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星星;范玲;叶云;郑洋;陈立;代颜
目的 建立瑞巴派特片体外溶出度HPLC检测方法及方法学验证.方法 溶出度试验采用桨法,转速50 r/min;以水、pH 1.2盐酸(含氯化钠)、pH6.0枸橼酸-磷酸二氢钠缓冲液和pH6.8磷酸缓冲液为溶出介质,HPLC法测定溶出量.结果 瑞巴派特在5.533~221.334 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溶液稳定性及耐用性等均良好.结论 本方法简单方便,提高了瑞巴派特溶出度测定的专属性和准确性,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庞武耀;刘文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系统评价羟考酮联合加巴喷丁应用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羟考酮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17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评价质量,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6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羟考酮联合加巴喷丁较羟考酮单用能显著提高疼痛缓解率[OR=3.85,95%CI (2.25~6.60),P<0.000 01]和降低疼痛评分[MD=-0.83,95%CI (-0.95~-0.70),P<0.000 01];能显著减少羟考酮的剂量[MD=-17.10,95%CI (-20.16~-14.04),P<0.000 01];能显著减少便秘[OR=0.58,95%CI (0.42,0.82),P=0.002]和恶心呕吐[OR=0.55,95%CI (0.37,0.82),P=0.003]的发生率;能显著提高细胞免疫(CD4、CD8、CD4/CD8)和体液免疫(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羟考酮联合加巴喷丁能显著提高疼痛缓解率、降低疼痛评分,减少羟考酮平均日剂量,增强免疫功能,减少便秘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两组头痛头晕、嗜睡和尿潴留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龚军;胡美琴;李荣峰;舒畅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一2017年12月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8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银杏内酯注射液10 mL/次,生理盐水250 mL稀释,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14d.观察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出血转化情况,比较治疗7、14、90 d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mRS和ADL评分.结果 对照和治疗组未出现药物过敏及肝、肾功能恶化等不良反应,影像学观察未见出血扩大,脑水肿明显减轻.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用药7d后各项评分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治疗14、90 d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提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不会增加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出血扩大,且能减轻脑水肿,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冯(龚);毕思伟;李莉;王雅君;唐磊;王娇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多中心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经济性、安全性,评价药物经济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了2013年8月-2013年12月各中心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19例,以银杏内酯注射液加常规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共78例;对照组41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使用其他活血化瘀类药物.在出院后3、6、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获取药效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评分、生活自理患者比例、痊愈率、复发率、全因死亡率;经济学指标:成本效果比(CER);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估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远期获益差异.结果 出院后3、6、12个月,治疗组ADL评分、痊愈率和自理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出院后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出院后1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和死亡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出院后3、6、12个月,治疗组的CER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远期评估发现,经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患者较未接受其治疗患者临床效果更佳,CER更优,证明了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重症脑卒中的有效性及经济性.
作者:季传平;何纯;李慧琴 刊期: 2018年第07期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药物分子在体内的过程和命运.作为常规生物样本检测技术的有效补充,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示踪技术如今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其高灵敏性、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使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对近年来放射性标记技术在药物评价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为药物研发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作者:李亚卓;慈小燕;伊秀林;曾勇;刘昌孝 刊期: 2018年第07期
何首乌因其黑须发、益精髓、延年不老等补益作用在处方及中成药中广泛应用,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进展,关于何首乌及其成分的药理研究也不断深入,何首乌包含葸醌类、二苯乙烯苷类、酚类、黄酮类、磷脂类等成分,关于何首乌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二苯乙烯苷类及蒽醌类药理研究较多;具有抗衰老,降脂保肝、提高免疫力、治疗骨质疏松等作用,通过查阅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将何首乌及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查阅古文献记载何首乌传统功效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对何首乌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探讨,为何首乌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思路与依据.
作者:任红微;魏静;高秀梅;石江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参附注射液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新疆阿克苏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d.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后1d和治疗后2d的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血液乳酸水平;观察两组的住院时间,并随访半年,记录两组患者的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1.49% (43/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9% (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d和治疗后2d的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d和治疗后2d的血乳酸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以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乳酸和炎症因子水平,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适合推广应用.
