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峰;李明;刘培来;张元凯
随着手术室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到今天已赋予我们很多新的工作内容,人性化服务就是其中新的理念.我们对身处手术室这个既陌生又特殊的环境中,表现得极度恐慌的病人实施触摸护理,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陈胜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院自2001年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27 例,在治疗中遇到若干问题,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伟曾;李福平;杨军;赵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肱骨骨折合并肱动脉血栓形成的受伤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院1995~2004年共收治18 例肱骨骨折合并肱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前臂血运得到良好恢复.结论肱骨骨折可以造成肱动脉血栓形成,应对可疑病人前臂血液循环进行仔细连续的动态观察,一旦确诊,手术宜早期进行.
作者:方俊英;梁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在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 例腰椎不稳症患者通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65 例患者原有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优良率达90.8%.57 例达到骨性融合标准,融合率达87.7%,8 例融合欠佳,但原症状明显改善,无1 例断钉退钉现象.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可使不稳节段达到即刻稳定,骨性融合率高,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好,是治疗腰椎不稳症较好的方法.
作者:谭健韶;冯宗权;张毅;张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早在1886年,德国的Hansmann就报告了应用接骨板治疗骨折的方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接骨板应用于临床;同时有不同材料制成的接骨板,如临床上常用的不锈钢、钛和钛合金制成的接骨板.在临床上偶然可以见到钢板断裂的病例.有报道,国外股骨中下段骨折接骨板内固定术后接骨板断裂的发生率为7.3%,国内为6.8%[1].本文通过复习资料来综述接骨板断裂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作者:任龙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用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3 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采用肘后正中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23 例患者,随访11个月~2 a.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折不愈合,无骨折畸形愈合,无尺、桡、正中神经及肱动脉损伤.按Cassebacem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0 例,良8 例,可4 例,差1 例,优良率78%.结论 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兴力;杨朝栋;秧荣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膝关节韧带损伤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iate ligament,ACL)损伤占据了较大比例,重建ACL对增加膝关节稳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微创技术日臻完善、成熟的条件下,我们自1999年11月至2003年11月,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Bio-interference Screw)固定半腱肌、股薄肌肌腱(ST-GT)重建ACL损伤22 例,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求洪杨;章卓铭;尹华东;邬春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设计及应用小横切口作腕管松解术,并分析其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在掌长肌腱尺侧,远侧腕横纹作2 cm长的横切口,显露腕横韧带近缘及指屈肌腱,切除水肿的屈肌腱滑膜,在直视下将腕横韧带部分切除.结果术后随访2周,32 例的症状完全消失,拇、示、中3指指腹两点辨别觉恢复正常.术后1 a随访,19 例术前大鱼际肌萎缩者,肌萎缩明显改善,拇指对掌功能恢复正常.无1 例产生腕掌部瘢痕痛及尺神经、掌浅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腕部小切口直视下行腕管松解术,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李振峰;李明;刘培来;张元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回植式髓核摘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8 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全椎板切除回植式髓核摘除术治疗.结果 28 例经6~54个月随访,平均21个月.据Macnab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9%.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全椎板切除回植式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
作者:王守国;谢跃;左文山;王先泉;高聿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应用关节镜对骨性关节炎进行选择性清理,包括刨削增生挤压滑膜及脂肪垫、游离体摘除、退变撕裂半月板的修整成形、切除影响关节活动和引起疼痛的骨赘、股骨髁间窝的扩大成形、退变剥脱软骨的清理及关节面的修平、软骨下硬化骨的钻孔、阻挡骨赘的切除.结果全部病例经随访5~74个月,平均35.8个月.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提高(33.6±19.5)分.结论关节镜手术以其创伤小、痛苦少、不影响将来的关节置换等优点,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者:张志强;卫小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踝关节扭伤,一般是指踝关节韧带损伤或断裂的一种损伤.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的关节面与距骨上部的关节面(距骨滑车)构成,其周围由3组主要韧带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由于其解剖特点的特殊性,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跖屈时,距骨后面窄的部分进入踝穴前面宽的部分,踝关节相对不稳定,故在日常生活与运动中很容易造成韧带扭伤.伤后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形成陈旧性伤而遗留各种症状.自1998年以来,笔者通过中西结合对30 例踝关节扭伤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文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科自1995~2004年,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80 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46 例,随访44 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亚生;温琦;李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延期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优越性、可行性和手术时机.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56 例,按照Schatzker分类法Ⅳ型10 例,Ⅴ型31 例,Ⅵ型15 例.