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阻隔式延迟超长胸三角皮瓣修复头面部组织缺损

王德运;谢卫国;张伟;刘杰峰;余刚;陈康

关键词:阻隔式, 延迟, 超长, 胸三角皮瓣, 皮瓣修复, 一次性修复, 现报道如下, 组织缺损, 轴型皮瓣, 效果满意, 技术获得, 岛状皮瓣, 带血管蒂, 头面部, 解剖学, 分区域, 大面积, 体表, 患者, 方法
摘要:近年来随着皮瓣解剖学的不断发展,体表大部分区域已能采用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一次性修复,但在特殊情况下,某些轴型皮瓣的远端有时需要通过延迟预构的方法来扩大面积、增加长度,以扩大修复半径.2001-2008年,笔者单位利用阻隔式延迟技术获得超长胸三角皮瓣,修复头面部严重组织缺损患者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以活性复合真皮基质为载体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

    目的 构建含活性真皮基质的组织工程皮肤. 方法将人成纤维细胞(Fb)与Ⅰ型牛胶原混合接种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的表面,构建活性真皮替代物.其上接种人表皮细胞进行气-液面培养,获得组织工程皮肤,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 Fb在胶原内结构完整,与PADM形成复合真皮基质.所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表皮层结构与人正常皮肤相似,具备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细胞之间有桥粒连接,细胞分化良好. 结论 Fb-胶原-PADM真皮替代物可作为较好的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真皮支架.

    作者:马忠锋;柴家科;YANG Hong-ming;梁黎明;XU Ming-huo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八例

    1 临床资料2004年10月-2007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特重度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22~60岁.火焰烧伤3例、蒸气烫伤2例、热液烫伤2例(其中1例为癫痫发作后跌入热水池中烫伤)、瓦斯爆炸伤1例.烧伤总面积45%~100%,其中Ⅲ度25%~70%TBSA.8例患者伤后4~12 d并发ARDS.

    作者:段鹏;雷晋;都振明;于建军;明志国;赵志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重视烧伤休克监测的研究

    Improvement in early burn treatment has been realized, the mortality of burn shock has been decreased. Howev- er, the treatment of burn shock is still inadequate and occult hy- poperfusion is usually occurred . This may be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appropriate resuscitation endpoint . The goal in management of burn shock is restoration of adequate tissue perfusion and nor- malization of cellular metabolism. Traditional endpoints, such as blood pressure, urine output are useful in managing mild and moderate burn shock. Additional endpoints that evaluate the ade- quacy of global and regional perfusion and oxygenation at the tis- sue level should be used in treatment of severe burn injury. Now the most useful parameters may be blood pressure, urine output, serum lactate, BE and CVP,SCVO2.

    作者:杨宗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烧伤休克期补液与监测相关问题的探讨

    The index of monitoring bum shock resuscita- tion includes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laboratory examina- tions, hemodynamic variables. In recent years, there exists a tendency that the amount of transfused fluid for burn shock re- suscitation is notably increased and complications of some cases, such as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have been reported.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for excessive fluid resuscitation is to try to normalize hemodynamic parameters with the help of 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 Instead of hemodynamic variables, u- rinary output combined with other traditional variables still should be considered primary criteria of adequate fluid therapy. Specification of the variables of monitoring burn shock resuscita- tion is also the basis to revise and optimize the fluid resuscitation formula.

    作者:夏照帆;WANG Guang-yi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口服补液复苏对严重烧伤家兔心肌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

    目的 了解口服补液复苏对严重烧伤家兔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15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烧伤组(42只)、立即补液组(42只)、延迟补液组(30只)和延迟快速补液组(30只).正常对照组不致伤不补液.其余4组家兔均造成40%TBSAⅢ度烧伤,烧伤组不补液,余下3组伤后用灌胃的方式进行口服补液复苏.经家兔颈动脉左心室内置管,测量正常对照组及4组致伤家兔伤后2、6、8、12、24、36、48 h的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以及左心室压力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 max),另检测休克期尿量. 结果烧伤组家兔LVSP、LV±dp/dt max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立即补液组和延迟快速补液组上述指标在伤后24 h内高于烧伤组,其中立即补液组LV+dp/dt max在伤后8 h达峰值[(892±116)kPa/s,1 kPa=7.5 mm Hg],LV-dp/dt max在伤后6 h达峰值[(724±149)kPa/s];伤后8 h,延迟快速补液组LV±dp/dt max均达峰值.延迟补液组伤后各时相点LVSP、LV±dp/dt max与烧伤组接近.各组家兔MAP、伤后第1个24 h尿量的比较情况大致与以上指标相似.烧伤组与其余4组比较,各时相点LVE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严重烧伤家兔伤后24 h内给予有效的口服补液,可改善心肌力学指标;延迟复苏的家兔按照延迟复苏补液公式预估补液量,才能进行有效复苏.

