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雪;黄永吉;肖增明;马广斌
颈椎间盘置换术是经前路减压后植入人工椎间盘假体的一种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新技术.由于该项技术可保存颈椎的活动功能,避免了术后长时间应用外固定或前路钢板内固定,不再从髂骨取骨行自体骨移植,避免发生取骨区和植骨区的并发症,达到防止相邻椎间盘过度负荷与椎间盘发生继发性退变目的[1].自Goffin等[2]在临床上应用Bryan型人工椎间盘假体以来,临床应用的病例逐渐增多,已有四种类型的人工椎间盘假体在临床上应用.有关发生并发症的临床报告也陆续增多[3-6].本文对该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防范措施作一综述,以提高对并发症的认识,通过采取防范措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达到将并发症降低到低限度的目的.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内肿瘤等疾病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脊柱疾病,椎板切除术是治疗此类疾病常规的手术步骤和常用的减压方式,能够明显缓解腰部和下肢疼痛症状,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然而,约有10%~15%的患者会出现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1],导致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椎板切除后硬膜和神经根周围的瘢痕纤维组织是导致FBSS的主要原因之一,占5%~24%[2].瘢痕组织的黏连会牵拉刺激硬膜和神经根,使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血液供应及静脉回流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后果,如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作者:张锦洪;曹晓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股骨大粗隆外侧壁的完整性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关系.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随机选取46例不稳定型顺向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龄43~88岁,平均74.7岁.大粗隆外侧壁破坏者为19例,完整者为27例.外侧壁破坏组有17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2例采用DHS固定.外侧壁完整组18例采用PFNA固定,9例采用DHS固定.疗效评定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外侧壁的完整性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3.5~62个月,平均21.4个月.末次随访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其中外侧壁破坏组优10例,良5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78.9%;外侧壁完整组优19例,良5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为88.9%.Spearman等级相关结果提示外侧壁的完整性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结果 股骨大粗隆外侧壁的完整性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术前评估应明确外侧壁的完整性,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术中应避免医源性的损伤.
作者:郑晓勇;任昕宇;赵东升;马远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注射式β-磷酸三钙骨水泥作为植骨材料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23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后骨缺损区采用可注射式磷酸钙骨水泥进行填充.结果 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5.4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不连和感染情况发生,内固定无松动及脱落现象.注射式β-磷酸三钙骨水泥术后10~12周开始出现吸收,20~24周大部分吸收,28~32周基本全部吸收.术后6个月和1年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注射式β-磷酸三钙骨水泥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填充效果确实等优点.固化后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可提高患者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安全性,促进了骨折的愈合过程,是治疗和填充胫骨骨折骨缺损区的较佳方法之一.
作者:李侠;陆晴友;李国风;韩庆辉;韩宁;李增春;袁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经三种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 经三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9~67岁,平均36.4岁.AO/ASIF分类,C1型13例,C2型15例,C3型3例.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 4例失访,另27例骨折全部愈合,伤口感染1例,尺神经损伤2例.根据Cassebaum评分系统[3]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9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为85.19%.结论 三种手术入路各有优缺点,肱三头肌两侧入路适用于C1型骨折,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适用于C2型骨折,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适用于C3型骨折.
作者:于晓辉;张荣位;王爽;王文健;任守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采用带袢纽扣钢板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科采用带袢纽扣钢板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治疗14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男11例,女3例,年龄25~67岁,平均50.1岁,均为TossyⅢ型.利用Karlsson评价标准进行术后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4~14个月,平均9.8个月,参照Karlsson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9例,良5例,无再脱位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应用带袢纽扣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近期疗效满意,复位固定牢固,术后功能恢复好.
作者:梁吉华;史源欣;邵伟忠;苏振刚;袁振庭;汪李军;孙玉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髂腹股沟入路、改良髂股入路、髂股双切口入路进行髋臼周围截骨手术的优缺点.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对95例101髋分别采用上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进行髋臼周围截骨内固定术,通过回顾性研究,在年龄、性别、病变程度相似的情况下,比较不同手术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异体输血量、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 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髂股双切口虽然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但相关并发症较多;改良髂股入路虽手术时间稍延长,但术中出血少(P<0.05)、相关并发症较少.结论 采用改良髂股入路进行髋臼周围截骨手术有较明显的优势.
