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前后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观察

柳灵;陈涛;任峥嵘;陈代萍

关键词:消化道恶性肿瘤,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放射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监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63例,均采取放射介入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3个月、6个月、1年血清TSGF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血清 TS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介入治疗1年后随访,其中3例死亡,15例病情恶化,45例治疗好转,病情恶化者血清TSGF水平[(93.2±12.5)U/mL]高于治疗好转者[(55.4±11.2)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F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病情预后追踪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

    同型半胱氨酸(H cy )是一种含硫非必需氨基酸,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酶的活性受损,叶酸、维生素B6、B12的缺乏等因素使人体内 Hcy 水平升高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Hcy升高可以激活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的免疫系统,而免疫炎性反应可能导致H Hcy ,其可以促进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RA是一种导致多关节功能障碍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发现,因心血管疾病(CVD)引起RA患者的死亡数占RA患者总死亡数的50%~60%[1]。有效控制 H Hcy ,可以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降低RA患者的病死率。本文主要对 Hcy的生物学活性,以及H Hcy与RA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杨旭颖;高飞(综述);刘彦虹(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质量调查分析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医学理论转向实践、从课堂迈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是培养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影响学生毕业素质和就业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纽带。实习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实习生能否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情况的调查,了解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医院对实习生的带教及管理情况等,有助于促进实习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帮助学校和医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2]。

    作者:郝坡;邓晶荣;牟凤林;王静;肖忠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二聚体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血浆D‐二聚体(DD )水平与RA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于该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RA患者80例,根据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将患者分为缓解组(20例)、中度活动组(30例)、高度活动组(3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DD、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并分析DD与CRP、ESR及RF的相关性。结果各RA患者组血浆DD、CRP、RF水平及ES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A中度组患者及重度组患者DD水平与CRP、ESR、RF呈正相关(P<0.05)。结论 RA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评价病情活动度的敏感指标呈正相关,提示DD水平与RA密切相关。

    作者:朱梅;张前春;陈磊;王春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检测儿童末梢血多种元素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儿童末梢血多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方法采用ICP‐MS法检测湖南地区474例健康儿童(6个月至12岁)末梢血标本钙、镁、铁、铜、锌、铅6种元素水平,并建立各元素的参考区间。结果健康儿童末梢血钙、镁、铁、铜、锌、铅水平均呈偏态分布,且男女儿童末梢血各元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地区健康儿童末梢血钙、镁、铁、铜、锌、铅参考区间分别为57.30~81.40 mg/L、30.40~44.80 mg/L、361.20~531.40 mg/L、848.10~1469.20μg/L、2.68~6.54 mg/L和0.00~100.00μg/L。结论成功建立了同时检测儿童末梢血钙、镁、铁、铜、锌、铅6种元素的IC P‐M S法,以及各元素的参考区间。

    作者:李慧源;徐克前;汤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水平的关系,探讨血清细胞因子在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组)与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各51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血清IL‐2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IL‐6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437,P=0.013)。结论丙型肝炎感染患者血清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2)细胞因子水平失衡可能与丙型肝炎的炎性反应相关。

    作者:唐正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过敏原检测在儿童反复哮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过敏原检测在反复哮喘儿童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524例反复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组:婴儿组(0~<1岁)250例,幼儿组(1~<3岁)150例,儿童组(≥3岁)124例。3组患儿均予以过敏原检测,比较其过敏原阳性率及过敏源的分布情况。结果患儿过敏原检测总阳性率为39.69%(208/524),其中儿童组过敏原阳性率(66.13%)高,婴儿组(24.00%)低,3组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牛奶、户尘螨及猫毛皮屑过敏原的阳性率位于前3位,且儿童组户尘螨和屋尘阳性率高,婴儿组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原检测对反复哮喘儿童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快速找到哮喘的病因,而且能够更早地识别可能发展为哮喘的儿童,为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唐满玲;蒋最明;顾敏;纪青;李娟;胡卫;周志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4种检测方法在结核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 .TB)、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免疫球蛋白M (IgM )与免疫球蛋白G(IgG)联合检测,以及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4种肺结核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临床初次诊断为结核病,且尚未用药的住院患者516例,对所有患者行T‐S PO T .T B、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 IgM 与 IgG 联合检测和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检测,计算并比较各方法的灵敏度。结果 T‐SPOT .TB的灵敏度(88.76%)高于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试验(45.74%)、结核分枝杆菌抗体IgM 与 IgG联合检测(72.87%)、痰液或肺泡灌洗液涂片(1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T‐S PO T .T B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辅助结核病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同时联合其他检测方法可提高诊断率,满足不同的临床需要。

