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骨赘磨削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跟腱病

王铭;杨学桥;韩焕长;邓树广

关键词:微创, 骨赘磨削, 跟腱减压术, 红外偏振光, 跟腱病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骨赘磨削清理跟腱减压术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老年慢性跟腱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自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对30例老年慢性跟腱病患者进行微创骨赘磨削清理跟腱减压术,术后第3d开始红外偏振光治疗,1~3个疗程.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6~17个月,平均13.2个月.无切口并发症.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一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进行测评,踝关节功能及疼痛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微创骨赘磨削清理跟腱减压术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老年慢性跟腱病是安全、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法,可使老年患者尽早回归日常活动.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45例体会

    高能量损伤引起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无论是开放性或闭合性,均可能伴有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只关注骨折忽视软组织保护,容易导致骨不连或创周软组织失活坏死.近年来胫骨远端骨折髓内钉治疗临床应用较多,接受程度高,治疗效果明显,本文就胫骨远端骨折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患者进行总结,体会如下.

    作者:张道坤;王鸥;毕雷鸣;张麒云;杨志强;章凯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数字化建模对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PVP的应用研究

    目的 应用有限元数字化建模分析法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时病椎注射骨水泥后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 筛选老年骨质疏松L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7名,病椎双侧分别注射6 mL的骨水泥,分析手术前后CT.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L2病椎及相邻椎体手术前后的有限元模型.结果 骨水泥注射后上下终板的应力均增加,应力主要分布区域为椎体中部,随着骨水泥容量增加,L2上终板、下终板应力分布术后较术前集中,但应力值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 有限元数字化建模可以有效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PVP生物力学的改变,注入较小剂量骨水泥不足以引起由于应力集中而造成相邻椎体骨折,较小剂量的骨水泥注入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郝定均;谢恩;张子如;吴起宁;何立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前路与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和一期前后路联合两种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37例,其中A组23例采用前路术式,B组14例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依据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生理弧度、轴性症状、颈椎矢状位运动范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神经功能改善和D值恢复、维持: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轴性痛改善:A组优于B组;颈椎矢状位运动范围丢失和围手术期并发症:B组大于A组.结论 和单纯前路手术相比,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未显现出明显优势.

    作者:刘东宁;王敏;王尔天;胡广询;王锡三;黄曹;杨大志;易伟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VSD结合皮瓣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研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结合皮瓣在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作用.方法 66例患者,男52例,女14例;年龄15~61岁,平均36岁.随机分为VSD组33例,常规换药组33例,从住院时间、换药次数、感染率、抗生素应用时间等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VSD组与常规换药组在住院时间、换药次数、感染率、抗生素应用时间上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较好控制感染,解除患者痛苦,为皮瓣移植提供良好的条件,较传统方法具有优越性.

    作者:侯宜刚;张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显微镜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经后路显微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surgery lumbar discectomy,MSLD)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8年9月至2012年1月,收治25例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15~56岁,平均43岁.均行MSLD辅助下椎板开窗摘除椎间盘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年),术后按照Macnab评分进行疗效评定,优18例(72%),良5例(20%),可2例(8%),差0例.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无手术间隙定位错误、神经根损伤、马尾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SLD具有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效果好等优点,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蔡林鸿;杨述华;肖宝钧;许伟华;吴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伤椎置钉和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相邻两椎体骨折的比较

    目的 比较“伤椎置钉6钉两棒固定法”和“跨伤椎4钉两棒固定法”治疗胸腰椎相邻两椎体骨折的优缺点,以确定哪种方法更优越.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胸腰椎相邻两椎体骨折的病例共36例.其中伤椎置钉6钉两棒固定者20例(A组),跨伤椎4钉两棒固定者16例(B组).所有病例术后1年左右取出内固定物,随访18个月以上.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有无差异,比较术后椎体高度矫正率、术后12个月高度及角度矫正丢失率有无差异,比较术后18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有无差异.结果 两组比较:B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矫正丢失率和术后18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有统计学差异,B组丢失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高.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治疗胸腰椎相邻两椎体骨折,但“伤椎置钉6钉两棒固定法”在减少脊柱畸形矫正率丢失及遗留功能障碍方面优于“跨伤椎4钉两棒固定法”.

