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张文龙;曲家富;曹立海;杨金杰
目的:探讨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解剖部位及数量,以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为标准对X线片诊断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效能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肘关节脱位患者的X线及CT资料,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39岁。结果70例中67例CT检查显示有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为尺骨冠突42例,桡骨小头36例,肱骨小头28例。67例中有35例为多发骨折。X线片诊断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敏感性为62%,特异性为96%。结论肘关节脱位常合并有细微骨折及嵌插骨折,约50%的患者至少有2处骨折。X线片诊断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敏感性为62%,多排螺旋CT对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肖林;胡剑波;吴泽文;谭敬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解设计且不带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修复肢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对12例患者根据创面缺损的大小分解设计并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将分解的皮瓣进行缝合,游离后与受区血管神经进行吻合,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大小17 cm ×9.6 cm~22.8 cm ×13.2 cm。结果本组12例,随访3~18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全部成活,质地外观好。供区呈线型愈合。结论实施分解设计且不带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肢端创面,血供可靠,外形质地好,供区可直接缝合。
作者:寿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Arthrex线四股双线四骨道十字交叉法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1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复位,利用前交叉韧带胫骨定位器在骨床或骨块上准确确定钻孔位置,Arthrex编织缝线四股双线十字交叉法横穿前交叉韧带基底并经骨床或骨块上的钻孔及骨隧道引出关节外打结、固定。结果21例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年10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未出现关节反复肿胀及交锁等机械症状,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四股双线四骨道十字交叉法治疗胫骨髁间前棘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李贝;杨康胜;严志强;刘伟;詹铁军;陈海强;叶团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在肱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双柱固定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以更好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9月,分别采用双柱锁定和非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21~72岁,平均45岁。按AO/ASIF分型均为C型骨折。术后定期随访了解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4±2)个月,X线片证实骨折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85.71%,非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73.3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锁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2%,非锁定组为13.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6)。结论经尺骨鹰嘴入路双柱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可靠,钢板选择以解剖锁定钢板为好。
作者:师寅;郑欣;邱旭升;陈一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介绍加长穿刺针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应用经皮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3~78岁,平均45岁。均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1例,L4~533例,L5 S118例。分析术前及术后15个月时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的变化情况,术后15个月时采用MacNab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8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5~50 mL,平均15 mL;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1)。随访15个月时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3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2.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效果良好,加长穿刺针可以完成镜下神经根阻滞、注射局麻药物、注射造影剂、冲洗椎间盘碎片的操作,有助于手术的完成。
作者:李大刚;苏培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报道应用中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14年2月,对42例56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者,根据指固有动脉在远指间关节向背侧发出分支的解剖特点,采用带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为1.2 cm ×1.2 cm~2.2 cm ×2.6 cm。结果本组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耐磨,不臃肿、指端饱满,两点辨别觉6~12 mm,供区植皮成活良好,无肌腱黏连及瘢痕挛缩。结论中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解剖恒定、操作简单,同时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可恢复保护性感觉,是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作者:赵国红;谢振军;晋强;邓名山;孙华伟;邓小兵;廖忠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投掷是体育运动和军事训练重要的运动项目之一,常见的投掷项目包括推铅球、掷标枪、掷铁饼、投手榴弹等,以及棒球、垒球、冰球、网球等球类项目。肱骨投掷骨折通常是指在投掷过程中发生的肱骨骨折,常合并桡神经损伤[1]。