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骨科杂志关于开通网上支付宝付款的通知

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关键词:骨科杂志, 支付宝, 付款方式, 汇款, 转账, 账户, 审理, 流程, 稿件
摘要:为了加快稿件审理流程,方便广大作者办理汇款手续,《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开通了网上支付宝付款方式,作者可通过网上转账至编辑部支付宝账户进行汇款。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双带襻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目的:比较双带襻钢板与锁骨钩钢板置入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8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18例应用双带襻钢板技术治疗,20例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患者术中及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evaluation form, ASES)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锁骨钩钢板组与带襻钢板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治疗费用少,但后者术后在肩关节活动时疼痛感、肩关节功能上明显好于前者,且后者无需取出内固定材料。在是否发生骨折、内固定物断裂、松动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带襻钢板组有1例发生骨折端再移位。锁骨钩钢板取出后,两组患者在疼痛、肩关节功能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双带襻钢板技术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近期疗效优于锁骨钩钢板,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品;吕建军;程文丹;刘兴国;江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rhBMP-2明胶纳米微球制备及体外缓释效果研究

    目的: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明胶纳米微球并检测其体外缓释效果。方法“二次凝聚法”制备明胶纳米微球,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粒径分析仪检测纳米微球的表面形态、内部结构、粒径,计算其溶胀率;将rhBMP-2与明胶纳米微球复合,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并对其体外缓释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明胶纳米微球的表面形态良好,分散均一,内部结构多孔隙、通道,平均粒径(171.49±50.12)nm,溶胀率为1.83;rhBMP-2明胶纳米微球的包封率为(98.13±0.131)%,载药量为(58.89±0.079)ng/mg;rhBMP-2明胶纳米微球释药时间在1个月以上,呈“双相缓释”,第1天为“突释相”,释药量约为7%,以后平缓释放呈“缓释相”,40%左右的药物于28 d内释放,约60%的药物在1个月以后释放。结论成功制备rhBMP-2明胶纳米微球,不但包封率高,而且体外缓释效果好。

    作者:孟祥飞;郭征;李小康;李勇;裴轶丰;王财儒;杨巍;樊向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Rigidfix与Intrafix螺钉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Rigidfix横穿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4股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芜湖市中医院关节二科共诊治45例ACL损伤患者,取自体腘绳肌腱4股单束在关节镜下使用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胫骨端, Rigidfix横穿钉固定股骨端,重建ACL。观察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疗效。结果本组45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12~48个月,平均32个月。关节功能良好,Lysholm评分术前(42.30±4.20)分,术后12个月(92.54±2.10)分,术后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使用可吸收Rigidfix横穿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4股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疗效肯定,操作简单,能够提供早期的初始稳定性和后期的生物稳定性,适宜基层医院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钱利海;梁清宇;陈先进;钱辉;祝劲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伤椎单侧置钉植骨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并对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并结合对侧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46例,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21~64岁,平均(42.0±21.4)岁。按Denis骨折分型均为爆裂性损伤B型单椎体不稳定骨折。于术前、随访期间拍X线片观察内固定在取出前是否出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通过CT观察椎体内植骨愈合情况,测量并比较分析Cobb角大小及伤椎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压缩百分比。结果46例患者获得36~49个月随访,平均39.7个月。内固定在取出前无松动和断裂。术后1周内Cobb角及椎体前、中、后缘压缩百分比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终末随访与术后1周内、内固定取出前比较此4项指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T扫描显示椎体内植骨颗粒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同时,采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并结合对侧经椎弓根椎体内单侧植骨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椎体高度,使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有更加牢固的固定效果,防止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和矫正度丢失。

    作者:史晓林;刘磊;张昊;田跃;勾凤钦;杨永明;李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Arthrex线十字交叉法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Arthrex线四股双线四骨道十字交叉法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1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复位,利用前交叉韧带胫骨定位器在骨床或骨块上准确确定钻孔位置,Arthrex编织缝线四股双线十字交叉法横穿前交叉韧带基底并经骨床或骨块上的钻孔及骨隧道引出关节外打结、固定。结果21例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年10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未出现关节反复肿胀及交锁等机械症状,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四股双线四骨道十字交叉法治疗胫骨髁间前棘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李贝;杨康胜;严志强;刘伟;詹铁军;陈海强;叶团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分解设计不带筋膜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肢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分解设计且不带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修复肢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对12例患者根据创面缺损的大小分解设计并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将分解的皮瓣进行缝合,游离后与受区血管神经进行吻合,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大小17 cm ×9.6 cm~22.8 cm ×13.2 cm。结果本组12例,随访3~18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全部成活,质地外观好。供区呈线型愈合。结论实施分解设计且不带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肢端创面,血供可靠,外形质地好,供区可直接缝合。