作者:于辉;张菊明;欧阳蓓蕾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肺功能、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7月-2017年8月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患者12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均连续治疗10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热、咳嗽咯痰、肺部湿啰音、肺部炎症缓解时间、痰液性质、肺功能指标、ESR、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热、咳嗽咯痰、肺部湿啰音、肺部炎症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痰液性质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黏液体积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黏液密度、脓性黏液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ESR、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SR、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VC、FEV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可改善患者痰液性质和肺功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抑制患者ESR、CRP的表达.
作者:郭龙;朱国清;张亚飞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1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治疗,每次10 mg,每天1次;观察组联合口服艾拉莫德治疗,每次25 mg,每天2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白介素-6、淋巴细胞绝对值、免疫球蛋白G.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免疫球蛋白G、白介素-6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率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艾拉莫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莫守崎;许百洁;李依蓝;薛晓倩;王震汕;李奕琏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诱导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填充组和填充+TFDR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长段骨缺损模型,模型组骨缺损处仅克氏针固定,填充组及填充+TFDR组骨缺损处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并用克氏针固定;填充+TFDR组ig给予TFDR(67.5 mg/kg),模型组及填充组ig等量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6周.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切取骨水泥周围包绕的白色膜状物,模型组切取对应阶段的瘢痕组织,Elisa定量及免疫组化法观察诱导膜中BMP-2、VEGF表达变化.结果 填充组BMP-2、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填充+TFDR组BMP-2、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填充组和模型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相同趋势.结论 TFDR促进Masquelet技术诱导膜中BMP-2和VEGF表达.
作者:王庆丰;王孝辉;张彩丽;丁强;王雷;张海龙;秦晓飞;韩志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安全性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2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营养支持、纠正酸碱代谢失衡、吸氧等常规对症处理.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疗程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肺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儿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出现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可提高治疗效果,快速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更好.
作者:顾丽萍;徐安妮;王晓芸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和丹参酮联用对慢性肾病(CKD)患者肾功能和糖脂代谢参数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伴有白蛋白尿和血脂异常非透析性CKD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在CKD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糖脂代谢功能及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加,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对阿托伐他汀均耐受,两组患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肌酸激酶(CK)均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高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他汀类药物联合丹参酮改善了CKD患者的血脂异常状态,表现出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王玉英;黄振兴;高新英;汪发莲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格列喹酮片体外溶出度HPLC检测方法及溶出曲线评价.方法 色谱柱为Diamonsil@Plus 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铵溶液(取磷酸二氢铵1.725 g,加水300 mL溶解后,用磷酸调节pH值至3.5±0.1)-乙腈(3∶5);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为310nm,进样量20 μL,柱温为35℃,外标法计算.结果 空白辅料、溶出介质不干扰测定;格列喹酮在3.13~50.02 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n=7);格列喹酮平均回收率为100.2% (RSD=0.83%,,n=9);格列喹酮溶出度溶液在0~24h内稳定性良好(RSD=0.51%,n=7);弃去10mL初滤液后滤膜吸附达到饱和.自研品和参比制剂在7种不同pH溶出介质中溶出行为一致.结论 经方法学考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格列喹酮片溶出度专属性强,准确可靠,易于操作.
作者:刘欢;池慧波;张宁;杨昕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银杏内酯ABC以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EGb761)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超微结构及PF-4和β-TG含量的影响比较.方法 将日本大耳兔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EGb761(1.02 mL/kg)组、银杏内酯ABC (5.13 mg/kg)组、银杏内酯注射液(1.02 mL/kg,以萜内酯计5.1 mg/kg)组、白果内酯(5.13 mg/kg)组,分别iv相应药物1周.给药结束后,家兔心脏取血,观察PAF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试剂盒法观察PAF诱导下血清中血小板因子-4 (PF-4)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Gb761组、银杏内酯ABC组、银杏内酯注射液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0.01),白果内酯组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银杏内酯注射液(43.76%)>银杏内酯ABC (35.3%) >EGb761 (26.52%)>白果内酯(5.48%).与对照组比较,EGb761、银杏内酯ABC、银杏内酯注射液均能减少聚集型血小板数量,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内酯注射液和银杏内酯ABC均使PF-4和β-TG表达显著降低(P<0.01),EGb761仅显著降低β-TG表达(P<0.05).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通过PAF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作用强于银杏内酯ABC,可能是白果内酯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
作者:季传平;徐露;李慧琴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 纳入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分别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1g/次,每日2次)和盐酸吡格列酮片(30 mg/次,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以及两组患者SOD、MDA水平.结果 给予降糖药4周后,两组患者FPG、PPPG、HbA1c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二甲双胍组患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吡格列酮患者则无显著性变化.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MDA水平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患者血清SOD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显著高于吡格列酮组(P<0.05);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 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均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并发症;吡格列酮降低MDA水平效果优于二甲双胍,但增加SOD水平仅见于二甲双胍.两种药物对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不同,有利于联合用药.
