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歌;丑广程;陈占良;王建国;段琳(综述);王淑仙(审校)
目的:探讨脱落细胞学检测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良性浆膜腔积液患者200例(良性组)和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110例(恶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癌胚抗原(CEA )、糖类抗原19‐9(CA19‐9)及糖类抗原125(CA125)的水平;同时比较恶性组中检出和未检出恶性细胞者血清和积液CEA、CA19‐9及CA125水平。结果良性组患者CEA、CA19‐9及CA125水平均低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中检出恶性细胞者血清和积液CEA、CA19‐9及CA125水平均高于未检出恶性细胞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落细胞学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良性和恶性浆膜腔积液鉴别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安志斌;陈飞;安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 P)技术,建立海洋创伤弧菌快速、简便、特异且敏感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海洋创伤弧菌溶细胞素(vvhA)基因作为靶基因,根据GenBank公布的序列设计4条LAMP引物;对47株细菌(包括20株弧菌属细菌)进行LAMP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做特异性比较;对创伤弧菌M06株增菌液10倍倍比稀释,提取DNA后进行灵敏度的检测,并与常规PCR作比较;构建含vvhA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作为LAM P反应体系的标准阳性对照。结果常规PCR实验出现假阳性结果,而LAM P实验只有海洋创伤弧菌出现阳性扩增,其他样品均为阴性,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表明引物的特异性较好,加入钙黄绿素和电泳结果相一致;针对vvhA基因建立的LAMP技术其低检测下限为每个反应4×10 CFU ,是常规PCR(每个反应4×102 CFU )的10倍,呈现较好的灵敏度。重复实验过程两遍,PCR和LAMP技术检测结果稳定。结论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海洋创伤弧菌的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特别适合用于现场和床旁的快速检测。
作者:张丽娜;王明义;杨小蕾;曹源;张萍萍;胡成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croScan 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筛选鲍曼不动杆菌(Ab)98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DR‐Ab携带相关耐药基因 OXA‐23、OXA‐24、IMP、VIM、TEM、SHV ;并对耐药基因扩增阳性的产物进行 DNA 序列分析。结果98株MDR‐Ab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为73.5%,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5.1%和54.1%,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100.0%和87.8%,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9.8%、91.8%和77.6%,对磺胺甲噁唑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91.8%和100.0%,对多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14.3%和11.2%,对四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1%、4.1%;98株MDR‐Ab耐药基因检测,各有70株携带OXA‐23和 TEM 基因,53株携带VIM 基因,41株携带IMP基因,未检测到OXA‐24、SHV基因;DNA 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OXA‐23、TEM、IMP和 VIM 4种基因分别与 NCBI序列的同源性为98%、98%、99%和99%。结论该地区临床分离MDR‐Ab耐药情况比较严重,耐药基因的携带以OXA‐23和 TEM 为主,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导致 MDR‐Ab耐药的重要原因,临床医务人员对Ab感染患者应尽量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光荣;卢灵峰;向成玉;杨葵;邓正华;刘靳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由美国Kary Mullis于1983年发明的[1]。它有非常高的检测灵敏度,并且还有快速、简便、特异等优点,能将研究所需要的基因在试管内迅速扩增至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由于PCR技术优点多,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医学领域,很多医疗机构相继建立了临床 PCR实验室。因业务需要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也建立了 PCR实验室,笔者参与了从PCR实验室的建立到接受上海市专家审核组审核,再到正常运行的全过程,在实验室的建立和管理上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并产生了自己的看法。现总结报道如下,以供上海市需要开展PCR实验室的医疗机构参考。
作者:杨德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临床优势。方法选取2014年2~12月因胸部疼痛或不适感明显在该院心内科就诊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7例,其中34例非ACS患者纳入对照组,63例ACS患者分别纳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观察各组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及NT‐proBNP等指标。结果各组患者空腹血糖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而血脂、血压、NT‐proBNP均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且NT‐proBNP水平远高于预后良好的标准(NT‐proBNP<200 pg/mL)。各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的各治疗阶段血脂、NT‐proBNP水平及血压均明显降低。结论心肌标志物NT‐proBNP在ACS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用于临床疗效监测,指导合理地选择治疗策略。
作者:唐敏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绞痛、再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45例A M I患者(A M I组)及16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组),另选取2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心绞痛组及AMI组患者发病后0~<4、4~<8、8~<10 h的血清HFABP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绘制并分析 HFABP与cTn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 HFABP的诊断效能。结果心绞痛组及 AMI组患者各检测时间段HFABP与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I组各检测时间段 HFABP及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在AMI发生后0~<4、4~<8、8~<10 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nI。AMI发生后8~<10 h若 HFABP>68.6 ng/mL ,再梗死的发生与 HFABP水平呈良好的相关性(r=0.86,P<0.05)。结论检测 HFABP在早期诊断心肌梗死及预测再梗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彦明;曹越;张健;吴良银;吴勤如;何凤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RBP4与Hcy在PI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PIH患者40例纳入PIH组,另选取孕检健康孕妇35例作为对照组。在孕20~24周、孕36~40周及产后第4周分别检测其血清RBP4与 Hcy水平,RBP4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cy采用酶循环法测定。结果 PIH组血清RBP4与 Hcy水平在孕20~24周、孕36~40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H组孕36~40周血清RBP4和Hcy水平均高于孕20~24周及产后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BP4与 Hcy水平升高,可作为PIH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
