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慧;周美芳;吴桂香;袁雪梅
目的 探究产前教育对产妇心理状况及妊娠结局,为保持产妇健康的心理状况,优化妊娠结局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产妇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50)和对照组(n=150).对观察组产妇进行产前教育,对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口头健康宣教.结果 观察组顺产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经阴道生产、早产、过期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经产前教育后焦虑与抑郁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娩前与分娩一个月后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产后忧郁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前教育对产妇的妊娠结局及心理状态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明显改善初产妇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与此同时亦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缓解初产妇焦虑与抑郁的程度缓解初产妇焦虑与抑郁,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倪瑶;尹学琼;杨雪梅;张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8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出现精神障碍将所有患者分为病例组(精神障碍组)和对照组(非精神障碍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87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75例精神障碍(发病率40.1%);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患者在教育程度、受伤至急救时间、GCS评分≤8分、颅内血肿、额叶损伤、损伤范围、低氧血症、伤后昏迷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终筛选出GCS评分≤8分、颅内血肿、额叶损伤、损伤范围、低氧血症是颅脑损伤后发生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结论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率较高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中应当重视此类高危因素,以制定相关干预措施降低精神障碍发生率.
作者:霍龙伟;陈晨;郑虎林;白磊;崔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特征及综合性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给予综合组患者综合性心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患者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综合组患者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精神病性以及SDS评分等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患者干预后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P<0.05.结论 综合性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使用价值.
作者:严小英;王素萍;王洁琳;杨静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实施循证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意识障碍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1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意识障碍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模式.结果 经由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MPOC-56维度得分、GCS评分与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循证护理能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对于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意识障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会仙;吴小花;鱼红;沙乐;曹维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患者的抑郁状态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5例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于预前后在均采用抑郁量表(SDS)进行抑郁情绪评估,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 神经内科患者中抑郁症状的阳性率为43.20%,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密切关系(P<0.01).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 神经内科脑出血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极高,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抑郁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孙文利;王华;胡作华;姜粉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可行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与我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90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信息并从患者的病例中寻找患者的疾病信息,对以上收集的各种因素做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出的显著因素做多因素分析,得出老年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大于65岁、女性、病程大于1年、病变部位在小脑、脑干、额叶三处、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过高为老年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的显著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NDS是老年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年龄过高,病变部位为小脑、脑干、额叶三处,NDS高于正常水平是老年患者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这部分患者临床医护人员应当给予特殊注意并采取额外的护理措施,以降低其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
作者:何燕;胡钦蓉;范玲红;王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近年来已有大量影像学研究探索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发病机制,但这些研究结果一致性差,原因就在于PTSD是一种异质性极高的疾病,其症状维度可分为创伤经历再体验维度、回避和麻木症状维度以及觉醒度增高症状维度,每种症状维度其影像学发病机制均有差异.因此已有学者主张针对PTSD的机制研究应从独立的症状维度角度进行.而觉醒度增高症状在创伤急性期即存在,且对患者日后的发病有明确的预测作用,而患者在PTSD发病后此症状维度几乎在所有患者中均有明确表现.因此本文将从觉醒度增高角度探讨PTSD的发病机制.
作者:胡昊;王振;苏珊珊;王渊;赵青;肖泽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耳鼻咽喉部手术术后的应用.方法 将1868例行耳鼻咽喉部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后进行护理措施其疼痛程度及精神状态.结果 观察组的总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72h的疼痛程度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h及72h疼痛药物使用情况均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耳鼻咽喉部手术后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
作者:赵瑞倩;曹现宝;钟玲;于维秀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急诊科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应激改善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6月我院急诊内科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及健康宣教;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性、躯体性焦虑情况、对疗效的影响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躯体性及精神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精神性、躯体性焦虑明显少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2.5%,明显高于观察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心理护理干预的满意率高达97.5%,明显高于观察组77.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u=2.3475,P=0.0187).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结合常规治疗,可在一定的程度上使急诊科患者的焦虑状况得到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袁威;张玲燕;李冬军;张田;田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术前心理护理对手术室患者心理状态及手术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164例择期手术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术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心理情况和手术耐受性.结果 通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耐受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术前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手术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手术耐受性,促进临床治疗的开展.
作者:刘燕妮;杨亚婷;李梅;赵妮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黛力新对冠心病患者经介入治疗围术期焦虑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8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冠心病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黛力新.采用心电图、HAMA量表和SF-36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0 d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30 d后,研究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黛力新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焦虑症状,提高心电图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樊维娜;王建新;孙经武;许岭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重症患儿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消极心理问题.方法 选取医院近两年来的200例重症患儿,针对其在住院期间产生的恐惧、悲观等消极心理,反抗、哭闹等行为进行相应的护理;结果 所有的小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经过医生护士们的悉心照料,部分消极心理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结论 针对重症患儿的恐惧、悲观等消极心理,反抗、哭闹等行为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促进患儿的身心康复.
作者:董敏;李丹;靳西玲;李乃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消化系统癌症患者抑郁症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40例消化系统癌症患者,采用SDS量表和HAMD量表评定患者的抑郁情况并进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抑郁症总体发病率为45.83%,抑郁程度主要为轻度和中度.文化程度较低、临床分期趋于晚期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结论 消化系统癌症患者并发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抑郁程度与文化程度、TNM分期关系紧密,临床工作中应当加以足够重视.
作者:何小勤;李颖;史丽萍;王宗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对产褥期妇女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2例产褥期产妇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传统产科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与抑郁症发生率.结果 分娩后3天研究组的EPDS分值与抑郁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整体护理能有效降低产妇的EPDS分值,抑制产后抑郁的发生,对治疗产后抑郁、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毕珺;陈芳;冯琼;刘玲;王小芳;陈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并为这类特殊患者的临床护理积累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88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行为干预.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1d及干预后第4w末均接受SAS和SDS评分,且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SAS和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开展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不仅有助于减轻其消极情感状况,还能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效果.
作者:储润;芦慧;高倩倩;张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精神科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无创测定活体生化代谢改变的技术,有助于即时了解ECT前后相关脑区的代谢变化.本文将就MRS检测ECT有关生化代谢改变的研究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探讨ECT的作用机制.
作者:夏梦青;曾波涛;唐莺莹;王继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 张某,女,30岁,已婚,育有2女,健康.2011年2月中旬,因工作压力大亚急性起病,表现整夜不睡,凭空听到一些人议论她.不愿出门,感到有很多人跟踪她,认为自家车里被安装了摄像头,恐惧不安.对丈夫无端猜疑,认为丈夫在外面有女人,为此经常与丈夫吵闹.家人难以管理来我院门诊治疗.既往史、个人史无殊,家族史阴性.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血压110/70mmHg(1mmHg),心肺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作者:孙岩;李兆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围产期综合护理合并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4年12月我院接诊的8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合并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焦虑状态评分、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医师满意率、宫内窘迫患儿、巨大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焦虑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准备时间及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医师满意率为97.50%,对照组的医师满意率为80.00%,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57.5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围产期综合护理合并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婷;张鲜芳;何荣;曹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系统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对其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血液科于2010年8月~2014年3月收治的82例慢性粒白血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个月末接受QLQ-C30、PSQI、SAS及SDS量表测评,记录数据并做好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社会、认知、躯体、角色及情绪功能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PSQI、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并可改善睡眠状况及不良情绪.
作者:丁凌芳;徐琳洁;蒋芳;赵薇;何菊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对双相谱系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郭鹏燕;刘炳伦;刘铁榜;郝伟;杨德森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