    作者:喻容;胡发莉;石国民;彭雪峰;马小华;石燕;聂英;陈拥军;吴佳玲;向延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ALA-PDT 联合口服茶多酚对尖锐湿疣患者血清 HIF-1α和 VEG F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茶多酚对尖锐湿疣(CA)的疗效及其对CA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玉田县医院皮肤科收治的CA患者102例,将其分为3组:A组(单纯激光治疗组)、B组(单纯ALA‐PDT治疗组)、C组(ALA‐PDT联合茶多酚治疗组)。另选取32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检测各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对比分析各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结果治疗前,A、B、C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A、B、C组间血清 HIF‐1α和 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A、B、C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DT联合茶多酚治愈CA并防止其复发的机制可能与降低 HIF‐1α和VEGF水平,减少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刘广悦;李艳;曹庆生;李志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2a转肽酶区的克隆、表达及纯化鉴定

    目的:构建编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青霉素结合蛋白2a (PBP2a)转肽酶区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纯化及鉴定蛋白。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鉴定M RSA ,设计针对编码 PBP2a转肽酶区基因片段的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ET28a(+)载体,双酶切鉴定并测序,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株;用0.7 mmol/L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利用Ni亲和层析技术纯化目的蛋白;蛋白免疫印迹法(WB)鉴定重组蛋白。结果重组表达载体经BamHⅠ、EcoRⅠ酶切,产物在预期大小处出现条带,测序结果显示有两个碱基突变,无移码突变。所表达的PBP2a蛋白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B鉴定,在相对分子质量38×103处可见一新生蛋白条带。结论成功构建了PBP2a转肽酶区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了高效表达,制备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

    作者:马洪玉;兰小鹏;陈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某市一起诺如病毒引起多个旅游团暴发感染性腹泻的调查

    2015年7月7日至2015年7月9日,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陆续收到8个旅游团队出现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根据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疫情初步判定为诺如病毒G2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春梅;邓瑶;李冬梅;吴南卫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阑尾炎诊疗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了血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在急性阑尾炎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岷县人民医院确诊急性阑尾炎患者85例(急性阑尾炎组),根据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将其分为4个亚组:A组(22例)为急性化脓性患者,B组(20例)为穿孔性及坏疽性患者,C组(18例)为阑尾周围脓肿患者,D组(25例)为急性单纯性患者。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 PCT、D‐D、hs‐CRP水平及WBC计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阑尾炎组患者PCT、D‐D、hs‐CRP水平及WBC计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性及坏疽性阑尾炎患者D‐D、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种病理类型的阑尾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种病理类型患者组间PCT、D‐D、hs‐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hs‐CRP增高不足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但是 hs‐CRP水平可区分化脓性阑尾炎和穿孔性阑尾炎,D‐D、hs‐CRP、WBC联合检测有助于急性阑尾炎的诊疗。

    作者:包翔宁;陈涛;张宗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院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croScan 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筛选鲍曼不动杆菌(Ab)98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DR‐Ab携带相关耐药基因 OXA‐23、OXA‐24、IMP、VIM、TEM、SHV ;并对耐药基因扩增阳性的产物进行 DNA 序列分析。结果98株MDR‐Ab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为73.5%,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5.1%和54.1%,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100.0%和87.8%,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9.8%、91.8%和77.6%,对磺胺甲噁唑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91.8%和100.0%,对多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14.3%和11.2%,对四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1%、4.1%;98株MDR‐Ab耐药基因检测,各有70株携带OXA‐23和 TEM 基因,53株携带VIM 基因,41株携带IMP基因,未检测到OXA‐24、SHV基因;DNA 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OXA‐23、TEM、IMP和 VIM 4种基因分别与 NCBI序列的同源性为98%、98%、99%和99%。结论该地区临床分离MDR‐Ab耐药情况比较严重,耐药基因的携带以OXA‐23和 TEM 为主,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导致 MDR‐Ab耐药的重要原因,临床医务人员对Ab感染患者应尽量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光荣;卢灵峰;向成玉;杨葵;邓正华;刘靳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CA125、CA724、HE4和CEA 联合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增加,近年来卵巢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卵巢癌是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一种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肿瘤,并且其病死率位居妇科肿瘤之首。主要原因是卵巢癌早期症状与卵巢良性病变相似,且进展迅速。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仅有不到25%的患者就诊时属于早期[1]。卵巢癌晚期5年生存率仅20%~30%,且术后复发率高达70%,而早期发现卵巢癌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与有效的化疗,其5年生存率高达90%[2],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改善卵巢癌预后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盆腔检查、宫腔镜、阴道超声、诊断性刮宫和血清肿瘤标志物(T M )对卵巢癌进行诊断,可是至今仍没有高灵敏度的特异指标用于卵巢癌早期诊断、发现复发、监测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由于附件在盆腔内的位置较深,频繁卵巢外扩散使盆腔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应用受到限制。而卵巢癌患者在亚临床阶段有一些相关基因的变异,产生一些相应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物即为 TM ,近年来发现其出现在血液或其他体液中并可以被检测用以协助诊断。此外,TM 在影像学改变及出现临床症状前数月即升高[3],因此早期 T M 检测有助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目前, TM已广泛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常用标志物有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等,几种标志物诊断价值并不完全重叠。本文就卵巢癌常用标志物CA125、HE4、CEA及CA724的联合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白珊珊(综述);何雅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 T 淋巴细胞与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 r细胞)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该院确诊宫颈癌患者60例(宫颈癌组)和查体的健康女性6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细胞数量及占CD4+细胞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17水平。结果宫颈癌组外周血Foxp3+ T r、T r、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Foxp3+ T r/T r、T r/CD4+ T 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IL‐17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而IL‐17/T r比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宫颈癌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 T r细胞水平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 r=0.768,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IL‐17与T r细胞比值失衡可能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勇军;李龙平;王新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甲状腺球蛋白与降钙素检测改善甲状腺癌患者诊疗