作者:罗殿中;张洪;张伟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介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支架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支架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4.5岁.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按Tscherne分型[1],Ⅰ级5例,Ⅱ级10例.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5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病例伤口一期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5~8个月.根据Edwards骨折疗效评定系统评定,好10例,可4例,差1例.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支架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手术损伤小、操作简易、安全等优点.
作者:周其璋;严坚强;黄福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TF)的疗效,以探讨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 43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0.5岁.分别采用PFNA治疗21例和DHS治疗22例,并进行疗效观察.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始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相关数据.结果 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3个月.PFNA组和DHS组间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开始负重行走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DHS组低.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PFNA组高于DH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组比DHS内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负重行走时间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而疗效优良率高.PFNA对骨折端的血供影响和骨质破坏较小,固定更为牢靠,是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更为合理的手术方法.
作者:袁艾东;李文锐;李文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OxfordⅢ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2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应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41例共47膝,其中38例44膝获得良好随访,男18例20膝,女23例24膝,年龄45~85岁,平均65岁.通过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的严重程度、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评分,分析OxfordⅢ单髁置换的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没有出现切口皮缘坏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7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05°提高到130°,膝关节功能术前评分(HSS评分)由57分提高到89分,优良率达97.3%.结论 Oxford Ⅲ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近中期效果肯定,假体类型的选择、严格的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术前前交叉韧带功能的评估对手术结果影响大,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黄淑梅;王卉;田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在尺骨冠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经肘前路采用带线锚钉固定尺骨冠状突骨折并修补韧带及关节囊的10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19~58岁.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1例.结果 本组10例患者,随访时间9~24个月.采用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7例,良3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使用带线锚钉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可以良好的复位骨折端,修补侧副韧带及关节囊,肘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
作者:胡维帆;黄强;邹守平;赵强;叶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踝关节外伤性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踝关节外伤性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进行综合治疗,其中11例保守治疗,5例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腓总神经有不同程度的水肿、黏连,色泽苍白或暗淡,外膜增厚.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6年,平均4年.观察双下肢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伸(足母)长肌及伸趾长肌等肌力及小腿外侧、足背皮肤感觉恢复情况.16例患者腓总神经损伤的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优10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 对于踝关节损伤引起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予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对于诊断完全性神经损伤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及早行神经松解术,疗效比较满意.
作者:张庆文;薛怀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ipolar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BFHR)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共获得74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BFHR组和THR组,BFHR组42例,男7例,女35例,平均年龄77.3岁.THR组32例,男9例,女23例,平均年龄74.8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1~6.5年(平均3.2年)随访,BFHR组和THR组在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术后3年及5年髋关节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行THR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并发症较低,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BFHR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及住院费用低等优点,适合于少数身体状况差、伤前活动量小、伴有较多基础病、或受伤前伤肢已有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
作者:袁堂波;黄立新;蒋建农;孙俊英;徐耀增;董天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设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就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案中内植物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30例,女48例;年龄57~76岁,平均年龄66岁.其中41例采用PFNA手术治疗(试验组);37例采用DHS手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t=12.469,P<0.001),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130.22,P<0.001),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t=52.116,P<0.001),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t=23.034,P<0.001).功能预后按Harris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x2=4.321,P=0.038).结论 两组在治疗期间各项指标、术后功能评定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说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康进军;贺廷永;邓杰;丁龙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改进的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Ⅱ,PFNA Ⅱ)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9例,女18例;年龄29~92岁,平均61岁.按照Evans-Jensen分型,ⅠA型1例,ⅠB型3例,ⅡA型9例,ⅡB型7例,Ⅲ型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PFNAⅡ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骨折愈合情况,采用Harris功能评分评估患髋功能.结果 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7~130 min,平均70.5min,术中出血量为40~120 mL,平均78mL.临床愈合时间为2.7~4.1个月,平均3.6个月.Harris功能评分优17例,良7例,可3例,总体优良率88.9%.结论 PFNAⅡ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螺旋刀片具有很强的抗切出能力,更符合国人的解剖设计,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良好方法.