    作者:曾小军;赵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近段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近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运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近端骨折35例,均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男20例,女15例;年龄3岁6个月~11岁10个月,平均7岁10个月.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8~39个月,平均27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依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28例,良7例,优良率100%.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物失效、骨骺早闭、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内翻、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结论 应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近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取出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宏艳;左玉明;王月光;王国强;于铁强;张磊;易凡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内外髁骨折31例体会

    目的 探讨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内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山西省潞安集团总医院五阳医院自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对31例合并胫骨平台内外髁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结果 全部31例患者均进行了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8个月,按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良29例,中3例,优良率93.5%,全部病例均获得骨性痊愈.有l例皮肤切口坏死,行皮瓣转移后治愈.结论 关节面解剖复位,塌陷处植骨、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内外髁骨折效果满意.

    作者:伊延民;陈宇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system,MED)在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26例腰椎管狭窄症行手术治疗病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55~72岁,平均64岁.患者均在椎间盘镜下行椎管减压术.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29分)评分标准和Nahal分级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 26例患者获得6~4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75.17%,按Nahal分级进行疗效评价,其中优16例,良8例,可2例,临床优良率为92.31%.结论 腰椎管狭窄症压迫脊髓出现腰腿痛和神经系统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表现,明确责任病变椎间隙,采用椎间盘镜下椎管减压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胡元斌;王浩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治问题.方法 自2000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病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0~89岁,平均66岁.8例患者采取面罩吸氧或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护脑部细胞及组织,早期给予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结果 8例按Sevitt分型,暴发型1例,完全型2例,亚临床型5例.除1例暴发型死亡外,其余7例因早期发现并及时正确治疗均治愈.结论 正确认识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早期及时发现,有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预防关键在于术中避免股骨髓内压的升高及症状出现后加强复苏抢救措施.

    作者:方洪松;黄文泽;彭昊;周建林;彭飞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微创骨赘磨削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跟腱病

    目的 探讨微创骨赘磨削清理跟腱减压术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老年慢性跟腱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自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对30例老年慢性跟腱病患者进行微创骨赘磨削清理跟腱减压术,术后第3d开始红外偏振光治疗,1~3个疗程.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6~17个月,平均13.2个月.无切口并发症.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一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进行测评,踝关节功能及疼痛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微创骨赘磨削清理跟腱减压术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老年慢性跟腱病是安全、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法,可使老年患者尽早回归日常活动.

    作者:王铭;杨学桥;韩焕长;邓树广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中指尺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

    目的 采用中指尺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用带中指尺侧指动、静脉及神经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端软组织缺损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7~45岁,平均28岁.损伤面积2 cm×3 cm~4 cm×4.5cm不等,合并指骨末节骨折5例.损伤时间2~7 h.取同手中指尺侧远端指间关节近侧,不超过远侧指间关节,掌、背侧一般不超过中线,将中指尺侧血管神经束皮瓣分离至拇指掌指关节近端平面,注意防止蒂根部在掌心处转弯时过急,以免影响蒂部皮瓣血运.在皮瓣底部保留0.5~0.8 cm的筋膜.结果 本组2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手指皮瓣颜色、皮瓣质地、耐磨性及满意度良好;供区明显线形瘢痕及凹陷瘢痕;受区皮瓣感觉良好,供区两点辨识觉差;23例屈伸功能均正常,3例极度外展活动受限.结论 中指尺侧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良好,痛觉、温度觉感觉好,供区与受区颜色接近正常,是理想的修复皮瓣.

    作者:刘文章;焦弘升;于景川;郭家全;许光耀;郭振中;索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37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情况,膝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采用VAS评分及Lequesne指数作出评定,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VAS评分、Lequesne指数均得到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OR=7.15,95%CI:1.52~32.16)、关节面夹角(OR=7.71,95% CI:1.85~38.19)影响术后疗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受到体重指数BMI及患者关节面夹角的影响.

