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抽浪;周丽春;章伏生;沈春莲
深Ⅱ度烧伤间生态组织的保护是烧伤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采用肝素化脱细胞羊皮敷料覆盖豚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并观察其对烧伤创面早期微循环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王志刚;王凌峰;符雪;徐阳;巴特;周彪;张军;侯智慧;荣志东;张志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电损伤除表现为皮肤烧伤外,易引起人体内脏损害,临床上以心脏损伤多见且为电损伤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1].我们对本院近几年住院治疗的47例电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研究,初步探讨电损伤导致心肌损害的规律.
作者:张洪辉;李学拥;李望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脓毒症是引起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肠道细菌移位及肠源性LPS的侵袭有关[1-2].因此,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对预防脓毒症发生有重要意义.笔者应用药膳饮食喂饲烫伤大鼠,观察其对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LPS入侵的影响,探索防治肠道细菌移位的方法.
作者:詹剑华;罗锦花;朱童;孙俊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又称第1掌背动脉皮瓣,在修复拇指或虎口软组织缺损方面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1].2000年1月-2007年2月,笔者对23例拇指及虎口深度烧伤的患者行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刘凤彬;田宝祥;杨雄;蔺海龙;樊华;刘洋;魏纯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减少体内内毒素和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是电烧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高压电对微血管的损害是其损伤机体组织和器官的重要机制之一[1-2],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也十分明显[3],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组织和器官微循环障碍.本研究制作高压电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检测其血液流变学变化,并用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治疗,分析PTX对高压电烧伤的疗效.
作者:张庆富;冯建科;王车江;周慧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感染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1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医院烧伤病房细菌培养结果为肠杆菌科细菌的9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产ESBL菌株检出率和耐药性,以及产ESBL菌引发医院感染的因素.数据行χ2检验.结果 共分离109株肠杆菌科细菌,其中阴沟肠杆菌38株占34.9%,大肠埃希菌25株占22.9%,肺炎克雷伯菌22株占20.2%,奇异变形杆菌13株占11.9%,其他肠杆菌科细菌11株占10.1%.常见肠杆菌科细菌除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于8.0%外,对其余抗菌药物均为中高度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检出率分别为44.0%、77.3%.产ESBL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未产ESBL菌.单因素分析可见,患者住院时间大于20 d、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时间大于5 d、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时间大于7 d、外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大于5 d是产ESBL菌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未产ESBL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91、4.441、15.186、4.938,P值均小于0.05).结论 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严重,产酶率高,应加强监测,控制引起产ESBL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减少其感染发生率.
作者:石苗苗;赵冬梅;汪强;程君;马泰;徐元宏;徐庆连;李家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921年Banting等首次发现胰岛素并将其应用于糖尿病治疗,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里程碑.随后胰岛素治疗作为一项重要策略,成为各个医学领域广泛研究的热点.机体严重烧伤后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致使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葡萄糖的清除能力下降,引起高血糖和细胞饥饿,不但加重病程中的代谢紊乱、影响创面愈合,而且使感染和MODS的发生率增高[1].
作者:黄国锋;马兵;夏照帆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本实验通过建立家兔严重烫伤模型,观察家兔伤后早期内皮素/NO系统变化及血管内皮细胞(VEC)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严重烫伤对VEC损害的形成机制.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分组及处理健康家兔(扬州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21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 kg.分笼饲养1周后将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只,不作任何处理,抽取静脉血待测;烫伤组15只,按文献[1]方法制作家兔背部烫伤模型.伤后单笼饲养,不限饮水和进食.于伤后即刻和6、12、24、48h抽取静脉血待测.
作者:黄金华;周羽;徐刚;陈银兵;刘亦峰;周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62岁,因醉酒昏倒于火炉上致全身多处烧伤,3h后入院.患者有30余年酗酒史(饮白酒300~500 mL/d).查体:患者意识模糊,体温37.5℃,脉搏110次/min,呼吸25次/min,躯干、四肢烧伤创面呈焦痂样,会阴部炭化固缩,阴茎大部分坏死.入院诊断:(1)烧伤总面积60%,其中深Ⅱ度面积10%、Ⅲ度面积50%TBSA.(2)低血容量性休克.
