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华;王玉红;肖美萍;叶林娇;邓小红;谢元才
本实验通过建立家兔严重烫伤模型,观察家兔伤后早期内皮素/NO系统变化及血管内皮细胞(VEC)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严重烫伤对VEC损害的形成机制.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分组及处理健康家兔(扬州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21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 kg.分笼饲养1周后将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只,不作任何处理,抽取静脉血待测;烫伤组15只,按文献[1]方法制作家兔背部烫伤模型.伤后单笼饲养,不限饮水和进食.于伤后即刻和6、12、24、48h抽取静脉血待测.
作者:黄金华;周羽;徐刚;陈银兵;刘亦峰;周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背景烧伤是一种常见创伤,严重烧伤后引起的高代谢反应尤为严重,表现为以蛋白质合成代谢抑制、分解代谢增加,低蛋白血症,体质量丢失为特征的负氮平衡,同时伴有伤口愈合延迟、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易感性增加等现象.既往以单纯营养支持纠正负氮平衡和减轻高代谢,但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
作者:《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早期应用冬眠合剂对严重烫伤大鼠小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6只、烫伤组30只、烫伤+冬眠合剂组30只.麻醉后,将后2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假伤组37℃水浴模拟烫伤.3组大鼠伤后均立即腹腔注射乳酸钠林格液(2 mL·kg-1·%TBSA-1)复苏;同时烫伤+冬眠合剂组皮下注射冬眠合剂(50 mg/mL哌替啶、25 mg/mL氯丙嗪、25 mg/mL异丙嗪各1 mL加入125 mL生理盐水中)12 mL/kg,假伤组和烫伤组注射生理盐水12 mL/kg.分别于伤后3、6、12、24、48 h取烫伤组与烫伤+冬眠合剂组大鼠各6只(假伤组伤后3 h取材),采集血液和小肠组织标本.观察烫伤组与烫伤+冬眠合剂组大鼠伤后24 h、假伤组伤后3 h小肠组织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肠组织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CD68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IL-1β、TNF-α、IL-10水平.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伤后24 h,烫伤组大鼠小肠黏膜轻度出血,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脱落;烫伤+冬眠合剂组较烫伤组肠绒毛排列规则,无明显充血、水肿表现.(2)烫伤组小肠ICAM-1和CD6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9±0.27)%和(0.80±0.09)%,均显著高于假伤组的(0.77±0.10)%和(0.30±0.05)%(F值分别为77.303、66.933,P<0.05或P<0.01)与烫伤+冬眠合剂组的(0.53±0.09)%和(0.32±0.06)%(F值同前,P值均小于0.01).(3)烫伤+冬眠合剂组大鼠伤后12、24 h D-乳酸水平明显低于烫伤组(F值分别为20.936、19.854,P值均小于0.01).烫伤+冬眠合剂组DAO水平于伤后3、12 h显著低于烫伤组(F值分别为21.930、11.342,P值均小于0.05).(4)烫伤组各时相点IL-1β、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P值均小于0.01),烫伤+冬眠合剂组伤后6、12、24 h 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烫伤组(F值分别为96.517、17.365、79.715与21.328、17.682、28.424,P<0.05或P<0.01);烫伤+冬眠合剂组各时相点IL-10水平均高于烫伤组,并在6、24 h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668、19.634,P<0.05或P<0.01).结论 早期应用冬眠合剂可减轻严重烫伤大鼠小肠黏膜水肿和损害,该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肠道ICAM-1的表达和血液炎症介质水平、减少肠道局部炎症细胞数量有关.
作者:邵庆波;章雄;陈雪莲;刘琰;张勤;廖镇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入选标准(1)2000-2009年我院烧伤科住院患者,年龄2~60岁,性别不限.(2)因肉芽创面或非关节、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切削痂后需移植刃厚皮者.(3)无头皮烧伤、颈椎头颅骨折等情况,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
作者:徐泽华;王玉红;肖美萍;叶林娇;邓小红;谢元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2008年4月-2009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电瓶车电解液泄漏烧伤患者7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24.5±0.3)岁.受伤部位:小腿5例,小腿并足部2例.烧伤总面积为(1.5±0.4)%TBSA,深Ⅱ~Ⅳ度.创面有不同程度皮肤裂口,受伤局部均有挤压伤和酸烧伤特点.皮下组织呈撕脱样改变.由于电解液泄漏至皮下,深筋膜、肌膜层呈黑色坏死,肌肉内嵌较多泥沙等污物.
