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振喜;张德祥;卫岐山;卢汉生
目的:测试人股骨在相同载荷状态下不同截面和部位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健康成人新鲜股骨标本4只,将其自上而下四等分,在其等分点划周线,并将截面周长四等分,确定各面的后内前外,4个标志点.用MTS试验机进行各面各点的纵向压缩、三点弯曲及轴向扭转测试.结果:测试结果显示,股骨干在相同载荷时各个截面所承受的载荷不同,纵向压缩1000N时,压应变在近端1/4内侧点大,平均值为—1.05E—03(mm/mm),张应力在其外侧点大,平均值为6.63E—04(mm/mm).三点弯曲在300N压力时,股骨中间1/2端,内侧点为大张应变,平均值为1.18E—03(mm/mm).轴向扭转对股骨下段以N·m·s的速度施加N·m外翻扭矩时,近端1/4前侧点,扭转角度大为1.85°.结论:在相同载荷下股骨干不同部位所受力不同,揭示了股骨干各种骨折类型的创伤机理.
作者:祁振喜;张德祥;卫岐山;卢汉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8年5月~2002年6月,收治开放胫腓骨下段骨折24例,均应用三维外固定架(山东淮坊产),严重病例采用超关节固定,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来营;崔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腰段脊神经的解剖特点及这些解剖特点在胸腰段脊柱脊髓重度损伤时的诊断和治疗意义.方法:通过20例局解研究观测腰段脊神经与椎体平面之间的关系,脊神经的形态及移位情况.随访143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病人,对比观测环行减压和单纯椎板减压的效果.结果:腰段脊神经与椎体平面有相对固定关系,L1脊神经到L5脊神经逐渐增粗,它们在冠状面上虽可向对侧移位但不超过中线.环行减压组有8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结论:胸腰段骨折行环行减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脊神经,避免过分牵拉加重损伤.
作者:张蜀华;田江华;卫小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科自1996年5月~2000年4月利用记忆合金对有手术指征的髋臼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21~60岁,平均32岁.车祸伤18例,坠落伤8例,墙体压伤2例.4例合并肢体骨折,1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1例合并颅底骨折.……
作者:宗慧凯;娄本海;余健;王培洋;张豪亭;邢建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家庭病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模式.护理工作走向社会,走向家庭,使一些不愿住院,不需要住院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受住院的病人得到治疗和护理,是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的方向.我骨科家庭病房多年来实施家庭病床的治疗与护理,收……
作者:郑爱荣;王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AF内固定及脊髓前外侧减压即时减除脊髓压迫,促进脊髓功能恢复.方法:采用AF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同时行脊髓前外侧减压,双侧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31例中,压缩的椎体高度,完全恢复11例,恢复90%8例,85%3例,80%5例,恢复70%3例,恢复65%1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8例术前A级,术后7例无恢复,1例恢复到B级;10例B级术后恢复到C级8例,D级2例;9例C级恢复到D级7例,E级2例;4例D级均恢复到E级.结论: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固定可靠,结合彻底的脊髓前外侧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脊髓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减少了病残率.
作者:李福如;张艳珍;高文平;周志琪;梁建全;卢汉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粉碎骨折的方法.方法:15例髌骨粉碎骨折在关节镜下复位,达到关节面平整,然后经皮用可吸收缝线行张力带固定.结果:15例髌骨粉碎骨折全部经临床随访,平均15个月.日常生活均无疼痛,12例屈膝120°以上,3例90°~110°,X线检查示骨折愈合良好,无明显创伤性关节炎表现.结论:关节镜下治疗髌骨粉碎骨折,使关节面平整,减少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经皮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有利于早期活动,减少关节僵直的发生,不用第二次手术取出.
作者:许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病例1,男,65岁.车祸致伤髋部伴疼痛活动障碍3h,于1995年3月18日在当地医院住院,经补液6000mL,15h后血压回升,休克被纠正,仍口渴,于次日下午转我院,查体BP105/75mmHg,骨盆挤压试验阳性,右下肢短缩5cm,足背感觉消失,足下垂,X片示左耻骨支骨折,左髋臼骨折并股骨头……
作者:陆景华;徐恒旭;王建龙;张雄文;贡炳宏;赵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软骨细胞在纤维胶内体外生成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将4—10×107cells/mL细胞/毫升的软骨细胞植入纤维胶,在体外培养2个月后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细胞在纤维胶内产生大量的软骨特异性Ⅰ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结论:纤维胶内的软骨细胞可在体外培养的环境下生成大量透明软骨基质.
