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几种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应用

李文东;陈宏;章伟文;王欣;周黎明;王晓峰

关键词:岛状皮瓣, 修复, 皮肤缺损, 临床
摘要:目的 探讨几种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指端带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18 例,用食指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22 例,用大鱼际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20 例,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12 例.结果 72 例皮瓣全部存活,18 例神经血管带蒂岛状皮瓣拇指异位感觉全部恢复,22 例食指背侧岛状筋膜皮瓣中有16 例异位感觉恢复,6 例尚在随访中.大鱼际筋膜逆行岛状皮瓣12 例感觉建立,为恢复保护性感觉,8 例尚在随访中.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8 例感觉建立,为恢复保护性感觉,4 例尚在随访中.结论 几种岛状皮瓣各有优缺点,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椎间盘退变

    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相关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原发性下背部疼痛、颈腰神经根病、脊髓型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等.椎间盘退变的特征性改变是髓核中蛋白聚糖含量的下降以及伴随的水份丢失.目前,启动和调节这一过程的生物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因而,在治疗手段和疗效上,缺乏明确的对应性和有效性.以往认为椎间盘退变只是一种生物力学现象,但新近的研究表明生物力学的作用是次要的,更强调生物化学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椎间盘退变主要表现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 matrix,ECM)成分的变化,而后者是椎间盘力学特征丧失的直接原因.基质合成与降解的失衡将导致基质成分的紊乱,在此调节过程中一些生化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oproteinases,MMPs)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两个酶系统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作者:吴继彬;龚维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手术探查对处理断指再植动脉危象的意义

    目的 探讨手术探查在断指再植术后超敏期(再植术后48~96 h)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时的意义.方法 将拇指近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在超敏期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的171 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探查组(治疗组)87 例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84 例.治疗组在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后积极予急诊手术探查,术中找出动脉痉挛或/和血栓形成段、予切除后行动脉端端吻合或取前臂静脉移植修复指动脉.对照组予罂粟碱30 mg肌注;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20 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半小时后如无缓解重复推注;安定镇静及镇痛药止痛等保守处理.观察再植指体成活情况.结果 治疗组成活78 例,成活率89.7%;对照组成活41 例,成活率48.8%,二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在断指再植术后超敏期出现顽固性动脉危象时,手术探查有重要的意义,不能轻易放弃.

    作者:魏鹏;王欣;陈宏;王晓峰;薛建波;周黎明;黄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腓骨钢板结合胫骨有限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自2001年8月至2005年6月我科采用腓骨钢板内固定结合胫骨撬拔复位、植骨、松质骨螺钉、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有移位并合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12 例,获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海源;帅克宁;张明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3年至2005年,对58 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采用有成角稳定的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其中二部分骨折38 例,三部分骨折14 例,四部分骨折6 例,经三角肌胸大肌间入路,钝性分开三角肌,间接复位并尽量减少对骨折血运的破坏,将锁定钢板置于肱骨的侧方,大结节下方5 mm处,克氏针临时固定,锁定螺钉固定钢板,将移位的大小结节固定于钢板上.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按Neer功能评定,术后功能优21 例,良28 例,可7 例,差2 例,仅有2 例肱骨头坏死,其中1 例术后功能较好.结论 锁定钢板有高度的稳定性,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粉碎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孙韶华;徐荣明;马维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李鹏飞;张思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股骨远端骨折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37 例,根据AO/ASIF分型,A型8 例,B型9 例,C型20 例,分别采用股骨髁支持钢板、L-梯形钢板、逆行带锁髓内钉、拉力螺钉进行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8年.结果 6 例骨折不愈合、3 例出现化脓性骨和膝关节感染、3 例出现钢板断裂.根据Kolmenrt股骨远端功能评定标准,优17 例,良14 例,一般2 例,差4 例,优良率83.7%.结论 手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能大限度获得骨折复位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蒋卫平;韦冰丹;杨晓明;冼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背侧关节面塌陷骨折

    目的 探讨对AO分类C型桡骨远端以背侧关节面塌陷为主的骨折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效果.方法 对10 例该类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根据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随访10 例,时间2~20个月.骨折均愈合.腕关节功能评价,优8 例,良1 例,可1 例.结论 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以背侧关节面塌陷为主的C型骨折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的方法.

    作者:刘勇;连霄飞;范茂洪;江学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桡骨远端骨内金属异物误诊1 例报告

    患者,男性,35 岁,汽车修理工.因左腕金属异物疼痛12 d入院.患者12 d前工作时用铁锤敲击一废铁管时,一小铁块飞溅入患者左腕背侧,当时即感到疼痛,流血,只予简单包扎.近日感伤口部疼痛,腕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来我院摄片示:左桡骨远端金属异物2 mm×3 mm.

