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

吕建元;洪嵘;徐锋;姜兴华

关键词:跟骨骨折, 内固定, 外固定
摘要:目的 比较跟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 88 例96足跟骨骨折分成三组,分别应用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调节跟骨骨折外固定器治疗,术后从Bohler角的恢复、主观症状、并发症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可调节跟骨骨折外固定组在恢复Bohler角、术后主观症状改善、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组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结论 可调式跟骨骨折外固定器治疗跟骨骨折疗效优于撬拨组和内固定组.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Colles骨折的发现者-Abraham Colles

    Abraham Colles是骨科学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我们常见的Colles骨折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773年,Colles出生于爱尔兰东南部的以盛产黑色大理石而闻名的基尔肯尼(Kilkenny)附近.

    作者:石俊俊;纪斌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007年国际骨质疏松-骨与关节大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附32 例报告)

    孟氏骨折(Monteggia骨折)在小儿前臂损伤中较为常见,对于新鲜骨折,大部分复位后均较稳定,预后良好;但对陈旧性孟氏骨折,有人主张畸形严重或功能障碍时才考虑手术,有人主张成人后为改善功能或增进美观而采用桡骨小头切除术,我们认为切开复位仍是治疗陈旧孟氏骨折的首选方法.我院自2000年6月至2004年9月共收治此类病人112 例,现将有完整随访资料的32 例患者予以分析讨论.

    作者:王君;侯玉义;孙文学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髌股关节不稳定症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

    髌股关节是伸膝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髌骨在股骨滑车凹中正常运动轨迹依赖于髌骨与股骨髁间凹的骨性关节和关节囊、支持带提供的静态稳定作用,以及股四头肌的动态稳定作用.

    作者:范涛;纪斌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24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减压后于椎间分别采用单纯植骨、椎间融合器和植骨加内固定三种方式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 经过平均15个月的观察随访,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1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5.3分.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100%融合,无椎间融合器移位、钢板螺钉断裂现象.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颈椎病手术的治疗原则,术中彻底减压、充分植骨、适当应用内固定,就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王开明;杨德顺;张庆;秦骥;廖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内踝上皮支皮瓣治疗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内踝上皮支皮瓣治疗小腿及足跟组软织缺损的新方法.方法 我们应用内踝上皮支皮瓣治疗小腿及足跟组织缺损9 例,其中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皮肤缺损4 例,足跟部组织缺损2 例,行带蒂远位转移修复对侧下肢组织缺损3 例.结果 所有伤口均一期愈合,经6个月~5年的随访,患者受区修复后外形良好,组织质地柔软,恢复部分感觉及功能.结论 内踝上皮及皮瓣可能成为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佳选择.

    作者:陈文忠;郝平;张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可吸收内固定针辅助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可吸收内固定针辅助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粉碎性骨折的方法,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5 例急性损伤引起的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可吸收内固定针对粉碎的关节面分别修复和重建,通过随访,了解修复和重建后的肘关节功能.结果 关节面全部解剖复位,固定可靠,术后1~1.5年,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可吸收内固定针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粉碎性骨折,有利于恢复其肘关节的功能.

    作者:朱洪飞;禹宝庆;黄淦堂;彭旭光;王书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碘伏持续灌注冲洗治疗慢性骨髓炎68 例报告

    目的 比较碘伏生理盐水灌注冲洗和庆大霉素生理盐水灌注冲洗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全组共68 例,平均年龄30.5 岁.治疗组35 例,采用碘伏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冲洗,每日用500 mL生理盐水+0.5%碘伏200 mL冲洗两次;对照组33 例,采用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冲洗,每日用500 mL生理盐水+庆大霉素16万U冲洗两次.结果 在两组术后第4、6天的引流液做细菌培养中,治疗组有菌的病例百分数远远小于对照组.结论 碘伏持续灌注冲洗治疗慢性骨髓炎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杀菌效果好、作用快、无抗药性、对组织无刺激性、治愈率高等特点,为治疗骨髓炎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刘树民;王春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GSS-Ⅱ长棒固定治疗胸腰椎跳跃式骨折

    目的 探讨GSS-Ⅱ长棒固定治疗胸腰椎跳跃式骨折.方法 采用GSS-Ⅱ长棒复位固定加植骨治疗15 例胸腰椎跃跳式骨折.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4.6个月,复位后椎体高度无丢失,无后凸畸形.按Frankel分级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A级1 例无变化;B级2 例(各1 例),分别进步到C级和D级;C级4 例,1 例进步到D级,3 例恢复正常;E级8 例.结论 胸腰椎跳跃式骨折伤情复杂,合并伤重,GSS-Ⅱ长棒复位固定能有效重建脊椎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方法简单可靠,固定牢固.