作者:黄勇;王鹏;王学明;林立新;陈才远;毕庆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背景烧伤是一种常见创伤,严重烧伤后引起的高代谢反应尤为严重,表现为以蛋白质合成代谢抑制、分解代谢增加,低蛋白血症,体质量丢失为特征的负氮平衡,同时伴有伤口愈合延迟、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易感性增加等现象.既往以单纯营养支持纠正负氮平衡和减轻高代谢,但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
作者:《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休克的治疗是烧伤救治的基础与关键.近年来,烧伤休克临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基础研究逐渐深入,但其涉及面广,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未解决.现就以下几个临床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王玉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22岁,昏迷后火焰烧伤右手约30 min,伤后4 h入院.查体:各手指创面为环形焦痂,尤以中远指节为甚,指端血供差.诊断:手部烧伤总面积2%TBSA,浅Ⅱ~Ⅲ度.入院后立即行患指焦痂切开减张术.伤后第2天行切痂术,术中见患指背侧创面大部分深达骨膜、部分达骨质,掌侧创面达骨膜,患指血管均栓塞,远节骨膜干枯,腕部创面部分达真皮层.
作者:吴抽浪;周丽春;章伏生;沈春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早期应用冬眠合剂对严重烫伤大鼠小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6只、烫伤组30只、烫伤+冬眠合剂组30只.麻醉后,将后2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假伤组37℃水浴模拟烫伤.3组大鼠伤后均立即腹腔注射乳酸钠林格液(2 mL·kg-1·%TBSA-1)复苏;同时烫伤+冬眠合剂组皮下注射冬眠合剂(50 mg/mL哌替啶、25 mg/mL氯丙嗪、25 mg/mL异丙嗪各1 mL加入125 mL生理盐水中)12 mL/kg,假伤组和烫伤组注射生理盐水12 mL/kg.分别于伤后3、6、12、24、48 h取烫伤组与烫伤+冬眠合剂组大鼠各6只(假伤组伤后3 h取材),采集血液和小肠组织标本.观察烫伤组与烫伤+冬眠合剂组大鼠伤后24 h、假伤组伤后3 h小肠组织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肠组织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CD68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IL-1β、TNF-α、IL-10水平.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伤后24 h,烫伤组大鼠小肠黏膜轻度出血,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脱落;烫伤+冬眠合剂组较烫伤组肠绒毛排列规则,无明显充血、水肿表现.(2)烫伤组小肠ICAM-1和CD6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9±0.27)%和(0.80±0.09)%,均显著高于假伤组的(0.77±0.10)%和(0.30±0.05)%(F值分别为77.303、66.933,P<0.05或P<0.01)与烫伤+冬眠合剂组的(0.53±0.09)%和(0.32±0.06)%(F值同前,P值均小于0.01).(3)烫伤+冬眠合剂组大鼠伤后12、24 h D-乳酸水平明显低于烫伤组(F值分别为20.936、19.854,P值均小于0.01).烫伤+冬眠合剂组DAO水平于伤后3、12 h显著低于烫伤组(F值分别为21.930、11.342,P值均小于0.05).(4)烫伤组各时相点IL-1β、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P值均小于0.01),烫伤+冬眠合剂组伤后6、12、24 h 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烫伤组(F值分别为96.517、17.365、79.715与21.328、17.682、28.424,P<0.05或P<0.01);烫伤+冬眠合剂组各时相点IL-10水平均高于烫伤组,并在6、24 h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668、19.634,P<0.05或P<0.01).结论 早期应用冬眠合剂可减轻严重烫伤大鼠小肠黏膜水肿和损害,该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肠道ICAM-1的表达和血液炎症介质水平、减少肠道局部炎症细胞数量有关.
作者:邵庆波;章雄;陈雪莲;刘琰;张勤;廖镇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离体皮肤冻伤模型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创缘表皮干细胞(ESC)的运动趋化作用.方法 体外构建三维皮肤等价物全层冻伤模型(创面呈孔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冻伤后3、7 d创缘间质内SDF-1的表达情况.另将冻伤模型分为对照组(创面区添加PBS 50 μL/孔)、SDF-1组(创面区添加100 ng/mL SDF-1,50μL/孔)和AMD3100组[创面区用100 ng/mL AMD3100(50μL/孔)处理30 min后,添加SDF-1 50μL/孔],观察各组创缘中ESC的分布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冻伤后3、7 d创缘间质内SDF-1的表达逐渐增加.与对照组及AMD3100组相比,SDF-1组创缘基底层整合素β1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且部分阳性细胞向上层表皮迁移聚集,创缘ESC数量更多,表皮细胞层数增加.结论 SDF-1促进ESC向创缘迁移聚集参与创面修复,这可能是ESC参与创面修复过程的机制之一.
