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东;邓津菊;刘建云;孙亚东;司小强;杨国虎
目的检测烧伤大鼠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s)基底膜(BM)相关基因的表达. 方法 24只SD大鼠造成背部45 cm2深Ⅱ度烫伤, 按照基因表达检测时间随机分为A组(伤后3 d)、B组(伤后10 d)、C组(伤后14 d)、D组(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后),每组6只.伤后3、10、14 d取距创缘1 cm处皮肤标本,创面完成再上皮化后取创面中心皮肤标本,分别制备KCs悬液.另取6只SD大鼠背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创面再上皮化不同阶段KCs BM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 结果伤后3 d,KCs 层粘连蛋白γ1、整合素β8基因表达上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比值分别为2.068和2.200.再上皮化过程中(伤后10、14 d)层粘连蛋白受体1、整合素β1基因表达上调,β2、β7表达下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的比值分别为2.472、2.658、0.419和0.462.Ⅳ胶型原α1、α3基因各组均上调,基因表达数据与正常对照的比值为2.547和2.036. 结论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整合素β1、层粘连蛋白γ1、层粘连蛋白受体1、Ⅳ型胶原α1、α3基因表达上调,有利于新生皮肤BM的构建和KCs与BM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
作者:章雄;刘琰;张志;许伟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14~46岁.原发病因:电击伤1例、热液烫伤2例、火焰烧伤2例、瘢痕切除术后4例.伤后患者均行中厚皮移植术.术后2 d开始换药,以洗必泰液等清洗后,局部外涂氯霉素粉,用无菌脱脂棉垫包扎.治疗8-12 d后,所植皮片及周边正常组织出现暗红色小丘疹,有瘙痒感,部分组织开始有糠样鳞屑,继而出现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点状糜烂面或结痂等,部分渗出非常明显.诊断:乏皮脂性湿疹.湿疹分布部位:足3例、小腿4例、手背2例.供皮区及其他部位未出现湿疹.
作者:石团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严重烧伤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尤以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障碍明显[1].但目前对特殊原因烧伤--电烧伤患者的免疫功能研究尚少.为此笔者观察了电烧伤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与普通重度烧伤患者进行比较,以确定其特殊性.
作者:范锟铻;朱志祥;李国辉;刘德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32岁.天然气燃爆伤后2 h入院.诊断:(1)烧伤总面积93%, 其中Ⅱ度31%、Ⅲ度62%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 (3)头皮裂伤10 cm, 右膝关节囊开放性损伤8 cm.立即给予气管、静脉切开,留置导尿管,行常规抗休克、抗感染、抗酸治疗,创面清创后涂磺胺嘧啶银糊剂并暴露,红外线烤灯照射.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伤后4 d行双上肢、右下肢削痂(共28%TBSA)辐照猪皮覆盖术.术后2 d行自体微粒皮+辐照猪皮覆盖术.
作者:张巨祥;杨思福;王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糖尿病患者烧伤后往往形成难以愈合的创面,大多数需通过手术修复甚至截肢.近5年来,笔者单位共收治糖尿病足烫伤患者15例,在创面换药的基础上行高压氧(HBO)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国雨;王奎海;杨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59岁.铁水烧伤后1 h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体温36.4 ℃,心率110 次/min,呼吸30 次/min ,血压120/75 mm Hg(1 mm Hg=0.133 kPa),烦躁、口渴,声音嘶哑,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史.除小腹有2%的正常皮肤,头、双足底、左手掌有6%TBSA Ⅱ度烧伤外,其余均为Ⅲ度创面.诊断:(1)烧伤总面积98%,其中深Ⅱ度6%、Ⅲ度92%TBSA.(2)吸入性损伤.见图1.
作者:高黎明;亓红英;刘希锋;李雪芹;刘法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儿男,3岁,沸水烫伤全身多处.伤后烦躁哭闹,饮入大量高浓度蔗糖水(具体浓度不详).伤后38 h尿少、抽搐,送入当地医院救治.予以静脉滴注50 g/L葡萄糖盐水200 ml、100 g/L葡萄糖300 ml及抗生素后,患儿逐渐昏迷,抽搐加重,转入笔者单位,此时昏迷、抽搐已持续近6 h.查体:患儿体温39.2 ℃,呼吸30次/min,心率130次/min.
