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何首乌及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任红微;魏静;高秀梅;石江伟

关键词:何首乌, 二苯乙烯苷, 药理, 机制
摘要:何首乌因其黑须发、益精髓、延年不老等补益作用在处方及中成药中广泛应用,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进展,关于何首乌及其成分的药理研究也不断深入,何首乌包含葸醌类、二苯乙烯苷类、酚类、黄酮类、磷脂类等成分,关于何首乌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二苯乙烯苷类及蒽醌类药理研究较多;具有抗衰老,降脂保肝、提高免疫力、治疗骨质疏松等作用,通过查阅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将何首乌及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查阅古文献记载何首乌传统功效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对何首乌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探讨,为何首乌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思路与依据.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糖复康宁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糖复康宁提取物2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 分别以遗传性ZDF模型大鼠和链脲佐菌素(STZ)联合高糖高脂饲料诱导的SD大鼠为此次研究的2型糖尿病模型动物,ig给予低、高剂量(5.0、10.0 g生药/kg)的糖复康宁提取物,金芪降糖片(455 mg/kg)作为阳性药,连续给药42 d,每周测定空腹血糖、给药第38天测定葡萄糖耐量.结果ZDF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糖值波动幅度保持在10%以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给药42 d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糖均显著下降(P<0.01),金芪降糖片及糖复康宁提取物低、高剂量组血糖下降率分别为(35.9±8.4)%、(22.1±l1.1)%、(50.0±9.1)%;STZ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糖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1.1~21.6mmol/L),变化幅度相对稳定,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给药42 d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糖均下降,其中糖复康宁提取物低、高剂量组差异显著(P<0.01);金芪降糖片及糖复康宁提取物低、高剂量组血糖下降率分别为(18.6±5.7)%、(21.6±7.2)%、(51.7±20.2)%.糖复康宁提取物低、高2个剂量组血糖曲线下面积(AUC)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0.01).结论 中药复方糖复康宁对2种2型糖尿病模型均发挥显著降糖效果.

    作者:魏滋鸿;李亚卓;李薇;武卫党;曾勇;高晶;司端运;陈俊杰;刘鸿生;伊秀林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银杏内酯注射液和银杏内酯ABC对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比较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银杏内酯ABC以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EGb761)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超微结构及PF-4和β-TG含量的影响比较.方法 将日本大耳兔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EGb761(1.02 mL/kg)组、银杏内酯ABC (5.13 mg/kg)组、银杏内酯注射液(1.02 mL/kg,以萜内酯计5.1 mg/kg)组、白果内酯(5.13 mg/kg)组,分别iv相应药物1周.给药结束后,家兔心脏取血,观察PAF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试剂盒法观察PAF诱导下血清中血小板因子-4 (PF-4)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Gb761组、银杏内酯ABC组、银杏内酯注射液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0.01),白果内酯组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银杏内酯注射液(43.76%)>银杏内酯ABC (35.3%) >EGb761 (26.52%)>白果内酯(5.48%).与对照组比较,EGb761、银杏内酯ABC、银杏内酯注射液均能减少聚集型血小板数量,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内酯注射液和银杏内酯ABC均使PF-4和β-TG表达显著降低(P<0.01),EGb761仅显著降低β-TG表达(P<0.05).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通过PAF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作用强于银杏内酯ABC,可能是白果内酯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

    作者:季传平;徐露;李慧琴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果内酯是从银杏叶中提取到的倍半萜内酯,是银杏类制剂抗脑缺血作用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缺血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抗炎症免疫损伤,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分化,并能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和脑部循环障碍,能全面针对脑缺血损伤的各种病理过程.简述白果内酯对脑缺血损伤保护的药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永鑫;李慧琴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葛根素注射剂杂质研究