作者:葛敏娟;赵耀华;徐丽红;邓海涛;沈耀明;黄伟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36岁.工作时被10 kV的高压电击伤右上肢和右侧胸腹部,伤后昏迷约30 min,伤后1 h入院.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呼吸困难26次/min,脉搏为122次/min,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创面分布于右上肢、右侧胸部和左下肢,面积约16%TBSA,均为Ⅲ度.其中右手及腕部创面干枯、焦黑,部分手指炭化缺失,右胸壁靠腋后线第8~11肋间可见35 cm×30 cm烧焦创面,第8、9肋骨外露,部分炭化,中心有5 cm×3 cm缺损,右下肺叶部分外露.
作者:邹紫红;蔡少甫;郑庆亦;郭毅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休克的治疗是烧伤救治的基础与关键.近年来,烧伤休克临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基础研究逐渐深入,但其涉及面广,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未解决.现就以下几个临床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王玉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减少体内内毒素和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是电烧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高压电对微血管的损害是其损伤机体组织和器官的重要机制之一[1-2],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也十分明显[3],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组织和器官微循环障碍.本研究制作高压电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检测其血液流变学变化,并用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治疗,分析PTX对高压电烧伤的疗效.
作者:张庆富;冯建科;王车江;周慧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深Ⅱ度烧伤间生态组织的保护是烧伤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采用肝素化脱细胞羊皮敷料覆盖豚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并观察其对烧伤创面早期微循环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王志刚;王凌峰;符雪;徐阳;巴特;周彪;张军;侯智慧;荣志东;张志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又称第1掌背动脉皮瓣,在修复拇指或虎口软组织缺损方面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1].2000年1月-2007年2月,笔者对23例拇指及虎口深度烧伤的患者行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刘凤彬;田宝祥;杨雄;蔺海龙;樊华;刘洋;魏纯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电损伤除表现为皮肤烧伤外,易引起人体内脏损害,临床上以心脏损伤多见且为电损伤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1].我们对本院近几年住院治疗的47例电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研究,初步探讨电损伤导致心肌损害的规律.
作者:张洪辉;李学拥;李望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921年Banting等首次发现胰岛素并将其应用于糖尿病治疗,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里程碑.随后胰岛素治疗作为一项重要策略,成为各个医学领域广泛研究的热点.机体严重烧伤后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致使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葡萄糖的清除能力下降,引起高血糖和细胞饥饿,不但加重病程中的代谢紊乱、影响创面愈合,而且使感染和MODS的发生率增高[1].
作者:黄国锋;马兵;夏照帆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前瞻性评价早期VSD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09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双下肢烧伤后3 h内入院、总面积小于10%且各下肢深Ⅱ度面积大于1%TBSA的患者22例.依照部位对称、深度相同、面积相近等同体对照原则,将每例患者创面分为VSD治疗组(应用VSD治疗)与对照组(应用10 g/L磺胺嘧啶银霜换药).观察2组患者创面的水分蒸发量、肿胀程度、细菌定植情况、疼痛程度、愈合时间及愈合质量并进行比较分析.数据行t检验与秩和检验.结果 21例患者完成试验,均在伤后4 h内完成创面处理.VSD治疗组正常皮肤及覆盖敷料前创面的水分蒸发量与对照组相近(t值分别为1.310、-0.911,P值均大于0.05);创面覆盖敷料2 h后,敷料表面的水分蒸发量[(44.3±3.9)mL·h-1·m-2]明显少于对照组[(66.1±6.4)mL·h-1·m-2,t=-11.39,P<0.01].伤后3、7 d,VSD治疗组大腿周径较伤后5 h分别增加了(3.48±0.35)、(2.51±0.21)c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8.02±0.41)、(3.99±0.32)cm(t值分别为4.110、3.569,P值均小于0.01).2组创面入院时及伤后10 d细菌培养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894、0.000,P值均大于0.05);2组伤后10 d细菌培养阳性率均较各组入院时显著降低(Z值分别为-3.220、-3.870,P值均小于0.01).VSD治疗组创面伤后10 d的pH值(7.12±0.06)呈现弱酸性,对照组(7.41±0.13)则为中性.VSD治疗组伤后1、3、7 d创面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132、-21.230、-16.453,P值均小于0.01).2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6,P>0.05).伤后2、3个月VSD治疗组创面愈合质量评价为佳(100.00%、100.00%),明显优于对照组(19.05%、85.71%,Z值分别为-11.638、-3.870,P值均小于0.01).结论 早期VSD治疗不能使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提前,但能显著提高其愈合质量,是处理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关注与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炯;周建军;苏国良;施剑武;苏士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转化医学研究模式体现了烧伤医学研究的终目标近年来,基因组、蛋白质组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生物信息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却使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距离增大.生命科学研究的成果没有被及时应用到临床,没有真正体现生命科学研究的价值.
