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艳;左玉明;王月光;王国强;于铁强;张磊;易凡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治问题.方法 自2000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病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0~89岁,平均66岁.8例患者采取面罩吸氧或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护脑部细胞及组织,早期给予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结果 8例按Sevitt分型,暴发型1例,完全型2例,亚临床型5例.除1例暴发型死亡外,其余7例因早期发现并及时正确治疗均治愈.结论 正确认识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早期及时发现,有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预防关键在于术中避免股骨髓内压的升高及症状出现后加强复苏抢救措施.
作者:方洪松;黄文泽;彭昊;周建林;彭飞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37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情况,膝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采用VAS评分及Lequesne指数作出评定,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VAS评分、Lequesne指数均得到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OR=7.15,95%CI:1.52~32.16)、关节面夹角(OR=7.71,95% CI:1.85~38.19)影响术后疗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受到体重指数BMI及患者关节面夹角的影响.
作者:吴继生;何杰;张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近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运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近端骨折35例,均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男20例,女15例;年龄3岁6个月~11岁10个月,平均7岁10个月.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8~39个月,平均27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依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28例,良7例,优良率100%.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物失效、骨骺早闭、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内翻、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结论 应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近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取出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宏艳;左玉明;王月光;王国强;于铁强;张磊;易凡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微创骨赘磨削清理跟腱减压术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老年慢性跟腱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河北省青县人民医院自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对30例老年慢性跟腱病患者进行微创骨赘磨削清理跟腱减压术,术后第3d开始红外偏振光治疗,1~3个疗程.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6~17个月,平均13.2个月.无切口并发症.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一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进行测评,踝关节功能及疼痛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微创骨赘磨削清理跟腱减压术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老年慢性跟腱病是安全、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法,可使老年患者尽早回归日常活动.
作者:王铭;杨学桥;韩焕长;邓树广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所遇困难及其规避方法.方法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59~87岁,平均71.2岁.Evans分类,Ⅰ型8例,Ⅱ型10例,Ⅲ型9例,Ⅳ型7例,Ⅴ型4例.总结术中遭遇的各种难点.结果 本组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根据Harris标准评分,优1 9例,良13例,中4例,优良率88.9%.本组术中遭遇复位困难5例,进钉点定位不准2例,股骨颈导针前倾角偏差3例,主钉弹性形变致锁钉钻孔受阻2例,均及时找到了解决方法,手术较为顺利.结论 PFNA内固定术虽操作简单,但仍可能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术中应灵活机动,及时规避、解决疑难,以便顺利完成手术.
作者:闫剑平;孔亚军;张永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system,MED)在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26例腰椎管狭窄症行手术治疗病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55~72岁,平均64岁.患者均在椎间盘镜下行椎管减压术.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29分)评分标准和Nahal分级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 26例患者获得6~4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75.17%,按Nahal分级进行疗效评价,其中优16例,良8例,可2例,临床优良率为92.31%.结论 腰椎管狭窄症压迫脊髓出现腰腿痛和神经系统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表现,明确责任病变椎间隙,采用椎间盘镜下椎管减压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胡元斌;王浩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报告青少年及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髋臼盂唇内翻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对248例青少年及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及髋关节半脱位患者行骨盆X线、髋关节核磁造影检查,发现12髋存在典型关节内盘状软骨样结构,均为女性,年龄9~36岁,平均17.8岁,左侧5髋,右侧7髋;并通过髋关节切开清理,得到大体标本及病理证实.结果 青少年及成人髋臼盂唇内翻的X线片特点是髋臼负重区短小,部分软骨下骨模糊、欠规则;直接核磁造影片上内翻盂唇呈线条样低信号衬于髋臼与股骨头之间.其病理结构为纤维软骨.青少年及成人髋臼盂唇内翻多见于女性、较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或半脱位,较早出现髋关节疼痛.绝大部分患髋4字试验阳性,部分患侧髋关节前内侧撞击试验或后外侧撞击试验阳性.其预后及临床意义值得探讨.结论 典型青少年及成人髋臼盂唇内翻有明显的X线片和髋关节核磁特征,其临床特征、预后及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罗殿中;张洪;张伟佳;温博;罗金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和一期前后路联合两种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37例,其中A组23例采用前路术式,B组14例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依据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生理弧度、轴性症状、颈椎矢状位运动范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神经功能改善和D值恢复、维持: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轴性痛改善:A组优于B组;颈椎矢状位运动范围丢失和围手术期并发症:B组大于A组.结论 和单纯前路手术相比,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未显现出明显优势.
