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喜;郭栋;王福川
目的 分析应用Hyprocure治疗儿童可复性平足的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应用Hyprocure治疗儿童可复性平足19例33足.均为儿童,男3例5足,女16例28足;年龄6~12岁.手术采用局麻2 cm足部跗骨窦切口,用特定工具将Hyprocure置入跗骨窦.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4个月(1~9个月).患者均下地负重行走.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法进行评估,优21足,良6足,可6足,优良率81%.结论 应用Hyprocure治疗儿童可复性平足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
作者:韩明;杜宝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将356例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患者分为优良组(n =288)与中差组(n=68),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探讨其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骨折类型、膝关节周围合并伤、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康复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均为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 骨折类型、膝关节周围合并伤、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情况均为胫骨平台手术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莅彤;郝健华;刘红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足背动脉推进皮瓣修复前足背部皮肤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9例前足背部皮肤缺损患者,清创后应用足背动脉推进皮瓣修复.男7例,女2例;年龄17~ 52岁,平均36岁.缺损面积2.5 cm×3.5 cm~4cm×7.5 cm.结果 术后9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6~9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感觉良好,踝足功能满意.结论 足背动脉推进皮瓣,包含了知名动静脉和神经,皮瓣血供及回流肯定,成活质量高,感觉良好,且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适用于修复小面积前足背部皮肤缺损.
作者:彭冰;王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方法和疗效以及高频超声在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2例(124髋)6个月内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婴儿,其中男性14例,女性88例,单侧80例,双侧22例,年龄3~24周.据Graf超声波髋关节分型,20髋为Ⅱa(-)型,50髋为Ⅱb型,34髋为Ⅱc型,18髋为Ⅲ型,2髋为Ⅳ型.常规新生儿体检均发现有双侧臀纹不对称,或伴有髋关节屈曲外展受限,经Garf静态超声技术确认.均采用Pavlik吊带治疗,平均间隔2~3周超声监测髋关节发育变化.吊带治疗时间4 ~ 20周,随访时间15 ~ 30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 92例(112髋)经Pavlik吊带治疗后,复查超声和X线片指标恢复正常,确认治愈.4例(5髋)治疗过程中超声指标改善明显,58°<α角<60°,年龄超过8个月后,改用髋外展矫形器固定,4周后X线片指标恢复正常.6例(7髋)年龄超过6个月,指标未恢复正常,且伴有内收肌紧张,予以内收长肌松解后石膏固定.在此6例患儿中,3例(3髋)随访至18个月,髋臼指数大于25°,Sheton氏线不连续,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所有患儿均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Pavlik吊带对于GrafⅡ型患儿治愈率高,而对于GrafⅢ、Ⅳ型患儿,Pavlik吊带治愈率降低,部分患儿需后续进一步治疗.超声检查可动态观察Pavlik吊带治疗效果.早期超声检查为及时应用Pavlik吊带治疗提供了可能,对减轻患儿晚期畸形和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曙光;沈丽萍;陈建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和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选择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应用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的4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22例,女23例;年龄19 ~ 66岁,平均43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组(20例)与锁定接骨板组(25例).依据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肩功能恢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8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内初步愈合,无一例患者随访时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以及肱骨头坏死.术后按照Neer评分标准评价,交锁髓内钉组功能优11例,良7例,中2例;锁定接骨板组优7例,良8例,中10例.两组治愈显效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交锁髓内钉和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较好效果.
作者:杨铁翼;冯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锁骨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方式、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山东省定陶县人民医院骨科联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将镍钛形态记忆合金弓齿钉应用于治疗36例锁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中,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22 ~ 65岁,平均43.5岁.骨折按Edward分型[1],AⅢ型29例,BV型7例.术后随访患者,评价手术疗效、功能康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36例患者术后随访9 ~ 23个月,均达骨性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无感染、钢板断裂、再次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锁定钢板联合记忆合金弓齿钉固定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对粉碎程度重的锁骨骨折可取得较满意的复位效果,并具有骨折端持续加压、早期功能康复、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许累欣;张欣;章云童;王攀峰;许硕贵;张春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使用张力带别针系统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治疗髌骨骨折32例,采用张力带别针系统内固定治疗,男22例,女10例;年龄19 ~71岁,平均年龄36.5岁.骨折均为粉碎型,采用膝关节功能恢复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本组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 ~12个月,采用陆裕朴等的评定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优2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6%.结论 经张力带别针系统治疗髌骨骨折,有钢丝不会滑脱、不会退针的特点,能早期功能锻炼,后期骨折愈合好,关节功能恢复好.
