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氨酸对大鼠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调控作用及意义

马秀玲;郭长江;耿战辉;杨继军;韦京豫;高兰兴

关键词:精氨酸, 肠内营养,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肝
摘要:目的观察精氨酸(Arg)对大鼠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增强免疫功能的机制. 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对照组及创伤+Arg组,每组8只,后两组大鼠臀部造成软组织创伤.创伤+Arg组伤后给予占饲料总重量5.0%的左旋精氨酸(L-Arg);其余两组大鼠在饲料中添加等重量甘氨酸代替.喂养7 d后测定3组大鼠血清中Arg、鸟氨酸(Orn)、生长激素(GH)、一氧化氮(NO)、IGF-Ⅰ水平,并检测其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及肝组织中IGF-ⅠmRNA的表达情况.另用含不同浓度L-Arg的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测定培养上清中IGF-Ⅰ的水平. 结果 (1)血清Arg、Orn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创伤对照组大鼠无明显改变(P>0.05);而创伤+Arg组较其余两组显著升高(P<0.01).(2)血清GH、NO、IGF-Ⅰ水平:各组大鼠血清G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创伤大鼠血清NO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对照组血清IGF-Ⅰ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Arg组较创伤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3)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 创伤对照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Arg组较前者明显增强(P<0.01).(4)肝组织IGF-Ⅰ mRNA的表达情况:创伤对照组IGF-ⅠmRNA相对丰度为1.08±0.06,低于正常对照组1.19±0.06(P<0.05),创伤+Arg组为1.29±0.06,高于创伤对照组(P<0.01).(5)肝细胞培养上清中IGF-Ⅰ水平:培养液中L-Arg为0.075 0、0.750 0、7.500 0 mmol/L时,IGF-Ⅰ水平较L-Arg为0.000 0 mmol/L时明显增加(P<0.01);当L-Arg为37.500 0 mmol/L时,IGF-Ⅰ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0.000 0 mmol/L时(P<0.01). 结论 Arg可刺激肝脏IGF-Ⅰ的生成,从而发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严重电击伤合并广泛性气管缺损一例

    患者男,34岁,被10 kV高压电击伤,导致颈部、右上肢、躯干损伤.受伤当时曾有昏迷,持续时间不详,立即在当地医院补液2 500 ml,伤后13 h转入笔者单位.

    作者:卢青军;陈宝元;胡安军;李兆顺;闫永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烧伤羊休克期淋巴循环的变化

    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肾等主要脏器出现一系列损害,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目前国内外对烧伤休克期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血液循环,本研究通过建立严重烧伤羊模型,观察其休克期淋巴循环中淋巴液及内毒素/脂多糖(LPS)水平的变化.

    作者:肖虎;王德昌;冷向峰;冯永强;霍然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喂饲左旋精氨酸对烫伤大鼠肠道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喂饲左旋精氨酸(L-Arg)对烫伤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不作烫伤和其他处理)、精氨酸组(30只,烫伤后2 h喂饲70 g/L L-Arg,1 ml/次,2次/d)和普通喂养组(30只, 烫伤后喂饲等量凉开水).检测正常对照组及两组烫伤大鼠伤后6、12、24、48、72 h肠组织内皮素(ET)水平、一氧化氮(NO)含量、ET/NO比值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并取回肠组织标本作病理学观察. 结果伤后6、12、24 h,精氨酸组大鼠肠组织ET水平分别为(0.80±0.26)、(0.75±0.30)、(0.63±0.22)ng/g,低于普通喂养组(1.26±0.38)、(1.34±0.37)、(0.97±0.19)ng/g (P<0.05);其NO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喂养组(P<0.01);ET/NO比值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普通喂养组(P<0.05或0.01).病理学观察显示,精氨酸组大鼠肠黏膜损伤情况明显轻于普通喂养组. 结论喂饲L-Arg可减轻烫伤大鼠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其机制为喂饲L-Arg后增加了肠黏膜局部NO的含量,有助于维持ET/NO比值的稳定.

