快,心率快,律齐,创面已成痂,边缘红肿并有少量渗出物.血生化检查:白细胞 32×109/L,红细胞3.15×1012/L,血红蛋白8.25 g/L,血钾5.50 mmol/L、血钠123.0 mmol/L、血氯93.0mmol/L、尿素氮17.80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4.0 mmol/L.
作者:陈承祜;李国才;樊娅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细菌的耐药谱,了解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菌株与非产MBL菌株的药物敏感差异. 方法回顾性总结笔者单位1998~2002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的情况,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18种抗菌药物对36株临床分离的院内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MBL-E试验法筛选MBL菌株. 结果笔者单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88.9%),88.2%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且50.0%的患者曾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治疗.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多西环素对3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7.2%、94.4%、91.7%、83.3%,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抑菌率分别为63.9%和58.3%,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在80%以上;36株菌中16株产MBL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完全耐药,对氨曲南的敏感性高于非产MBL株. 结论笔者单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与严重基础疾病和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有关,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株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作者:卓超;钱元恕;肖光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初步观察重组人N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tLBP)对细菌脂多糖(LPS)致伤小鼠的保护效应. 方法选用雄性昆明小鼠70只,随机分为致伤组1(21只):腹腔内注射LPS 100 ng;保护组1(21只):腹腔内注射100 ng LPS+ 40 mg tLBP;对照组(8只):腹腔内注射等渗盐水.于注射后15、30 min及1、3、6、12、24 h 测定3组动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观察其肝、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另设致伤组2及保护组2各10只,分别腹腔内注射LPS 400 ng及400 ng LPS+ 40 mg tLBP ,观察伤后24 h内动物的死亡数. 结果保护组1与致伤组1血清ALT含量分别于伤后12、6 h 到达峰值,各为(41.00±4.58)、(99.50±62.63)U/L,前者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后者(P<0.01);两组血清TNF-α含量均于伤后3 h到达峰值,各为(35.96±7.33)、(42.49±4.79)fmol/ml, 保护组1的升高幅度低于致伤组1.与致伤组1比较,保护组1肝细胞变性程度明显减轻,未见肝细胞散在坏死病变;肺组织充血有不同程度减轻,肺泡腔内、支气管内炎性渗出明显减弱.致伤组2伤后24 h死亡9只,保护组2死亡3只. 结论初步认为重组人tLBP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对LPS致伤小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王晓东;刘友生;葛晓冬;李艳秋;陈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烧伤创面是病原菌侵入机体造成侵袭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病原菌数量会与日俱增[1].及早、彻底清除烧伤坏死组织并封闭创面是救治严重烧伤患者的关键措施之一[2],植皮是覆盖创面的根本方法.影响创面植皮存活率的因素较多,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培养是预测植皮存活率、判断感染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3].笔者通过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痂下活组织细菌进行定量培养和菌种鉴定,试图探讨其与植皮存活率的关系.
作者:王配合;彭毅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989年3月~2001年1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32例热钢筋贯穿烧伤男性患者,年龄20~39岁.烧伤部位:左前臂6例,左小腿9例,右小腿7例,右大腿4例,左足3例,右足3例.入院时间为伤后1 h~3 d,深Ⅱ、Ⅲ度,创面大小(6 cm×7 cm)~(12 cm×18 cm).合并休克1例.
作者:李士民;常贵华;姜文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创伤包括烧(烫)伤后,机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效应,使其促进糖有效利用和在其他能量代谢方面的能力下降.葡萄糖胞内转运是其被有效利用的首要环节,有文献报道,创伤后的胰岛素抵抗效应与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胞内转运障碍有关[1],但始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关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创伤后葡萄糖胞内转运的影响,国内外报道不多.笔者以严重烫伤小鼠为模型,探讨TNF-α在创伤后胰岛素抵抗效应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胰岛素抵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王占科;许霖水;胡新勇;柴长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