作者:陈芙蓉;王彦红;付常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采用微创经皮钢板置入(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联合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外固定架、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3种手术方法对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采用MIPPO技术联合LCP内固定的45例患者作为A组,采用外固定架固定的23例患者作为B组,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的23例患者作为C组,比较3组关节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MIPPO技术联合LCP比外固定架以及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时更具有优势,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泉;刘斌;尚红涛;王立涛;刘玉民;董桂贤;孙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分析闭合性急性与陈旧性跟腱损伤重建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9月至2012年3月我们收治的67例闭合性跟腱损伤病例,急性损伤48例,陈旧性损伤19例,对其进行手术重建,首年隔3个月随访1次,第1年后半年随访1次随访时对其进行跟腱损伤评分、Arner-Lindholm法评定疗效、跟腱功能测试和临床检查,计量资料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7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 ~ 70个月,平均41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没有发生跟腱再次断裂.急性跟腱损伤组术前跟腱损伤评分(1.3±0.31)分,术后3、6及12个月时跟腱损伤评分分别为(7.8±1.12)、(9.25±1.33)和(9.47 ±1.36)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陈旧性损伤组术前跟腱损伤评分为(3.26±0.84)分,术后3、6及12个月,跟腱损伤评分分别为(6.4±1.08)、(9.51±1.28)和(9.57±1.35)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rner-Lindholm法评定急性跟腱损伤组术后3、6及12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6.6%、95.4%和98.8%.陈旧性损伤组术前跟腱损伤术后3、6及12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0.7%、0.7%、92.6%和98.2%.踝关节残疾障碍指数显示急性跟腱损伤在3个月与陈旧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急性跟腱损伤组优于陈旧性组(P<0.05),以后随访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足提踵显示急性跟腱损伤在3个月能提踵的比例与陈旧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急性跟腱损伤组优于陈旧性组(P<0.05),以后随访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跟腱损伤患者返回工作岗位平均时间为48 d(42 ~56d),陈旧性跟腱损伤患者返回工作岗位平均时间为45 d(38 ~62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急性还是陈旧性跟腱损伤一旦确诊后建议手术重建,虽然急性跟腱损伤近期效果优于陈旧性跟腱损伤,但远期疗效无显著差异.
作者:吴剑;郑勇;刘艳西;石振;彭爱明;张柘;范江荣;鲍同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解剖型锁定钛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151例青壮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DHS治疗62例,LCP治疗89例.其中男112例,女39例;年龄19 ~ 59岁,平均40.5岁.车祸伤74例,坠落伤51例,摔伤2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结果 DHS、LC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Harris 评分优良率LCP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P的疗效优于DHS,DHS只适用于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应选用LCP固定.青壮年患者不遵医嘱术后早期负重,是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故术后功能锻炼要遵循“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待骨折端有明显骨痂形成后方可完全负重.
作者:沈宁江;王广积;林坚平;黎早敏;林明侠;林庆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钽是一种稀有高熔点金属,能经受高温和矿物酸的腐蚀,抗蚀能力与玻璃相同,在常温的空气中稳定.正因为钽金属所具有的高熔点、大强度、耐磨损、抗腐蚀等理化特性,因而其被大范围用于飞机、火箭等需要耐热材料以及需要高强度零部件的工业领域.不仅如此,钽金属还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因此钽金属也被制造成各种接骨板以及螺钉用于医学领域.
作者:马剑;李乾;尹芸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长尾定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月治疗3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21 ~74岁,平均42.6岁.损伤节段:T113例,T1216例,L1 14例,L2 3例.比较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随访时间为10~12个月,平均11个月.微创经皮长尾定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椎间隙高度、椎管骨块占位率术后较术前均有显著的恢复.同时微创手术较开放手术具有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腰疼痛轻等优点.结论 微创经皮长尾定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操作是治疗无神经障碍或有轻微神经症状的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葛志强;苗洁;李冠军;赵洪波;仝超;臧坤;郭艳萍;刘艳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改进髂嵴大量取骨术式,减少术中术后出血.方法 2007-2012年作者采用髂嵴取骨术,行四肢陈旧骨折植骨107例,其中髂嵴人字式取骨组61例,男性41例,女性20例;年龄18 ~65岁,平均32岁.传统髂嵴前部取骨组(即骨膜下电刀剥离后凿取骨板,术毕分层关闭伤口)共46例,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17 ~ 59岁,平均31岁.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传统方法组:4例血肿形成,2例腹内容物疝出,1例表浅感染,3例髂骨供骨区慢性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21.74%.人字式取骨组:术后1例供骨区血肿形成,2例供骨区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4.91%.统计学(x2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髂嵴人字式取骨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α=5.115,P <0.05).结论 改进术式组保留了髂嵴顶部解剖完整性,侵入性损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取髂骨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张庆喜;郭栋;王福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复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68例76足,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中应用骨盆复位钳和顶锥挤压移位的骨块复位,C型臂进行Br(o)den位及跟骨轴位和侧位透视,检查骨折复位情况.