作者:甘露;曹川;李世荣;柴琳琳;郭锐;向光金;赵树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分析高被引文献的规律,探讨提高论文影响力的策略.方法 选择<中华烧伤杂志>2000年2月-2009年12月刊出、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20次的文献.从发表时间、刊用形式、选题分布、地区和单位分布、文献中作者出现频次、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资助、参与获奖情况、被院校和期刊引用情况方面进行统计.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共有64篇文献入选,文献发表时间为2000-2006年.论著和专家论坛栏目文献共计55篇,占86.0%.临床研究类文献被引次数多,共计21篇,其中1篇文献被引频次达79次.选题为当前研究热点的文献被引用机会多.文献来源集中在重庆、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区的相关单位.专家参与指导、获得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资助、参与获奖的文献被引用机会多.被引频次排序前20位的文献,主要被11所高等院校的全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引用,同时普遍被统计源期刊引用.结论 作者应注重选题策划,促使高质量的论文产生;编辑部应结合学科热点和前沿动态,向有相关特长的专家约稿,关注临床研究和基金资助论文,从而提高论文影响力.
作者:莫愚;罗勤;王旭;谢秋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36岁.工作时被10 kV的高压电击伤右上肢和右侧胸腹部,伤后昏迷约30 min,伤后1 h入院.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呼吸困难26次/min,脉搏为122次/min,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创面分布于右上肢、右侧胸部和左下肢,面积约16%TBSA,均为Ⅲ度.其中右手及腕部创面干枯、焦黑,部分手指炭化缺失,右胸壁靠腋后线第8~11肋间可见35 cm×30 cm烧焦创面,第8、9肋骨外露,部分炭化,中心有5 cm×3 cm缺损,右下肺叶部分外露.
作者:邹紫红;蔡少甫;郑庆亦;郭毅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入选标准(1)2000-2009年我院烧伤科住院患者,年龄2~60岁,性别不限.(2)因肉芽创面或非关节、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切削痂后需移植刃厚皮者.(3)无头皮烧伤、颈椎头颅骨折等情况,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
作者:徐泽华;王玉红;肖美萍;叶林娇;邓小红;谢元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真皮ECM由胶原支架与氨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及蛋白聚糖有机交联构成,GAG、蛋白聚糖填充在胶原纤维支架中,发挥黏附、润滑、抗压、维持内环境稳定、干预代谢、影响细胞行为等作用,对维持真皮的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同时GAG、蛋白聚糖与胶原纤维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功能及代谢.功能完备的组织工程真皮应同时具备胶原支架成分及填充于其中的无定形基质成分,以模拟人类真皮的构造及组成,实现结构及功能的仿生化[1].本文就真皮ECM中GAG与蛋白聚糖的组成、功能、代谢特点、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赵筱卓;张国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和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共转染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注射4.6 Pμg pcDNA3.1/IGF-I+脂质体2000+生理盐水);B组(注射3.6μg pcDNA3.1/HSV-tk+脂质体2000+生理盐水);C1组和c2组(均注射2.3μg pcDNA3.1/IGF.I+1.8 μg pcDNA3.1/HSV-tk+脂质体2000+生理盐水);D组(注射3.0 μg pcDNA3.1+脂质体2000+生理盐水).每组6只大鼠,均于伤后即刻及7、14、21、28 d于大鼠左后背部创缘皮下注射上述混合物,其中C2组大鼠另于伤后29、30、31、32 d皮下注射丙氧鸟苷(2.5 mg/100 g).称量烫伤大鼠体质量,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5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GF-I基因在创面局部及肝脏组织的表达,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中IGF-I水平,RT-PCR检测HSV-tk基因在创面局部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C1、C2组Fb凋亡情况.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urkey法处理.结果 A、C1和C2组大鼠体质量于伤后7~35 d呈现增加趋势,与B、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764、4.519、5.009、13.449、5.877,P值均小于0.05);该3组大鼠创面愈合率高于B、D组(F值分别为5.286、100.880、152.380、127.850、147.750,P值均小于0.05).A、C1和C2组大鼠创面组织Fb中IGF-I出现阳性表达,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未出现IGF-I阳性表达.各组大鼠血清中IGF-I含量为(1185±170)~(1270±130)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5,P=0.838).B、C1、C2组大鼠创面组织中HSV-tk基因呈阳性表达.透射电镜显示C2组大鼠Fb出现凋亡,C1组大鼠未见此现象.结论 利用脂质体将pcDNA3.1/IGF-I peDNA3.1/HSV-tk基因转染于烫伤大鼠创面周围,可促进创面愈合,对瘢痕增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杨磊;王甲汉;高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