    作者:寿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声检查在膝骨关节炎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膝骨关节炎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将82例临床已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诊断,观察采用超声检查的诊出率。结果82例病变膝关节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诊断准确例数80例,检出率为97.6%。结论超声检查在膝骨关节炎诊断过程中具有无创、方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可显示关节软骨及周围软组织等情况,可作为膝骨关节炎的一种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作者:李志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肱骨投掷骨折的发生机制与治疗进展

    投掷是体育运动和军事训练重要的运动项目之一,常见的投掷项目包括推铅球、掷标枪、掷铁饼、投手榴弹等,以及棒球、垒球、冰球、网球等球类项目。肱骨投掷骨折通常是指在投掷过程中发生的肱骨骨折,常合并桡神经损伤[1]。典型的肱骨投掷骨折X线片表现为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本文从致伤机制与力学特点、骨折分型与治疗、常见并发症、研究前景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肱骨投掷骨折的发生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郑翔;章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保留股骨侧假体的髋关节翻修的临床疗效评析

    目的:探讨在髋关节翻修中保留股骨侧假体、单纯行髋臼侧翻修的短中期疗效。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13年1月间采用保留股骨侧假体、单纯行髋臼侧假体翻修的31例31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8~77岁,平均(64.32±8.76)岁。髋臼侧内衬磨损、无菌性松动、移位26例,髋关节脱位3例,髋臼骨折2例。股骨侧采用骨水泥固定的12例,生物固定的19例。进行翻修手术距离初次手术3个月~13年,平均(56.65±40.19)个月。18例翻修用髋臼与股骨侧假体保持同一厂家,13例因产品原因更换厂家。术中常规先行股骨侧假体稳定性的测试,评估股骨侧假体位置,对于股骨近端存在骨溶解的病例,溶解骨清理后进行打压植骨,单纯行髋臼侧翻修,采用Harris评分和X线片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12~103个月,平均(53.94±22.89)个月, Harris评分由翻修前平均(40.29±7.88)分增加至术后平均(86.42±5.2)分。所有患者无感染及关节脱位,未见假体移位,没有再翻修病例。结论全髋翻修中,根据患者年龄情况、股骨侧假体的固定情况、骨溶解的情况、初次置换假体选择情况、初次置换与翻修手术间隔时间情况,对部分患者采用保留股骨侧假体、单纯行髋臼侧翻修,可减少手术创伤,短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作者:刘曙光;姚建锋;秦四清;张聪明;张育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直切口入路治疗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

    目的:探讨直切口入路在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6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潮州市中心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按照抽签方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直切口入路,对照组则采用Judet切口入路行内固定术。记录每个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并进行Hardegger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比较发现,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Hardegger功能评定结果比较发现,试验组的整体优良率(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直切口入路方式术程简便、创伤小、副损伤少,且术后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Judet入路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刘潮坚;蔡拉加;肖裕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腓骨支撑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大骨节病性距骨坏死

    目的:总结经外踝截骨腓骨支撑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大骨节病性距骨坏死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18例大骨节病性距骨坏死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51~62岁,平均55岁。病程10~15年,平均13年。主要临床症状为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表现: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关节强直。采用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腓骨支撑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术后出现脂肪液化1例,切口边缘发黑坏死1例,经对症治疗后愈合。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2.8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踝关节均于术后12~16周达骨性融合,平均14.4周。患者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无畸形愈合及骨性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腓骨支撑行踝关节融合,具有显露充分、利于操作、固定强度高、费用低、融合率高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代加楠;刘娜;杨志奎;李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合并后壁骨折的复杂性髋臼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对手术治疗合并后壁骨折的复合髋臼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随访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59例患者,其中横断伴后壁骨折41例,后柱伴后壁骨折18例。58例患者采用Kocher-Langenbeck 入路,1例患者采用联合入路( K-L 入路联合髂腹股沟入路)。采用改良的 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价影像学结果。结果59例患者平均随访4.3年(2.0~8.8年)。终影像学结果:优23例(39%),良22例(37%),可10例(17%),差4例(7%),优良率76%。终临床效果:优21例(36%),良26例(44%),可9例(15%),差3例(5%),优良率80%。结论对合并后壁骨折的复合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以获得满意效果。根据本组患者的治疗经验,对这类骨折推选双钢板固定。

