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水平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杨婉;张平安;韩瑞玲

关键词:脓毒症, 休克,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动态变化与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ICU收治的98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患者入院时是否发生休克分为休克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28d内的HMGB1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变化情况;根据治疗前HMGB1水平将休克组分为A组(HMGB1≤35pg/mL)30例、B组(HMGB1>35pg/mL)18例,自入院当日起对两组患者观察3月,对比治疗后7d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住院期间ICU机械通气使用率及3月内存活率等指标.结果 入院时,休克组、对照组患者的HMGB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7、14、21、28天休克组的HMGB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A组的APACHEⅡ评分、乳酸清除率平均值、ScvO2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3月内存活率也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7d乳酸浓度、住院期间ICU机械通气使用率则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GB1水平变化与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具有较强相关性,HMGB1水平越高,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越差,HMGB1可作为脓毒症病情变化的重要监测指标,值得临床检验重视.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A199、CA242、DKK1联合检测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CA242(CA242)、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112例胰腺癌和58例胰腺良性疾病组及62例体检健康者血清CA199、CA242和DKK1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与Mann-Whitney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ROC)以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CA242和DKK1水平明显高于胰腺良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76.30、61.2、47.60,P<0.05);CA199、CA242和DKK1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6.7%、69.6%、85.7%,特异度分别为95.0%、96.7%、92.5%,准确度分别为86.2%、83.6%、89.2%,3项指标运用回归方程P=1/[1+e-(-4.163+0.21X1+0.156X2+0.342X3)]综合分析诊断胰腺癌,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4%、90.8%、92.2%;CA199、CA242、DKK1及pre-1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6、0.862、0.886、0.949.结论 检测血清CA199、CA242和DKK1水平对胰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3种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胰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

    作者:陈守庆;薄维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分子遗传学异常研究进展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 ,兼具有骨髓病态造血和骨髓增殖双重特征 ,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 H O )将其归类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 PN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其主要特点是单核细胞增多伴病态造血.符合诊断的患者中具有相似临床表型 ,可以是多个分子事件造成的 ,不同的分子事件可能影响一个共同的分子途径 ,也有可能是不同的致病途径导致相似的临床表型.本文就CM M L的分子遗传学异常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贺望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喀喇昆仑山男性移居人群血红蛋白和血氧饱和度参考值的研究

    目的 建立移居喀喇昆仑山海拔3700~4500m高原地区健康男性青年人群血红蛋白(Hb)及血氧饱和度(SaO2)参考区间,为移居高原人群卫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614例移居该地区健康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检测其Hb及SaO2值,并计算参考值范围.结果 移居人群Hb参考区间为123.4~207.6g/L,SaO2的单侧参考区间为≥85%.移居时间3个月以内人群Hb显著低于守防时间6个月以内、12个月以内、5年以内及5年以上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居时间在3~<6个月人群SaO2值显著低于其余时间段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喀喇昆仑山移居人群Hb有其自身特点,根据健康保障工作实际,将其Hb参考区间确定为120.0~200.0g/L.应该对Hb>200g/L或SaO2<85%的人员实行重点监测,建议对移居时间>5年人员进行轮换.

