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陆婉秋
为了检查早产儿呼吸暂停和周期性呼吸时对输血的反应,作者研究了31例次需要输血的早产婴,他们的平均出生体重为1441 g(900~2180 g)、平均年龄为34天(12~75天),平均胎龄为31周(26~35周)、以前平均输血次数为2次(0~10次).
作者:姚立芳 刊期: 1991年第01期
自1988年1月至1990年6月期间用人工呼吸器抢救呼吸衰竭21例,由于加强呼吸管理、严密监护、充分湿化及气管冲洗,病死率下降为19.1%.21例结合血气诊断呼衰Ⅰ型9例,Ⅱ型12例.根据不同病情采用合适的氧疗.11例用人工呼吸器湿化并供浓度氧鼻塞CPAP,平均54.3小时(18~122小时),全部存活;9例IPPV+PEEP及1例CPAP共10例,平均69.6小时,长1例为1 38小时,6例存活.本文提示平均气道压(MAP)作为氧合的指标,在机械通气时以维持在10~14cmH2O为妥.
作者:虞人杰;易维芬;姚立芳;翟燕;郭璟;曹绪梅;李平 刊期: 1991年第01期
新生儿足跟毛细血管动脉化血血气分析法是简单、可靠、安全的血气检测法.本文测定了116例正常新生儿的足跟动脉化血血气结果,得出新生儿1天后血气分析的样本正常值范围,并依此推算出总体的正常值范围为:pH:7.251~7.429,PCO 2 2.806~7.235kPa(21.1~54.4mmHg),PO 2 5.320~7.940kPa(40.0~59.7mmHg),BEECF-7.5~5.5mmol/L,BE-7.5~4.5mmol/L,BB 38.3~52.4,mol/L,HCO 317~29mmol/L,TCO 215~31mmol/L,O 2ST0.79~0.96,O 2CT 0.18~0.27vol.据此建议用足跟动脉化血PO 2<5.32kPa(40mmHg),PCO 2>7.31 5kPa(55mmHg)作为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作者:冯星;何馥贞;何军;梅秀兰;顾坚 刊期: 1991年第01期
病历摘要患儿,男,日龄7小时,因生后青紫窒息于1983年11月5日入院.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孕40周,胎吸助产,羊水早破2小时,色清,乡卫生院接生,出生体重4000g,Apgar评分1分钟5分,5分钟9分,经复苏有哭声后转来我院.
作者:周晓玉 刊期: 1991年第01期
本文报告69例新生儿窒息有关因素与缺氧缺血性病(HIE)关系分析的临床资料.其结果表明Apgar评分、窒息复苏情况、窒息时间、出生体重、病例来源、羊水污染等因素对HIE均有显著影响(P<0.05~0.01).提示对新生儿窒息应及时进行合理复苏,尽量缩短窒息时间,防止或减少羊水污染,对早产及低体重儿更应积极抢救,改善农村围产期保健条件和技术,杜绝在家分娩,从而预防或减轻窒息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作者:昌晓军;叶尚文;李淑梅 刊期: 1991年第01期
新生儿肺出血是指两叶以上融合出血,不包括散在、局灶性出血者.是新生儿死亡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临床上缺乏早期诊断的方法,治疗也不满意,被认为是新生儿疾病中第一难题.
作者:韩玉昆;白希莲 刊期: 1991年第01期
对30名新生儿期使用呼吸器治疗的婴儿做了随访.随访时年龄平均为3.3岁,其中2例出院后不久死亡,存活28例中75%有反复呼吸道感染.22名婴儿摄胸片检查,其中3例有符合Ⅳ级BPD的X线改变.26名婴儿做了眼底检查,未发现有晶体后纤维增生.28名随访患儿中6名有神经后遗症,连同2名死亡患儿,预后不良者共8名,占26.6%.此8例患儿住院期间均曾发生过可能造成神经损伤的病情变化,与使用呼吸器时间,高吸气压和氧浓度无关.
作者:韩玉昆;毛志芹 刊期: 1991年第01期
患儿男,25天,因发热、咳嗽、憋气8天入院.曾在院外按肺炎治疗5天未见效.系母乳喂养,其母近10天来患化脓性乳腺炎尚未愈,脓流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凝固酶阳性.