作者:黄跃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钙离子对人永生化KC株HaCaT细胞整合素β1启动子活性、蛋白表达及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1)体外培养HaCaT细胞(12孔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8孔.分别用pGL3启动子(阳性对照组)、pGL3空载体(阴性对照组)及pGL3-1756 bp(全长启动子组)、pGL3-1442 bp(远端启动子组)、pGL3-261 bp(近端启动子组)报告质粒转染HaCaT细胞,转染分别在含0.00、0.03、0.09、0.30、0.80、1.20 mmol/L钙离子的无血清RPMI 1640培养液中进行(每组每种浓度3孔).24 h后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荧光素酶相对活性.(2)取本室构建的稳定转染小干扰RNA-整合素β1载体(简称稳定转染)的HaCaT细胞,常规培养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6部分,用前述6种浓度钙离子处理,每种浓度3个样本.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整合素β1蛋白表达水平.(3)于6孔板中培养正常HaCaT细胞和稳定转染的HaCaT细胞,每种细胞18孔.按常规进行划痕处理后,用含前述6种浓度钙离子的培养液(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每种浓度3孔细胞)培养12 h.观察并检测细胞迁移率.(4)对各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全长启动子组细胞在钙离子浓度由0.00 mmol/L升至0.09、0.30 mmol/L时,荧光素酶相对活性由0.16±0.09升至0.39±0.09、0.35±0.05(t值分别为3.143、3.140,P值均小于0.05);当钙离子浓度升至0.80、1.20 mmol/L时,荧光素酶活性下降.远端启动子组细胞荧光素酶相对活性随钙离子浓度变化的趋势与全长启动子组相似,但在0.09、0.30 mmol/L时,该酶活性分别为0.56±0.32和0.64±0.06,明显高于全长启动子组(t值分别为0.887、6.122,P值均小于0.05).各种浓度钙离子对近端启动子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无明显影响.(2)当钙离子浓度为0.00 mmol/L时,稳定转染的HaCaT细胞整合素β1蛋白表达量为0.53±0.10.当钙离子浓度为0.03、0.09、0.30、0.80、1.20 mmol/L时,整合素β1表达量分别为0.58±0.09、1.40±0.29、1.41±0.09、0.99±0.10、1.16±0.15,与0.00 mmol/L时比较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0.687、4.880、11.210、5.578、6.199,P值均小于0.05).(3)与钙离子浓度为0.00 mmol/L比较,当钙离子浓度为0.09、0.30 mmol/L时,正常HaCaT细胞迁移率明显增高;0.80、1.20 mmol/L时,迁移率明显降低.稳定转染的HaCaT细胞经各种浓度钙离子处理后,细胞迁移率无明显改变.结论 整合素β1远端启动子是调节人表皮细胞整合素β1转录的主要区域,钙离子对整合素β1启动子活性、蛋白表达和细胞迁移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杜广刚;罗向东;邱菊辉;张琳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离体皮肤冻伤模型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创缘表皮干细胞(ESC)的运动趋化作用.方法 体外构建三维皮肤等价物全层冻伤模型(创面呈孔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冻伤后3、7 d创缘间质内SDF-1的表达情况.另将冻伤模型分为对照组(创面区添加PBS 50 μL/孔)、SDF-1组(创面区添加100 ng/mL SDF-1,50μL/孔)和AMD3100组[创面区用100 ng/mL AMD3100(50μL/孔)处理30 min后,添加SDF-1 50μL/孔],观察各组创缘中ESC的分布变化.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冻伤后3、7 d创缘间质内SDF-1的表达逐渐增加.与对照组及AMD3100组相比,SDF-1组创缘基底层整合素β1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且部分阳性细胞向上层表皮迁移聚集,创缘ESC数量更多,表皮细胞层数增加.结论 SDF-1促进ESC向创缘迁移聚集参与创面修复,这可能是ESC参与创面修复过程的机制之一.
