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应飞;田雪梅;赵佳;银广悦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儿童末梢血多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方法采用ICP‐MS法检测湖南地区474例健康儿童(6个月至12岁)末梢血标本钙、镁、铁、铜、锌、铅6种元素水平,并建立各元素的参考区间。结果健康儿童末梢血钙、镁、铁、铜、锌、铅水平均呈偏态分布,且男女儿童末梢血各元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地区健康儿童末梢血钙、镁、铁、铜、锌、铅参考区间分别为57.30~81.40 mg/L、30.40~44.80 mg/L、361.20~531.40 mg/L、848.10~1469.20μg/L、2.68~6.54 mg/L和0.00~100.00μg/L。结论成功建立了同时检测儿童末梢血钙、镁、铁、铜、锌、铅6种元素的IC P‐M S法,以及各元素的参考区间。
作者:李慧源;徐克前;汤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住院婴幼儿(≤3个月)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该院疑似血流感染住院婴幼儿(≤3个月)血培养阳性标本分离病原菌299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菌株的构成及耐药情况。结果分离的299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169株(占56.5%),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5株(占31.8%),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8株(占9.4%);革兰阴性杆菌120株(占40.1%),主要为大肠埃希菌53株(占17.7%);真菌8株(占2.7%);革兰阳性杆菌2株(占0.7%)。药敏结果显示,除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外,革兰阳性球菌对其他所测试的抗菌药物均呈现耐药性;革兰阴性杆菌除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高度敏感外,对其他所测试的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真菌对所有抗真菌药物高度敏感。结论住院婴幼儿血液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情况严峻,临床需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吴晓明;钟华敏;关小珊;容莉莉;谢永强;刘海英;庞舒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茶多酚对尖锐湿疣(CA)的疗效及其对CA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玉田县医院皮肤科收治的CA患者102例,将其分为3组:A组(单纯激光治疗组)、B组(单纯ALA‐PDT治疗组)、C组(ALA‐PDT联合茶多酚治疗组)。另选取32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检测各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对比分析各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结果治疗前,A、B、C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A、B、C组间血清 HIF‐1α和 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A、B、C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 HIF‐1α和VEGF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DT联合茶多酚治愈CA并防止其复发的机制可能与降低 HIF‐1α和VEGF水平,减少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刘广悦;李艳;曹庆生;李志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croScan 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筛选鲍曼不动杆菌(Ab)98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DR‐Ab携带相关耐药基因 OXA‐23、OXA‐24、IMP、VIM、TEM、SHV ;并对耐药基因扩增阳性的产物进行 DNA 序列分析。结果98株MDR‐Ab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为73.5%,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5.1%和54.1%,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100.0%和87.8%,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9.8%、91.8%和77.6%,对磺胺甲噁唑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91.8%和100.0%,对多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14.3%和11.2%,对四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1%、4.1%;98株MDR‐Ab耐药基因检测,各有70株携带OXA‐23和 TEM 基因,53株携带VIM 基因,41株携带IMP基因,未检测到OXA‐24、SHV基因;DNA 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OXA‐23、TEM、IMP和 VIM 4种基因分别与 NCBI序列的同源性为98%、98%、99%和99%。结论该地区临床分离MDR‐Ab耐药情况比较严重,耐药基因的携带以OXA‐23和 TEM 为主,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导致 MDR‐Ab耐药的重要原因,临床医务人员对Ab感染患者应尽量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光荣;卢灵峰;向成玉;杨葵;邓正华;刘靳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硫酸铜目测法与血细胞计数仪在献血筛查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对1500名献血者献血前标本分别应用硫酸铜目测法和血细胞计数仪进行筛查,以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为参考,计算硫酸铜目测法筛查献血者血红蛋白(Hb)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两种方法对异常标本的总体检出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硫酸铜目测法共筛检出29名(占1.9%)献血者因Hb水平低于标准而不适宜献血。采用硫酸铜目测法进行献血前 Hb筛查的总灵敏度为99.7%、特异度为82.8%,与计数仪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利用血细胞计数仪共筛检出标本异常献血者336名(占22.4%),以血细胞计数仪为参考,硫酸铜目测法筛选出的异常标本数占全部异常标本数的8.6%(29/336)。结论硫酸铜目测法可以用于献血者献血前Hb项目的筛查,但该方法特异度较低,筛查项目不够全面,条件允许时应在献血前进行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作者:郑井滨;张丽;毕聪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与血小板聚集仪法进行比较,建立用酶标仪测定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HSR)的方法。方法分别用酶标仪和血小板聚集仪对含不同比例新鲜血小板的富血小板血浆进行HSR检测,并对这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重复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酶标仪法和血小板聚集仪法测得HSR分别为(65±24)%和(69±20)%,灵敏度均为20%;采用酶标仪法和血小板聚集仪法对分别含75%、50%、25%球形血小板样品重复测定10次,变异系数(CV )分别为10.3%、5.2%、3.5%和11.0%、6.2%、4.1%;HSR测定值准确度与球形血小板百分比相关,其相关系数 r分别为0.9598和0.9684。结论酶标仪法与血小板聚集仪法对 HSR的测定无明显差异,酶标仪可用于 HSR的标准化检测。
作者:甘新宇;杨洋;赵景岚;于丽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RBP4与Hcy在PI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PIH患者40例纳入PIH组,另选取孕检健康孕妇35例作为对照组。在孕20~24周、孕36~40周及产后第4周分别检测其血清RBP4与 Hcy水平,RBP4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cy采用酶循环法测定。结果 PIH组血清RBP4与 Hcy水平在孕20~24周、孕36~40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H组孕36~40周血清RBP4和Hcy水平均高于孕20~24周及产后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BP4与 Hcy水平升高,可作为PIH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
作者:汤希凡;秦辛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随着临床研究进展,甲状腺球蛋白(Tg)和降钙素(Calcitonin)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MTC)等鉴别诊断、治疗监测、术后评估及随访中的重要价值已被逐渐认可。日前,在北京举办的肿瘤标志物大师班交流会上,西班牙巴塞罗那临床医院生化实验室癌症研究中心主任Rafael Molina教授分别就 Tg和Calcitonin在DTC与MTC患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分享交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300万人以上患有 RA ,其发病率为0.3%~0.6%。RA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现认为其发病原因有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RA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射线检查及类风湿因子(RF )检测。随着免疫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自身抗体广泛应用于RA的诊断,主要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P)、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以及其RF分型(IgG、IgM、IgA)。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提高患者疾病的治愈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从基因水平检测疾病,提供更可靠的特异性的临床诊断依据。