    目的 研究葛根素注射剂的杂质谱,并对杂质进行结构鉴定.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梯度洗脱法,分析11个厂家共12批次葛根素注射剂杂质谱,利用半制备高效液相对注射剂中的杂质进行分离并结合核磁技术进行杂质结构确认.结果 不同生产厂家及批次的葛根素注射剂杂质种类及含量差别明显,共分离并鉴定了注射剂中的5个杂质,分别为3'-羟基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染料木素-8-葡萄糖苷、新葛根素B、新葛根素A,均为葛根素异构体或其衍生物.结论 采用此方法检出的杂质峰数目较现行方法多,且精密度高、重复性好.通过对葛根素注射剂杂质谱的研究,可以有目的地控制部分杂质,为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胡芳晓;杨传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不同危险因素对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并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在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治疗特点.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 036例进行非对照、开放式、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基础治疗上使用银杏内酯注射液10 mL/次,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观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状态(病残程度),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尿酸血症4种危险因素在神经功能、病残程度和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银杏内酯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P<0.01),减轻病残程度(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65.72%;其中不合并4种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1.9%;合并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4.74%、75.00%、70.05%,与不合并危险因素组临床有效率基本一致;合并高血压、3种疾病和4种疾病的临床疗效相对较差,有效率分别是63.36%、42.86%和59.42%,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疗效,其在控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上具有良好的治疗特点.

    作者:王保和;黄宇虹;龙友余;郭振强;李慧琴;唐永鑫;何纯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目的 对红花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中与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11月30日.根据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红花注射液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OR=1.70,95%CI (1.19,2.42),P=0.003]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温中枢损害亚组[OR=7.90,95%CI (2.17,28.83),P=0.002]、5%葡萄糖注射液溶媒亚组[OR=2.05,95%CI (1.06,3.9),P<0.05]、用药疗程>14天亚组[OR=2.91,95%CI(1.34,6.30),P<0.05]、用药剂量≤20 mL亚组[OR=1.58,95%CI(1.02,2.43),P<0.05]、用药剂量>20 mL亚组[OR=1.91,95%CI(1.00,3.62),P=0.05]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以发热、皮肤黏膜及胃肠道反应为主,不良反应发生与溶媒、剂量、疗程有一定关系,临床应用须密切关注.

    作者:罗永;杨佳佳;李若茗;宋茵茵;赵越桃;丁选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参酮对慢性肾病患者白蛋白尿和血脂异常的影响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和丹参酮联用对慢性肾病(CKD)患者肾功能和糖脂代谢参数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伴有白蛋白尿和血脂异常非透析性CKD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在CKD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糖脂代谢功能及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加,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对阿托伐他汀均耐受,两组患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肌酸激酶(CK)均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高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他汀类药物联合丹参酮改善了CKD患者的血脂异常状态,表现出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王玉英;黄振兴;高新英;汪发莲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坤灵丸对雌性大鼠生育力及胚胎-胎仔发育影响的研究

    目的 评价坤灵丸对雌性大鼠的生育力及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 在生育力及早期胚胎发育毒性研究中,每组25只雌性SD大鼠从交配前14d开始,每天ig给予1次坤灵丸(0.875、1.750、3.500 g制剂/kg)或去离子水至妊娠第7天,评价雌鼠症状、体质量、摄食量、生殖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情况;在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研究中,每组25只雌性SD大鼠从妊娠第6~15天每天ig给予坤灵丸(0.875、1.750、3.500 g制剂/kg)或去离子水1次,评价妊娠母鼠的症状、体质量、摄食量、生殖能力及胎仔的体质量、性别和外观、内脏、骨胳发育的畸形或变异.结果 在生育力及早期胚胎发育毒性研究和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研究中,坤灵丸给药剂量达到3.500 g/kg时未产生任何药物相关的母体毒性和胚胎毒性.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雌鼠生育力及胚胎发育毒性的安全剂量为3.500 g/kg,按照体质量计算,该剂量相当于人用大临床使用剂量的43.2倍.

    作者:刘妍;唐桂毅;温和;张建军;张海娇;任萌;王根辈;张宗鹏;申秀萍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肺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肺功能、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7月-2017年8月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患者12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均连续治疗10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热、咳嗽咯痰、肺部湿啰音、肺部炎症缓解时间、痰液性质、肺功能指标、ESR、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热、咳嗽咯痰、肺部湿啰音、肺部炎症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痰液性质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黏液体积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黏液密度、脓性黏液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ESR、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SR、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VC、FEV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支气管扩张可改善患者痰液性质和肺功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抑制患者ESR、CRP的表达.

