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周血维生素D,IL-6水平评价结直肠癌转移预后的应用

刘义华;李轲;曾莎;徐飞;陈双峰;丁洁

关键词:维生素D, 白介素-6, 结直肠癌
摘要:目的 研究外周血VD、IL-6评价结直肠癌转移预后的应用.方法 病理学证实结直肠癌患者91例,检测外周血VD、IL-6和CEA水平;采用logistic拟合分析其对结直肠癌转移预后评估.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转移组VD(6.63±3.90)低于非转移组(10.05±3.98),P<0.001;转移组IL-6水平为16.13(10.15~43.80)高于非转移组为8.25(4.66~12.15),P<0.001;转移组CEA为9.49(2.38~117.34)高于非转移组为2.31(1.42~5.91),P<0.001.CEA与转移ROC曲线AUC=0.693,P=0.002,灵敏度为71.05,特异度为64.15;VD、IL6及CEA拟合ROC曲线AUC=0.824,P<0.001,灵敏度为73.68%,特异度为83.2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D、IL-6水平与转移预后有关,结合肿瘤抗原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新的、有效的生物学指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在肺结核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FP10/ESAT6融合蛋白-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和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在肺结核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ELISPOT和PPD试验检测30例结核患者、54例非结核患者和37例健康者,比较两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国产试剂盒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检测30例结核患者、54例非结核患者和37例健康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0.0%、18.5%和13.5%,PPD试验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60.0%、29.6%和29.7%.在30例结核患者中ELISPOT和PPD试验的灵敏度分别为70.0%和60.0%.在54例非结核组和37个健康组中ELISPOT和PPD试验的特异性分别为83.5%和70.3%.结论 国产试剂盒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在肺结核的诊断中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作者:王金湖;杨剑虹;李晓红;曹季军;潘晓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多种肿瘤标记物检测在宫颈癌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 研究多种肿瘤标记物在宫颈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的意义.方法 检测216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和非肿瘤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SCC-Ag水平.结果 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血清CEA、CA125、CA19-9、SCC-Ag水平明显高于无肿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血清CEA、CA125、CA19-9、SCC-Ag水平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Ⅲ和Ⅳ期宫颈癌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SCC-Ag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的患者,其中Ⅰ期患者的CEA、CA19-9阳性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患者SCC-Ag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EA、CA125、CA19-9、SCC-Ag检测可协助临床宫颈癌分期诊断及其治疗效果的判定.

    作者:梁指荣;杨洁飞;苏锡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减少临床实验室差错的程序和风险分析

    近年来,临床实验室越来越追求检验全过程中的效率和效益方面的质量.检验中阶段已经有了许多研究结果,但大多数的差错发生在检验前阶段,并且差错与人员互动和标本传递次数都是相关的.在本文中结合不同的风险分析方法,我们提出一种管理实验室风险的新方法.采用来自工业部门的一些方法,使其适用于医学领域和临床实验室过程[1,2].

    作者:章晓燕;王薇;王治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超敏C反应蛋白与代谢症候群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与代谢症候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于该院就诊的代谢症候群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者4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在本院接受体质量指数(BMI)、血压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糖、血脂和hs-CRP)检测,比较hs-CRP水平与各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hs-CRP与代谢症候群的相关性.结果 在hs CRP指标水平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G)、三酰甘油(TG)指标水平方面,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MI、SBP、DBP、FPG、2hPG、TG指标与hs CRP呈正相关性.在HDL-C指标水平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与HDL-C呈负相关性.结论 代谢症候群患者hs-CRP指标水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且hs CRP与患者BMI、SBP、DBP、FPG、2 hPG、TG、HDL-C指标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孙益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应用Westgard方法决定图判断非配套生化试剂使用性能的临床可接受性

    目的 应用Westgard方法决定图判断非配套生化试剂使用性能的临床可接受性.方法 通过非配套生化试剂在AU480生化仪上定量测定各个实验项目,计算出允许不精密度变异系数(CV%)和允许不准确度偏倚(Bias%),与要求的允许总误差(TEa)作比较,并应用Westgard方法评价决定图,将22个常规生化项目的变异系数(CV)和偏倚(Bias%)以图像形式表达,进而判断各个实验项目的分析性能可否接受.结果 22个常规生化项目的允许不精密度CV%和允许不准确度Bias%在Westgard方法决定图上判断显示,Mg、DB、ALP、TG的CV%和Bias%分别是3.63%和3.45%、4.24%和4.45%、4.23%和2.98%、4.80%和1.74%,分析性能为不符合;CK、AMY、P、ALT、GGT、BUN的CV%和Bias%分别是1.52%和6.67%、2.19%和4.15%、2.65%和2.73%、2.99%和2.83%、3.34%和0.32%、3.56%和1.41%,分析性能为临界;TB、AST、ALB、UA、TC的CV%和Bias%分别是1.98%和3.20%、2.09%和2.28%、2.26%和1.62%、2.30%和1.80%、2.51%和1.77%,分析性能为良好;其他项目分析性能为优秀.结论 除了Mg、DB、ALP、TG项目性能较差外,其他项目均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分析性能可以接受.应用Westgard方法决定图可简单、准确、直观地判断非配套试剂的性能.

