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贤;李旭;吴韦
目的 分析有特殊病史的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方法,明确诊断治疗的重点,以大限度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19 例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中6 例有明确特殊病史的诊断和治疗体会,分析理解家属思维模式,找出佳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常规预防治疗后,19 例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1 例死亡,其余均康复.结论 患特殊病史的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有常规排除误诊的思路,骨折经过常规预防治疗,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予合理的综合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余伦红;黎华茂;程义权;杨家辉;郭振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35 例肱骨近端骨折,其中男22 例,女13 例;年龄32~65 岁,平均年龄50.3 岁.按Neer分型,其中Ⅱ型3 例,Ⅲ型20 例,Ⅳ型12 例.术后按照Neer评分法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经过术后6~12个月的随访,优28 例,满意4 例,不满意3 例,满意率91.4%.结论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固定牢靠,疗效满意.
作者:戴海波;邱志龙;唐新桥;梁培雄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和总结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2003年7月至2008年4月我院采用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08 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钢板组优良率为92.6%,克氏针组优良率为81.5%,钢板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较为理想的一种内固定方法.
作者:万亿;李志强;李亚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其中大多数是稳定、无移位的骨折,通过保守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20%是移位、不稳定的骨折,临床大多采取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经皮穿针、肱骨近端髓内钉、钢板螺钉固定、半肩关节置换等.骨折类型、骨折块移位情况、骨质量、骨折前肩袖疾病及骨关节疾病,这些一般状况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作者:张睿;陈云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自发性跟腱断裂带线锚钉跟腱止点重建5 例.结果 随访时间6个月~2年,按Arner-Lindholm法评定标准评定,优4 例,良1 例.结论 带线锚钉Krackow缝合跟腱止点重建操作简单、创伤小,对跟腱断端固定牢固,效果良好.
作者:李军实;王书军;韩君豪;彭旭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微切口复位、有限扩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A型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微切口复位、有限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40 例股骨干A型骨折患者.结果 经6个月~3年(平均1年)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4个月,无锁钉及髓内钉松动、断裂,髋、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 微切口复位、有限扩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A型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坚强、能早期活动关节、骨折愈合率高及减少骨不连并发症发生等优点,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杨英果;汤长华;张晓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39 例Pilon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其中男28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31.8 岁,开放骨折8 例,闭合骨折31 例.按Rüedi-Allgower进行分型,Ⅰ型9 例,Ⅱ型19 例,Ⅲ型11 例.结果 39 例患者中35获临床随访,随访7~3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无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3.4个月,以Mazur方法评估手术疗效,优20 例、良11 例、可4 例,优良率88.6%.术后骨折无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结论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愈合率高,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树相;臧洪敏;薛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发病率日趋升高.骨质疏松导致椎体的强度和刚度降低,即椎体的大载荷与应变能力降低,使椎体出现压缩骨折的倾向.骨折部位的小梁破坏和刚度降低,导致局部载荷转移、微关节形成和微运动增加,引发受损椎体的疼痛和畸形[1].
作者:吴齐恒;韩日;欧阳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手部桡侧皮肤撕脱后的治疗方法.方法 在患手对侧足背设计皮瓣,切取后移植到手部修复手指创面并重建虎口.取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大鱼际部皮肤缺损.结果 皮瓣移植后完全成活14 例,3 例在重建的指端处有小面积的皮肤坏死.重建后的虎口外形良好,但均有Ⅰ~Ⅱ度的挛缩.皮瓣在术后半年左右开始恢复保护性感觉,但终两点辨别觉稍差,为7~9 mm.结论 吻合血管的足背皮瓣移植加植皮术是治疗手部桡侧皮肤撕脱后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宝林;杨建;王洪俊;吴勇;陈德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高龄患者手背部外伤性软组织缺损.方法 以股动脉搏动点与髂前上棘顶点的连线为轴心线,以旋髂浅动、静脉为皮瓣血管蒂,皮瓣面积12 cm×7 cm~22 cm×11 cm.结果 13 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手部外观较为满意.结论 髂腹股沟皮瓣具有血运丰富、血供可靠、成活率高及切取简单的优点,适用于高龄患者手背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高凤梅;苏红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球囊进行后凸成形术治疗后壁破裂的椎体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39 例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壁破裂但无神经损伤的老龄骨质疏松患者,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经椎弓根穿刺建立工作通道,放置球囊扩张、复位、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结果 39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背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无神经损害症状或体征,X线片显示伤椎高度基本恢复,cobb角由术前的(25.20±4.2)°矫正至(8.6±5.2)°,CT显示骨水泥无渗漏,后壁骨块不同程度复位.结论 球囊可应用于后壁骨折的椎体爆裂性骨折,近期疗效明显.