作者:刘东宁;王敏;王尔天;胡广询;王锡三;黄曹;杨大志;易伟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Herbert螺钉与微型接骨板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3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Herbert螺钉与微型接骨板固定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Herbert螺钉组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3~55岁,平均32.6岁;微型接骨板内固定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1~53岁,平均32.5岁.对2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情况、肌力、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2组病例随访2年,骨折均愈合良好,两组Broberg和Morrey评分比较,Herbert螺钉组优于微型接骨板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erbert螺钉组低于微型接骨板组(P<0.05),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疗效优于微型接骨板内固定.
作者:温纪林;杨峻;刘江华;李晓松;沈云峰;杨浩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 (mitomycin C,MMC)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充分显露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术中各组分别以棉片浸透生理盐水(A组,对照组)或0.1 mg/mL(B组)、0.3 mg/mL(C组)、0.5 mg/mL(D组)、0.7 mg/mL(E组)的MMC,包裹于暴露的坐骨神经周围5 min.术后3d通过斜板实验及足迹分析实验结果来评价坐骨神经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 a)斜板试验:术后3d,各剂量MMC组及对照组斜板试验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足迹分析实验:术后3d,各剂量MMC组及对照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应用浓度不超过0.7mg/mL的MMC不会对大鼠坐骨神经的运动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张锦洪;曹晓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三踝骨折手术人路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44例正侧位X线片显示三踝骨折者,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根据其重建图像显示后踝骨折块偏向后内侧者,选择外侧切口+后内侧切口,后踝骨折块偏向后外侧者,选择后外侧切口+内踝弧形切口.结果 两个切口完全能显露三踝骨折,满足手术需求,术中证实其骨折线的走向、类型、形状和移位程度,与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完全一致.随访6~12个月,术后6个月内X线片示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现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及外露现象.按Olerud-Molan-der评分法评定,优33例,良10例,可1例.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三踝骨折术前评估和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严锋合;唐保明;李启旺;赵鹏;李怀玮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内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山西省潞安集团总医院五阳医院自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对31例合并胫骨平台内外髁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结果 全部31例患者均进行了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8个月,按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良29例,中3例,优良率93.5%,全部病例均获得骨性痊愈.有l例皮肤切口坏死,行皮瓣转移后治愈.结论 关节面解剖复位,塌陷处植骨、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内外髁骨折效果满意.
作者:伊延民;陈宇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钙化灶清除保留喙肩韧带预防性肩峰成形术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间采用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12例,男3例,女9例;左肩5例,右肩7例;年龄32~72岁,平均54.6岁;病程3个月~2.5年,平均12个月.术前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按照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法进行评估,平均(16.14±2.10)分.本组患者常规进行预防性肩峰成形术.对于本身存在肩峰下骨赘的患者充分去除增生骨质,而对于无明显骨赘的患者则仅做轻度的肩峰成形,去除2 mm左右的骨质,并且保护喙肩韧带完整,从而保护了肩关节上方的被动稳定性结构.对4例钙化灶特别巨大、在彻底清除病灶及被钙化灶侵蚀和破坏的肩袖组织后,评估肩袖缺损深度超过肌腱厚度的50%者使用了锚钉行肩袖修补术.结果 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后疼痛程度及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提高.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对手术前后UCLA各项进行配对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8,P<0.01).结论 关节镜下钙化灶清除及保留喙肩韧带的预防性肩峰成形术,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崔卫国;陈德生;赵梦东;李福明;杨静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骨化性肌炎为全身骨骼系统之外出现的骨结构,病理组织以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伴有大量的新骨形成,同时还可以有软骨形成,属于异位性骨化,可导致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本文就骨化性肌炎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予以概述,旨在探讨骨化性肌炎康复的好方法.1 骨化性肌炎的定义骨化性肌炎的症状早是由法国医师Guy Patin与1692年描述,1868年由Von Dusch医师给予命名.其实质为全身骨骼系统之外出现的骨结构,病理组织以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伴有大量的新骨形成,同时还可以有软骨形成,属于异位性骨化[1].