对比手术前后B(o)ld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宽度;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6 ~72个月,平均34个月,跟骨高度、宽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优38足,良30足,可8足,优良率89.4%.术后皮肤边缘坏死2足,经换药愈合,1例出现足背外侧感觉减退,3个月后恢复.结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要掌握好手术时机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器械对影响关节的移位骨块进行精准复位,采用跟骨锁定钢板进行跟骨的前突、载距突及结节三点固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张云峰;段洪;邵标;李盛杰;李兴伟;耿承奎;聂邦旭;贺云;余林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在X线下,利用网格状坐标体外定位器,在体表精确定位内固定螺钉和钢丝等.方法 对54例四肢骨折内固定物患者,分成三组分别在X线网格定位器定位下、X线无网格定位器下和无定位组进行手术,比较总辐射强度和按螺钉数或者钢丝数平均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出血量.结果 X线网格组的辐射强度(14±4) mAS和X线无网格组的辐射强度(70±9) mA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网格组的按螺钉数或者钢丝数平均的手术时间(3.1±0.5) min、切口长度(0.8±0.2) cm、出血量(3.3±0.6) mL;X线无网格组手术时间(6.4±0.7)min、切口长度(1.5 ±0.5) cm、出血量(6.1±1.2) mL,和无定位组手术时间(8.5±1.2) min、切口长度(2.5±0.9)cm、出血量(8.4±1.1) mL,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网格状坐标体外定位器可在四肢内固定物取出手术中运用.该方法简单、精确、可靠,并且可以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放射暴露量,节约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
作者:蔡源源;牛文利;夏元;孟明柱;李新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采用人工桡骨头置换在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2月至2013年8月,采用人工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33~75岁,平均46.7岁.左侧6例,右侧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4 d,平均7.6d.冠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8例,Ⅱ型5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Ⅱ型2例,Ⅲ型11例.采用Mayo评分评价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 ~ 22个月,平均15.6个月.13例患者评分,优10例,良2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可见1例人工桡骨头松动,未见脱出,肘关节功能可,12例未见感染、异位骨化、人工关节松动、脱出、肘关节滑膜炎、功能障碍、旋转时疼痛等并发症.结论 人工桡骨头置换在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短期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可早期恢复肘关节稳定性,能够使肘关节早期活动,有利于康复.
作者:傅仰攀;范华强;唐聪;王建雄;张少战;卢海燕;董辉详;黄长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无血清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雪旺细胞的方法.方法 取大鼠双侧睾丸周围脂肪组织,分离培养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CD90、CD44和CD45流式鉴定.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成两组,实验组无血清诱导培养,对照组有血清诱导培养.采用雪旺细胞化学诱导因子逐步诱导2周,比较形态学变化以及细胞免疫荧光S-100和GFAP阳性率.结果 分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CD90和CD44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诱导后两组形态学相似,实验组S-100、GFAP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无血清诱导培养可作为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雪旺细胞分化的方法.
作者:张秀霞;蒋良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后路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62例伴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21 ~58岁,平均42.3岁.Denis分类,爆裂型36例,压缩型12例,屈曲分离型8例,骨折脱位型6例.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14例,C级22例,D级18例.所有病例术前及术后2周、术后18个月时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采用Frankel分级系统对神经功能情况进行测定.患者受伤至手术的时间为4h~9d,平均5.3d.结果 术后随访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脊柱外形正常,椎体内骨性愈合良好,脊髓受压情况解除,未见螺钉、螺帽松动,未见断钉断棒现象.术后2周及术后18个月椎体前缘、后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加,Cobb角较术前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椎体前缘、后缘高度较术后2周略有丧失,Cobb角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分级标准测定结果显示,62例患者除A级5例无恢复外,其余均有所恢复.结论 对伴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经后路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能够充分减压,改善神经症状,有良好的预后,是治疗该类患者的良好术式.
作者:杨显泉;宋光虎;党兴元;杨庆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9年10月至2013年1月15例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患者,先后行手法复位及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并定期复查,观察疗效.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22~ 45岁,平均42岁.根据Thompson-Epstein分型,入选病例均为Ⅴ型髋关节后脱位,即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股骨头骨折Pipkin分类,Ⅰ型7例,Ⅱ型6例,Ⅳ型2例.结果 15例随访8~ 24个月,平均18个月.依据Thompson-Epstein评分标准对所有患髋进行功能评定,优6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0%.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尽早复位髋关节,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效果,髋关节功能好.
作者:涂应兵;杨德菊;李志华;汪波;高泓一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修复能力差,完全断裂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腱-骨愈合的时间、愈合牢固程度等成为衡量手术质量的重要指标.手术中残端的保留、移植物初始的张力、骨隧道角度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到腱-骨界面的愈合.目前从细胞因子、血小板血浆复合物等相关研究发现具有促进移植物的腱-骨界面愈合的作用,但随着移植物的选择、移植物固定方式、手术的方法、骨隧道定位等技术的更新,现有促进腱-骨愈合的研究是否适用,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作者:吴平;林石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