典型的肱骨投掷骨折X线片表现为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本文从致伤机制与力学特点、骨折分型与治疗、常见并发症、研究前景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肱骨投掷骨折的发生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郑翔;章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随着现代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且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所发表的期刊论文,对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治疗方法加以概括,探讨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原理、治疗效果,以期为交感型颈椎病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作者:张兴胜;李放;任大;张阳;赵戊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钛缆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6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35例( A组)采用钢丝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术式,25例( B组)采用钛缆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术式。术后定期随访,采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ROM)评分、Bostman评分表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35例中28例获得随访,B组25例中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13.91±0.56)个月。两组间性别、年龄、骨折愈合率和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OM):A组(130.35±7.19)o,B组(133.69±7.11)o,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stman评分:A组平均得分(24.25± 3.21)分,优15例,良10例,差3例,优良率89.29%;B组平均得分(28.35±2.21)分,优20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5.6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缆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术后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孙海波;周君琳;张万龙;齐明;李华;冯国英;王心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由骨外固定专家夏和桃教授主编的、国内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的《实用骨外固定学》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新颖的编写方式,系统介绍骨外固定的新理论、新概念、应用技术和临床医生所关注的问题。第一篇:绪论,介绍骨科再生控制学概念,应用力学、应用解剖与钢针布局,外固定器应用技术以及并发症分类及防治等内容。临床的应用是本书的重中之重;第二篇:重点介绍骨外固定在创伤骨科的应用,如骨折复位固定的一般原则,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的应用原则;第三篇:介绍了无菌性骨不连、感染性骨不连、长骨的骨缺损和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疑难骨病的治疗原则与进展;第四篇:介绍了骨外固定畸形矫正的原理及CORA原则,以及上下肢畸形矫治,治疗髋关节病的新概念;第五篇:介绍了肢体短缩畸形概念,分类与矫治原则,以及临床应用技术和人们关注的问题。以骨科再生控制为思维主线的无创意识、个性化原则、同期治疗、治用并举和自然康复等治疗原则和理念,也是内容之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为了加快稿件审理流程,方便广大作者办理汇款手续,《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开通了网上支付宝付款方式,作者可通过网上转账至编辑部支付宝账户进行汇款。
作者: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Rigidfix横穿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4股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芜湖市中医院关节二科共诊治45例ACL损伤患者,取自体腘绳肌腱4股单束在关节镜下使用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胫骨端, Rigidfix横穿钉固定股骨端,重建ACL。观察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疗效。结果本组45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12~48个月,平均32个月。关节功能良好,Lysholm评分术前(42.30±4.20)分,术后12个月(92.54±2.10)分,术后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使用可吸收Rigidfix横穿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4股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疗效肯定,操作简单,能够提供早期的初始稳定性和后期的生物稳定性,适宜基层医院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钱利海;梁清宇;陈先进;钱辉;祝劲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采用单纯后路复位并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 cervical pedicle screw system,CPSS)内固定治疗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有关节突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单纯后路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25~65岁,平均(42.37±13.49)岁。C4~5骨折脱位者9例,C5~6骨折脱位者14例,C6~7骨折脱位者11例。双侧关节突绞锁者22例,单侧关节突绞锁者12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者9例,B级者13例,C级者6例,D级者3例,E级者3例。结果所有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复位固定,术后X线及CT检查示螺钉均位于椎弓根内位置良好。死亡1例,于术后3周死于呼吸衰竭。术后随访6~34个月,平均13.5个月。Frankel分级:A级患者为8例(死亡1例),但是患者的截瘫平面明显下降,感觉好转;11例患者由B级恢复至C级;其余的患者恢复至E级。椎间隙的高度由术前的正常椎间隙高度的(67.3 ± 13.7)%,提高到术后的(102.4± 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04,P<0.05);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14.7±6.4)o,改善为术后的(—3.4±0.8)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57,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无一例患者发生螺钉松动、断钉或断棒等术后并发症。手术后2周和3个月时复查颈椎MRI未见颈椎间盘出现后移、突出及压迫脊髓现象。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伴有难复性关节突绞锁及椎间盘破裂者,单纯颈椎后路复位CPSS内固定治疗,可早期实现损伤节段的三柱固定,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强度,同时可以进行减压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欧阳永生;黄善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手术治疗合并后壁骨折的复合髋臼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随访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59例患者,其中横断伴后壁骨折41例,后柱伴后壁骨折18例。58例患者采用Kocher-Langenbeck 入路,1例患者采用联合入路( K-L 入路联合髂腹股沟入路)。采用改良的 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价影像学结果。结果59例患者平均随访4.3年(2.0~8.8年)。终影像学结果:优23例(39%),良22例(37%),可10例(17%),差4例(7%),优良率76%。终临床效果:优21例(36%),良26例(44%),可9例(15%),差3例(5%),优良率80%。结论对合并后壁骨折的复合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以获得满意效果。根据本组患者的治疗经验,对这类骨折推选双钢板固定。
