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及手术治疗

赵宙;施永彦;张功礼

关键词: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分型,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和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5月至2008年10月18 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分为椎间孔内型及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 本组18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2年.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14 例,良2 例,可2 例,优良率达88.9%.结论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两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治疗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6 例经手术治疗的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理类型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髓外硬膜下肿瘤占75%,髓内肿瘤占25%.肿瘤全切除率87.5%,其中髓外肿瘤全切除率达100%,髓内肿瘤全切除率50%.术后症状改善、恢复满意14 例,Frankel分级提升1~2级,1 例症状无变化,1 例症状加重,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手术全切除后预后良好,MRI检查是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枕颈结合部内固定器有效地重建脊柱稳定性,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高位颈段椎管内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了神经损伤并发症.

    作者:张力;靳安民;舒小秋;于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总结西藏高原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56 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结果 56 例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0.8个月.保守治疗35 例,手术治疗21 例.Hoh1法膝关节功能分析结果优良率达75%,其中术后感染1 例,创伤性关节炎9 例,关节僵直2 例.结论 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并发症相对较多,手术解剖复位、恰当内固定、适当的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作者:董俊成;刘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及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和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5月至2008年10月18 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分为椎间孔内型及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 本组18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2年.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14 例,良2 例,可2 例,优良率达88.9%.结论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两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赵宙;施永彦;张功礼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软组织缺损感染的护理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软组织缺损感染患者的相关护理.方法 对30 例不同类型软组织缺损感染患者行VSD/VAC治疗,术前术后规范细致的护理.结果 28 例患者创面干燥、清洁,为二期植皮手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 例Ⅲ度褥疮患者分别经2~3次VSD治疗,创面达完全愈合.结论 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预防感染,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尤其是对VSD进行局部观察和正确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转位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

    目的 探讨采用改进后手术器械带血管蒂髂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长期随访效果,为股骨头坏死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自1983年11月至2006年5月,采用沿股骨颈纵轴开窗减压,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转位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术后仍有部分病例股骨头出现二次塌陷.因此,特殊设计了手术器械,沿股骨颈前下方向股骨头外上方开窗减压植骨.结果 患者髋关节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股骨头未出现二次塌陷,关节功能恢复.平均随访13.6年(10~18年).手术前与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髋关节创伤后的功能评分(Sanders),手术前平均35.6分,手术后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52.8分,总分明显增加,优良率94.1%.结论 手术器械及术式改进后,移植骨支撑股骨头负重区,更加符合生物力学要求,能有效防止股骨头塌陷.

    作者:咸宝山;孙渊;咸如良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14例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治疗体会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严重的多发性骨折的并发症,起病急、发展快、早期诊断困难是脂肪栓塞综合征治疗不及时的主要原因,死亡率达6%~35%[1].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只以嗜睡、昏迷为其主要表现,特异性不高,容易误诊.我院自1997~2007年共收治多发性骨折后并发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14 例,经积极有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勇;刘兴炎;田乃宜;黄光海;靳西勇;李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青年型腰椎椎弓崩裂的手术治疗进展

    随着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者的增加,在青年人群中,因腰椎弓崩裂引发症状性下腰痛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在年青运动员中达到15%~47%[1,2].对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年患者需手术治疗,脊柱跨节段融合、固定是传统的有效手术方式.

    作者:樊健;俞光荣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 探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18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即受压节段两端行部分椎板切除,中央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3 例患者接受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作为对照组(B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改善率、减压程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随访,并比较评估.结果 41 例全部获得随访,JOA评分恢复率A组为(62.0±26.4)%,B组为(6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后MRI均显示椎管减压充分,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A组为(2.75±2.68)%,B组为(5.23±2.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A组为(7.21±4.07)°,B组为(13.16±6.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者A组为22.2%,B组为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获得了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与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相比,在对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作者:许春雷;李正维;周伟;郑连杰;李靖年;南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结果.方法 结合5 例临床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患者病史、术中发现、病理结果及治疗经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5 例桡神经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患者在临床表现及术中所见均与典型周围神经嵌压患者不同,积极手术干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周围神经的螺旋样结构及其滋养血管的炎症表现是导致非创伤性神经束扭转的两个重要原因.

    作者:王德华;王增涛;朱小雷;刘志波;胡勇;孙文海;朱磊;许庆家;吴昊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逆行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

    2002~2008年采用逆行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38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 料本组38 例,男性26 例,女性12 例;年龄20~68 岁,平均40 岁.新鲜骨折32 例,陈旧性骨折及骨不连6 例.