    作者:郭龙;朱国清;张亚飞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性评价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EMBASE、Pubmed和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截止日期为2017年12月.纳入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采用RevMan5.2软件对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临床研究13项,涉及患者l 3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RR=1.14,95%CI(1.03,1.25),Z=2.59,P=0.009];银杏内酯B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当[RR=1.13,95%CI(0.95,1.33),Z=1.36,P=0.17];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RR=1.17,95%CI(1.08,1.27),Z=3.69,P=0.0002];银杏内酯注射液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当[MD=-0.43,95%CI(-4.32,3.46),Z=0.22,P=0.83];银杏内酯B注射液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当[[MD=-0.87,95%CI(-2.64,0.91),Z=0.96,P=0.34];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MD=-1.62,95%CI(-2.63,-0.60),Z=3.13,P=0.002];纳入研究均未报道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但缺乏临床意义证据.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作者:赵欢;郭强;宁金丽;王倩男;杨彬;邹懿;杨东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FDA对全身用抗菌药说明书敏感性试验解释标准管理的新举措——互联网+STIC

    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建立了抗菌药敏感性试验解释标准(STIC)网页,同时规定药品说明书不再列出STIC相关资料,而改为告知查询该网页,从而加速STIC信息传递,促进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为此,FDA于2017年12月发布了《全身用抗菌和抗真菌药物:NDAs和ANDAs说明书敏感性试验解释标准指导原则》,详细介绍该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以期我国早日实施这种高效的互联网+STIC管理模式.

    作者:孙昱;萧惠来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银杏内酯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时间窗及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注射液(Ginkgolide Injection,GI)作用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窗及对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短暂阻塞再灌注(tMCAO)模型,(1)分别于再灌后1、3、6、9 h ip首次给予GI (2.5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评价动物缺血损伤程度.(2)于再灌注后1 hip给予GI(2.5 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分别于再灌注后24、72 h取脑检测缺血半影区p53、Bax、Bcl-2、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1)再灌注后1、3h给予GI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与脑组织含水量(P<0.05、0.01),6、9h给药大鼠脑损伤未见明显改善.(2)于再灌注后1h给予GI显著抑制p53、Bax、Caspase 3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P<0.05).结论 GI对tMCAO模型大鼠的有效治疗时间在缺血再灌注后3h内;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涉及抑制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

    作者:刘科;鄢云彪;丁建花;兰新新;胡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银杏酮酯分散片对脑卒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银杏酮酯分散片对脑卒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本研究对象选取92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银杏酮酯分散片口服治疗.连续治疗14d,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血脂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白介素-8 (IL-8)、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IL-8、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IL-8、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对照组T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TC、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MMSE评分均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报告.结论 银杏酮酯分散片可降低脑卒中患者血清中促炎症因子水平、调节血脂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认知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本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效果及对患者尿液蛋白质的影响

    目的 研究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效果及对尿液蛋白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文山州妇幼保健院诊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70例,随机分为各35例的两组.对照组静脉滴注硫酸镁,每次60 mL,每10小时1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初始剂量设定为每次20 mg,每天1次,然后每隔1天将剂量增加12.5 mg,高剂量为每天150 mg.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新生儿结局情况(胎儿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围产儿死亡),以及HPLLP综合征、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剖宫产率,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尿钙黏蛋白、24 h尿蛋白以及尿激肽原1水平.结果 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新生儿结局(胎儿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围产儿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HPLLP综合征、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及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尿钙黏蛋白、24h尿蛋白以及尿激肽原1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酒石酸美托洛尔与硫酸镁联合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该方法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母婴结局,显著降低尿液蛋白表达水平.

    作者:袁凌;唐雪媛;贺圣丹;叶梅;徐郁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多中心评价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重症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经济学

    目的 研究多中心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经济性、安全性,评价药物经济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了2013年8月-2013年12月各中心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19例,以银杏内酯注射液加常规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共78例;对照组41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使用其他活血化瘀类药物.在出院后3、6、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获取药效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评分、生活自理患者比例、痊愈率、复发率、全因死亡率;经济学指标:成本效果比(CER);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估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远期获益差异.结果 出院后3、6、12个月,治疗组ADL评分、痊愈率和自理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出院后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出院后1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和死亡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出院后3、6、12个月,治疗组的CER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远期评估发现,经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患者较未接受其治疗患者临床效果更佳,CER更优,证明了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重症脑卒中的有效性及经济性.