    作者:陈泳;苏镜;何志亮;何寿富;赵可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输血医师在安全输血中的作用

    输血是医院救治患者生命的特殊手段,是临床上进行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治疗方法[1].从198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到1999年卫生部颁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以及2000年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均规定了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要求,并明确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的规定[2],我国的临床输血从此进入到了依法献血和依法输血的规范化管理阶段.

    作者:刘永生;李芬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SIgE监测对上市后中药注射剂免疫毒理学评价的意义

    上市后中药作为注入性抗原、可溶性抗原,其引起的过敏反应按照修改后的Coombs和Gell分类属于Ⅰ型超敏反应(变态反应).Ⅰ型超敏反应是上市后中药免疫毒性监测的重点内容,对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主要参与成分的分析提示免疫球蛋白IgE是引发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SIgE检测是中药注射剂致过敏反应特异性诊断重要的检测方法之一.

    作者:顾敏;谢雁鸣;赵玉斌;郭新娥;王志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胆道感染患者387株胆汁分离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该院胆道感染患者胆汁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从胆道感染患者胆汁标本中分离病原菌387株,采用K-B纸片法和法国梅里埃VITEK-2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全国和云南省的相关数据采用该院参加全国耐药监测网(CHINET)中胆汁标本分离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胆道感染患者感染比例高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与2013年CHINET胆汁标本中显示的全国和云南省排名前4位的病原菌一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除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头孢吡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较敏感外,对其余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略高于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青霉素G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其余抗菌药物均较敏感;其敏感性均高于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结论 该院胆道感染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临床医生可首选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头孢吡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经验治疗.

    作者:吕金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ARCHITECT化发光免疫分析仪乙肝五项残余试剂回收与应用

    目的 探讨ARCHITECTi1000化发光免疫分析仪残余试剂回收应用价值,有效降低检测成本.方法 收集乙肝五项残余试剂,将同一项目,同一批号试剂合并,删除仪器原有试剂条码信息,把回收试剂重新读入仪器使用,与原装试剂检测低值、高值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回收试剂与原装试剂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收同一批号残余试剂,可用于检测临床标本,能够有效降低检测成本,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熊锋莉;黄晓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IMS-972电解质分析仪性能评价

    目的 对IMS-972电解质分析仪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分析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的检测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及参考区间等对IMS-972电解质分析仪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IMS-972电解质分析仪检测K-正常水平与病理水平的批内精密度变异系数(CV)分别为0.38%和0.66%,批间精密度CV分别为0.39%和0.95%;Na-正常水平与病理水平的批内精密度CV分别为0.14%和0.22%,批间精密度CV分别0.31%和0.45%;Cl正常水平与病理水平的批内精密度CV分别为0.60%和0.93%,批间精密度CV分别为0.51%和1.54%,均满足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A'88)标准.准确度检测结果在室间质评的允许范围.线性:K-Y=0.989 7X+0.490 0,R2=0.997 4;Na-Y=0.996 7X-1.584 8,R2 =0.999 2;C1-Y=0.996 9X+0.294 3,R2=1.000 0.可报告范围:K-1.97~20.44 mmol/L,Na-28.80~195.95 mmol/L,Cl-13.20~164.54 mmol/L.生物参考区间验证通过.结论 验证方案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IMS-972电解质分析仪检测电解质项目在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等方面均达到了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的要求,可用于临床标本检测.

    作者:禚金花;刘秀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肺外结核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试验)对外周血中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疑似结核病患者及体检志愿者分成两组,进行对照研究,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T spot.TB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 肺外结核组阳性者38例,阳性率为95%(38/40),阴性者2例,阴性率为5%0(2/40).健康对照组40例,阳性者0例,阳性率为0%(0/40),阴性者40例,阴性率为100%(40/40).灵敏度为95%(38/40),特异度为100%(40/40).肺外结核组阳性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试验对肺外结核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临床判断是否存在结核感染的检测筛查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田洹;胡文斌;毛艳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126例HIV感染者HBV、HCV及TP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价值

    目的 了解本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螺旋体(TP)感染状况,为H1V感染者的防控和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2014年本院门诊、住院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IV抗体(抗HIV)、HCV抗体(抗-HCV)和TP抗体(抗-TP),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IFMA)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结果 126例HIV感染者中合并TP感染46例,感染率为36.51%;合并HCV感染40例,感染率为31.75%.明显高于合并HBV感染率(17.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感染率与HC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TP、HBV+ TP、HCV+T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 HIV感染者中合并感染TP、HCV等传染性疾病的比例较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加强对HIV感染者进行HBV、HCV和TP的筛查,从而有利于HIV感染者的综合治疗.同时,在防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远平;潘庭荣;梁红;徐云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两种方法验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室间质量控制结果分析