    作者:李年华;毛忠;高亮;李彬;阳盛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不同类型高脂血症人群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趋势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类型高脂血症人群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体检健康人员1063例(对照组)及不同临床类型的高脂血症患者2571例,后者又分为高胆固醇血症组258例(高TC组)、高三酰甘油血症组859例(高TG组)、混合型高脂血症组282例(混合组)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1172例(低HDL-c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ALT和球蛋白(GLB)等肝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TG组、混合组、低HDL-c组TP和AL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高脂血症患者ALT、AST、AST/ALT、GLB水平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和低HDL-c组TP和ALB水平明显低于高TG组及高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HDL-c组AL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AST/AL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C组GLB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脂升高可诱发肝功能损伤,对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肝功能指标检测有助于脂肪肝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宋云端;石毅;刘一力;吕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血清IgG4和IgE在儿童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对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患儿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4和IgE检测,为儿童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118例过敏性哮喘、167例过敏性鼻炎儿童患者及15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进行血清IgG4和IgE水平的检测.结果 过敏性哮喘组和过敏性鼻炎组患儿的血清IgG4和Ig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性哮喘组和过敏性鼻炎组组内比较,血清IgG4的阳性率均比IgE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G4和IgE联合检测在过敏性哮喘组和过敏性鼻炎组中的阳性率均比单独指标检测的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性哮喘组的血清IgG4阳性率低于过敏性鼻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性哮喘组的血清IgE阳性率低于过敏性鼻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gG4和IgE检测对儿童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诊治和病情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星星;陈展泽;许扬扬;区文华;麦智广;李炜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NGAL在诊断肝硬化患者急性肾功能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均可能发展至的晚期阶段 ,其失代偿期时常出现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和/或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急性肾损伤(AKI)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患者血流动力学紊乱、肾毒性损伤和炎性反应 ,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 ,并终导致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肝硬化患者发生AKI后 ,多预后不良.据文献报道 ,肝硬化住院患者A K I发生率高达19% ~20% [1 ].常见的AKI疾病包括肾前性氮质血症、肝肾综合征(HRS)和急性肾小管坏死[1-2 ] .研究表明 ,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与肾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3-5] .尽管对肝硬化患者 AKI的研究不断深入 ,诊疗措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良和发展 ,但其预后依然较差.缺乏敏感、特异、及时、简便的诊断和(或)鉴别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物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临床医生不能在肝硬化患者AKI早期或发生、发展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和评估病情 ,进而实施积极地干预或治疗.

    作者:葛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抗CCP抗体、RF、CRP和ESR检测在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早期RA患者210例(RA组),其中男28例,女182例;同时选取其他风湿病患者115例(非RA组),其中男38例,女77例;健康体检者85例(健康组),其中男46例,女39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抗CCP抗体;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RF及CRP水平;采用魏氏法检测ESR,检测其在RA及非RA的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病患者体内的水平变化.结果 RA组的抗CCP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是60.95%、97.64%、98.46%、50.30%、0.59;RF检测分别是52.38%、95.29%、96.49%、44.75%、0.48;CRP检测分别是30.48%、89.41%、87.67%、87.67%、34.23%、0.20;ESR检测分别是49.52%、87.06%、90.43%、41.11%、0.37.RA组抗CCP抗体水平明显高于RF水平,两者的检测结果 明显高于非RA组和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与ESR检测RA组与非R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RA患者中抗CCP抗体水平较高,明显优于RF检测,抗CCP抗体检测对RA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张梅;黄延峰;梁大立;罗永钊;王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山东地区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山东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免疫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集血标本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标本71639例.对HBsAg阴性标本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按性别、年龄和抗体滴度进行分组,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人群中HBsAb总阳性率为55.94%;其中男性HBsAb阳性率为55.78%,女性HBsAb阳性率为56.11%,男性HBsAb阳性率略低于女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0岁的阳性率较高,31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b阳性率逐渐降低,71岁以后HBsAb阳性率又有所升高.HBsAb滴度<10、10~<100、100~<1000、≥1000的构成比分别为44.06%、19.30%、24.13%、12.52%.结论 乙肝疫苗接种在人群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免疫屏障.男与女HBsAb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HBsAb阴性率和低滴度阳性率仍较高,需定期检测HBsAb滴度,适时进行乙肝疫苗补接种和加强免疫工作.

    作者:刘志;刘义庆;许丽;邵婧;王泽筠;范卫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西安市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及临床相关性指标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了解西安市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分布及其与临床相关性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PCR对389例西安市HBV感染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扩增,后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LFP)鉴定HBV基因型.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五项,速率法检测ALT和AST.结果 西安市389例HBV感染患者基因型分布为HBVB基因型58例占14.9%(58/389),HBVC基因型326例占83.8%(326/389),HBVB/C混合型5例占1.2%(5/389).其中HBVB、C基因型与患者在性别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HBVDNA载量水平及ALT和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患者在HBV携带者和慢性乙肝中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肝硬化和肝癌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C基因型较B基因型更易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结论 西安市HBV感染者存在HBVB、HBVC、HBVB/C混合型3种基因型,以HBVC为主要基因型,B型次之,B/C混合型少;肝硬化的发生与C型存在着一定关系,提示HBVC基因型更容易发展成为肝硬化.

