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在特重度烧伤中的应用前景

曾元临;邱泽亮;李国辉

关键词:连续性, 肾替代疗法, 特重度烧伤, 静脉血液滤过, replacement therapy, 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 连续静脉, 重症监护病房, 医学治疗, 血液透析滤过, 血液净化疗法, 全身炎症反应, 机体内环境, 营养成分, 应用, 演变过程, 炎症介质, 血液循环, 吸附原理
摘要:连续性肾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每天连续24 h(或接近24 h)进行的一种替代受损肾脏功能的血液净化疗法.它通过血泵在患者大动脉与静脉或静脉与静脉之间建立连续血液循环,利用超滤、对流、弥散和吸附原理,使血液中病原成分、炎症介质和机体内过多的液体等在通过血滤器过程中被连续清除,同时通过输液泵补充大量置换液和机体所需的能量、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实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目前,CRRT包括连续动脉-静脉血液滤过(CAVH)、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和高透性血液滤过(high permeability haemofiltration,HP-HF)等方法.随着CRRT技术的成熟和对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 CRRT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以及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认为是近年来急救医学治疗中重要的进展之一[1].现结合烧伤的病理生理特点和病理演变过程,对CRRT在特重度烧伤治疗中的应用作一展望.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细菌学调查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调查笔者单位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6年来细菌感染及其药物敏感性动态变化. 方法对1998-2003年笔者单位烧伤ICU 209例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9例患者标本检出感染菌株845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486株占57.51%,革兰阳性(G+)菌339株占40.12%.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66.26%,位居第一;G+菌中粪肠球菌占34.5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1.2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分离率为72.64%.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各检出菌具有多重耐药性. 结论笔者单位烧伤ICU细菌感染以G-菌为主,G+菌次之;这些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临床应重视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陈蕾;邓诗琳;梁建伟;张艳红;刘金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精氨酸对大鼠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调控作用及意义

    目的观察精氨酸(Arg)对大鼠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增强免疫功能的机制. 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对照组及创伤+Arg组,每组8只,后两组大鼠臀部造成软组织创伤.创伤+Arg组伤后给予占饲料总重量5.0%的左旋精氨酸(L-Arg);其余两组大鼠在饲料中添加等重量甘氨酸代替.喂养7 d后测定3组大鼠血清中Arg、鸟氨酸(Orn)、生长激素(GH)、一氧化氮(NO)、IGF-Ⅰ水平,并检测其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及肝组织中IGF-ⅠmRNA的表达情况.另用含不同浓度L-Arg的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测定培养上清中IGF-Ⅰ的水平. 结果 (1)血清Arg、Orn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创伤对照组大鼠无明显改变(P>0.05);而创伤+Arg组较其余两组显著升高(P<0.01).(2)血清GH、NO、IGF-Ⅰ水平:各组大鼠血清G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创伤大鼠血清NO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对照组血清IGF-Ⅰ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Arg组较创伤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3)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 创伤对照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Arg组较前者明显增强(P<0.01).(4)肝组织IGF-Ⅰ mRNA的表达情况:创伤对照组IGF-ⅠmRNA相对丰度为1.08±0.06,低于正常对照组1.19±0.06(P<0.05),创伤+Arg组为1.29±0.06,高于创伤对照组(P<0.01).(5)肝细胞培养上清中IGF-Ⅰ水平:培养液中L-Arg为0.075 0、0.750 0、7.500 0 mmol/L时,IGF-Ⅰ水平较L-Arg为0.000 0 mmol/L时明显增加(P<0.01);当L-Arg为37.500 0 mmol/L时,IGF-Ⅰ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0.000 0 mmol/L时(P<0.01). 结论 Arg可刺激肝脏IGF-Ⅰ的生成,从而发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马秀玲;郭长江;耿战辉;杨继军;韦京豫;高兰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镜止血治愈大面积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一例

    患者男,30岁,火焰烧伤后4 h 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为36.8 ℃,心率92 次/min,呼吸18 次/min,血压为112/82 mm Hg(1 mm Hg=0.133 kPa).创面分布于全身多处,烧伤总面积85%TBSA,深Ⅱ、Ⅲ度,合并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伤前无消化道疾病史.

