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新;詹新华;朱剑仙;林雪梅;谢包根;刘世康
1 临床资料及分析项目笔者单位2003年10月-2007年11月收治0~14岁城乡结合部烧伤患儿389例,占同期入院烧伤患儿总数(617例)的63%.其中0~3岁296例占76%,4~5岁58例占15%.6~10岁24例占6%,11~14岁11例占3%.烧伤总面积1%~55%TBSA,均为Ⅱ、Ⅲ度.5岁以下患儿以烧伤总面积小于10%TBSA为主.分析389例烧伤患儿的烧伤原因、受伤场所、院前救治、居住地区、监护人文化程度、患儿烧伤程度及各年发病数等.
作者:齐红莉;茹战峰;崔鑫;乔刘永;马建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小腿胫前、踝关节及足跟部软组织损伤后常伴有皮肤缺损、骨与肌腱等组织外露,伤口经久不愈,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采用以腓动脉肌间隙穿支为蒂的皮瓣可以解决这一难题.2006年7月--2008年6月,笔者单位应用该皮瓣修复患者小腿胫前、足踝部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郭天武;陈祥军;李嘉琥;刘宁;张怀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例1 男,32岁.因面颈部、双手电弧烧伤收入院.双手背深Ⅱ度烧伤.伤后5 d行双手背削痂大张中厚皮移植术.术毕返科时,在患者左上肢测量血压1次.术后7 d,首次打开敷料换药,右手背植皮全部成活,左手背植皮创面出血,范围约6.0 cm ×4.0 cm,血液凝固,凝血块难以清除,皮片约4.5 cm×3.0 cm坏死.再次植皮后创面愈合.
作者:曾庆湖;林桂松;陈伟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扩张后皮瓣治疗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 利用83个皮肤扩张器对38例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进行治疗.扩张器容量为100~600 mL,扩张时间3~5个月.扩张器置入部位大部分为正常皮肤,但其中10个扩张器置入烧伤后稳定软化的瘢痕下.扩张后行皮瓣转移术.本组有3例患者的扩张器置于斜方肌下部深筋膜层内,行以颈横动脉深支为蒂的远位扩张皮瓣移植.结果 38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效果满意.其中8例术后发生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经处理后均未影响治疗效果.30例患者随访3~24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均佳,外形及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扩张后皮瓣是治疗面颈部烧伤后瘢痕畸形的佳方法.在局部无正常皮肤的情况下,扩张瘢痕皮肤及远位扩张也是良好的选择.
作者:沈余明;胡骁骅;王浩;黎明;张国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高频振荡通气(HFOV)及HFOV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应用对吸人性损伤家兔肺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制成重度蒸气吸入性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HFOV组和HFOV+PS组,每组8只,分别行定容通气、HFOV及HFOV+PS治疗.治疗3.5 h时取各组家兔肺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及肺损伤评分,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活性,测定TNF-α、IL-18、IL-10和IL-13含量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1)各组吸入性损伤家兔肺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病理学改变,以对照组明显,HFOV+PS组轻.对照组、HFOV组、HFOV+PS组肺损伤评分各为(3.71±0.43)、(2.87±0.26)、(2.08±0.28)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HFOV组和HFOV+PS组家兔MPO、caspase-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HFOV+PS组明显低于HFOV组(P<0.05).(3)HFOV组和HFOV+PS组家兔TNF-α、IL-18含量及其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10和IL-13含量及其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FOV+PS组这几项指标较HFOV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 HFOV能减轻吸入性损伤家兔肺组织炎性反应和肺损伤,联合应用PS效果更佳.