作者:汤希凡;秦辛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水平的关系,探讨血清细胞因子在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组)与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各51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血清IL‐2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IL‐6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437,P=0.013)。结论丙型肝炎感染患者血清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2)细胞因子水平失衡可能与丙型肝炎的炎性反应相关。
作者:唐正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统计资料共有三种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按变量值性质可将统计资料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定量资料又称计量资料,指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其特点为具有度量衡单位、多为连续性资料、可通过测量得到,如身高、红细胞计数、某一物质在人体内的浓度等有一定单位的资料。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B病毒抗体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对2526例该院住院患者进行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结合病理诊断结果对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EB病毒感染与疾病的关系。结果2526例住院患者中有32例经病理诊断为鼻咽癌,占1.27%。抗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IgA (EBVCA‐IgA)、抗EB病毒早期抗原抗体IgG(EBVEA‐IgG)、抗EB病毒早期抗原抗体IgA(EBVEA‐IgA)阳性共18例,阳性率为56.25%;EBVCA‐IgA、EBVEA‐IgG阳性10例,阳性率为31.25%;EBVCA‐IgA、EBVEA‐IgA阳性3例,阳性率为9.38%。2526例住院患者中有52例为儿童患者,上述3种抗体阳性模式所涉及的疾病主要为呼吸、消化、血液等系统疾病,且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57.7%),但均未诊断为鼻咽癌。结论 EB病毒抗体阳性模式中 EBVCA‐IgA、EBVEA‐IgG、EBVEA‐IgA阳性或EBVCA‐IgA、EBVEA‐IgG阳性或EBVCA‐IgA、EBVEA‐IgA阳性在成年人中可诊断为鼻咽癌,而在儿童中出现以上检测结果,则不一定能诊断为鼻咽癌。但EB病毒6项抗体联合检测对儿童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伍玉;高向阳;张晓阳;刘萍;苏芳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明确健康人群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G )和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对健康体检的价值。方法利用Luminex 200多功能流式点阵仪检测958例体检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同时对各体检者进行C13呼气试验,分析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该人群中男性血清PGⅠ水平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清PGⅠ、PGⅡ、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逐渐升高,而PGR缓慢下降。该人群中男性C13呼气试验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3呼气试验阳性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高于阴性者,PGR低于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PG的分布与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筛查中的作用有限。
作者:赵应飞;田雪梅;赵佳;银广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索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 )在血流感染(BS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BSI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血液培养阳性患者(血培养阳性组)与50例血液培养阴性患者(血培养阴性组)WBC、PCT和CRP测定结果,比较两组及血培养阳性组中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者各指标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3项指标预测血培养阳性的作用大小进行方程拟合。结果血培养阳性组PCT和CRP水平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W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培养阳性组中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者仅 PCT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PCT和CRP的AUC分别为0.579、0.746和0.624。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仅PCT 对预测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三者联合预测诊断的阳性率为71.4%。结论三者均可作为BSI的早期诊断指标,而PCT 和CRP较WBC有更重要的意义,并且PC T能较好地区分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
作者:李军;邹明祥;豆清娅;胡咏梅;王海晨;晏群;刘文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该院尿培养阳性标本的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该院734例住院和门诊患者的送检尿培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分析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结果共分离病原菌4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57株、革兰阳性菌77株,真菌14株,分别占79.7%、17.2%和3.1%。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259株,占57.8%)、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49株,占10.9%)、粪肠球菌(36株,占8.0%)、屎肠球菌(25株,占5.6%)。病原菌的耐药性差异较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耐药。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其次是阿米卡星和青霉素类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敏感性较高。结论该院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该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敏感性较低,故不建议经验性使用上述抗菌药物。