    作者:李春青;洪云峰;杨荣华;解永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的微创治疗

    目的 探讨原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 使用显微内镜椎间盘手术系统从后路对19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的患者进行微创治疗.结果 19 例平均随访36个月,优13 例,良4 例,可2 例.结论 使用椎间盘镜治疗原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方法有诸多优点,不经原切口,不直接剥离硬膜表面的瘢痕组织,减少损伤硬脊膜、神经根的风险,并且大限度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罗绍坚;钟诚凡;张琛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椎体后部形态结构分析

    目的 采用X线和CT三维重建观察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患者的椎体后部形态,探讨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的结构与分型.方法 对89 例先天性椎体形成障碍患者进行脊柱正侧位X线和CT三维重建检查,观察椎体、椎弓根、椎板、关节突、横突和棘突的形态结构.结果 89 例患者共有184个椎体形成障碍畸形,其中104个半椎体畸形表现为脊柱侧后凸畸形,有单侧椎弓根、单侧关节突、单侧横突、单侧或者双侧椎板,并且与临近椎板完全分节或者融合.47个楔形椎体表现为脊柱侧后凸畸形,有双侧不对称的椎弓根、关节突和完全分节的椎板.33个蝶形椎体表现为脊柱后凸畸形,有双侧对称的椎弓根、关节突和独立的椎板.结论 先天性脊柱形成障碍畸形的分型和治疗应该同时考虑椎体后部形态结构.

    作者:毛克亚;王岩;张永刚;刘郑生;肖嵩华;刘保卫;朱守荣;王征;张西峰;陆宁;张雪松;崔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单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研究单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腰椎活动节段(L4~5)的数学力学模型.结果 a)在前屈和后伸状态下,各实验切除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在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小关节切除1/2以上的各组均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a)单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节段的前屈、后伸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b)当腰椎小关节切除范围超过1/2,对腰椎节段侧弯运动有显著性影响,尤其以向对侧侧屈为甚;c)当一侧小关节切除超过1/2后,由于失去了小关节和关节囊的限制,导致腰椎活动节段轴向旋转范围增加显著.

    作者:赵勇;李玉茂;李平生;谢晓勇;方国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髋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分析

    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特别是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是严重的骨与关节损伤,临床比较常见,如处理不当则会严重影响功能,早期诊断治疗有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自1998~2007年收治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18 例,本文就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诊治进行讨论分析.

    作者:季明华;许刚;郭树章;张鹏;王鑫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不同术式的创伤比较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两种不同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方式创伤大小的比较.方法 对50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5 例行前路小创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R组),25 例行常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S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起床活动时间、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近期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创伤大小的观察,R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起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好于S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平均12个月(6~24个月)随访,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小创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可获得与常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同样的效果,但该手术方法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手术创伤小.

    作者:吴国保;郑德福;吴蔚华;李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观察

    目的 回顾分析应用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对12 例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治疗,全部病例获得8~14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结果 按Lazzcano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优10 例,良2 例,无再脱位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应用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

    作者:赵顶云;杨雷;温宏;廖维;王志强;辜兆昆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67 例70 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42 例)或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5 例),观察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周恢复行走能力,经过3~26个月(9.5±0.5)的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23 例,良38 例,可4 例,差2 例,优良率91%.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早期重建髋关节功能,术后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韦良臣;谢笑宸;叶海明;辛凤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改良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建立和相关评价

    目的 建立疲劳状态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4月龄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臀肌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20 mg/kg),每周1次,共8周.实验组,置于跑步机中,以1km/h速度匀速跑动;对照组,生理状态下正常负重.分别于2、4、6、8周处死动物,一侧股骨头行病理学检查,一侧行生物力学检查.结果 建立了股骨头坏死模型,病理学上单位面积内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宽度、每高倍视野单位面积下空泡陷窝率,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生物力学上实验组中各个时期骨小梁刚度低于同期对照组;大形变、压缩能量吸收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疲劳状态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突出了机械负重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是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良好实验模型.

    作者:马信龙;孙智超;马剑雄;张华峰;王志钢;张园;王晨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椎管内外肿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腰椎管内外肿瘤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7月我院共收治42 例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确诊为椎管内外肿瘤的患者,对两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找出其不同点.结果 腰、骶椎椎管内外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相似,极易误诊,应综合归纳分析,鉴别诊断以MRI有价值.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应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对疑似腰、骶椎椎管内外肿瘤者应行MRI检查,以防误诊.

    作者:覃松;王凯;李永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椎动脉三维CT成像的临床应用进展

    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ic imaging,3D-CTA)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有学者将其称为经静脉CT血管造影,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的诊断和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

    作者:牛宁奎;冯世庆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