    作者:刘建春;冯子坛;程金秀;齐顺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家兔三氯化磷烧伤后休克期切痂的观察

    笔者单位对三氯化磷烧伤的家兔于休克期内切痂植皮并进行观察,以了解三氯化磷烧伤后脏器功能的变化及预后,以便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作者:孙菊妹;葛绳德;陈巧红;柏士平;石海飞;马敏儿;梅丽平;甘梅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治疗性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名血管通透性因子,是1989年首先由Ferrara等[1]从牛垂体星状细胞分离出的一种糖蛋白.血管生成是生理及病理性组织生长和损伤愈合的基础,所以VEGF在很多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受到重视,_但外源性给予VEGF在临床应用中受到给药方式、局部浓度维持、方便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的制约.随着基因工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采用基因调控方法促进内源性VEGF高表达,进而促进局部组织的血管化,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基因治疗手段.

    作者:谢卫国;洪光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胃肠道左旋精氨酸营养干预对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复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经胃肠道给予左旋(L)精氨酸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探讨其机制. 方法选取烧伤面积≥30%TBSA的患者20例,并随机分为:L-精氨酸组,伤后24 h内开始从鼻肠管给予L-精氨酸;对照组,伤后24 h内开始从鼻肠管给予50 g/L葡萄糖盐水500 ml/d,连续4 d,每组10例.在伤后1、2、3、4 d分别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检测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并抽取患者动脉血检测其乳酸含量. 结果 L-精氨酸组患者SOD活性在伤后呈上升趋势,于伤后4 d达峰值(68±23) U/ml,与对照组(31±9)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患者伤后MDA、NO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伤后2 d L-精氨酸组NO[(50±14)μmol/L]下降明显,与对照组(78±22)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伤后4 d两组患者MDA下降明显[(3.4±0.8)、(3.5±1.3)μmol/L],L-精氨酸组血乳酸含量在伤后2、3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结论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经胃肠道给予L-精氨酸可抑制其体内NO含量过度升高,使血乳酸含量降低,血清SOD活性增加,改善组织脏器血流灌注及氧合状态,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预防隐性休克的发生或减轻其损害.

    作者:颜洪;彭曦;王裴;黄跃生;汪仕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119例烧伤患者心理干预治疗的观察

    烧伤不仅直接造成患者躯体的损害,同时引起患者的心理发生多种变化.笔者对2003年4月-2004年3月本单位收治的119例烧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观察该治疗方法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作者:程秀华;肖红;刘连忠;付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与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一、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分子组成mPTP是多蛋白复合体,能在线粒体内膜上组成一个大的无选择性通透孔[1].关于mPTP确切的分子组成目前尚存在争论,一般认为线粒体内膜上的腺苷酸转运酶(ANT)、基质中的亲环素D(CyP-D)、外膜上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DAC)蛋白是其关键成分[2],其他的一些蛋白,例如苯二氮类药物受体、己糖(磷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可能起着调节性作用.但近有报道,缺少ANT的线粒体也能发生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引起细胞色素C释放[3].不少能导致细胞死亡的因素仍能引起缺少ANT的细胞死亡,只是在缺少ANT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Ca2+才能引起MPT,且MPT不再受ANT配体的调控.因此,Jason等[3]认为,尽管ANT可参与调控MPT,但前者却不是后者的必要组成部分.