作者:和培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检验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诸多学科相互渗透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目标和任务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病程监控提供准确、迅速的数据及分析评价。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加上循证医学的快速发展,检验医学在疾病诊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诊疗不可或缺的有力依据和证据。为此,临床对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是检验学生从书本走向医院,从理论走向实际操作的桥梁阶段,如何通过临床实习和专业实践帮助医学检验学生从学校成功地走进医院,从学生转变成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他们热爱专业、自觉钻研专业、努力为患者服务的精神,使其成为专业技术水平合格、职业信念坚定的检验人才是教学人员必须不断认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专业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经验,就目前医学检验临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可行的方法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段立中;陈俊明;陶臣;杨玉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A2000微粒子化学发光仪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性能进行实验室评价,从而验证该仪器检测这两种甲状腺抗体的可靠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相关文件的要求,对仪器检测TG‐Ab及TPO‐Ab的参数进行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及线性范围的评价分析。结果微粒子化学发光仪检测这两种甲状腺抗体的精密度、准确度、样本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均在允许范围之内。结论该微粒子化学发光仪检测 TG‐Ab及T PO‐A b的性能符合质量要求,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对批量标本实现快速处理,基本上满足实验室需要。
作者:耿伏生;张卫庆;苏丽霞;李艳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电阻抗法及光学法检测血小板的准确性,总结出提高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方法。方法收集300例住院患者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采用电阻抗法、光学法及手工法检测血小板计数;观察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的直方图,同时推制血片染色,人工镜检观察血小板形态;以手工法血小板计数为金标准,比较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结果300例患者血液标本中,检出血小板形态异常86例(28.67%),主要为大血小板共检出81例,占94.19%;血小板异常形态标本中,与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计数比较,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79,P=0.0000);光学法血小板计数也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78,P=0.5638)。检出血小板形态正常214例,占71.33%;血小板正常形态标本中,与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计数比较,电阻抗法与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均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566,P=0.5715;t=1.379,P=0.1630)。结论血小板形态正常时,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计数血小板与手工法结果基本一致,当血小板形态异常时,电阻抗法计数结果较手工法低,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法无明显差异,因此,当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直方图提示异常时,应采用光学法或手工法进行复查。
作者:李琳;何超;张磊;李伟;李燕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监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63例,均采取放射介入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3个月、6个月、1年血清TSGF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血清 TS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介入治疗1年后随访,其中3例死亡,15例病情恶化,45例治疗好转,病情恶化者血清TSGF水平[(93.2±12.5)U/mL]高于治疗好转者[(55.4±11.2)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F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病情预后追踪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柳灵;陈涛;任峥嵘;陈代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分析其生物膜形成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住院患者血标本分离出的表皮葡萄球菌62株,采用生物膜形成试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试验检测细菌生物膜,并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利用生物膜形成试验检出生物膜阳性菌株23株,检出率为37.1%;PCR扩增试验检出icaA基因27株,检出率为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同时阳性的菌株为14株。生物膜阳性菌株对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其中对庆大霉素、青霉素G、苯唑西林、左旋氧氟沙星、头孢西丁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均敏感。结论两种方法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生物膜阳性菌株耐药率普遍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
作者:叶杨芹;包裕杰;马珂;张雯雁;奚婷;陈芳莹;宗明;范列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慢性肺心病患者咽拭子培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病原菌,回顾分析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1098例老年肺心病伴RRI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培养,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细菌分析软件对患者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大肠埃希菌197株、肺炎克雷伯菌156株,其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4.16%、30.77%。产ESBLs菌株较非产ESBLs菌株有更强的耐药性,两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及阿米卡星高度敏感,但对三代以下头孢类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结论慢性肺心病合并RRI患者产ESBLs病原菌检出率较高,该类细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呈较高耐药性,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进行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向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血浆D‐二聚体(DD )水平与RA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于该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RA患者80例,根据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将患者分为缓解组(20例)、中度活动组(30例)、高度活动组(3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DD、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并分析DD与CRP、ESR及RF的相关性。结果各RA患者组血浆DD、CRP、RF水平及ES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A中度组患者及重度组患者DD水平与CRP、ESR、RF呈正相关(P<0.05)。结论 RA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评价病情活动度的敏感指标呈正相关,提示DD水平与RA密切相关。
作者:朱梅;张前春;陈磊;王春娥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