    作者:王威;王海峰;薛飞肖;童开;赵棉;杨玉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基因A/B携带情况的研究

    目的 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粪便标本中艰难梭菌毒素基因A/B携带情况,探讨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携带情况与UC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53例UC确诊患者(活动期32例,静止期21例)和45例健康体检者的粪便标本,提取粪便总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分别检测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A(cdtA)基因及艰难梭菌毒素B(cdtB)基因,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UC组共检出7例cdtA、4例cdtB,其中UC活动期组5例cdtA、2例cdtB;静止期组2例cdtA、2例cdtB;健康对照组共检出5例cdtA、2例cdtB.UC组cdtA和cdtB检出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cdtA和cdtB检出率与静止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粪便中cdtA/B的携带情况与UC发病、疾病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牛敏;刘淑敏;杜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亲权鉴定中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是一种高度多态性和可遗传性的遗传标记 ,通常由2~6 bp的核心序列串联重复而成 ,广泛存在于人类的基因组中.根据其分布于染色体的不同 ,分为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和性染色体STR基因座(包括X-STR和Y-STR).常染色体STR基因座是目前亲权鉴定实验室中运用广泛的遗传标记 ,性染色体STR基因座以其独特的遗传特点在亲权鉴定中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本文就STR基因座在亲权鉴定中的运用情况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宋瑞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尿结石中L型细菌的检出情况及耐药性

    目的 了解尿结石患者碎石标本中L型细菌的感染情况,为临床术后抗感染及预防尿结石复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0-12月该院265例泌尿系结石患者标本,分别进行普通细菌及L型菌培养.结果 在265例结石患者中,细菌L型伴普通细菌感染8例,占3.0%(8/265),单纯L型细菌感染7例,占2.6%(7/265),单纯普通细菌感染80例,占30.0%(80/265).检出L型细菌15株,普通细菌96株.L型细菌的耐药性比普通细菌明显提高.结论 尿结石的L型细菌培养阳性率比国内其他报道结果 低,对临床泌尿系感染患者增加接种高渗培养基进行L型菌的分离培养,能降低假阴性的情况.

    作者:李帼宁;黄校樑;刘伟玲;仇杭佳;郑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梅毒血清学检测中RPR前带现象发生率及其与CMIA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在梅毒血清学检测中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前带现象的发生率及与化学微粒子发光法(CMIA)结果 强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化CMIA、明胶凝集试验(TPPA)及RPR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同济医院101493例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评估其RPR试验中前带现象的发生率,应用逻辑回归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101493份血清标本中,CMIA检测阳性2180例,RPR检测阳性767例,其中RPR前带现象的发生率为3.3%(26/767).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RPR前带现象的发生率与CMIA的样本吸光度值比临界值、RPR滴度明显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及季节性无相关性.结论 在梅毒血清学检测时,RPR前带现象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应给予足够重视.CMIA试验S/CO值较高的患者,其RPR前带现象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汤庆;熊志刚;李辉军;王旭;孙自镛;管青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谱的检测和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出率,分析和研究诊治过程中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 选取64例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就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试验组,选取同时间段就诊的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 阳性率差异.结果 经过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其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抗线粒体抗体(AMA-M2)、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胰抗原抗体(SLA/LP)、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LKM-1)、抗核膜糖蛋白抗体(gp210)、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Sp100)、抗肝细胞浆Ⅰ型抗原抗体(LC-1)]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以SLA/LP、LKM-1、LC-1作为特有抗体,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AMA-M2、gp210、Sp100作为特有抗体.结论 临床上对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应重视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的检测,有利于早期确诊并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做出判断,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华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上皮性卵巢癌P53、Livin和PARP表达检测及其对卵巢癌化疗耐药、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P53、Livin和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以及与卵巢癌化疗耐药和临床预后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医院妇科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上皮性癌卵巢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化疗敏感组与化疗耐药组,对比两组间的耐药基因表达情况及生存率,并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53、Livin和PARP在化疗敏感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7.1%、56.9%、52.9%,在化疗耐药组的阳性率分别为73.9%、95.7%、95.7%,组间比较各项在化疗敏感组的阳性率均低于化疗耐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敏感组中位生存时间52.0个月,其3年、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8.63%和41.18%,化疗耐药组中位生存时间31.5个月,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7.83%与26.10%,组间比较化疗敏感组的各期生存率均高于化疗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化疗敏感程度引入Cox回归模型,临床分期、化疗敏感程度对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P53、Livin和PARP的表达均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化疗耐药性相关,因此可用来预测患者的化疗疗效,对于耐药基因高表达的患者,可给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贾敏利;宋晓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酶比色法检测HbA1c的性能验证与临床应用