作者:韩为;张华山;吴小春;路晓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Pilon骨折行锁定接骨板(locked compress plate,LCP)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有随访记录LCP治疗的31 例Pilon骨折,其中Ⅱ型15 例,Ⅲ型16 例,分析治疗后的临床情况.结果 随访8~24个月,平均12个月.踝关节功能优12 例,良16 例,可2 例,差1 例.结论 对于PilonⅡ、Ⅲ型骨折,LCP内固定治疗是可行的办法.
作者:江正康;陶卫明;周炳华;庄科雄;陈飞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血管吻合方法进行断指再植,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1 例患者中男7 例,女4 例;年龄20~85 岁,平均38 岁.
作者:房玉轩;孙喜山;李建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比性研究,评价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taphy,CSM)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针对39 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21 例行前路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笼内植骨、钛板内固定术(A组),18 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钛笼、cage植骨融合术(B组).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生理弧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经14~36个月随访,平均21个月.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8.6%、1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4±30) min、(105±20) min,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60±45) mL、(110±20) 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84.6%、95.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86.5%和81.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生理弧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钛笼、cage植骨融合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椎体骨质保留多、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钟斌;邵高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与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设计测量了120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Singh指数、股骨颈皮质指数和股骨外侧皮质骨厚度.结果 显示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P<0.01)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采用X线片评定股骨近端骨量改变对于预测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侯宜刚;赵恒奎;张波;朱冬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前后方均有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应用一期后路单开门及前路减压、Cage植入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5 例前后方均有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一期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植入术.结果 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18.7个月,显示椎间隙高度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骨性融合率100%,融合时间平均4.5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83.5%,优良率82.2%.随访中未发现有Cage移位、下沉、假关节形成、椎间隙高度丢失、椎管再狭窄等问题.结论 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同时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满意,前路减压后以Cage植入椎间隙可获得良好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提高了植骨融合率并可长期保持椎间隙的高度和颈椎的生理曲度.
作者:孔德明;王华东;银晓勇;张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6 例.其中男10 例,女6 例;年龄22~85 岁,平均64.7 岁.按Neer分型,Ⅱ型骨折8 例,Ⅲ型骨折7 例,Ⅳ型骨折1 例.其中,摔伤15 例,高处坠落伤1 例.结果 经4~12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骨折全部获得愈合.根据Neer评分,优9 例,良5 例,可1 例,差1 例,优良率达87.5%.结论 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对软组织影响少、固定牢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及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尤其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是理想的内固定材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伍瓒;范忠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40 例患者,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37~68 岁,平均53 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13个月.术前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和MRI检查.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16 例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环锯减压,22 例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和2 例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所有病例行髂骨植骨融合加Zephir钛板固定.结果 36 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6年1个月(4年10个月~7年9个月).手术有效率为91.7%(33/36),手术优良率为77.8%(28/36).术前JOA评分4~13分,平均为7.9分,术后末次JOA评分6~16分,平均为13.5分.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6.3%.36 例术后X线片示植骨在术后12~18周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术后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植物位置良好,无钛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并发症5 例:取骨区局部疼痛3 例,术后3个月消失;股前外侧麻木1 例,术后1个月恢复;脑脊液漏并感染1 例.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优良的临床效果.
作者:苏庆军;海涌;王庆一;鲁世宝;杨晋才;关立;康南;孟祥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牵引复位后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20 例,术前均采用颅骨牵引,其中18 例在牵引4~10 d后复位,行后路手术减压、枕颈融合术,2 例在牵引2周后未能复位,行前路口咽入路松解减压,后路寰椎后弓切除枕颈融合术.术后头颈胸支具固定6~12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2个月.20 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6~12个月内植骨均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分增加到15.6分,14 例能恢复正常生活、工作,6 例达到生活自理.结论 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术前有效的牵引复位和手术重建枕颈区的稳定性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许春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以及机械制图软件SolidWorks,以股骨远端骨折为例,探讨个性化的骨折数字钢板设计方法.方法 制作九种股骨远端骨折类型,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中完成骨折模型三维重建、复位,并进行三维测量;以Solidworks绘制内固定钢板、螺钉,并对钢板进行预弯,输出至Mimics完成虚拟内固定.结果 a)股骨远端九种骨折类型均成功完成虚拟内固定;b)骨折三维模型的测量决定接骨钢板的预弯及内固定.结论 应用Mimics及Solidworks可以完成个性化的股骨远端骨折数字钢板设计,本试验可作为其他骨折数字钢板设计的参考.
作者:张国栋;陶圣祥;郑和平;张发惠;郑晓晖;廖维靖;鲁植艳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