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下脂膜炎性T淋巴细胞淋巴瘤致臀部慢性溃疡一例

沈小鹏;贾赤宇;柴家科

关键词:皮下脂膜炎性, 细胞淋巴瘤, 臀部, 治疗, 肉芽组织增生, 患者, 肿瘤细胞, 痛性结节, 皮肤破溃, 溃疡, 坏死组织, 瘢痕增生, 单发性, 不规则, 中心, 疼痛, 收入, 色泽, 摩擦, 老化
摘要:患者男,44岁,2004年右侧臀部出现单发性、无痛性结节,未予以治疗.后因开车时臀部反复摩擦,结节表面皮肤破溃,溃疡逐渐增大.在外院治疗无效(用药成分不详),活检未见肿瘤细胞.2006年6月,患者自觉局部疼痛明显,严重影响行走,收入笔者单位治疗.查体:患者右侧臀部溃疡14 cm×12 cm,中心明显凹陷,边缘略高于皮肤,中央坏死组织腐烂、有恶臭味,肉芽组织增生不良、老化、色泽晦暗(图1),其下有不规则的瘢痕增生区.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窄蒂脐旁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电烧伤36例

    2000年1月-2006年8月,笔者单位应用窄蒂脐旁穿支皮瓣转移修复手指电烧伤36例(95指)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声教;叶胜捷;李泳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移植Meek皮片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22例

    2005年3月-2006年6月,笔者单位对22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应用Meek植皮机(上海贵群经贸有限公司)行皮肤移植术,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叶胜捷;张文振;李泳焱;陈如俊;庞淑光;方声教;章锦成;叶鹂柳;方庆伟;郑庆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急性环氧乙烷烧伤合并中毒一例

    患者男,45岁.2006年6月不慎将环氧乙烷喷溅至工作服上,40 min后自觉皮肤有刺痛感、头晕、恶心、呕吐,立即脱去工作服用自来水冲洗伤处3 h,并大量饮水催吐,呕吐时口感特殊甜味,无腹泻、咳嗽、呼吸困难.5 h后收入笔者单位治疗.

    作者:汪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热休克蛋白90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内源性热休克蛋白90(HSP 90)在缺氧心肌细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加入HSP 90特异性阻断剂格尔德霉素后再缺氧组(格尔德霉素+缺氧组).于缺氧后1、3、6、12、24、48 h用噻唑蓝法检测心肌细胞的活力;缺氧24 h,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缺氧1、3、6、12、24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中内源性HSP 90及AKT表达水平.结果 (1)缺氧24、48 h,缺氧组、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活力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活力缺氧12 h即开始明显下降,缺氧48 h时明显低于缺氧组(P<0.05).(2)缺氧24 h,缺氧组细胞AI为(10.7±1.2)%,明显高于正常组[(1.9±0.3)%,P<0.05];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AI为(26.3±5.3)%,明显高于缺氧组(P<0.01).(3)缺氧12 h,缺氧组心肌细胞内源性HSP 90及AKT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与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缺氧24 h,缺氧组有所下降,格尔德霉素+缺氧组则下降更明显.结论 内源性HSP 90对维持心肌细胞的活力有重要作用,缺氧心肌细胞AKT表达水平可受内源性HSP 90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赵晓辉;彭毅志;王元元;黄跃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率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

    目的 了解烧伤延迟复苏时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的变化,分析其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25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于伤后1、3、7、14、28 d取外周血,其中7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脓毒症,于脓毒症发生后连续2 d亦取其外周血.另取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 非脓毒症患者伤后1、3、7、14、28 d 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分别为(15±6)%、(7±5)%、(26±17)%、(28±16)%、(47±16)%,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92±10)%,P<0.01];脓毒症患者发生脓毒症后1、2 d,该指标亦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及非脓毒症患者伤后1、7、14、28 d(P<0.01).脓毒症患者TNF-α检出率及TNF-α、IL-10浓度,均高于非脓毒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或P<0.01).伤后1、7、28 d,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与IL-10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963、-0.7459、-0.8474,P<0.01).结论 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促炎性介质释放量增加,并发脓毒症时则更为严重.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可作为动态检测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有效指标.