    目的 对酶比色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性能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酶比色法检测HbA1c的性能验证与临床应用评价酶法检测HbA1c的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正确度、线性.结果 该法检出限为1.5%,线性为2.0%~14.0%,平均回收率为97.7%,平均绝对偏差为0.27%,批内CV为3.24%;参考区间为3.5%~6.5%.95例糖尿病(DM)患者HbA1c与健康体检者Hb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32,P=0.000).结论 酶比色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较高,HbA1c是诊断DM的较好实验指标.

    作者:方超;汪隆海;夏芳;周唯;葛震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 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预测糖尿病早期肾病中的价值.方法 检测113例单纯糖尿病组和98例糖尿病早期肾病组hs-CRP、Cys C、Hcy水平变化;以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早期肾病组中的3项检测结果 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早期肾病组和单纯糖尿病组hs-CRP、Cys C、Hcy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结论 联合检测hs-CRP、Cys C、Hcy可以提高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效率,对于糖尿病早期肾病早发现、早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许庭松;孙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纤支镜刷检物脱落细胞学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纤支镜刷检物脱落细胞学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9-12月于该院行脱落细胞学检测的纤支镜刷检物标本307例.记录检验结果 ,追溯患者临床资料(X线片,B超,CT内窥镜,病理活检,肿瘤标志物等)诊断结果 ,将两者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刷检物阳性率,符合率).结果 纤支镜刷检物查脱落细胞找到可疑恶性及恶性肿瘤细胞与临床诊断恶性肿瘤符合率为71.76%(61/85),纤支镜刷检物查脱落细胞未找到可疑恶性及未找到恶性肿瘤细胞与临床未诊断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95.95%(213/222),纤支镜刷检物查恶性肿瘤细胞的假阳性率为4.05%(9/222)、假阴性率为28.24%(24/85).结论 纤支镜刷检物脱落细胞学检测对于恶性肿瘤的筛查和辅助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汪彦屿;刘兰;赵玉洁;段妔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利用CLSI M100文件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带教带学能力

    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是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早认定的标准制定机构,其制定的微生物临床检验标准及操作规范被视为相关检验领域的金标准.临床微生物室教师充分利用CLSI M 100文件,结合工作实际,通过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带教带学,让实习同学对药物敏感试验的相关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并熟练掌握,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带教带学能力.

    作者:李泰阶;刘志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水平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动态变化与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ICU收治的98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患者入院时是否发生休克分为休克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28d内的HMGB1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变化情况;根据治疗前HMGB1水平将休克组分为A组(HMGB1≤35pg/mL)30例、B组(HMGB1>35pg/mL)18例,自入院当日起对两组患者观察3月,对比治疗后7d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住院期间ICU机械通气使用率及3月内存活率等指标.结果 入院时,休克组、对照组患者的HMGB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7、14、21、28天休克组的HMGB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A组的APACHEⅡ评分、乳酸清除率平均值、ScvO2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3月内存活率也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7d乳酸浓度、住院期间ICU机械通气使用率则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GB1水平变化与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具有较强相关性,HMGB1水平越高,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越差,HMGB1可作为脓毒症病情变化的重要监测指标,值得临床检验重视.

    作者:杨婉;张平安;韩瑞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