本组病例均先行骨牵引,伤后3周行手术切开复位及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CPM功能锻炼.结果本组56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 a、平均2.5 a.所有病例术后均恢复了患肢的正常力线,患膝稳定.骨折复位满意,在6个月内完全愈合.无1 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深部感染等并发症.56 例中有38 例解剖复位,按Sanders膝关节疗效评分法评定结果为优19 例,良13 例,可6 例;18 例非解剖复位,其疗效评定为优8 例,良7 例,可3 例,总优良率为83.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ilcoxon检验,P>0.05).结论延期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有利于骨折复位或整复塌陷关节面及内固定,从而恢复下肢整体力线及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便于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患肢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作者:袁艾东;李文锐;罗斯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用Henry入路结合T型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2 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采用掌侧Henry入路,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尤其需重视恢复掌背侧皮质骨的支撑,对骨缺损区取自体髂骨修整后植骨,同时掌侧T型钢板固定,用克氏针固定不稳定的桡骨茎突骨折块.骨折端植骨共10 例,均为自体髂骨.结果随访7个月~6 a,平均28.57个月.22 例患肢均在3个月内愈合.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1951年)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1990年)优良率达95.5%.结论对无法通过闭合复位保守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经Henry入路结合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新鲜骨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组织破坏小,术后恢复快,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徐宏宇;王刚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总结1997年1月至2004年6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41 例,病变位于颈椎3 例、胸椎3 例、胸腰椎20 例、腰椎14 例、腰骶椎1 例,术前有后凸成角畸形9°~71°,平均32°.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31 例,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6 例,Ⅱ期后路内固定4 例.结果平均随访1.6 a,优良率为87.8%,植骨融合率为92.7%,平均矫正后凸角度15.3°(P<0.05),随访期间无1 例复发.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早期稳定性,融合率高,可预防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罗晓中;唐玉湖;王绍珍;谭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患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的手术之一.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康复护理的深入开展,对患者的心理与肢体运动功能大限度的康复,重新参加社会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优良率的高低在排除手术技术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的康复训练.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对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6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 例,共21 例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实施了系列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使患者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愉快地重返社会,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科的康复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奚爱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4 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钢板固定14 例,钛板固定6 例,锁式髓针3 例,环抱器1 例,植骨16 例.结果随访5个月~3 a,愈合率95.8%.结论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常见原因为创伤重、治疗不当、功能锻炼不规范.接骨板固定加植骨是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立志;梁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利用热成像技术,对比20 例临床择期下肢手术麻醉前后的皮肤温度变化,探讨以皮肤表面温度变化作为确定麻醉区域客观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 例择期下肢手术病人,分别观察麻醉区域内同一点麻醉施行前后的皮肤表面温度及红外线扫描图像的变化.结果麻醉区域内麻醉施行后皮肤表面温度显著升高,红外线图像有明显变化,可将皮肤温度作为确定麻醉区域的客观指标.结论基于人体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热量不一,利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对麻醉平面提供定性依据.
作者:胡耀如;陈丽;吴洁;马智聪;崔红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踝周、足跟、足底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26 例,皮瓣面积为6 cm×5 cm~22 cm×10 cm,筋膜蒂长6~13 cm.结果随访时间6~46个月,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与周围皮肤颜色一致、质地柔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切取容易,是修复踝周、足跟、足底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宋开芳;陈艺新;贾湘谦;栾波;李青松;秦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水平面植入的佳方法.方法选用15具胸腰椎脊柱标本(T11~L5),随机分三组,分别模拟Roy-Camille、Magerl和节段性差异法先后植入直径5 mm、6 mm、7 mm椎弓根螺钉,观测进钉点和进钉方向与椎弓根中心轴吻合情况、螺钉穿破椎弓根情况和位于椎体内的大长度.结果 Roy-Camille法进钉点多偏椎弓根中心轴内侧,进钉方向与大多数椎弓根E角吻合较差;Magerl法进钉点与腰椎椎弓根中心轴吻合较好,但进钉点方向与E角仍存在差异;节段性差异法与椎弓根中心轴吻合好.Roy-Camille法螺钉位于椎体内相对较少,Magerl和节段性差异法螺钉位于椎体内较多.植入5 mm螺钉时,3种方法的穿破量均极少,植入6 mm和7 mm螺钉时,穿破量和穿破率相应增加,三者中Roy-Camille法穿破率较高,节段性差异法较低.在胸腰椎交界处无论何种进钉法,使用6 mm或7 mm时螺钉均有不同程度椎弓根穿破,而在下腰椎使用7 mm螺钉的穿破量仍极少或无.结论根据不同节段选用不同直径螺钉、不同进钉点位置和不同进钉方向植入螺钉,节段性差异法植入效果佳.
作者:周子红;殷渠东;郑祖根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