    目的 对比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GA)检测乙肝五项指标的结果差异,验证HBV标志物室间质量控制的方法选择.方法 使用ELISA检测试剂和GIGA试条对420份标本检测乙肝五项指标,并对两种方法检测均阳性的标本做1∶256倍稀释后检测相关抗原抗体,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结果除乙肝表面抗原结果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有显著差异,稀释后结果差异更加明显.结论 GIGA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较ELISA法灵敏度低,有一定的漏检率,不适用于室间质量控制检测,应用ELISA法加以确证.

    作者:吴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阳性在乙型肝炎病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乙型肝炎两对半指标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的关系,探讨PreS1 Ag阳性在乙型肝炎病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 用化学发光法检测216例HBsAg阳性血清PreS1-Ag与乙型肝炎两对半指标,同时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仪检测HBV-DNA载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不同HBV血清标志物(HBV-M)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血清中PreSl Ag、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7.9% (74/95)、89.5% (85/95);HBeAg阴性血清中PreSl Ag、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1.3%(50/121)、47.9%(58/121). HBeAg和PreS1-Ag阳性率随着HBV DNA载量的增加而增加,呈高度正相关,并且各组中PreS1 A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结论 PreS1-Ag是HBV复制比较敏感的标志物,对HB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检测方便,性价比优于HBV-DNA检测,在不具备HBV-DNA检测条件的基层医院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王书华;张立平;陈六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3种国产戊型肝炎抗体检测试剂的比较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肝病毒(HE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粪-口途径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亦见于输血和垂直传播,主要表现为急性肝功能损害.戊肝虽为急性自限性疾病,但其病死率高于甲肝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在我国成年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已占首位[1].近年来,戊肝感染人群在多个地区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做好戊型肝炎的预防显得非常重要,戊肝诊断试剂的重要性亦越来越突出.

    作者:常静霞;王洁;张怡青;汪茂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008~2014年228例布鲁氏杆菌感染患者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2014年228例布鲁氏杆菌病住院患者发病特征,为制定布鲁氏杆菌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4年12月228例布鲁氏杆菌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完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8~2014年布鲁氏杆菌病患者年龄集中在51~60岁,患者男性与女性性别比例为4∶1,男性居多,夏秋季高发,布鲁氏杆菌病患者出现波状热与未出现波状热比例为2.6∶1.0,布鲁氏杆菌病患者出现波状热布鲁氏杆菌病患者住院天数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血培养结果阳性率较低,布鲁氏杆菌为革兰阴性小球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容易误诊.布鲁氏杆菌病患者出现并发症肝损伤患者居多,依次为脑损伤、骨损伤.结论 2008~201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布鲁氏杆菌病住院患者呈上升趋势,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因此要加强对该病的检测和预防.

    作者:华文浩;万钢;徐新民;盛琳君;李敏;王慧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基因芯片法检测体检人群ALDH2基因多态性

    目的 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体检人群ALDH2基因,评价该方法应用于临床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检测对象为100例体检人员,采用基因芯片检测法,检测ALDH2基因第487突变位点3个不同的基因分型:GG型、GA型、AA型.结果 共检出GG型72例,GA型26例,AA型2例.结论 基因芯片检测法可满足临床ALDH2基因检测的要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徐筱婧;瞿浩;张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液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和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方法 血液培养标本使用美国BD全自动血液培养仪,阳性标本用珠海DL-96细菌测定系统.结果 1 689例患者血液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56株,阳性检出率为15.16%.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居首位(57.81%),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检出率为37.11%,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 血液培养病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临床应及时送检血液培养标本,并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赵玉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大红细胞率在成人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大红细胞率(macroR%)在成人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目前国内对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综合征的成人诊断标准,分别将3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成人患者设为设为MgA组,将3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成人患者设为AA组,将35例骨髓异常综合症的成人患者设为MDS组;将165例健康成人设为健康组.对4组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得出macroR%、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的检测结果,进行正态分布分析、非参数检验两独立样本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macroR%在MgA组、AA组、MDS组都分别与健康组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roR%在AA组、MDS组分别与MgA组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ro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确定macroR%的诊断临界值为10.5%,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和82.60%.结论 macroR%对于MgA临床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任彦松;王立成;夏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检验实习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临床检验工作正逐步从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当前医学检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检验医师的关键环节,如何让他们通过实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临床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已成为医学检验实习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适应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作者:曹向红;彭传梅;王佳;高辉;王杨;李文庆;孔凡斌;董玉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