    作者:阮兢;ZHANG Bing-qian;王广;LUO Zhong-hua;郑庆亦;ZHENG Jian-sheng;黄跃生;肖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烟雾吸入性损伤大鼠肺组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的变化

    目的 了解烟雾吸入性损伤大鼠肺组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及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探讨其损伤机制. 方法建立密闭舱内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将30只SD大鼠分为烟雾吸入性损伤后1、6、24、72 h及7 d组,另设正常对照组(6只).取各组大鼠肺组织行病理学观察,检测肺组织匀浆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组织p38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及各酶磷酸化水平.收集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TNF-α、MIP-2、IL-1β含量并行粒细胞分类、计数. 结果烟雾吸入使大鼠产生急性肺损伤样病理改变.伤后1 h组大鼠肺组织及BALF中TNF-α和IL-1β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组肺组织MIP-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接近(P>0.05),伤后1 h组BALF中MIP-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致伤组p38MAPK、ERK1/2、JNK水平接近正常对照组,但此3种酶的磷酸化水平在伤后不同时相组有高表达.伤后1 h组大鼠BALF粒细胞总数为(0.36±0.08)×106个/L,较正常对照组(0.61±0.09)×106个/L明显减少(P<0.05),伤后7 d组粒细胞总数[(1.71±0.67)×106个/L]却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6 h~7 d组中性粒细胞数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1 h组巨噬细胞数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6 h~7 d组逐渐增多.各组大鼠淋巴细胞数量接近(P>0.05).结论 密闭舱室内非金属材料燃烧释放的毒性气体能诱导肺组织产生明显的炎性反应,激活细胞MAPK通路中重要激酶的表达,这可能是毒性混合气体导致肺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安辉;孙磊;ZHOU Yan-hong;曹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阻隔式延迟超长胸三角皮瓣修复头面部组织缺损

    近年来随着皮瓣解剖学的不断发展,体表大部分区域已能采用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一次性修复,但在特殊情况下,某些轴型皮瓣的远端有时需要通过延迟预构的方法来扩大面积、增加长度,以扩大修复半径.2001-2008年,笔者单位利用阻隔式延迟技术获得超长胸三角皮瓣,修复头面部严重组织缺损患者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德运;谢卫国;张伟;刘杰峰;余刚;陈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烧伤患者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的透明质酸含量

    胎儿创口中富含透明质酸(HA),为正常组织的再生提供了良好的局部环境,可使胎儿无瘢痕愈合.成人伤口愈合时,由于HA含量较低,引起瘢痕组织明显增生,有时甚至是肥厚性增生[1].本研究选用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观察其HA含量的动态变化,旨在为今后用HA治疗瘢痕提供参考.

    作者:何晓升;倪有娣;刘茂林;刘苏杭;钟晓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组织工程血管化研究进展

    理想的组织工程组织或器官需要有足够的微循环结构来保证其存活,缺乏足够的血管网是组织工程组织发展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商品化组织工程产品临床应用效果不太理想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石海飞;韩春茂;张莉萍;王新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瘢痕组织中钙/钙调蛋白依赖性丝氨酸蛋白激酶的表达

    1 对象与方法1.1 主要试剂和仪器兔抗人钙/钙调蛋白依赖性丝氨酸蛋白激酶(CASK)多克隆抗体、兔抗人β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辣根过氧化物盒标记的山羊抗兔多克隆抗体、增强型化学发光(ECL)试剂盒(美国Santa Cruz公司),二辛丁酸试剂盒(北京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聚偏二氟乙烯膜(美国Millipore公司).酶标仪(奥地利Anthosht公司),电泳仪、凝胶成像仪(美国Bio-Rad公司).

    作者:冯登超;贺光照;江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肩部烧伤包扎衣的制作

    肩部烧伤较常见,而该部位的包扎较困难.临床上常用40 cm×20 cm的医用脱脂纱布进行包扎,但由于敷料短不易同定,患者活动或翻身时常松脱,使肩部创面外露,增加感染机会.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肩部烧伤包扎衣(以下简称包扎衣),现介绍如下.

    作者:何文娉;覃桂萍;李汉芬;农虹;李少丽;罗远凤;黄静;唐秋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176株临床常见致病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多重耐药性细菌在综合性医院流行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它使抗感染治疗陷入困境.对医院细菌分布状况及其耐药特点进行监测,可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作者:童静;张会英;葛艳玲;刘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烧伤流行病学分析

    笔者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本单位收治的烧伤患儿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1 临床资料

    作者:童庭辉;王宇;洪艳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全身麻醉及气管插管下切除颈部瘢痕后环杓关节脱位五例

    1 临床资料1997年3月-2007年1月,广东医学院厚街医院收治烧伤瘢痕切除术后环杓关节脱位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18~45岁[(28±3)岁],皆为颌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均在全身麻醉及气管插管下行颈部瘢痕切除修复术,其中2例以颈肩皮瓣修复、3例行植皮术.