    作者:许兴柏;朱裕成;杨春;马军;高先亭;朱艾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肩锁关节脱位多为直接损伤引起,大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分别采用两种内固定方法对26 例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是锁骨远端完全移位,肩锁韧带、喙锁韧带完全断裂的肩锁关节脱位)施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韩景全;吕福润;黄振起;杨存虎;乔生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跟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 88 例96足跟骨骨折分成三组,分别应用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调节跟骨骨折外固定器治疗,术后从Bohler角的恢复、主观症状、并发症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可调节跟骨骨折外固定组在恢复Bohler角、术后主观症状改善、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组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结论 可调式跟骨骨折外固定器治疗跟骨骨折疗效优于撬拨组和内固定组.

    作者:吕建元;洪嵘;徐锋;姜兴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采用改良McBride与Greer手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McBride与Greer手术(第1跖骨截骨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改良McBride与Greer手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19 例(32足).术后根据(足母)外翻矫正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19 例,时间为1.5个月~6年,所有患者术后外形明显改善,复发1足.结论 采用改良McBride与Greer手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晓军;苏利国;刘勇;段家波;张晓军;樊利军;张会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23 例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通过术前标记腰椎正侧位片定位,于定位棘突间隙后正中偏患侧作长约1.5 cm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电视监视器下显露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脊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 本组共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3 例,平均随访7个月,按Prolo标准评定,治愈20 例,有效2 例,无效1 例.结论 本术式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对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明显.

    作者:高金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创伤骨科疾病的漏诊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 探讨创伤骨科疾病病人漏诊的原因及防止漏诊的举措.方法 根据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统计的门、急诊及住院漏诊病人的病历资料,对48 例55处损伤初诊被漏诊者进行分析,探寻与漏诊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统计发现车祸伤、坠落伤及多发伤昏迷患者漏诊的发生率较高.48 例55处损伤初诊被漏诊者中83.6%是由于医师的粗心马虎造成的,10.9%是由于医师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缺乏临床经验导致,5.5%的损伤以我院现有的常规检查难以发现.结论 高能量损伤、多发伤及合并有头胸腹部的骨与关节损伤容易被漏诊,接诊医师宜按临床诊疗操作规范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防范漏诊,必要时宜采用更先进的检查技术,如CT、MRI、骨扫描等.

    作者:蒋元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5 例股前外侧皮瓣临床应用体会

    煤矿井下事故和交通事故中,高能量四肢创伤比较常见,骨及软组织损伤严重,尤其是软组织损伤后遗留骨外露,知名血管、神经、肌腱等重要组织裸露屡见不鲜,面临肢体功能丧失或截肢的问题.

    作者:韩海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治疗方法很多,其中AO学派创立的张力带内固定为我国骨科同行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疗效.我科自1991年至2004年9月,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127 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申安秀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65 例体会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65 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清寿;叶碧禄;刘建辉;叶武;李均保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引起的股骨头血液供应破坏或骨细胞变性,进而导致骨的有活力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死亡的复杂病理过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方法很多,被广泛接受的分期体系有:Ficat体系、Florida体系、Pennsylvania体系、日本骨坏死研究会体系、ARCO分期体系和Pittsburgh体系.

    作者:郭宇宁;卫小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与金属螺钉重建ACL术后比较

    目的 膝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与金属界面螺钉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后结果比较.方法 选择随访1年以上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和金属界面螺钉,自体骨-髌腱-骨移植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105 例,分为3个组:股骨及胫骨隧道均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60 例为Ⅰ组;股骨隧道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而胫骨用金属界面螺钉固定25 例为Ⅱ组;股骨及胫骨隧道均采用金属界面螺钉固定20 例为Ⅲ组.术前术后物理检查,包括: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Pivot shift试验,此外放射线拍片、KT-2000测定,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 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平均值:Ⅰ组58.8分,Ⅱ组56.1分,Ⅲ组56.9分,术后恢复为Ⅰ组89.6分,Ⅱ组91.6分,Ⅲ组89.7分.术前KT-2000测定平均值:Ⅰ组6.89 mm,Ⅱ组6.88 mm,Ⅲ组7.15 mm,术后恢复为Ⅰ组2.95 mm,Ⅱ组2.86 mm,Ⅲ组3.04 mm.术后6周至3个月间复查,只有Ⅰ组出现膝关节轻度弛缓症状,但以后逐渐恢复,与另外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采用两种界面螺钉不管在关节稳定性还是术后并发症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只是术后3个月内均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组有轻度弛缓症状,故作者提倡股骨用可吸收界面螺钉、胫骨用金属界面螺钉,而且术后3个月内有必要采取支具等辅助措施进行功能康复.

    作者:方镇洙;柳硕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回顾性评价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应用显微椎间盘镜第二代手术系统,术中通过C型臂X线机引导定位,做正中旁开长约1.8 cm的切口建立手术金属通道,放入内窥镜头.电视监视下咬除上位椎板下缘、下关节突内侧缘及黄韧带,扩大椎间隙,摘除髓核组织,必要时扩大神经根管.结果 本组256 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18个月.按Nakai分级评定标准,优220 例,良23 例,可13 例,优良率94.9%.结论 本术式具有恢复快、创伤小、安全等优点,除能摘除突出椎间盘、切除增厚黄韧带外,还可以扩大神经根管,松解神经根,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好的方法之一.

    作者:杨有猛;黄海多;黄成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