    作者:翟延荣;王银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 总结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护理.方法 分析60 例70 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结果 全部病人的合并症经术前处理相对稳定,全部平稳渡过手术期.结论 高龄病人手术风险较大,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作者:葛品芬;高琴;郭建栋;刘亚芬;顾莲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本组36 例,按 Schatzker 分型,Ⅲ型 15 例,Ⅳ型 11 例,Ⅴ型6 例,Ⅵ型4 例.均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骨缺损予以植骨.结果 36 例中32 例获8个月~5年随访,按马元璋评价标准,优良率82%.结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肯定,但强调关节面恢复与软组织损伤治疗并重.

    作者:于洪波;赵刚;于永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之父-Charnley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John Charnley,他开创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新时代,他设计的低磨损全髋关节假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Charnley也被誉为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之父[1].

    作者:石俊俊;纪斌平;赵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经侧后方斜行植入单枚BAK治疗腰椎滑脱

    目的 观察24 例腰椎滑脱患者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及植入单枚椎体间融合器的治疗效果.方法 经侧后方斜行植入单枚BAK治疗腰椎滑脱再进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4年(平均2年4个月),椎体间骨性愈合率达95.83%,无融合器移位,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1.8%.结论 经侧后方斜行植入单枚BAK再进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滑脱,能保证脊柱骨性愈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作者:姜荣权;王志强;郭文胜;卢建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30 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与肌电图分析

    腕管综合征亦称腕正中神经挤压症,为常见的神经卡压性疾病.各种因素所引起的腕管内压力增高,致使正中神经受压、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如不及时治疗,常造成手功能受损.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肌电图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判定均有重要价值.我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对30 例腕管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田江华;张登峰;梁炳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脂肪栓塞综合征7 例分析与治疗体会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drome,FES)是重大创伤、多发性、复合型骨折以及大手术的早期并发症,并常与休克、颅脑损伤、胸肺损伤等多器官损伤并发,临床上易误诊,漏诊,从而带来极严重的后果.我院自2001年11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7 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孝华;吴元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三叶草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移位骨折采用三叶草钢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三叶草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8 例,按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20 例,三部分骨折13 例,四部分骨折5 例,其中骨折伴脱位3 例.结果 36 例获得平均13个月(3~28个月)随访,2 例失访.36 例均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无肱骨头坏死.按Neer评分标准评分,优27 例,良6 例,可2 例,差1 例,总优良率91.6%.结论 采用三叶草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训练,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值得提倡.

    作者:徐刚;夏(钅监)芳;杨锋;陶勇;谢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介入治疗髓芯减压加植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

    目的 探讨采用介入治疗、股骨头髓芯减压加植骨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2001年5月至2004年6月,采用介入治疗、股骨头髓芯减压加植骨术治疗FicatⅠ~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5 例42髋,其中男18 例,女7 例;年龄25~54 岁.术前疼痛时间4~12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双髋关节X线片及CT检查.结果 所有病人随访6~36个月,平均22.5个月.21 例病人症状明显缓解,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76分升至术后93.4分.22 例病人X线片显示髋关节保持基本生理形态,无明显坏死进展,3 例4髋症状加重.结论 介入治疗、股骨头髓芯减压加植骨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其他方法,手术损伤小,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短期疗效满意.

    作者:施能兵;黄平;吴笋;胡锐;蒋欣浩;袁勤时;刘异;胡晓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丝线张力带钢丝联合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1.65%[1],对有移位的髌骨骨折一般均采用手术治疗.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采用丝线张力带钢丝联合固定治疗髌骨骨折68 例,效果甚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杰;刘志勇;卢启迪;吴传勋;吴建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四种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目的 比较四种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34 例急性胸腰椎骨折分别采用Dick、Steffee、RF和AF等四种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结果 34 例经1年以上随访,Dick、Steffee、RF和AF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明显的复位固定作用,RF和AF在矫正后突畸形、恢复伤椎高度上较Dick和Steffee更好.结论 RF和AF复位固定效果优于Dick和Steffee.

    作者:王勤业;罗亚平;冯夏莺;管志海;徐忠良;汤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微创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多发生于中老年及骨质疏松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已得到大家的公认.我院自2003年至今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邦荣;周龙;应江炜;张峰;徐荣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1 例,与同期保守治疗的19 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症状缓解较早,早期可开始下床活动(P<0.01),所有病例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凸Cobb角矫正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后未见明显伤椎高度丢失.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掌握其应用的适应证.

    作者:梅盛前;陈其昕;徐利明;兰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腓肠神经血管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皮缺损

    自2000~2004年,我们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的远端筋膜皮瓣治疗小腿下段皮缺损13 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3 例,男8 例,女5 例;年龄24~61 岁,平均42.5 岁.交通伤10 例,其他伤3 例.其中9 例为术后皮肤坏死骨外露.右侧11 例,左侧2 例.缺损面积小4 cm×7 cm,大5 cm×15 cm.13 例均合并胫腓骨骨折.

    作者:尚红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