    随着临床研究进展,甲状腺球蛋白(Tg)和降钙素(Calcitonin)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MTC)等鉴别诊断、治疗监测、术后评估及随访中的重要价值已被逐渐认可。日前,在北京举办的肿瘤标志物大师班交流会上,西班牙巴塞罗那临床医院生化实验室癌症研究中心主任Rafael Molina教授分别就 Tg和Calcitonin在DTC与MTC患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分享交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及尿清蛋白肌酐比值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 )及尿清蛋白/肌酐比值(ACR)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T2DM 患者111例和体检健康者40例(对照组),测定其血清GG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尿清蛋白、尿肌酐,计算ACR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MOA‐IR)。并按照尿 ACR将 T2DM 患者分为正常清蛋白尿组(NA组)、微量清蛋白尿组(MA组)、显性清蛋白尿组(CA组),分析各组间各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各 T2DM 疾病组 ACR、GGT、FPG、FINS、TG、HO‐MA2‐IR均高于对照组,LD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组和CA组ACR、GGT均高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组 HOMA2‐IR、FINS均高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2DM 患者 HOMA2‐IR与 ACR、GGT、TG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 r值分别为0.592、0.402、0.411,P<0.05)。结论 T2DM 患者随着IR的加剧,血清GGT 水平及尿ACR随之升高,血清GGT和尿ACR对T2DM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应飞;李晗;钱成荣;银广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冷凝集素对1例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分析

    血常规由于检查方便、快捷是住院患者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之一,也是临床医师先获得的患者检查资料,需要检验人员的规范操作和经验积累。但是,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某些因素可能会干扰血细胞的检测,从而使细胞计数出现异常和错误结果。现报道本科室近发现的1例患者冷凝集素对末梢血血常规测定产生的影响,以提醒同行在日常工作中予以注意。

    作者:盛大专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慢病毒载体介导survivin基因siRN A 对裸鼠移植人肺腺癌的体内抗癌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survivin基因小片段干扰RNA(siRNA)对裸鼠移植人肺腺癌的体内抑瘤活性。方法制备表达survivin‐siRNA的慢病毒载体,构建裸鼠移植人肺腺癌模型,将裸鼠分为空白组(PC组)、空白载体组(NC组)、实验组(RNAi组)3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空白病毒载体和siRNA ;siRNA组肿瘤组织局部注射表达survivin‐siRNA的慢病毒载体,观察肿瘤体积及其随时间的生长变化曲线;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 T‐PC R )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裸鼠肿瘤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信史RNA(mRNA)及其表达的蛋白水平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组方图变化。结果慢病毒载体介导survivin‐siRNA对裸鼠肺腺癌的抑瘤率为46.07%;siRNA组瘤重与NC组和P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C组与PC组瘤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NA组survivin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较NC组和PC组明显降低,抑制率分别为72.00%、53.00%;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S期细胞百分比则明显减少。结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siRN A能有效抑制裸鼠移植人肺腺癌survivin基因的表达,有效激发细胞凋亡。

    作者:隋玉飞;刘乃政;司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检验医师何去何从

    检验医学在健康体检、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需要既懂临床又懂检验的检验医师来指导项目的选择、解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参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检验结果相关的咨询服务等。但是检验医师的概念在我国仍然是个新鲜事物,配套的教育培养模式、准入、职责、待遇和晋升等相关制度还处于空白或不成熟阶段,检验医师发展举步维艰,本文拟对我国检验医师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检验医师的发展方向和出路。

    作者:张竹君;粟薇;邹丽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价值

    目的:检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RBP4与Hcy在PI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PIH患者40例纳入PIH组,另选取孕检健康孕妇35例作为对照组。在孕20~24周、孕36~40周及产后第4周分别检测其血清RBP4与 Hcy水平,RBP4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cy采用酶循环法测定。结果 PIH组血清RBP4与 Hcy水平在孕20~24周、孕36~40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H组孕36~40周血清RBP4和Hcy水平均高于孕20~24周及产后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BP4与 Hcy水平升高,可作为PIH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

    作者:汤希凡;秦辛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