    作者:杨红明;于燕;柴家科;胡森;雷树红;张冬青;陶白江;张国安;贺立新;姚咏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肠源性机制的新认识

    纵观当前对创(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肠源性发病机制的研究,其发生发展可分为3个环节:(1)严重创伤后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发生MODS.(2)损伤肠道产生的肠源性毒性因子、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通过血液循环及肠道淋巴途径,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作者:曹丽萍;邓诗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头部电烧伤致颅骨长期外露一例

    患者男,15岁,2005年4月被高压电烧伤后摔倒在地,立即收入当地医院治疗.诊断:(1)头、胸及四肢烧伤,总面积7% TBSA,Ⅳ度.(2)脑挫伤伴颅骨外露.治疗约10 d,部分创面愈合,患者自动出院.2006年2月,患者因头皮缺损进入云南省云县人民医院治疗.入院时患者一般情况好,头额顶部见17 cm×11 cm头皮缺损,其中有11 cm×6 cm的颅骨暴露并坏死(图1),其余为陈旧性肉芽组织,有脓性分泌物.

    作者:陈宗华;蔡永捍;付晋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金属支架治疗烧伤后气管狭窄一例

    患者男,35岁.于2005年5月因三氧化硫泄漏致全身多处烧伤,受伤环境为密闭空间.伤后即用清水冲洗约20min.伤后1 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为36℃,脉搏98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为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创面分布于头、面、颈、躯干及四肢.创面质硬呈皮革样,无触痛.诊断:(1)化学烧伤总面积60%,其中深Ⅱ度25%、Ⅲ度35%TBSA.(2)吸入性损伤.

    作者:李冬军;赵连魁;齐顺贞;陈良;王淑娟;李明;梁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介绍一种自制高压注射器

    临床上常因局部组织压力大推注药物困难(如瘢痕内注射),而常用的注射器均不能完成此类操作.为此,笔者研制了一种高压注射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号:zl 01236121.6),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作者:周晓力;范立勤;周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手背深Ⅱ度烧伤52例

    1 临床资料2001-2006年,笔者单位对52例手部烧伤患者行浅切痂+大张自体皮移植术,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8~55岁.烧伤总面积5%~35%,其中深Ⅱ度5%~30%、Ⅲ度2%~8%TBSA.手背部创面均为深Ⅱ度,共计66只伤手.致伤原因:火焰烧伤32例、热液烫伤12例、电弧烧伤5例、其他原因烧伤3例.

    作者:夏成德;赵耀华;雷会民;牛希华;狄海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特重度烧伤合并硝基氯苯中毒一例

    患者男,26岁,面部、躯干及四肢因化学物品爆炸致伤(爆炸产物为氰化亚铁及硝基氯苯),伤后1 h收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痛苦面容、烦躁口渴,皮肤湿冷,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心率110次/min,呼吸21次/min.伤后18 h,患者出现精神恍惚、嗜睡、持续酱油色尿、呼吸浅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常规检查:WBC 23.8×109/L、血红蛋白108 g/L、血细胞比容0.32、血小板计数81×109/L.

    作者:郭志谦;刘敏;杨新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烧伤后局部应用碳酸利多卡因镇痛80例

    良好的镇痛措施不仅可以减少烧伤患者的痛苦,还能明显减轻伤后应激反应、降低能量消耗、减少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率[1].目前常用的口服或静脉方式均为全身用药,创面药物有效浓度低于局部用药,镇痛效果较差.笔者单位在近2年的烧伤治疗中尝试局部应用碳酸利多卡因镇痛,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伤口治疗中心的运作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专业的分工也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使得烧伤患者不断减少,而交通事故所致皮肤撕脱伤和合并骨折的伤口却逐渐增多.糖尿病的高发又使得糖尿病患者下肢溃疡增多.现实情况要求烧伤科医护人员必须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伤口,并且患者非烧伤伤口愈合后还涉及到随诊和康复治疗.2年前,笔者单位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兼并医院换药室成立了伤口治疗中心,现将该中心的运作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作者:韩春茂;陈国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皮下脂膜炎性T淋巴细胞淋巴瘤致臀部慢性溃疡一例

    患者男,44岁,2004年右侧臀部出现单发性、无痛性结节,未予以治疗.后因开车时臀部反复摩擦,结节表面皮肤破溃,溃疡逐渐增大.在外院治疗无效(用药成分不详),活检未见肿瘤细胞.2006年6月,患者自觉局部疼痛明显,严重影响行走,收入笔者单位治疗.查体:患者右侧臀部溃疡14 cm×12 cm,中心明显凹陷,边缘略高于皮肤,中央坏死组织腐烂、有恶臭味,肉芽组织增生不良、老化、色泽晦暗(图1),其下有不规则的瘢痕增生区.