    作者:陈斌;付晋凤;袁卫红;许琰;罗志航;汪虹;陈宗华;李翠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增加精氨酸摄入量对烧伤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

    目的观察摄入大剂量精氨酸对烧伤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 方法 1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烧伤试验组和烧伤对照组(各5例),前者给予占总热量2%的盐酸精氨酸静脉注射液,后者给予占总热量2%的14复合氨基酸静脉注射液.两组患者其他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均相同.营养方案自伤后第3天起执行,给予总量的1/4;伤后4、5 d给予总量的1/2;伤后6~21 d给予全量.在两组患者伤后3 d(方案实施前)及7、14、21、28 d清晨取其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氨基酸谱水平.以10名健康志愿献血者的血浆氨基酸谱水平作为正常参考值. 结果伤后3 d,两组患者血浆瓜氨酸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参考值(P<0.05),而鸟氨酸和精氨酸水平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对照组伤后3 d后精氨酸、瓜氨酸和鸟氨酸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而烧伤试验组伤后14、21、28 d血浆精氨酸水平分别为(280±121)、(223±106)、(110±44)μmol/L,与同期烧伤对照组(124±21)、(59±15)、(50±26)μmol/L相比明显偏高;伤后21 d瓜氨酸和鸟氨酸水平分别为(30±5)、(162±44)μmol/L,明显高于同期烧伤对照组(8±7)、(66±4)μmol/L(P<0.05或0.01).两组患者伤后血浆其他氨基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机体烧伤后血浆瓜氨酸转化为精氨酸的过程加速.增加外源性精氨酸摄入量可显著提高血浆精氨酸、鸟氨酸、瓜氨酸水平,但对其他氨基酸水平无明显影响,这一药理作用可能是通过加速鸟氨酸循环实现的.

    作者:陆树良;葛奎;谢挺;金曙雯;史济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烧伤合并肺爆震伤早期气管切开12例

    临床资料:1999年3月-2003年10月,笔者单位共收治重度烧伤合并肺爆震伤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0~46岁[(32±14)岁].烧伤总面积18%~93%,其中Ⅲ度3%~70%TBSA.

    作者:黄国雨;黄建国;晏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社会支持对烧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社会支持对烧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PRQ-85第二部分)和生存质量自评量表(GQOLL),对笔者单位1995年7月-2002年7月收治的360例烧伤患者在伤后1~2年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得分情况将患者分为高、中、低水平社会支持组,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水平的社会支持对患者生活满意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结果中、高水平社会支持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总分分别为(54.6±7.1)、(57.4±8.1)分,生存质量总分各为(46.8±5.2)、(51.3±5.7)分,均高于低水平社会支持组[(51.2±8.1)、(43.6±5.0)分,P<0.01].结论加强对烧伤患者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缓激肽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缓激肽(BK)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KC)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以1×10-4~1×10-9 mol/L BK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KC,采用噻唑蓝法、台盼蓝染色法观察到1×10-4 mol/L BK抑制作用强,以此浓度BK进行余下实验.当HKC达对数生长期后,一部分加入1×10-4mol/L BK作为实验组,另一部分不加BK作为对照组,分别培养24、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情况及细胞周期,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KC分化标志物角蛋白10(K10)及内披蛋白的表达情况.用含1×10-4mol/L BK的无血清培养基KC-SFM培养HKC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细胞仅加KC-SFM,分别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合钙荧光探针Fluo-3/AM 技术检测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即[Ca2+]i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G0/G1期细胞比例相对上升34.57%,S期相对下降58.91%,其细胞早期凋亡率为15.34%,明显高于对照组(5.60%,P<0.05).实验组HKC K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2.20%,明显低于对照组(6.89%,P<0.05).BK作用3 min后实验组HKC [Ca2+]i较对照组上升163.0%,之后开始下降,5 min后接近对照组.结论高浓度BK可抑制HKC周期进程、明显促进其凋亡及诱导[Ca2+]i升高,这可能是其使HKC体外生长受抑的部分机制.BK还可抑制表皮再生和HKC分化.

    作者:冉立伟;谭卫明;谭升顺;张茹;曹振平;雷小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儿轻度烫伤后大量饮水致脑水肿一例

    患儿男,1岁半.热水瓶翻倒致右侧上、下肢烫伤,立即到当地诊所外涂湿润烧伤膏,静脉滴注等渗盐水100 ml+先锋霉素0.5 g、50 g/L葡萄糖250 ml.患儿伤后诉口渴,家人给予牛奶、菊花茶、开水等约1 000 ml口服,继而小便增多、出现昏睡.伤后6 h患儿抽搐,来笔者单位就诊.给予安定10 mg静脉推注,10 min后抽搐暂停.查体:患儿体温38.2 ℃,心率165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85/60 mm Hg(1 mm Hg=0.133 kPa),体重13 kg.