    作者:郑霁;黄跃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喂饲左旋精氨酸对烫伤大鼠肠道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喂饲左旋精氨酸(L-Arg)对烫伤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不作烫伤和其他处理)、精氨酸组(30只,烫伤后2 h喂饲70 g/L L-Arg,1 ml/次,2次/d)和普通喂养组(30只, 烫伤后喂饲等量凉开水).检测正常对照组及两组烫伤大鼠伤后6、12、24、48、72 h肠组织内皮素(ET)水平、一氧化氮(NO)含量、ET/NO比值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并取回肠组织标本作病理学观察. 结果伤后6、12、24 h,精氨酸组大鼠肠组织ET水平分别为(0.80±0.26)、(0.75±0.30)、(0.63±0.22)ng/g,低于普通喂养组(1.26±0.38)、(1.34±0.37)、(0.97±0.19)ng/g (P<0.05);其NO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喂养组(P<0.01);ET/NO比值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普通喂养组(P<0.05或0.01).病理学观察显示,精氨酸组大鼠肠黏膜损伤情况明显轻于普通喂养组. 结论喂饲L-Arg可减轻烫伤大鼠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其机制为喂饲L-Arg后增加了肠黏膜局部NO的含量,有助于维持ET/NO比值的稳定.

    作者:陈斌;付晋凤;袁卫红;许琰;罗志航;汪虹;陈宗华;李翠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肠内免疫营养对烫伤大鼠血清内毒素/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其mRNA和肝脏CD14 mRNA表达的影响

    疾病条件下,特殊营养物质能防治营养缺乏,刺激免疫细胞增强应答功能,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等[1].本研究观察肠内免疫营养剂Stresson对烫伤大鼠血清内毒素/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其mRNA、肝组织CD14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郭光华;蔡晨;李国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舌骨固定法颈部皮片移植术

    本组患者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60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10例,热液烫伤1例,硫酸烧伤2例,热排气筒烫伤1例,颈部瘢痕5例.颈部均为Ⅲ度烧伤创面,面积1%~2%TBSA,见图1.移植部位供皮区为侧胸壁、腹部、大腿.

    作者:王凌峰;路玮;张军;巴特;荣志东;王宏;胡国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放射性溃疡33例

    随着电离辐射技术治疗恶性肿瘤广泛应用于临床,受照部位时常发生放射性损伤,一旦发展成放射性溃疡,尤其是严重放射性溃疡,即受损面积>50 cm2或累及深部组织如神经、大血管、骨骼、胸膜等[1] ,治疗比较困难.1991年1月-2002年7月,笔者单位共收治严重放射性溃疡患者33例,对其病因及病程进行分析后,溃疡创面均采用手术治疗,获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明;蒙诚跃;王润秀;梁自乾;刘达恩;林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烧伤植皮术后并发左股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患者男,50岁,右下肢被热石灰烧伤后6 d入院.右小腿、右足Ⅲ度碱烧伤,面积为3%TBSA.血常规检查:血小板137×109/L,凝血酶原时间12.1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8.5 s.伤后10 d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削痂术,取同侧大腿断层皮移植于创面.

    作者:金汉宏;郑国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社会支持对烧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社会支持对烧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PRQ-85第二部分)和生存质量自评量表(GQOLL),对笔者单位1995年7月-2002年7月收治的360例烧伤患者在伤后1~2年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得分情况将患者分为高、中、低水平社会支持组,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水平的社会支持对患者生活满意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结果中、高水平社会支持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总分分别为(54.6±7.1)、(57.4±8.1)分,生存质量总分各为(46.8±5.2)、(51.3±5.7)分,均高于低水平社会支持组[(51.2±8.1)、(43.6±5.0)分,P<0.01].结论加强对烧伤患者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烧伤羊休克期淋巴循环的变化

    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肾等主要脏器出现一系列损害,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目前国内外对烧伤休克期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血液循环,本研究通过建立严重烧伤羊模型,观察其休克期淋巴循环中淋巴液及内毒素/脂多糖(LPS)水平的变化.

    作者:肖虎;王德昌;冷向峰;冯永强;霍然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前臂热钢筋穿透性烧伤一例

    患者男,23岁.不慎被热钢筋穿透右前臂后1 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呈急性痛苦病容.心率为88次/min,呼吸19次/min,体温36.5 ℃,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前臂中下部尺、桡骨之间呈穿透性烧伤,面积1%TBSA,Ⅳ度.部分软组织缺损,可探及裸露的尺、桡骨,右手肿胀,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作者:姜明;李卫卫;刘振奎;陈希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精氨酸与烧伤修复

    精氨酸(L-arginine)不但对机体有营养作用,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免疫、脏器功能、蛋白质合成、伤口愈合等均有效应.精氨酸许多作用是通过一氧化氮(NO)介导的.