作者:彭煜;吴勇;姜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新生儿烧伤临床上较少见,一旦发生,程度较深、后果严重,且创面多位于特殊部位,救治较困难.笔者单位1983-2002年共收治新生儿烧伤21例,占全部烧伤患者的0.3%,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金国强;吴俭;苏子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一、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与分组: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电烧伤患者26例,年龄16~55岁.按致伤电场强度分为3组(表1),另按Ⅲ度烧伤面积分为3组(表2).将健康献血员10名(健康组)和重度烧伤(非电烧伤)患者10名(烧伤组)作为对照,男∶女均为8∶ 2,健康组年龄(31±6)岁,烧伤组(30±10)岁.有其他全身性疾病者及妊娠期妇女、严重复合伤患者均未被纳入本研究.
作者:范锟铻;朱志祥;李国辉;刘德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烧伤在创伤中居于首位,无论是在平时还是战时均较常见,烧伤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障碍[1],治愈后往往还面临毁容、四肢残障、功能不全等后遗症.自尊是对自我比较性评价的情感性体验,烧伤患者的自尊普遍较低,本文对此作一相关简述.
作者:何梅;陈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浅动脉岛状皮瓣的切取方法,观察用其修复颌面颈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解剖观测10例成年人体标本的颈浅动脉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将颈浅动脉分为斜方肌肌前段、肌内段和肌后段3段.14例颌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行瘢痕切除后应用颈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观察术后皮瓣成活及患者颈部活动恢复等情况. 结果颈浅动脉肌前段长度为(5.1±0.4) cm,肌内段为(2.1±0.5) cm,肌后段为(4.7±0.7) cm.内侧肌皮穿支位于第7颈椎旁开(7.3±0.6) cm、肩胛冈上(3.9±0.7) cm处.本组患者修复皮瓣大小为(16.0 cm×7.0 cm)~(35.0 cm×12.0 cm),除1例皮瓣远端有约3.0 cm×1.5 cm的坏死外,13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随访4个月-3年,效果满意. 结论颈浅动脉岛状皮瓣切取方法简便,不需要行断蒂手术,是修复颌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较好选择.
作者:王达利;王玉明;陈世玖;韩文杰;魏在荣;王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资料:本组38例均为笔者单位1998-2003年收治的热压伤患者,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18~42岁.烧伤部位:右手20例,左手14例,双手4例.其中5指烧伤4例、4指8例、3指11例、2指15例.致伤原因:直接热压伤26例,飞轮转动造成热压伤12例.合并伤:合并指骨骨折4例、指骨坏死2例、肌腱坏死10例、皮肤裂伤8例.入院时间:伤后24 h内入院者30例,1-7 d者5例,8-14 d者2例,40 d者1例.
作者:颉黄峰;赵轶君;陈骅;方高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36岁.聚氨酯火焰烧伤80%,其中浅Ⅱ度15%,深Ⅱ度45%、Ⅲ度20%TBSA.伤后在当地医院行补液抗休克、抗感染治疗,补液量及抗生素名称、剂量不详.
作者:王野;徐国士;邱明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实验以海拔3 800 m(甘肃马晗山)和1 517 m(甘肃兰州)为背景,建立大鼠严重烫伤后即时复苏与延迟复苏模型,比较不同海拔下两种大鼠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含量的动态变化.
作者:张鲜英;刘毅;张世范;张绪生;于晟;蔡黔;张诚;肖斌;张斌;姜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烧伤后肘关节纤维性强直并神经损伤的较好治疗方法. 方法取30块健康成人肘关节固定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对笔者单位10例电烧伤并发肘关节纤维性强直的患者,采用屈、伸肘功能重建的方法进行治疗,即松解尺、桡侧副韧带的前、后束与延长肱二、三头肌肌腱,同时下移内上髁处前臂屈肌群起点的附着点、前置尺神经,以生物力学观察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通过对健康成人肘关节的解剖学观察可知,如果尺、桡侧副韧带后束与肱三头肌废用性挛缩,可引起肘关节伸直位强直;如果尺、桡侧副韧带前束与肱二头肌废用性挛缩,可引起肘关节屈曲位强直.10例电烧伤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术后随访1-3年,患者肘关节屈伸范围不变,灵活度加强.结论重建屈、伸肘功能是治疗电烧伤后肘关节纤维性强直的关键,如同时下移内上髁处前臂屈肌群起点的附着点、前置尺神经,可进一步改善关节屈曲与神经嵌压.
作者:李桦;陈浩杰;陈国华;何正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为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PAI)级联的重要因子,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rokinase type PA,uPA)及其受体uPA-R具有高效的分解细胞外环境蛋白酶的作用.研究表明,uPA和uPA-R在角质形成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以及重建上皮组织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有关它们在角膜碱烧伤中的作用鲜见报道.本实验对兔角膜碱烧伤后早期uPA和uPA-R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作者:严军;杨恬;曾益军;杨进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