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切口入路治疗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

刘潮坚;蔡拉加;肖裕春

关键词:直切口入路, 肩胛骨骨折, 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直切口入路在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6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潮州市中心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按照抽签方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直切口入路,对照组则采用Judet切口入路行内固定术。记录每个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并进行Hardegger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比较发现,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Hardegger功能评定结果比较发现,试验组的整体优良率(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直切口入路方式术程简便、创伤小、副损伤少,且术后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Judet入路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实用骨科杂志关于开通网上支付宝付款的通知

    为了加快稿件审理流程,方便广大作者办理汇款手续,《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开通了网上支付宝付款方式,作者可通过网上转账至编辑部支付宝账户进行汇款。

    作者: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分解设计不带筋膜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肢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分解设计且不带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修复肢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对12例患者根据创面缺损的大小分解设计并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将分解的皮瓣进行缝合,游离后与受区血管神经进行吻合,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大小17 cm ×9.6 cm~22.8 cm ×13.2 cm。结果本组12例,随访3~18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全部成活,质地外观好。供区呈线型愈合。结论实施分解设计且不带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肢端创面,血供可靠,外形质地好,供区可直接缝合。

    作者:寿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甲板原位覆盖治疗甲床损伤疗效分析

    目的:评估甲板原位覆盖治疗甲床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113指外伤性甲床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下列3种方法的处理:5—0无损伤线常规修补甲床,给予油纱覆盖创面,隔日换药至创面拆线。5—0无损伤线常规修补甲床,将脱落的甲板进行修剪并开窗后回植于碎裂的甲床上,2周拆除固定线后待新生甲板逐渐将回植甲板推顶至自行脱落掉。5—0无损伤线常规修补甲床,将脱落的甲板进行修剪并开窗后回植于碎裂的甲床上,2周后拆除回植的甲板并拆除缝合甲床的无损伤线。结果除9例11指失访外,其余77例102指平均随访13个月。第一种方法的优良率达72%,第二种方法的优良率达80%,第三种方法的优良率达95.2%。结论甲床裂伤修补后甲板回植术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减轻患者术后换药时的痛苦,降低患者换药时的恐惧感,同时甲板回植为甲床裂伤修复后甲床重塑提供了良好的模板。

    作者:王金锋;杜宏伟;丛强;夏传龙;连杰;林永亮;张世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远端为蒂的前臂背侧皮下筋膜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

    目的:总结远端为蒂的前臂背侧皮下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远端为蒂的前臂背侧皮下筋膜瓣移植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10例(男8例,女2例)。患者年龄20~49岁(平均29.8岁)。损伤后至手术时间3 h至28 d,平均18 d。皮下筋膜瓣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结果1例受区发生小的皮缘裂开,术后2周自然愈合,2例发生小块植皮坏死再次行中厚植皮修复愈合。皮下筋膜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5~3.0年(平均2.5年)。受区外形较好。结论这种技术很适宜手背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的修复,操作安全可靠,减轻了对供区的损伤。

    作者:张功林;甄平;陈克明;安勇;李凤强;王平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欢迎订阅2015年《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山西省优秀期刊,是广大骨科医生的良师益友。1994年创刊,月刊,由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本刊设有专家论坛、论著、实验研究、综述、临床经验、短篇、个案、骨科史萃、骨科标准、基层园地、护理等栏目,审稿周期短,信息量大,并对基金项目、专家荐稿、新技术文章等开通审稿绿色通道。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治疗新进展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保残重建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治疗ACL断裂常用的外科手术。可以尽可能的恢复它的解剖结构,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并可能防止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提前发生。本文对前交叉韧带残端的分型、保残重建的优越性、方法及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中不明确的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者:尤志敏;李彦林;黄赞;李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Rigidfix与Intrafix螺钉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Rigidfix横穿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4股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芜湖市中医院关节二科共诊治45例ACL损伤患者,取自体腘绳肌腱4股单束在关节镜下使用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胫骨端, Rigidfix横穿钉固定股骨端,重建ACL。观察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疗效。结果本组45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12~48个月,平均32个月。关节功能良好,Lysholm评分术前(42.30±4.20)分,术后12个月(92.54±2.10)分,术后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使用可吸收Rigidfix横穿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4股单束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疗效肯定,操作简单,能够提供早期的初始稳定性和后期的生物稳定性,适宜基层医院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钱利海;梁清宇;陈先进;钱辉;祝劲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单纯后路手术治疗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单纯后路复位并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 cervical pedicle screw system,CPSS)内固定治疗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有关节突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单纯后路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25~65岁,平均(42.37±13.49)岁。C4~5骨折脱位者9例,C5~6骨折脱位者14例,C6~7骨折脱位者11例。双侧关节突绞锁者22例,单侧关节突绞锁者12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者9例,B级者13例,C级者6例,D级者3例,E级者3例。结果所有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复位固定,术后X线及CT检查示螺钉均位于椎弓根内位置良好。死亡1例,于术后3周死于呼吸衰竭。术后随访6~34个月,平均13.5个月。Frankel分级:A级患者为8例(死亡1例),但是患者的截瘫平面明显下降,感觉好转;11例患者由B级恢复至C级;其余的患者恢复至E级。椎间隙的高度由术前的正常椎间隙高度的(67.3 ± 13.7)%,提高到术后的(102.4± 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04,P<0.05);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14.7±6.4)o,改善为术后的(—3.4±0.8)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57,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无一例患者发生螺钉松动、断钉或断棒等术后并发症。手术后2周和3个月时复查颈椎MRI未见颈椎间盘出现后移、突出及压迫脊髓现象。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伴有难复性关节突绞锁及椎间盘破裂者,单纯颈椎后路复位CPSS内固定治疗,可早期实现损伤节段的三柱固定,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强度,同时可以进行减压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欧阳永生;黄善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加长穿刺针在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加长穿刺针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应用经皮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3~78岁,平均45岁。均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1例,L4~533例,L5 S118例。分析术前及术后15个月时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的变化情况,术后15个月时采用MacNab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80 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5~50 mL,平均15 mL;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1)。随访15个月时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3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2.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效果良好,加长穿刺针可以完成镜下神经根阻滞、注射局麻药物、注射造影剂、冲洗椎间盘碎片的操作,有助于手术的完成。