    作者:余继超;彭文要;陈柏秋;陈国宝;刘旭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两种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对大鼠缺血皮瓣成活的影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调节血管生长中的内皮细胞外基质溶解和内皮细胞迁移、增生及管腔形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能够诱导内皮细胞萌芽、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二者按一定方式联合使用能否起到促血管生长的协同作用?为此,笔者将二者联合应用,观察其对大鼠缺血皮瓣血供恢复及血管重建的影响.

    作者:廖毅;张波;童庭辉;陈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冬眠合剂对严重烫伤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冬眠合剂对严重烫伤大鼠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方法建立Ⅲ度烫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冬眠合剂组和对照组(未用冬眠合剂),每组36只.分别在伤后3、5、7、10 d测定大鼠动脉血氧分压,检测肺组织中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γ干扰素(IFN-γ)蛋白表达,动态观察伤后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大鼠伤后3 d动脉血氧分压(8.86±0.23)kPa(1 kPa=7.5 mm Hg)比较,冬眠合剂组该时相点明显升高[(12.58±0.41)kPa,P<0.01].冬眠合剂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肺组织MPO活性和MDA含量下降(P<0.05或P<0.01);伤后3、5、7 d肺组织TNF-α表达显著下调(P<0.05或P<0.01),伤后5、7、10 d肺组织IFN-γ的表达亦显著下调(P<0.01).冬眠合剂组大鼠肺泡间质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结论大鼠烫伤后及时复苏并给予冬眠合剂,能适度抑制机体应激反应并下调促炎因子表达,改善早期肺功能.

    作者:乔亮;YUAN Ke-jian;杨惠忠;DONG He-liang;王文奎;许伟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现代烧伤病理学》——值得关注的学术专著

    临床医学的发展必须根植于基础医学.我国烧伤医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之初,便有诸多基础医学的专家参与其中,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烧伤基础研究领域也取得不少丰硕成果.

    作者:杨宗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γ干扰素治疗病理性瘢痕研究进展

    病理性瘢痕继发于组织创伤,是组织修复愈合的产物,其临床治疗措施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压力疗法、局部激素注射等.干扰素(IFN)是近年来应用逐渐增多的细胞因子类药物,包括α、β和γ3种类型,本文主要对IFN-γ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刘佳琦;胡大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红素氧合酶1对大鼠心肌细胞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了解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分离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根据细胞悬液中所加刺激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常规培养;LPS组(B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30 μmol/L的LPS,作用1 h;LPS+氯化血红素(heroin)组(C组):加入终浓度为5 μmol/L的heroin,作用1 h后再加入30 μmol/L的LPS作用1 h;LPS+ZnPP组(D组):加入终浓度为3 μmol/L的ZnPPⅨ,作用1 h后再加入30 μmol/L的LPS作用1 h.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各组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检测心肌细胞节律、存活率及凋亡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HO-1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细胞H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кB(NF-кB)的表达. 结果 B、C、D组LDH和MDA值分别为(113±15)、(79±13)、(154±22)U/L和(1.88±0.36)、(1.16±0.32)、(2.84±0.44)mmol/L,高于A组[(69±10)U/L、(0.87±0.25)mmol/L,P<0.05],而以上3组的SOD值[(17.8±1.8)、(22.5±2.4)、(13.4±1.5)U/mL]却低于A组[(24.3±3.6)U/mL,P<0.05].B、C、D组心肌细胞节律,凋亡率均高于A组(P<0.05),存活率低于A组(P<0.05).B、C、D组心肌细胞HO-1 mRNA表达均高于A组(P<0.05),其中C组高.B、C、D组心肌细胞HO-1、TNF-α、NF-кB值均高于A组(P<0.05),其中C组的HO-1值高,D组TNF-α、NF-кB值高. 结论 LPS对心肌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HO-1可能通过抗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以及减少细胞凋亡途径,对心肌细胞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杨人强;程晓曙;刘晨;WANG Ling;李萍;吴延庆;WU Qing-hua;苏海;戴育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救治严重氢氟酸烧伤11例

    1 临床资料1998-2003年,笔者单位共收治11例严重氢氟酸烧伤患者.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5~51岁,平均31.2岁.患者均为在室内工作时不慎被泄漏的氢氟酸(体积分数14%~50%)烧伤颜面部或四肢,总面积1%~12%TBSA,深Ⅱ~Ⅲ度,伤后3 h入院.入院后,病情较轻的患者出现创面疼痛并渐进性加重;病情较重者意识模糊、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创面剧烈疼痛;严重者四肢抽搐、湿冷.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

    作者:周玉海;陈向军;刘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