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相关问题

刘少稳;杨延宗

关键词:导管, 射频消融治疗, 心房颤动, 非药物治疗, 射频治疗, 射频技术, 方法学, 肺静脉, 证明, 预防, 应用, 国内, 隔离, 复发
摘要: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非药物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应用导管射频技术成功隔离肺静脉可以预防心房颤动的复发,但导管射频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学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本文对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国产新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及房间隔缺损(ASD)堵闭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1967年,Porstmann首次经导管应用海绵塞(Ivalon)成功堵闭动脉导管未闭(PDA)以来,先后有Rashking双面伞,Sideris补片(Buttoned),弹簧圈(coil)及蘑菇伞(Amplatzer)等堵闭装置应用于临床[1~6].

    作者:张智伟;石继军;谢育梅;王慧深;钱明阳;李渝芬;曾国洪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扩张型心肌病家兔左室壁复极异质性的改变及意义

    目的观察离体心脏左心室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的改变,以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易发心室颤动与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关系.方法用阿霉素制作扩张型心肌病家兔模型,测定其室颤阈值(ⅥT)以及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APD90)、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结果扩张型心肌病VFT明显降低(P<0.001),三层心肌细胞APD90均明显延长(P<0.001),中层心肌细胞较心外膜、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延长更为显著(P<0.05);扩张型心肌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P<0.01).结论中层心肌细胞APD90明显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三层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可能是扩张型心肌病容易发生心室颤动的重要原因.

    作者:钟江华;姚震;云美玲;李巍景;陈小盼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右心室扩大,心功能减退,心输量减少造成,相当一部分患者往往合并房室传导或心室内传导延迟,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

    作者:华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冠心病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研究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研究引起了基础与临床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并取是了重要进展.

    作者:周爱儒;蒋捷;高炜;霍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循环支持在PCI中的应用

    随着高危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开展,循环支持的地位日渐突出.循环支持在PCI之前备用或过渡、术中或者术后支持,以及PCI患者的安全转运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及时合理的循环支持不仅能提高PCI的安全性与成功率,还有可能改善PCI的临床后果.

    作者:马长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方法学

    1肌袖性心律失常的定义与分类肌袖性心律失常是指由于缠绕于肺静脉或腔静脉壁上的心肌组织(肌袖)发放的单个或连续、有序或元序的快速电激动,触发或驱动心房肌所导致的房性心律失常.

    作者:杨延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缺血性心肌病治疗进展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缺血性心肌病一直是全世界心血管专家集中研究和探讨的难题,这类患者生存时间比非缺血性心衰短,药物治疗效果差,对于LVEF≤0.35~0.4患者,四年存活率仅为35%~60%.

    作者:贾国良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房早引发其后窦性心律伴右束支阻滞蝉联现象分析(摘要)

    作者:吴桂平;刘少稳;林治湖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作者:李新明;李斌;陈关良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组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广泛联盟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

    动脉粥样硬化是可致残致死的全身性疾病,它导致的严重后果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和间歇跛行.它不仅是现今发达国家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的利弊

    支架放置的标准方法是预先用球囊扩张病变,其目的的是扩大冠状动脉狭窄处的管腔,有助于支架通过病变,避免支架脱载;同时也有助于了解病变处血管的反应性(即可被扩张的容易程度),防止支架释放时展开不均匀和不充分.

    作者:韩雅玲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宽QRS波心动过速(wide QRS com-plextachycardia,WCT)是指频率>100次/min和QRS波时限≥120ms的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和部分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均可以表示为WCT,但二者的危害性和治疗用药大相径庭,不适当的治疗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及时和正确地对WCT进行鉴别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马坚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阵发性房颤患者上腔静脉肌袖与心房电连接特征的临床研究(摘要)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林治湖;黄从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植入型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

    目的探讨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植入方法.材料及方法一例74岁的男性冠心病、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Ⅳ级,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180-190次/分伴血压下降、短暂意识障碍,并经3次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后,植入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予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方法分别将右室起搏除颤电极(MedtronicSPRINT6945)植入于右心室心尖部,右心房电极(Medtronic 6940)植入于右心房后上部,体外分别测试心房及心室的起搏参数(起搏阈值、感知、电极阻抗)符合要求后,采用左侧腋前线切口,分离胸大肌及胸小肌间隙做起搏囊袋,将起搏除颤电极与除颤器连接后埋入囊袋内.在浅麻醉下经程控器T波电击诱发室颤二次(相隔10分钟),测定除颤阈值及阻抗,观察除颤效果及除颤后起搏工作情况.结果手术植入成功.右房电极植入心耳时出现明显交叉感知,反复调整位置至右房后上方时符合要求.二次诱发室颤均经除颤器自动识别并除颤成功,测定除颤阈值为20J,阻抗为39Ω,诱发室颤分别为9秒、8秒,ICD充电3秒.除颤后DDD起搏60次/分.术中、术后患者血压、氧饱和度稳定,心衰无加重.结论双腔ICD的植入过程较为复杂,心房电极的植入位置对避免交叉感知尤为重要,通常需将心房电极植入于右心房的后上方.双腔ICD增加识别恶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并明显减少误放电,DDD起搏方式适用于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心动过缓患者.对于体型明显消瘦的患者起搏器囊袋可采用非常规的方法及部位.

    作者:戴振林;段宝祥;陈绍良;耿其吉;刘玲玲;常芸;阚静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护理体会

    我科自2001年2002年9月共行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5例,现报告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周碧月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高危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自1997年Gruentzig首次开展PTCA以来,冠心病介入治疗已经历25年的里程.近年来,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有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操作经验的积累和介入相关器材的不断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高危冠心病患者包括老年(高龄)冠心病、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或其他脏器病变和高危冠脉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得到介入治疗.

    作者:沈卫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阵发性房颤患者大静脉肌袖与心房电连接特征的临床研究(摘要)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林治湖;黄从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肌袖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评价

    目的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资料与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44例,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靶肌袖和/或全部大静脉肌袖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结果44例病人共接受电隔离治疗51次,隔离肌袖113根,其中肺静脉100根,上腔静脉13根.每根静脉进行1(4处点或段的消融,即刻电隔离成功107根(95%).平均随访4.3个月,无房颤发作15例(36.6%),房颤发作明显减少14例(34%),其中有7例复发病例再次消融,6例成功,总有效率70.6%.并发症为左上肺静脉约50%狭窄1例(2%).结论使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导管射频消融可完全隔离95%的大静脉肌袖,尽可能隔离所有大静脉肌袖可以使约70%的频繁发作、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发作明显减少或消失.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林治湖;邓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