作者:丁瑞梅 刊期: 1991年第01期
本文报道经临床表现与血气分析确诊的新生儿呼吸衰竭(呼衰)60例,其中Ⅰ型呼衰27例(45%),Ⅱ型呼衰33例(55%).引起呼衰的原发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占90%,其中新生儿重度窒息占首位.60例中死亡26例,病死率43.3%.死亡病例中血气分析pH值均小于7.25,以混合性酸中毒为多,占50%.介绍了氧疗效果.头罩供氧主要用于Ⅰ型呼衰,对轻症Ⅱ型呼衰也有一定作用;机械通气的应用指征.指出应加强产儿科合作,建立健全的围产保健网,强加高危的管理,是治疗呼衰成功的前提;改善通气,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是治疗呼衰的重要步骤;在综合医院内普及和提高产、儿科医护人员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和呼吸管理的技术水平,是抢救重症呼衰、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童笑梅;罗凤珍 刊期: 1991年第01期
肺出血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报告60例,其中早产28例,足月32例.早期临床诊断仅12例,生后1 2小时诊断45例,生后3天诊断15例.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窒息(61.6%),可于生后12小时内死亡.主要临床表现有体温不升(58.3%)、呼吸窘迫(43.2%)、呼吸暂停(46.7%).同期尸检110例有60例肺出血(54%),其中广泛大量的出血49例,二个以上肺叶出血11例.
作者:岑锡棠;蔡卫明 刊期: 1991年第01期
应用现代硫巴比妥酸(TBA)微量荧光比色法测定44例围产期窒息儿生后第1、3、7天血清过氧化脂质(LPO)水平,并与20例正常儿进行对照.结果发现窒息儿血清LPO的三次测定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1例头颅CT扫描示头颅内出血或/脑水肿患儿的血清升高更为显著.此结果提示窒息和复苏过程能增加患儿氧自由基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此变化可能与窒息后脑损伤的发生有关.
作者:李堂;刘皖君 刊期: 1991年第01期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在RDS患儿需要机械通气者中约10~20%发生.在重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长期处于低氧血症,使神经元损伤的可能性增加.
作者:鲁珊 刊期: 1991年第01期
在554例围生儿尸检中,胎粪吸入综合征(MAS)40例,占呼吸系统疾病之23.4%.其中足月产及过期产儿占多数(共37例占92.5%);死胎死产共17例(42.5%).孕母有异常情况者占75%,异常分娩占37.5%,其中羊水被胎粪重度污染占45%.尸检所见肺脏大多呈红褐色或呈暗红色与粉红交错的花斑状,气管及支气管内或肺切面可见黄绿色粘稠之胎粪性羊水.镜下全部病例肺片均可在各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内见到较多的胎粪小体及角化上皮细胞.围生儿MAS的死亡率仍然较高,任何围产因素引起的胎儿宫内窘迫均可引起胎粪早排而导致产前胎粪吸入至下呼吸道而造成MAS,并不一定要在产后的有效呼吸后才会发生.
作者:陈修添;官希吉 刊期: 1991年第01期
方向性规划一、新生儿休克是近年来才被儿科临床工作者提到日程上来,对新生儿休克的认识还远不能满足家长的希望,对新生儿休克的临床研究则刚刚在起步,其研究要在年长儿和成人等的有关研究基础上,密切结合不同日龄、不同成熟程度等解剖生理特点,根据导致休克不同病因进行针对性强的及时早期发现和得力治疗.
作者:秦振庭 刊期: 1991年第01期
新生儿硝酸盐阴性杆菌脑膜炎国内报告较少,我科收治一例,报告如下.患儿男,26天,因发热1天,抽搐3次入院.
作者:陆诗长 刊期: 1991年第01期
新生儿持续肺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 PPHN)的发生率在活产婴儿中占1/1400(1),70年代初期几乎100%死亡(2).其特征为肺动脉压力不适当升高可大于或等于周身血压,导致血液经过动脉导管及/或卵圆孔水平的右向左分流.
作者:孙眉月 刊期: 1991年第01期
产科及新生儿记录中广泛应用胎儿窘迫及围产窒息这类名词.这些名词经常无明确定义,随意应用,且几乎普遍曲解.因此促使不幸的胎儿预后与诉讼纠纷的原因更加混乱.
作者:段陵兰 刊期: 1991年第01期
患儿,女,8天.因鼻塞、咳嗽3天于1989年1月2日入院.第1胎,足月顺产,无窒息及产伤史.3天前受凉后出现鼻塞、咳嗽、烦躁、哭闹时唇发绀,但无发热.曾服小儿安,病情无改善.
作者:李荣;陆婉秋 刊期: 1991年第01期
我院产房婴儿室在一段时间内新生儿及医护人员出现了皮肤化脓性感染,这种皮肤化脓性感染间断地反复出现,因此对产房、婴儿室、产妇,以及在产房和婴儿室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细菌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惠平;戴淑凤 刊期: 1991年第01期
沙眼是一种衣原体感染造成的眼病,早文献见于埃及巴比伦和古罗马时期,至今仍是一些第三世界地区主要致盲原因之一.
作者:李松 刊期: 199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