作者:郭振业;段王平;卫小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采用中指尺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用带中指尺侧指动、静脉及神经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端软组织缺损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7~45岁,平均28岁.损伤面积2 cm×3 cm~4 cm×4.5cm不等,合并指骨末节骨折5例.损伤时间2~7 h.取同手中指尺侧远端指间关节近侧,不超过远侧指间关节,掌、背侧一般不超过中线,将中指尺侧血管神经束皮瓣分离至拇指掌指关节近端平面,注意防止蒂根部在掌心处转弯时过急,以免影响蒂部皮瓣血运.在皮瓣底部保留0.5~0.8 cm的筋膜.结果 本组2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手指皮瓣颜色、皮瓣质地、耐磨性及满意度良好;供区明显线形瘢痕及凹陷瘢痕;受区皮瓣感觉良好,供区两点辨识觉差;23例屈伸功能均正常,3例极度外展活动受限.结论 中指尺侧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良好,痛觉、温度觉感觉好,供区与受区颜色接近正常,是理想的修复皮瓣.
作者:刘文章;焦弘升;于景川;郭家全;许光耀;郭振中;索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椎间融合是脊柱外科应用广泛的技术之一.1911年Hibbs和Albee首次介绍脊柱融合术的稳定性,Mercer于1936年提出脊柱融合理论,该观点逐渐被广大的脊柱外科医师所接受.腰椎椎间融合术主要应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侧弯及椎间盘源性疼痛等疾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不同术式,手术由原来大切口开放性手术转化为小切口或经皮借助于特殊工作通道的微创手术,本文就不同的腰椎椎间融合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朱本清;孙渊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一端带螺纹克氏针内固定结合10号丝线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总结河北省宁晋县耿庄桥中心卫生院骨科自2000年9月至2011年3月应用一端带螺纹克氏针结合10号丝线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67例.男21例,女46例,年龄16~60岁.均为闭合性骨折.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全部67例患者术后14d拆线,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20周,局部无疼痛、肿胀、畸形.结论 一端带螺纹克氏针加10号丝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与钢板内固定比较,具有操作简单、切口较小、对骨折部血运破坏小、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等优点,适用于基层医院.尤其适用于锁骨中外1/3处粉碎性骨折,且一端带螺纹克氏针不会出现克氏针针退出现象,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且骨折愈合较快.
作者:尹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有限元数字化建模分析法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时病椎注射骨水泥后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 筛选老年骨质疏松L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7名,病椎双侧分别注射6 mL的骨水泥,分析手术前后CT.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L2病椎及相邻椎体手术前后的有限元模型.结果 骨水泥注射后上下终板的应力均增加,应力主要分布区域为椎体中部,随着骨水泥容量增加,L2上终板、下终板应力分布术后较术前集中,但应力值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 有限元数字化建模可以有效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PVP生物力学的改变,注入较小剂量骨水泥不足以引起由于应力集中而造成相邻椎体骨折,较小剂量的骨水泥注入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郝定均;谢恩;张子如;吴起宁;何立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带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同种异体骨的新型椎弓根钉在修复羊椎体内骨缺损的作用特点.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山羊12只,建立腰椎椎体内骨缺损的模型,所有动物被分为3组,每组均为4只.分别对各组动物进行腰椎椎体的生物力学检测(包括轴向大拔出力、垂直压缩刚度及极限压缩强度),比较新型椎弓根钉组与普通椎弓根钉组动物腰椎椎体的不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的差异;采用HE染色法进行病理染色,分别在第4周和第12周时观察和比较各组动物腰椎椎体骨缺损区的组织形态学差异;采用RT-PCR法检测和比较在第4周和第12周时各组动物腰椎椎体骨缺损区BMP-2mRNA含量的差异.结果 新型椎弓根钉组平均轴向大拔出力、极限抗压强度明显高于普通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即刻状态的整体刚度新型椎弓根钉组与普通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普通型椎弓根钉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新型椎弓根钉组在植入后第1周和第4周BMP-2mRNA含量均增多,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BMP-2有很强的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诱导体外成骨的能力,因此带BMP-2的新型椎弓根钉在骨缺损中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狄鑫;金勋杰;孙鸿涛;陈为坚;齐勇;徐汪洋;李超;周晓忠;李奕奕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四肢锁定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失效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 随访11例四肢骨折锁定钢板断裂病例,6例更换为交锁髓内针固定,2例重新选用长跨度、低切迹锁定钢板固定,3例选用关节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固定.分析锁定钢板选用及内固定技术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结果 11例钢板断裂时间为术后2~5个月,平均4个月.再次手术后随访时间14~19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11例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再失败病例.结论 11例锁定钢板内固定失败与未正确选择锁定钢板螺钉、术中操作技术及术后早期负重相关.正确选用锁定钢板长度及螺钉配置、术中微创操作、骨缺损区植骨、术后个体化康复锻炼能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锁定钢板断裂.
作者:王荣诗;黄迅;谭伦;林旭;罗晓中;魏剑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