    作者:张春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在特重度烧伤中的应用前景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每天连续24 h(或接近24 h)进行的一种替代受损肾脏功能的血液净化疗法.它通过血泵在患者大动脉与静脉或静脉与静脉之间建立连续血液循环,利用超滤、对流、弥散和吸附原理,使血液中病原成分、炎症介质和机体内过多的液体等在通过血滤器过程中被连续清除,同时通过输液泵补充大量置换液和机体所需的能量、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实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目前,CRRT包括连续动脉-静脉血液滤过(CAVH)、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和高透性血液滤过(high permeability haemofiltration,HP-HF)等方法.随着CRRT技术的成熟和对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 CRRT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以及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认为是近年来急救医学治疗中重要的进展之一[1].现结合烧伤的病理生理特点和病理演变过程,对CRRT在特重度烧伤治疗中的应用作一展望.

    作者:曾元临;邱泽亮;李国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胃镜口垫改制为开口器防治烧伤后小口畸形

    颜面部深度烧伤痊愈后往往遗留严重瘢痕挛缩畸形,如眼睑外翻、鼻孔狭窄变形、小口畸形及嘴唇外翻等,影响患者外貌和生理功能,临床治疗难度大,应用外用药及采取加压等措施疗效均不够理想.为减轻或避免烧伤后小口畸形,笔者改制了一种使用简单、疗效较好的开口器,现介绍如下.

    作者:沙里木江·胡纳皮亚;牙生·买买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扩张取皮术在大面积烧伤后期整复中的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笔者单位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后瘢痕增生、挛缩患者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19~48岁.瘢痕形成后8个月~4年,瘢痕部位包括手背14例、面颈部10例、大腿2例、腋部2例.

    作者:陈静;王甲汉;任加良;李志清;易朝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治疗23例老年烧伤的几点体会

    本组老年烧伤患者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为60~86岁,烧伤面积5%~89%TBSA,烧伤深度不等,致伤原因为火焰烧伤、热液烫伤及煤气燃爆伤.患者中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或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痛风1例.治愈20例;因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家属自动放弃治疗1例;院前延误病情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1例;入院前自用湿润烧伤膏致创面严重感染、脓毒症死亡1例.

    作者:包亚明;于冶;肖贵喜;胡亮;唐敏雄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治疗性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名血管通透性因子,是1989年首先由Ferrara等[1]从牛垂体星状细胞分离出的一种糖蛋白.血管生成是生理及病理性组织生长和损伤愈合的基础,所以VEGF在很多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受到重视,_但外源性给予VEGF在临床应用中受到给药方式、局部浓度维持、方便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的制约.随着基因工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采用基因调控方法促进内源性VEGF高表达,进而促进局部组织的血管化,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基因治疗手段.

    作者:谢卫国;洪光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强制表达模型的建立及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设计和构建新基因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EOLA1)诱导表达载体,建立EOLA1强制表达模型,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EOLA1开放阅读框片段,引入Not Ⅰ和Xho Ⅰ酶切位点,定向亚克隆入可调控真核表达的载体pOPRSVⅠ,测序验证后共转染pOPRSVⅠ- EOLA1和pCMVLacⅠ质粒于ECV304细胞,经潮霉素和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对异丙硫半乳糖苷(IPTG)诱导和非诱导的稳定转染细胞株进行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成功构建了 EOLA1可调控真核表达载体pOPRSVⅠ- EOLA1.诱导后第4天, EOLA1稳定表达的ECV304细胞数量为(44±17)×104个,显著多于未诱导细胞的数量(27±11)×104个(P<0.01). 结论强制高表达EOLA1蛋白具有促进ECV304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陈渝;梁自文;刘月明;张小容;苏踊跃;梁光萍;陈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延迟复苏对烧伤休克犬氧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烧伤犬氧代谢的影响. 方法建立40%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将24只伤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延迟均匀复苏组和延迟快速复苏组,每组8只.观察犬伤前及伤后2、6、8、12、24、36、48 h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O2ext)及血液中碱缺失(BD)和乳酸(LA)含量的变化. 结果烧伤后各组犬DO2均显著下降,明显低于伤前值(P<0.01),而O2ext均大幅增加,明显高于伤前值( P<0.01).伤后8 h延迟快速复苏组DO2为(7.35±0.21)L·min-1·m-2,明显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5.32±0.96) L·min-1·m-2(P<0.01);其VO2(2.02±0.58) L·min-1·m-2也明显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1.71±0.38)L·min-1·m-2(P<0.01);但O2ext有所下降,延迟快速复苏组为(27.7±5.9)%,明显低于延迟均匀复苏组(32.2±3.9)%(P<0.01) .烧伤后各组犬BD均大幅降低并明显低于伤前(P<0.01),但复苏后逐渐升高,伤后8 h延迟快速复苏组为(-6.5±0.7) mmol/L,显著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9.3±1.4) mmol/L(P<0.01).伤后各组犬LA均大幅升高,明显高于伤前(P<0.01),复苏后逐渐降低,伤后8 h延迟快速复苏组LA为(2.30±0.20) mmol/L,显著低于延迟均匀复苏组(2.67±0.30) mmol/L(P<0.01). 结论快速补液可以显著改善烧伤犬组织的氧代谢状况,有益于烧伤休克的延迟复苏 .