    作者:季传平;何纯;李慧琴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阿立哌唑与喹硫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循证药物经济学评价

    目的 比较分析阿立哌唑与喹硫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疗效、不良反应及药物经济性.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医学网、PubMed、EBSCO、OVID等数据库中阿立哌唑与喹硫平药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9月.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2种药品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并应用药物经济学分析法评价其经济性.结果 纳入10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立哌唑与喹硫平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便秘[RR=0.39,95%CI (0.16~0.95)]、嗜睡[RR=0.32,95%CI (0.16~0.62)]及头晕[RR=0.47,95%CI (0.27~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7.97%、31.32%.结论 阿立哌唑与喹硫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喹硫平的用药花费相对较低,但发生便秘、嗜睡及头晕风险相对较高,临床医师在用药选择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个体化用药.

    作者:谢星星;范玲;叶云;郑洋;陈立;代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格列喹酮片体外溶出度测定方法的建立与溶出曲线评价

    目的 建立格列喹酮片体外溶出度HPLC检测方法及溶出曲线评价.方法 色谱柱为Diamonsil@Plus 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铵溶液(取磷酸二氢铵1.725 g,加水300 mL溶解后,用磷酸调节pH值至3.5±0.1)-乙腈(3∶5);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为310nm,进样量20 μL,柱温为35℃,外标法计算.结果 空白辅料、溶出介质不干扰测定;格列喹酮在3.13~50.02 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n=7);格列喹酮平均回收率为100.2% (RSD=0.83%,,n=9);格列喹酮溶出度溶液在0~24h内稳定性良好(RSD=0.51%,n=7);弃去10mL初滤液后滤膜吸附达到饱和.自研品和参比制剂在7种不同pH溶出介质中溶出行为一致.结论 经方法学考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格列喹酮片溶出度专属性强,准确可靠,易于操作.

    作者:刘欢;池慧波;张宁;杨昕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应用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药物分子在体内的过程和命运.作为常规生物样本检测技术的有效补充,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示踪技术如今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其高灵敏性、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使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对近年来放射性标记技术在药物评价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为药物研发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作者:李亚卓;慈小燕;伊秀林;曾勇;刘昌孝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羟考酮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羟考酮联合加巴喷丁应用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羟考酮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17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评价质量,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6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羟考酮联合加巴喷丁较羟考酮单用能显著提高疼痛缓解率[OR=3.85,95%CI (2.25~6.60),P<0.000 01]和降低疼痛评分[MD=-0.83,95%CI (-0.95~-0.70),P<0.000 01];能显著减少羟考酮的剂量[MD=-17.10,95%CI (-20.16~-14.04),P<0.000 01];能显著减少便秘[OR=0.58,95%CI (0.42,0.82),P=0.002]和恶心呕吐[OR=0.55,95%CI (0.37,0.82),P=0.003]的发生率;能显著提高细胞免疫(CD4、CD8、CD4/CD8)和体液免疫(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羟考酮联合加巴喷丁能显著提高疼痛缓解率、降低疼痛评分,减少羟考酮平均日剂量,增强免疫功能,减少便秘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两组头痛头晕、嗜睡和尿潴留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龚军;胡美琴;李荣峰;舒畅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多黏菌素联合替加环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作用

    目的 探讨多黏菌素联合替加环素(tigecyclin)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的效果.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5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棋盘法分别检测替加环素、多黏菌素单独及联合使用的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药物联合使用抑菌浓度(FIC)指数,利用FIC指数判定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联用时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的效果.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排泵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替加环素联合多黏菌素能显著降低各自MIC值,表现为协同作用的菌株占70%,表现为相加作用的占14%,表现为无关作用的占6%,拮抗作用则为10%.对联合用药不敏感的菌株,其外排泵基因(abeB,abeJ,abeG,abeM)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敏感型(P<0.05).结论 替加环素联合多黏菌素可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进行治疗.

    作者:余广琼;邹颜矫;刘航;何林林;张利沙;方菀琪 刊期: 2018年第07期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

主管:天津市科技厅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