作者:郭光华;王少根;付忠华;杨明;吴星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从微观角度探讨真皮基质三维结构对Fb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借鉴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分析真皮组织三维结构,按照真皮组织由黏附成分和非黏附成分组成的原理,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不同参数具有细胞黏着作用的点状结构阵列;运用微图案印刷和分子自组装法,建立4种(8μm×3 μm、间距6 μm,16 μm×3μm、间距6 μm,16 μm×5μm、间距8 μm,20 μm×3 μm、间距2 μm)具有细胞黏附点的桥墩样结构阵列细胞培养基质(MPGCC)培养人Fb,以无MPGCC培养的Fb为对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噻唑蓝法、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法,检测培养Fb中骨架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细胞活力和细胞分泌情况.结果 数学推导结果提示,真皮组织三维结构可用MPGCC进行模拟.用上述4种规格MPGCC培养的Fb其α-SMA表达百分率依次为(49±3)%、(61±3)%、(47±4)%、(51±3)%,与对照组(1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活力依次为0.12±0.03、0.13±0.04、0.14±0.03、0.19±0.03,与对照组0.35±0.04比较显著下降(P<0.05);羟脯氨酸含量依次为(0.95±0.04)、(0.87±0.03)、(0.81±0.03)、(0.77±0.03)μg/mg,与对照组(0.53±0.03)μg/mg比较显著上升(P<0.05).通过调整桥墩角度和桥墩间阵列参数,4组阵列相互对比,α-SMA表达、细胞活力和羟脯氨酸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GCC可能是真皮模板的基本功能单位或称为真皮模板单元,不同的真皮组织三维环境可产生不同的模板效应和创面愈合结局.
作者:姜育智;丁桂甫;陆树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多黏菌素E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多药耐药(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应用该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05年8月-2009年1月收治的9例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烧伤患者,在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感染菌种仅对多黏菌素E敏感或其他抗生素对其无效的前提下,采用多黏菌素E静脉滴注(100×10~4~150×10~4U/d)或静脉滴注联合呼吸道雾化吸入或灌洗(50×10~4~100×10~4U/d)给药.观察其细菌学疗效、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包括神经毒性和肾毒性,后者比较用药前后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胱抑素C水平).结果 9例患者中,7例为血流和肺部感染,1例血流、肺部和创面侵袭性感染,1例血流和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例患者应用多黏菌素E治疗后,血液中细菌清除率达92.3%;7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液MDR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从用药前的58.2%降至用药后的14.6%(P<0.01);1例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MDR革兰阴性杆菌得以清除.用药后,8例患者被判断为临床有效、1例为临床无效,有效率达88.9%.与用药前比较,9例患者用药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呈下降趋势;8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相近(P>0.05),1例患者明显升高但停药1个月后回降.用药期间和停药5 d内患者均未见神经毒性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在未出现更有效药物的前提下,合理应用多黏菌素E是目前治疗严重烧伤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良好选择.
作者:张家平;杨小顺;陈建;彭毅志;黄跃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2009年6月20-23日,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下称烧伤分会)共同主办,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承办.
作者:罗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休克对组织器官造成的损害是导致MODS的主要原因[1].本文总结2003-2008年我科收治的467例烧伤患者资料,分析烧伤休克、MODS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和预防MODS提供参考.
作者:赵英;杨大华;朱童;张友来;张建融;陈桂群;余淤荣;李国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本研究前瞻性观察了以富含上皮细胞或表皮干细胞的特殊部位(腋窝、耻骨联合部、阴茎体和阴囊等处)正常皮肤作为自体微粒皮源,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旨在为解决严重烧伤,尤其是伴有头皮严重毁损患者皮源缺乏问题提供新方法.
作者:毕所峰;张家平;刘依凌;杨小顺;胡嘉念;彭毅志;黄跃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设计多感官型分心装置(MMD),观察其在烧伤换药和其他医疗过程中减轻患儿焦虑和疼痛的效果.方法 设计3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择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皇家儿童医院烧伤中心和骨折整形外科患儿182例,共计354个医疗过程,分别应用标准分心法、手握电子游戏机和MMD(前MMD-D型、MMD-D型及MMD-PP型).采用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面部疼痛评分法、视觉模拟评分法及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法,记录患儿报告的疼痛分数、父母和护理人员报告的患儿焦虑和疼痛分数以及换药时间.结果 与标准分心法组和电子游戏机组[(3.60±0.25)、(3.83±1.49)分]比较,MMD-D组与MMD-PP组患儿首次换药时的疼痛分数[(2.13±0.23)、(2.15±0.17)分]显著降低(P<0.01),换药时间明显缩短(P<0.01),且MMD在连续3次换药过程中均能发挥缓解疼痛的作用.此外,MMD-PP组患儿在换药前由焦虑引起的疼痛分数也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MMD较标准分心法和手握电子游戏机更能有效减轻患儿伤口处理过程中的焦虑和疼痛.该装置仍在临床试验中,且继续显示其有效性.