    作者:闫柏刚;杨宗城;黄跃生;刘志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家兔三氯化磷烧伤后休克期切痂的观察

    笔者单位对三氯化磷烧伤的家兔于休克期内切痂植皮并进行观察,以了解三氯化磷烧伤后脏器功能的变化及预后,以便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作者:孙菊妹;葛绳德;陈巧红;柏士平;石海飞;马敏儿;梅丽平;甘梅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岛状上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颌颈项部高压电烧伤七例

    临床资料:本组7例高压电烧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6~47岁.创面分布:颌颈部5个,项部2个,未累及颈下部.创面面积:(22 cm×14 cm)~(8 cm×6 cm),深Ⅱ、Ⅲ度.2例下颌骨外露1~2 cm×2~4 cm;1例枕骨外露3 cm×4 cm.

    作者:薛晓东;邓津菊;刘建云;孙亚东;杨国虎;司小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盐酸精氨酸和醋酸精氨酸对烧伤家兔免疫功能及酸碱平衡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盐酸精氨酸与醋酸精氨酸对严重烧伤家兔机体免疫功能和酸碱平衡的影响. 方法选用110只大耳白兔,取其中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下102只造成30%TBSAⅢ度烧伤后,根据灌喂不同种类及不同剂量的药物分为烧伤对照组,0.3、0.6、1.2、2.4 g/kg盐酸精氨酸组和同种剂量的醋酸精氨酸组,每组兔数10~14只.烧伤对照组家兔伤后仅腹腔注射林格液抗休克,不灌喂药物;其他各组除同烧伤对照组行抗休克处理外,还分别按上述剂量灌喂药物,2次/d,连续7 d.观察各组家兔免疫功能、血气分析、Cl-代谢及死亡率的变化. 结果烧伤对照组家兔免疫功能紊乱,变化趋势呈先高后低,伤后7 d淋巴细胞转化率、CD4/CD8比值、白细胞吞噬率和白细胞趋化指数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1.2、2.4 g/kg盐酸精氨酸、醋酸精氨酸组伤后7 d前述4项指标均明显高于烧伤对照组(P<0.05或0.01).伤后7 d,2.4 g/kg盐酸精氨酸组pH值、剩余碱、缓冲碱、HCO3-浓度均较同剂量醋酸精氨酸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前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2.4 g/kg盐酸精氨酸组伤后5、7 d血浆Cl-含量明显高于同剂量醋酸精氨酸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0.3、0.6、1.2 g/kg盐酸精氨酸、醋酸精氨酸组家兔死亡率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P<0.05或0.01),而2.4 g/kg 醋酸精氨酸、盐酸精氨酸组死亡率高于烧伤对照组及其他剂量组(P<0.05). 结论家兔严重烧伤后免疫功能下降,盐酸精氨酸和醋酸精氨酸都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疗效相当,醋酸精氨酸的安全性明显优于盐酸精氨酸;两种精氨酸的剂量都不宜过大,否则会致死亡率上升.

    作者:彭曦;尤忠义;颜洪;王裴;周兴;刘静;汪仕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部烫伤一例

    患者男,40岁,摩托车排气管致右下肢烫伤后1周收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检查见右足肿胀明显,创面分布于右小腿外侧、右足背及足跟,第5足趾坏死、跖骨部分外露呈黑褐色,合并有右足跟腱损伤(图1).创面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作者:员科;周玉新;邢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围休克期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12例

    临床资料:1998-2003年笔者单位共收治重度烧伤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 [1]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15岁.

    作者:涂家金;邓勇军;周华;方代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