作者:冯久双;刘颖;孙胜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系统性评价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EMBASE、Pubmed和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截止日期为2017年12月.纳入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采用RevMan5.2软件对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临床研究13项,涉及患者l 3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RR=1.14,95%CI(1.03,1.25),Z=2.59,P=0.009];银杏内酯B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当[RR=1.13,95%CI(0.95,1.33),Z=1.36,P=0.17];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RR=1.17,95%CI(1.08,1.27),Z=3.69,P=0.0002];银杏内酯注射液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当[MD=-0.43,95%CI(-4.32,3.46),Z=0.22,P=0.83];银杏内酯B注射液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当[[MD=-0.87,95%CI(-2.64,0.91),Z=0.96,P=0.34];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MD=-1.62,95%CI(-2.63,-0.60),Z=3.13,P=0.002];纳入研究均未报道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但缺乏临床意义证据.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作者:赵欢;郭强;宁金丽;王倩男;杨彬;邹懿;杨东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c在心绞痛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相关性.方法 10名稳定性心绞痛受试者连续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14d,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法测定血浆中人参皂苷Rc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并计算PK参数;以受试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作为药效指标,进行PK-PD结合模型的拟合,计算PK-PD参数.结果 人参皂苷Rc在心绞痛受试者体内的PK符合二室模型,其降压及加快HR的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不与血药浓度直接相关;效应室浓度与药效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血压和HR的效应模型分别符合Inhibitory Effect SigmoidImax和Sigmoid Emx模型.结论 成功建立了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c在心绞痛患者体内的PK-PD结合模型,可有效地用于预测其血药浓度和效应,评价药效物质基础.
作者:高小明;杨瑞;夏素霞;唐思;张世良;董晓茜;李国信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并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在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治疗特点.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 036例进行非对照、开放式、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基础治疗上使用银杏内酯注射液10 mL/次,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观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状态(病残程度),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尿酸血症4种危险因素在神经功能、病残程度和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银杏内酯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P<0.01),减轻病残程度(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65.72%;其中不合并4种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1.9%;合并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4.74%、75.00%、70.05%,与不合并危险因素组临床有效率基本一致;合并高血压、3种疾病和4种疾病的临床疗效相对较差,有效率分别是63.36%、42.86%和59.42%,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疗效,其在控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上具有良好的治疗特点.
作者:王保和;黄宇虹;龙友余;郭振强;李慧琴;唐永鑫;何纯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白果内酯是从银杏叶中提取到的倍半萜内酯,是银杏类制剂抗脑缺血作用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缺血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抗炎症免疫损伤,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分化,并能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和脑部循环障碍,能全面针对脑缺血损伤的各种病理过程.简述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的药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永鑫;李慧琴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系统评价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收集PPI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9月30日,并同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 5.3和R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5个RCTs,共6 350例患者(试验组4266例,对照组2 0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PI与安慰剂组相比,在综合疗效[RR=1.27,95%CI (1.12,1.44),P=0.000 2]和整体症状完全缓解[RR=1.42,95%CI(1.13,1.80),P=0.003]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RR=1.18,95%CI (0.97,1.43),P=0.09]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PI对亚洲国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未显示出优势[RR=1.26,95%CI (0.80,1.97),P=0.32].结论 PPI能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和整体症状完全缓解率,与安慰剂比较安全性相当.受纳入研究样本量和质量的限制,PPI对亚洲国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作者:魏玉娜;户光;孙丹丹;付书文;曾明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