作者:孟纬;潘昊鹏;吕庆生;朱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3例,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结果微创Wiltse入路MIS-TLIF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3 d VAS评分及JOA评分均明显优于开放TLIF手术。随访3~6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椎弓根钉断裂、松动、拔出、植骨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Wiltse入路MIS-TLIF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通过对早期疗效的研究,该术式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上可获得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的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赵龙;宋有鑫;杨佳宁;祝乃强;崔成喜;张宇轩;尚瑞松;张宝琦;龚平;武云鹤;陈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并对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并结合对侧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46例,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21~64岁,平均(42.0±21.4)岁。按Denis骨折分型均为爆裂性损伤B型单椎体不稳定骨折。于术前、随访期间拍X线片观察内固定在取出前是否出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通过CT观察椎体内植骨愈合情况,测量并比较分析Cobb角大小及伤椎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压缩百分比。结果46例患者获得36~49个月随访,平均39.7个月。内固定在取出前无松动和断裂。术后1周内Cobb角及椎体前、中、后缘压缩百分比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终末随访与术后1周内、内固定取出前比较此4项指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T扫描显示椎体内植骨颗粒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同时,采用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置钉并结合对侧经椎弓根椎体内单侧植骨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椎体高度,使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有更加牢固的固定效果,防止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和矫正度丢失。
作者:史晓林;刘磊;张昊;田跃;勾凤钦;杨永明;李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双带襻钢板与锁骨钩钢板置入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8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18例应用双带襻钢板技术治疗,20例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患者术中及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evaluation form, ASES)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锁骨钩钢板组与带襻钢板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治疗费用少,但后者术后在肩关节活动时疼痛感、肩关节功能上明显好于前者,且后者无需取出内固定材料。在是否发生骨折、内固定物断裂、松动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带襻钢板组有1例发生骨折端再移位。锁骨钩钢板取出后,两组患者在疼痛、肩关节功能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双带襻钢板技术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近期疗效优于锁骨钩钢板,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品;吕建军;程文丹;刘兴国;江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骨髓炎骨不连是创伤骨科常见的并发症,经典治疗方案为一期清创、二期植皮、三期植骨,治疗周期长,常需要多次手术,有的甚至需要反复十几次手术,迁延不愈,病程迁延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里负担。因此,如何能改进技术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的痛苦一直是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本组三个不同治疗中心自2009年6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患者36例,采用一期清创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骨髓炎骨不连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铁;东家茂;李小鑫;贺永雄;张连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经外踝截骨腓骨支撑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大骨节病性距骨坏死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18例大骨节病性距骨坏死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51~62岁,平均55岁。病程10~15年,平均13年。主要临床症状为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表现: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关节强直。采用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腓骨支撑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术后出现脂肪液化1例,切口边缘发黑坏死1例,经对症治疗后愈合。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2.8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踝关节均于术后12~16周达骨性融合,平均14.4周。患者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无畸形愈合及骨性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腓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腓骨支撑行踝关节融合,具有显露充分、利于操作、固定强度高、费用低、融合率高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代加楠;刘娜;杨志奎;李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足部足母趾近节趾骨陈旧骨折的技术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对28例足部足母趾近节趾骨闭合陈旧骨折,采用国产微型钢板螺钉系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男20例,女8例;年龄17~55岁,平均31.5岁。均为闭合骨折。结果本组28例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12~18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足母趾、趾间关节功能标准评定,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达92.8%。结论采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足母趾近节趾骨陈旧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制动时间短的优点,是比较理想的治疗足母趾近节趾骨陈旧骨折的方法。
作者:王良;张文龙;曲家富;曹立海;杨金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