作者:薛志兴;赵尔弘;强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Endobutton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15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0~65岁.Rockwood分型,Ⅲ型6例,Ⅳ型5例,Ⅴ型4例.采用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功能,可达到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目的,并随访其术后疗效.结果 15例采用此技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随访8~12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70~98分,平均90.5分.内固定未出现移动、脱出、断裂,术后发生半脱位3例.结论 采用带袢钢板内固定更符合肩锁关节局部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特点,方法简便迅速,术中复位简单、创伤小,术后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冯政;姜雪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钟摆等长技术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收治4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17~48岁,平均32岁.4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半腱肌肌腱重建单束悬吊固定.胫骨隧道确定股骨点数,形成了韧带真正的等长效果.结果 本组4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43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镜下无韧带撞击.患者伸屈膝均无受限,Lysholm评分91~100分,平均97分.结论 膝关节在伸屈活动中由胫骨隧道(钟摆)弧线确定股骨髁点数(钟摆轴),股骨一个中心(钟摆轴)及胫骨(摆锤)形成即钟摆等长技术.此技术获得了韧带真正的等长效果.
作者:罗建成;连海云;王波;王志国;魏增永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min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163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男105例,女58例;年龄18~72岁,平均39岁.75例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髓内钉组),88例采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MIPPO组).采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交锁髓内针组愈合74例,愈合率98.7%,平均愈合时间为4.7个月(3~18个月),1例骨折不愈合,膝关节活动度受限2例,踝关节活动度受限1例,术后膝前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值3.8(0~5)分,无踝部疼痛,拔除髓内钉后膝前痛均明显好转.Johner-Wruh评分,优47例,良18例,中10例,优良率86.7%.MIPPO组愈合87例,愈合率98.8%,平均愈合时间为4.6个月(3~18个月),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踝关节活动受限3例,术后无膝前痛发生,踝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值3.7(0~5)分.取除钢板后踝关节疼痛明显好转.Johner-Wruh评分,优55例,良20例,中13例,优良率85.2%.X线片显示:两组均无明显患肢成角畸形(成角大于5°)及短缩畸形(短缩距离小于1 cm).统计学显示:两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技术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远段骨折均可取得理想效果,术后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俞旭东;薛峰;陈兵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膝骨关节CD14、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4、NF-κBp65、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探讨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方法 4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同步饲养,模型组采用改良Hulth法建立膝骨关节炎模型.第4周末处死全部大鼠,摘取膝关节滑膜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膝骨关节组织形态学变化;分别应用Real-time PCR、Western-blot技术检测CD14、TLR-4、NF-κBp65、MMPs-13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CD14、TLR-4、NF-κBp65、MMPs-13 mRNA及其蛋白表达呈高表达特点,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4/TLR-4-NF-κB信号通路过度活化,下游NF-κBp65及MMPs-13的表达升高可能是导致关节软骨破坏,降解加速,诱发骨关节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王永福;林剑;詹宏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依地酸钠钙(ethylene diamine tetracetic acid,EDTA)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内踝骨折切口皮肤边缘坏死的作用.方法 2008-2010年共治疗28例患者,EDTA组和对照组各14例.EDTA组:男9例,女5例;平均67.07岁.对照组:男6例,女8例;平均67.79岁.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内踝关节经内躁尖“L”形手术切口,形成逆行皮肤全厚皮瓣.EDTA治疗组:取EDTA一支(5 mL,1g),以生理盐水1∶1稀释,200 mg(2 mL)均匀注射于皮瓣的皮下组织,然后缝合;对照组则常规缝合.术后3d、7d观察皮瓣情况,记录皮瓣的水肿程度、颜色是否发红、温度是否增高、有无水疱、坏死,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3d、7 d EDTA组皮瓣的水肿程度和坏死率较对照组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DTA可以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内踝手术“L”形常规皮瓣的皮肤边缘坏死.
作者:纪大巍;黄德清;荆慧田;冯燕茹;毛群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