    作者:李大刚;苏培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声检查在膝骨关节炎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膝骨关节炎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将82例临床已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诊断,观察采用超声检查的诊出率。结果82例病变膝关节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诊断准确例数80例,检出率为97.6%。结论超声检查在膝骨关节炎诊断过程中具有无创、方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可显示关节软骨及周围软组织等情况,可作为膝骨关节炎的一种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作者:李志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椎间孔镜下精准定位射频消融治疗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精准定位射频消融治疗脊神经后内侧支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我院行椎间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脊神经后内侧支源性下腰痛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28~60岁,病程8~24个月,平均15.7个月。手术效果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MacNab评定。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75 min,平均55mim;术中出血量5~10 mL,平均8.5 mL;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中术后无脑脊液漏、无下肢感觉、反射和肌力异常。术前与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6±1.1)分、(2.5 ± 0.5)分、(2.6±0.7)分、(3.0±0.2)分、(2.7 ± 0.6)分,均P<0.0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MacNab评分手术优良率>90%。结论通过椎间孔镜下精准定位射频消融术治疗脊神经后内侧支源性下腰痛效果肯定,定位精确,并发症少。

    作者:刘元彬;张智;郑佳状;陈宇;汪凡栋;廖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直切口入路治疗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

    目的:探讨直切口入路在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6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潮州市中心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按照抽签方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直切口入路,对照组则采用Judet切口入路行内固定术。记录每个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并进行Hardegger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比较发现,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Hardegger功能评定结果比较发现,试验组的整体优良率(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直切口入路方式术程简便、创伤小、副损伤少,且术后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Judet入路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刘潮坚;蔡拉加;肖裕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一期清创自体骨植骨加VSD治疗骨髓炎合并骨不连的多中心研究

    骨髓炎骨不连是创伤骨科常见的并发症,经典治疗方案为一期清创、二期植皮、三期植骨,治疗周期长,常需要多次手术,有的甚至需要反复十几次手术,迁延不愈,病程迁延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里负担。因此,如何能改进技术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的痛苦一直是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本组三个不同治疗中心自2009年6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患者36例,采用一期清创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骨髓炎骨不连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铁;东家茂;李小鑫;贺永雄;张连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Gamma钉与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继发股骨干骨折的系统评价

    目的: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不同设计的Gamma钉进行亚组分析,比较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继发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方法纳入比较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术中及术后股骨干骨折的患者人数,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对评价指标计算相对危险度( 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CI),将纳入文献分为2000年之前研究组和2000年之后研究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其中13个研究提供了发生术中股骨干骨折的患者资料,Meta分析结果提示Gamma钉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明显增加了术中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RR=2.72,95%CI,1.17~6.31,P=0.02)。2000年之前亚组包括8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Gamma钉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发生股骨干骨折的危险是动力髋内固定的3倍( RR=3.00,95%CI,1.02~8.85,P=0.05)。2000年之后亚组包括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动力髋内固定相比,Gamma钉固定没有增加发生术中股骨干骨折的风险,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2.33,95%CI,0.61~8.92,P=0.22)。13个研究提供了发生术后股骨干骨折的患者资料,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动力髋内固定相比,Gamma钉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明显增加了术后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 RR=3.62,95%CI,1.31~10.02,P=0.01)。2000年之前亚组的8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Gamma钉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干骨折的危险是动力髋内固定的4倍,两者有统计学差异(RR=4.03,95%CI,1.20~13.54,P=0.02)。2000年之后亚组包括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 Gamma钉固定与动力髋固定相比,两者术后股骨干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2.80,95%CI,0.43~18.23,P=0.28)。结论随着Gamma钉设计改进及Gamma钉置入技术经验的丰富,Gamma钉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继发股骨干骨折的风险逐渐降低,因此,对先前的随机对照试验及Meta分析的结论需要保持谨慎。