    作者:吴继生;何杰;张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CT三维重建对三踝骨折手术入路的指导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三踝骨折手术人路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44例正侧位X线片显示三踝骨折者,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根据其重建图像显示后踝骨折块偏向后内侧者,选择外侧切口+后内侧切口,后踝骨折块偏向后外侧者,选择后外侧切口+内踝弧形切口.结果 两个切口完全能显露三踝骨折,满足手术需求,术中证实其骨折线的走向、类型、形状和移位程度,与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完全一致.随访6~12个月,术后6个月内X线片示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现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及外露现象.按Olerud-Molan-der评分法评定,优33例,良10例,可1例.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三踝骨折术前评估和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严锋合;唐保明;李启旺;赵鹏;李怀玮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钙化灶清除保留喙肩韧带预防性肩峰成形术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间采用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12例,男3例,女9例;左肩5例,右肩7例;年龄32~72岁,平均54.6岁;病程3个月~2.5年,平均12个月.术前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按照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法进行评估,平均(16.14±2.10)分.本组患者常规进行预防性肩峰成形术.对于本身存在肩峰下骨赘的患者充分去除增生骨质,而对于无明显骨赘的患者则仅做轻度的肩峰成形,去除2 mm左右的骨质,并且保护喙肩韧带完整,从而保护了肩关节上方的被动稳定性结构.对4例钙化灶特别巨大、在彻底清除病灶及被钙化灶侵蚀和破坏的肩袖组织后,评估肩袖缺损深度超过肌腱厚度的50%者使用了锚钉行肩袖修补术.结果 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后疼痛程度及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提高.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对手术前后UCLA各项进行配对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8,P<0.01).结论 关节镜下钙化灶清除及保留喙肩韧带的预防性肩峰成形术,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崔卫国;陈德生;赵梦东;李福明;杨静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带螺纹克氏针与10号丝线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67例

    目的 探讨一端带螺纹克氏针内固定结合10号丝线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总结河北省宁晋县耿庄桥中心卫生院骨科自2000年9月至2011年3月应用一端带螺纹克氏针结合10号丝线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67例.男21例,女46例,年龄16~60岁.均为闭合性骨折.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全部67例患者术后14d拆线,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20周,局部无疼痛、肿胀、畸形.结论 一端带螺纹克氏针加10号丝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与钢板内固定比较,具有操作简单、切口较小、对骨折部血运破坏小、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等优点,适用于基层医院.尤其适用于锁骨中外1/3处粉碎性骨折,且一端带螺纹克氏针不会出现克氏针针退出现象,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且骨折愈合较快.

    作者:尹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锁定钢板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使用桡骨远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45~70岁,平均58岁.AO分型,B1型8例,B2型3例,B3型6例,C1型6例,C2型5例,C3型7例.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8个月.全部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按Dienst等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4.3%.结论 锁定钢板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能大限度的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平整,术后配合个性化的功能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达到较好的水平.

    作者:王春;孟晓林;时和同;马东亚;黄卫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加阻挡钉治疗胫腓骨不稳定骨折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加阻挡钉固定治疗胫腓骨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对15例胫腓骨不稳定骨折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加阻挡钉固定治疗.男10例,女5例;年龄20~68岁,平均37岁.结果 本组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4个月.15例患者全部治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肢体短缩及成角畸形.结论 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加阻挡钉固定治疗胫腓骨不稳定骨折具有损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优势.特别对于软组织条件差,不适宜行其他方法固定者,本法值得推广.

    作者:曹振孝;刘利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 (mitomycin C,MMC)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充分显露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术中各组分别以棉片浸透生理盐水(A组,对照组)或0.1 mg/mL(B组)、0.3 mg/mL(C组)、0.5 mg/mL(D组)、0.7 mg/mL(E组)的MMC,包裹于暴露的坐骨神经周围5 min.术后3d通过斜板实验及足迹分析实验结果来评价坐骨神经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 a)斜板试验:术后3d,各剂量MMC组及对照组斜板试验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足迹分析实验:术后3d,各剂量MMC组及对照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应用浓度不超过0.7mg/mL的MMC不会对大鼠坐骨神经的运动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张锦洪;曹晓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两种方法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研究

    目的 比较Herbert螺钉与微型接骨板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3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Herbert螺钉与微型接骨板固定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Herbert螺钉组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3~55岁,平均32.6岁;微型接骨板内固定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1~53岁,平均32.5岁.对2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情况、肌力、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2组病例随访2年,骨折均愈合良好,两组Broberg和Morrey评分比较,Herbert螺钉组优于微型接骨板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erbert螺钉组低于微型接骨板组(P<0.05),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疗效优于微型接骨板内固定.

    作者:温纪林;杨峻;刘江华;李晓松;沈云峰;杨浩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