作者:张永红;高岩;GB Stark;DJ Schaeler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自从1840年Malgaigne率先应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至今已有160年历史,这种方法历史虽然悠久,但实际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才有了很大进展及广泛应用,我院自1999年~2002年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8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其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叶成;武新荣;陈凤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客观参数在儿童化脓性髋关节炎诊断中的敏感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6例6岁以下儿童,检测体温、白细胞计数和血沉在儿童化脓性髋关节炎诊断中的敏感性.结果:平均体温38.4℃,其中65%体温超过38℃.平均白细胞计数是13.5×10~9/L,73%白细胞计数大于0.9×10~9/L.平均血沉是51mm/h,95%大于20mm/h.虽然35%患者体温正常,27%白细胞计数正常,但仅5%血沉正常.新生儿无发热(平均体温36.7℃),白细胞计效无增高(平均0.93×10~9/L),但血沉增高(平均45mm/h).结论:三项指标中,血沉是6岁以下儿童化脓性髋关节炎敏感指标.
作者:刘忠堂;温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部疼痛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常见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见,病程长,痛苦大,功能恢复不全,如积极治疗可缩短病程,加速痊愈.目前我们采用封闭配合功能锻炼,经疗效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珍梅;刘海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损伤系骨科的常见病.长期以来,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被广泛应用于本病的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我院自2001年5月~2002年5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全切除开槽式扩大减压、植骨,Orion钛合金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损伤,……
作者:陈晓明;李金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腰椎管狭窄症为骨科常见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并结合CT,MRI,脊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做出.临床上患者常常主诉症状较多,而临床检查体征不明显.腰椎管狭窄症多为中、老年人,影像学检查病变牵涉多节段,所以在手术治疗中往往不能准确判断,做出准确的定位,使手术扩大化或手……
作者:张军华;文益民;葛宝丰;曾述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上十分常见,治疗方法很多,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石膏外固定、小夹板外固定、硬纸板外固定等,但这几种方法外固定时间长,松动再发移位的可能性极大,同时腕关节日后活动受限,局部皮肤受压,出现涨力性水泡等都影响了治疗效果,为此,我们自1992年~2001年间采用以……
作者:陶宗勤;范玲;王新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肱骨髁上骨折为常见肘部损伤,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通常手法复位、骨牵引及外固定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首先方法.但对手法复位失败、肿胀严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失去保守治疗机会者宜选择手术治疗.我院自1990年~2001年采用肘后肱三头肌舌状瓣、肘外侧或内侧、肘外……
作者:乔洪杰;张玉盘;李学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继发肘内翻,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我院骨科自1992年~2000年间针对其发生机理,在复位,固定过程中采用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共治疗此类骨折172例,其中144例得到随访,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显著降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徐建军;陈岳峰;李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适应证及手术入路问题.方法:我院自1998年对23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骨盆内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其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随访6~24个月,按5项疗效评估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率达91.3%.结论:掌握手术适应证,严格手术操作,经骨盆内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效果良好.
作者:杜敦进;王世松;张鹏程;杨泗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以改良Kessler法作为参照,研究卡锁环缝合法在修复伸指肌腱中的抗拉力作用效果.方法:术中随机对50根断裂伸指肌腱平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卡锁环(Locking loop)法和改良Kessler法进行修复,然后进行屈指活动抗拉力测试观察.结果:两组肌腱出现拉松和缝线拉脱的例数分别为:卡锁环法组2,0,改良Kessler组7,5.结论:卡锁环法抗拉力作用显著,适合于伸指肌腱的修复.
作者:罗志强;黄德山;孙贤德;卢和平;李长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骨膜植入在治疗儿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自1996年9月~2000年4月采用滑膜切除,开窗减压、死骨刮除及带旋股外侧血管蒂骨膜植入综合方法治疗儿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6例.结果:以髋关节功能和X线片改变为评定标准,本组优良率92.3%,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继东;韦敢;黄国忠;汤正学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