    作者:汪仕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延迟复苏对烧伤休克犬氧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烧伤犬氧代谢的影响. 方法建立40%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将24只伤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延迟均匀复苏组和延迟快速复苏组,每组8只.观察犬伤前及伤后2、6、8、12、24、36、48 h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O2ext)及血液中碱缺失(BD)和乳酸(LA)含量的变化. 结果烧伤后各组犬DO2均显著下降,明显低于伤前值(P<0.01),而O2ext均大幅增加,明显高于伤前值( P<0.01).伤后8 h延迟快速复苏组DO2为(7.35±0.21)L·min-1·m-2,明显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5.32±0.96) L·min-1·m-2(P<0.01);其VO2(2.02±0.58) L·min-1·m-2也明显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1.71±0.38)L·min-1·m-2(P<0.01);但O2ext有所下降,延迟快速复苏组为(27.7±5.9)%,明显低于延迟均匀复苏组(32.2±3.9)%(P<0.01) .烧伤后各组犬BD均大幅降低并明显低于伤前(P<0.01),但复苏后逐渐升高,伤后8 h延迟快速复苏组为(-6.5±0.7) mmol/L,显著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9.3±1.4) mmol/L(P<0.01).伤后各组犬LA均大幅升高,明显高于伤前(P<0.01),复苏后逐渐降低,伤后8 h延迟快速复苏组LA为(2.30±0.20) mmol/L,显著低于延迟均匀复苏组(2.67±0.30) mmol/L(P<0.01). 结论快速补液可以显著改善烧伤犬组织的氧代谢状况,有益于烧伤休克的延迟复苏 .

    作者:闫柏刚;杨宗城;黄跃生;刘志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增加精氨酸摄入量对烧伤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

    目的观察摄入大剂量精氨酸对烧伤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 方法 1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烧伤试验组和烧伤对照组(各5例),前者给予占总热量2%的盐酸精氨酸静脉注射液,后者给予占总热量2%的14复合氨基酸静脉注射液.两组患者其他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均相同.营养方案自伤后第3天起执行,给予总量的1/4;伤后4、5 d给予总量的1/2;伤后6~21 d给予全量.在两组患者伤后3 d(方案实施前)及7、14、21、28 d清晨取其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氨基酸谱水平.以10名健康志愿献血者的血浆氨基酸谱水平作为正常参考值. 结果伤后3 d,两组患者血浆瓜氨酸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参考值(P<0.05),而鸟氨酸和精氨酸水平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对照组伤后3 d后精氨酸、瓜氨酸和鸟氨酸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而烧伤试验组伤后14、21、28 d血浆精氨酸水平分别为(280±121)、(223±106)、(110±44)μmol/L,与同期烧伤对照组(124±21)、(59±15)、(50±26)μmol/L相比明显偏高;伤后21 d瓜氨酸和鸟氨酸水平分别为(30±5)、(162±44)μmol/L,明显高于同期烧伤对照组(8±7)、(66±4)μmol/L(P<0.05或0.01).两组患者伤后血浆其他氨基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机体烧伤后血浆瓜氨酸转化为精氨酸的过程加速.增加外源性精氨酸摄入量可显著提高血浆精氨酸、鸟氨酸、瓜氨酸水平,但对其他氨基酸水平无明显影响,这一药理作用可能是通过加速鸟氨酸循环实现的.

    作者:陆树良;葛奎;谢挺;金曙雯;史济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深度烧伤八例

    临床资料:本组共8例12指深度烧伤,其中男6例8指、女2例4指,年龄18~60岁.损伤部位:指腹损伤8指,指端背侧、指甲损伤2指,指端侧方损伤2指.指别:示指6指,中指4指,环指2指.损伤原因:电烧伤6例8指,热压伤2例4指.均伤及指骨且单纯移植皮片难以修复,创面1.0~1.8 cm×2.1~3.0 cm.

    作者:唐殿成;刘美杰;王德宇;侯健;杨东亮;王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