    作者:沈小鹏;贾赤宇;柴家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烫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了解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烫伤大鼠全身及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SD大鼠分为标准营养组(EN组)和免疫营养组(EIN组),每组32只.将两组大鼠制成烧伤总面积30%TBSA的Ⅲ度烫伤模型,于伤后1、4、7、10 d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肠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浆细胞数量及肠黏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变化.另取8只健康大鼠检测上述指标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 (1)与正常值比较,伤后EN组CD3+、CD4+、CD4+/CD8+降低但CD8+升高,与各项指标大部分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伤后10 d与EN组(CD4+/CD8+为1.26±0.10)比较,EIN组CD3+、CD4+、CD4+/CD8+(CD4+/CD8+为1.86±0.25)升高而CD8+下降(P<0.01).(2)伤后4、7、10 d,EIN组肠黏膜PCNA表达水平、浆细胞数量及肠黏液S-IgA含量较EN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 烫伤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可以提高全身及肠道免疫功能,效果优于标准肠内营养.

    作者:郭光华;蔡晨;范骏;张红艳;李国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特重度烧伤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者男,42岁,被热水泥烧伤后立即送往当地医院抢救,伤后11 h转入笔者单位.其亲属述患者2年前曾有1次心悸发作史,持续2~3 min后自行缓解.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神情淡漠,体温37.2℃,脉搏88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92/70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王伟;李永华;彭毅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汇涵术泰护创液用于烧伤感染创面的疗效

    由于各种新型抗生素、激素的大量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烧伤创面感染愈难控制.笔者单位2005年2月-2006年8月对感染6种耐药菌株的烧伤患者创面应用汇涵术泰护创液,取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李建华;高灵宝;罗斌杰;纪赓;陈传俊;于益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上肢热压伤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治疗

    目的 探寻肢体热压伤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8例上肢严重热压伤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实施减压术,但对肢体血运的改善不明显.行血管探查得知患肢均合并肱、桡、尺动脉或掌深、浅弓损伤,采用直接吻合、屈曲肢体吻合、大隐静脉移植等方式修复血管并移植中厚皮片或带蒂胸脐皮瓣封闭创面.结果 1例肱动脉修复后创面植中厚皮片者因无良好的软组织覆盖,术后4周血管再度栓塞导致上臂中段截肢.7例血管修复后创面移植皮瓣的患者肢体血供完全恢复并得以完整保留.结论 及时行血管探查和修复以及选择周围良好的软组织覆盖,是治疗热压伤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关键措施.

    作者:王强;赵玉玲;曹全斌;胡福兴;朱典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烧伤后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烧伤后普遍存在局部水肿[1].严重烧伤后早期进行液体复苏等综合治疗,虽然是针对低血容量状态、低蛋白血症以及严重的组织缺氧,但与烧伤后组织水肿形成密切相关或互为因果.因此,有必要对烧伤后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深入了解.

    作者:马兵;夏照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甘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对烧伤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了解甘氨酰谷氨酰胺二肽(简称甘谷二肽)对严重烧伤大鼠心肌力学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136只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8只(不予烧伤)、烧伤组32只、谷氨酰胺组32只、甘氨酸组32只、甘谷二肽组32只.后4组均造成30%TBSA Ⅲ度烧伤.5组大鼠依次给予酪氨酸1.5 g·kg-1·d-1、酪氨酸1.5 g·kg-1·d-1、谷氨酰胺1.0 g·kg-1·d-1+酪氨酸0.5 g·kg-1·d-1、甘氨酸0.5 g·kg-1·d-1+酪氨酸1.0 g·kg-1·d-1、甘谷二肽1.5 g·kg-1·d-1.伤后12、24、48、72 h检测大鼠心肌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腺苷一磷酸(AM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三磷酸(ATP)、细胞能荷(EC)的含量和主动脉收缩压(AOSP)、主动脉舒张压(AODP)及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力变化大上升速率(+dp/dtmax).结果 后4组大鼠伤后心肌组织GSH、ATP和EC含量以及AOSP、AODP、LVSP、+dp/dtmax检测值普遍低于对照组(P<0.01),AMP、ADP含量则普遍高于对照组(P<0.01).与烧伤组比较,后3组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变.伤后12 h甘谷二肽组的GSH含量为(72.7±1.7)μmol/g,高于谷氨酰胺组(67.8±3.8)μmol/g(P<0.01);该时相点EC、AOSP的检测值亦高于谷氨酰胺组(P<0.01).伤后48 h甘谷二肽组GSH、EC、AOSP的检测值高于甘氨酸组(P<0.01).结论 大鼠烧伤后给予谷氨酰胺、甘氨酸和甘谷二肽,能不同程度改善心肌组织GSH、高能磷酸化合物含量,缓解心肌力学功能的下降.甘谷二肽的疗效明显优于谷氨酰胺或甘氨酸,提示它对烧伤后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吕尚军;张勇;孙勇;吴炜;尤忠义;汪仕良;彭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