    作者:孟纬;潘昊鹏;吕庆生;朱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固定材料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在肱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双柱固定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以更好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9月,分别采用双柱锁定和非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21~72岁,平均45岁。按AO/ASIF分型均为C型骨折。术后定期随访了解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4±2)个月,X线片证实骨折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85.71%,非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73.3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锁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2%,非锁定组为13.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6)。结论经尺骨鹰嘴入路双柱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可靠,钢板选择以解剖锁定钢板为好。

    作者:师寅;郑欣;邱旭升;陈一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一期清创自体骨植骨加VSD治疗骨髓炎合并骨不连的多中心研究

    骨髓炎骨不连是创伤骨科常见的并发症,经典治疗方案为一期清创、二期植皮、三期植骨,治疗周期长,常需要多次手术,有的甚至需要反复十几次手术,迁延不愈,病程迁延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里负担。因此,如何能改进技术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的痛苦一直是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本组三个不同治疗中心自2009年6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患者36例,采用一期清创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骨髓炎骨不连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铁;东家茂;李小鑫;贺永雄;张连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多排螺旋CT表现

    目的:探讨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解剖部位及数量,以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为标准对X线片诊断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效能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肘关节脱位患者的X线及CT资料,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39岁。结果70例中67例CT检查显示有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为尺骨冠突42例,桡骨小头36例,肱骨小头28例。67例中有35例为多发骨折。X线片诊断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敏感性为62%,特异性为96%。结论肘关节脱位常合并有细微骨折及嵌插骨折,约50%的患者至少有2处骨折。X线片诊断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敏感性为62%,多排螺旋CT对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肖林;胡剑波;吴泽文;谭敬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交感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且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所发表的期刊论文,对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治疗方法加以概括,探讨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原理、治疗效果,以期为交感型颈椎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作者:张兴胜;李放;任大;张阳;赵戊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加长穿刺针在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加长穿刺针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应用经皮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3~78岁,平均45岁。均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1例,L4~533例,L5 S118例。分析术前及术后15个月时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的变化情况,术后15个月时采用MacNab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8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5~50 mL,平均15 mL;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1)。随访15个月时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3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2.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效果良好,加长穿刺针可以完成镜下神经根阻滞、注射局麻药物、注射造影剂、冲洗椎间盘碎片的操作,有助于手术的完成。

    作者:李大刚;苏培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第四代髋关节陶瓷内衬碎裂后翻修

    目的:探讨并总结第四代陶瓷内衬碎裂原因及翻修手术后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于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例右侧髋臼陶瓷内衬破裂患者,对其进行翻修手术。结果术后2周拆线,切口愈合良好,右髋关节弹响及疼痛均消失,患者主动屈伸活动未见异常。术后12个月复查骨盆正位,假体位置正常,未见明显松动,关节内未见高密度金属影。结论陶瓷—陶瓷在全髋关节置换中是相对理想的界面,但术后异响及陶瓷碎裂问题仍有待解决,出现异响后应及时密切观察。明确陶瓷假体碎裂后应尽早行髋关节翻修手术。

    作者:梁志远;郭洪敏;聂志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微型钢板治疗足母趾近节趾骨陈旧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足部足母趾近节趾骨陈旧骨折的技术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对28例足部足母趾近节趾骨闭合陈旧骨折,采用国产微型钢板螺钉系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男20例,女8例;年龄17~55岁,平均31.5岁。均为闭合骨折。结果本组28例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12~18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足母趾、趾间关节功能标准评定,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达92.8%。结论采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足母趾近节趾骨陈旧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制动时间短的优点,是比较理想的治疗足母趾近节趾骨陈旧骨折的方法。

    作者:王良;张文龙;曲家富;曹立海;杨金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VSD边角料治疗骨科术后脂肪液化

    目的:分析应用负压封闭引流( 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边角料治疗骨科术后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4年3月河南省获嘉县红十字医院骨科56例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纳入标准分为VSD手术组和常规换药对照组,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平均住院天数、后续费用等。结果 VSD手术组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平均住院天数、后续费用等指标较常规换药组均有明显减少( P<0.05)。结论应用VSD边角料治疗骨科术后脂肪液化,取材方便,不增加额外费用,患者痛苦小,医生工作量减轻,伤口愈合快,并发症少,效果良好。

    作者:徐顺利;吕翔;陈英;李洋;秦德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