作者:甘露;曹川;李世荣;柴琳琳;郭锐;向光金;赵树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胰岛素对烧伤血清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NF-κB核移位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刺激因素常规培养;正常血清对照组和烧伤血清刺激组,分别用含体积分数20%健康人血清、体积分数20%烧伤患者血清的培养液培养;烧伤血清+胰岛素处理组,在烧伤血清刺激组培养液成分的基础上添加胰岛素(终浓度1×10-7mol/L)进行培养;抑制剂预处理组,预先加入蛋白激酶B(PKB或Akt)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50μmol/L)孵育细胞,30 min后改用培养液(成分同烧伤血清+胰岛素处理组)培养.6 h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HUVEC损伤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胞质磷酸化κB-α抑制蛋白(p-IκB-α)和磷酸化Akt(p-Akt)水平,以及胞核NF-κB-p65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1)扫描电镜观察:与空白对照组HUVEC比较,烧伤血清刺激组、抑制剂预处理组细胞收缩明显,细胞间呈锯齿状连接或连接消失,胞核结构不规整.正常血清对照组及烧伤血清+胰岛素处理组细胞结构有轻微改变,但细胞延展性及胞核结构明显好于烧伤血清刺激组.(2)细胞凋亡率:空白对照组为(15.7±2.2)%.烧伤血清刺激组为(28.5±2.3)%,烧伤血清+胰岛素处理组为(22.3±1.8)%,抑制剂预处理组为(29.7±2.4)%,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F=14.288,P<0.05或P<0.01);正常血清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17.0±2.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288,P>0.05).与烧伤血清刺激组相比,烧伤血清+胰岛素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F=14.288,P<0.05).(3)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烧伤血清刺激组和抑制剂预处理组细胞胞质p-IκB-α与胞核NF-κB-p6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Akt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正常血清对照组和烧伤血清+胰岛素处理组3种蛋白水平均与空白对照组接近.结论 胰岛素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信号通路抑制IκB-α磷酸化,继而限制NF-κB核移位,终发挥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
作者:张万福;胡大海;徐成峰;吕根法;董茂龙;赵周婷;朱雄翔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22岁,昏迷后火焰烧伤右手约30 min,伤后4 h入院.查体:各手指创面为环形焦痂,尤以中远指节为甚,指端血供差.诊断:手部烧伤总面积2%TBSA,浅Ⅱ~Ⅲ度.入院后立即行患指焦痂切开减张术.伤后第2天行切痂术,术中见患指背侧创面大部分深达骨膜、部分达骨质,掌侧创面达骨膜,患指血管均栓塞,远节骨膜干枯,腕部创面部分达真皮层.
作者:吴抽浪;周丽春;章伏生;沈春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对深Ⅱ度烧伤创面进行保守削痂自体刃厚皮移植术,能尽量保留真皮厚度,减轻瘢痕挛缩程度,改善创面外观及功能.2007年11月-2009年1月,笔者单位采用保守削痂+自体皮移植术修复Ⅱ~Ⅲ度创面,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赵耀华;杨惠光;邓海涛;徐丽红;邹大中;沈耀明;黄伟琪;袁东亮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