作者:Kate Miller;Sylvia Rodger;Sam Bucolo;Xue-Qing WANG;Roy M Kim-ble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21岁,伤前无心脏病史,硝火烧伤后在外院行抗休克、抗感染、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后因病情恶化,并发感染,腹胀且呼吸困难,于伤后14 d转入我院.入院诊断:(1)烧伤总面积96%TBsA,深Ⅱ~Ⅳ度.
作者:焦献功;蒋章佳;涂赤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休克期液体复苏是治疗大面积烧伤的首要任务,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监测标准[1].过度液体复苏容易导致患者心脏前负荷过大甚至心力衰竭.脑钠肽(BNP)是主要由心室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本研究拟观察严重烧伤患者休克复苏过程中血浆BNP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永新;詹新华;朱剑仙;林雪梅;谢包根;刘世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严重烧伤患者持续的高分解代谢导致营养物质利用障碍,单纯补充营养素不能完全抑制高分解代谢,机体仍存在自身消耗、自噬代谢等病理反应[1].
作者:彭曦;汪仕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34岁.不慎被浓硝酸(浓度不详)溅及双下肢.伤后用清水冲洗创面约3 min,仍有持续微痛感,伤后1 h经外院转入我科.诊断:双下肢浓硝酸烧伤,总面积9%,其中Ⅲ度5%、Ⅳ度4%TBSA.入院后再次用清水冲洗创面30min.
作者:沈福全;张敬良;雷彦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危重烧伤患者的死亡原因大多数为MOF,但引发MOF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感染[1],尤其是真菌感染.2005年7月-2007年7月,右安门医院收治4例严重烧伤合并曲霉菌感染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玉珏;孙志刚;李冬海;贺立新;刘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谷氨酰胺(Gln)强化的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法,将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Gln强化组18例和对照组15例.2组患者在给予常规外科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等氮、等热量的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疗程2周;Gln强化组在肠内营养液中额外添加Gln 0.5 g·kg~(-1)·d~(-1).观察营养支持治疗前及治疗期间2组患者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治疗前及治疗7、14 d时,采集患者静脉血及尿液标本,测定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测量患者体质量、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周径(AC)、上臂肌周径(AMC)及空腹血糖值,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统计2组患者住院时间.结果 2组患者行营养支持治疗后,生命体征及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变;少数患者发生恶心、腹泻等轻微不良反应,均自行缓解.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TSF组内比较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ln强化组治疗14 d时AC及AM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7 d时.Gln强化组空腹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33±12)d;Gln强化组为(25±9)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Gln强化肠内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值,减少瘦组织丢失,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
作者:曾兢;赵小玉;黄琼;王恩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32岁,火焰烧伤后1 h入院.诊断:火焰烧伤总面积86%.其中Ⅱ度36%、Ⅲ度50%TBSA;低血容量性休克;中度吸人性损伤.入院后立即行补液抗休克、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创面清创后涂磺胺嘧啶银等处理.伤后7 d行双上肢削痂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术.
作者:张林清;吴学田;姚子文;王坤;李彩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性调查平原地区患者冻伤情况.分析该地区冻伤特点及就医结果.方法 1992~2007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冻伤住院患者59例,年龄15~85岁.统计患者职业、致伤原因、初次就诊时间、冻伤部位及损伤程度(以烧伤深度为判定标准)和致残率.结果 59例患者职业以工人和无业人员居多,主要致伤原因依次为户外活动、意识障碍、接触低温物质,初次就诊时间平均在伤后11 d.浅Ⅱ~深Ⅱ度冻伤12例、Ⅲ~Ⅳ度冻伤47例,共40例截肢或截指.受伤3 d内(含第3天)就诊患者冻伤程度、致残率与受伤3 d后就诊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冻伤致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原地区冻伤患者以四肢末端为主,伤后早期就诊可以减轻冻伤程度并降低致残率.
作者:田彭;李迟;王浩;温春泉;杜伟力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