    作者:翟生;韩小平;吕清;凯塞尔江;曹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实用骨外固定学》出版

    由骨外固定专家夏和桃教授主编的、国内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的《实用骨外固定学》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新颖的编写方式,系统介绍骨外固定的新理论、新概念、应用技术和临床医生所关注的问题。第一篇:绪论,介绍骨科再生控制学概念,应用力学、应用解剖与钢针布局,外固定器应用技术以及并发症分类及防治等内容。临床的应用是本书的重中之重;第二篇:重点介绍骨外固定在创伤骨科的应用,如骨折复位固定的一般原则,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的应用原则;第三篇:介绍了无菌性骨不连、感染性骨不连、长骨的骨缺损和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疑难骨病的治疗原则与进展;第四篇:介绍了骨外固定畸形矫正的原理及CORA原则,以及上下肢畸形矫治,治疗髋关节病的新概念;第五篇:介绍了肢体短缩畸形概念,分类与矫治原则,以及临床应用技术和人们关注的问题。以骨科再生控制为思维主线的无创意识、个性化原则、同期治疗、治用并举和自然康复等治疗原则和理念,也是内容之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固定材料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在肱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双柱固定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以更好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9月,分别采用双柱锁定和非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21~72岁,平均45岁。按AO/ASIF分型均为C型骨折。术后定期随访了解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4±2)个月,X线片证实骨折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85.71%,非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73.3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锁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2%,非锁定组为13.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6)。结论经尺骨鹰嘴入路双柱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可靠,钢板选择以解剖锁定钢板为好。

    作者:师寅;郑欣;邱旭升;陈一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rhBMP-2明胶纳米微球制备及体外缓释效果研究

    目的: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明胶纳米微球并检测其体外缓释效果。方法“二次凝聚法”制备明胶纳米微球,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粒径分析仪检测纳米微球的表面形态、内部结构、粒径,计算其溶胀率;将rhBMP-2与明胶纳米微球复合,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并对其体外缓释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明胶纳米微球的表面形态良好,分散均一,内部结构多孔隙、通道,平均粒径(171.49±50.12)nm,溶胀率为1.83;rhBMP-2明胶纳米微球的包封率为(98.13±0.131)%,载药量为(58.89±0.079)ng/mg;rhBMP-2明胶纳米微球释药时间在1个月以上,呈“双相缓释”,第1天为“突释相”,释药量约为7%,以后平缓释放呈“缓释相”,40%左右的药物于28 d内释放,约60%的药物在1个月以后释放。结论成功制备rhBMP-2明胶纳米微球,不但包封率高,而且体外缓释效果好。

    作者:孟祥飞;郭征;李小康;李勇;裴轶丰;王财儒;杨巍;樊向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治疗跖骨头关节内骨折

    目的:探讨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在跖骨头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治疗跖骨头关节内骨折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49岁,平均32岁。4~6周后拔除克氏针和去除外固定支架,进行系统功能训练。结果 2例因皮肤坏死经植皮、皮瓣修复后愈合,其余1期愈合。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骨折于术后6~8周临床愈合,患者均没有明显的关节疼痛、行走疼痛。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价:优7例,良1例,优良率达100%。结论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是治疗跖骨头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利于足部功能恢复。

    作者:冒海军;许光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多排螺旋CT表现

    目的:探讨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解剖部位及数量,以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为标准对X线片诊断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效能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肘关节脱位患者的X线及CT资料,其中男36例,女34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39岁。结果70例中67例CT检查显示有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为尺骨冠突42例,桡骨小头36例,肱骨小头28例。67例中有35例为多发骨折。X线片诊断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敏感性为62%,特异性为96%。结论肘关节脱位常合并有细微骨折及嵌插骨折,约50%的患者至少有2处骨折。X线片诊断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敏感性为62%,多排螺旋CT对肘关节脱位并发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肖林;胡剑波;吴泽文;谭敬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钛缆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钛缆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6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35例( A组)采用钢丝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术式,25例( B组)采用钛缆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术式。术后定期随访,采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ROM)评分、Bostman评分表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35例中28例获得随访,B组25例中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13.91±0.56)个月。两组间性别、年龄、骨折愈合率和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OM):A组(130.35±7.19)o,B组(133.69±7.11)o,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stman评分:A组平均得分(24.25± 3.21)分,优15例,良10例,差3例,优良率89.29%;B组平均得分(28.35±2.21)分,优20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5.6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缆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术后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孙海波;周君琳;张万龙;齐明;李华;冯国英;王心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