作者:赵海歌;丑广程;陈占良;王建国;段琳(综述);王淑仙(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增加,近年来卵巢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卵巢癌是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一种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肿瘤,并且其病死率位居妇科肿瘤之首。主要原因是卵巢癌早期症状与卵巢良性病变相似,且进展迅速。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仅有不到25%的患者就诊时属于早期[1]。卵巢癌晚期5年生存率仅20%~30%,且术后复发率高达70%,而早期发现卵巢癌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与有效的化疗,其5年生存率高达90%[2],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改善卵巢癌预后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盆腔检查、宫腔镜、阴道超声、诊断性刮宫和血清肿瘤标志物(T M )对卵巢癌进行诊断,可是至今仍没有高灵敏度的特异指标用于卵巢癌早期诊断、发现复发、监测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由于附件在盆腔内的位置较深,频繁卵巢外扩散使盆腔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应用受到限制。而卵巢癌患者在亚临床阶段有一些相关基因的变异,产生一些相应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物即为 TM ,近年来发现其出现在血液或其他体液中并可以被检测用以协助诊断。此外,TM 在影像学改变及出现临床症状前数月即升高[3],因此早期 T M 检测有助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目前, TM已广泛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常用标志物有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等,几种标志物诊断价值并不完全重叠。本文就卵巢癌常用标志物CA125、HE4、CEA及CA724的联合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白珊珊(综述);何雅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慢性肺心病患者咽拭子培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病原菌,回顾分析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1098例老年肺心病伴RRI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培养,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细菌分析软件对患者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大肠埃希菌197株、肺炎克雷伯菌156株,其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4.16%、30.77%。产ESBLs菌株较非产ESBLs菌株有更强的耐药性,两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及阿米卡星高度敏感,但对三代以下头孢类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结论慢性肺心病合并RRI患者产ESBLs病原菌检出率较高,该类细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呈较高耐药性,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进行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向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全身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血清IgG4水平升高、器官组织中大量淋巴浆细胞归巢及 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1]。由于目前IgG4‐RD在我国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文就国内外IgG4‐RD的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童杨(综述);管世鹤(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由美国Kary Mullis于1983年发明的[1]。它有非常高的检测灵敏度,并且还有快速、简便、特异等优点,能将研究所需要的基因在试管内迅速扩增至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由于PCR技术优点多,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医学领域,很多医疗机构相继建立了临床 PCR实验室。因业务需要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也建立了 PCR实验室,笔者参与了从PCR实验室的建立到接受上海市专家审核组审核,再到正常运行的全过程,在实验室的建立和管理上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并产生了自己的看法。现总结报道如下,以供上海市需要开展PCR实验室的医疗机构参考。
作者:杨德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明确健康人群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G )和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对健康体检的价值。方法利用Luminex 200多功能流式点阵仪检测958例体检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同时对各体检者进行C13呼气试验,分析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该人群中男性血清PGⅠ水平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清PGⅠ、PGⅡ、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逐渐升高,而PGR缓慢下降。该人群中男性C13呼气试验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3呼气试验阳性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高于阴性者,PGR低于阴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PG的分布与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筛查中的作用有限。
作者:赵应飞;田雪梅;赵佳;银广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动态监测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对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分为感染组(A组,30例),非感染组(B组,30例),术后行CRP动态监测(术后1个月),观察CRP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CRP水平均升高,B组患者在术后3 d达到峰值,14 d时回落至正常水平;A组患者中12例CRP持续升高,18例术后7 d逐渐下降,2周后再次升高。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通过动态监测CRP ,能够发现术后早期感染,并可作为判断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客观指标。
作者:赵荣玲;田秀峰;阮慧慧;贺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的形成情况,分析其生物膜形成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住院患者血标本分离出的表皮葡萄球菌62株,采用生物膜形成试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试验检测细菌生物膜,并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利用生物膜形成试验检出生物膜阳性菌株23株,检出率为37.1%;PCR扩增试验检出icaA基因27株,检出率为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同时阳性的菌株为14株。生物膜阳性菌株对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其中对庆大霉素、青霉素G、苯唑西林、左旋氧氟沙星、头孢西丁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均敏感。结论两种方法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生物膜阳性菌株耐药率普遍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
作者:叶杨芹;包裕杰;马珂;张雯雁;奚婷;陈芳莹;宗明;范列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3种方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12月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430例门诊体检者和350例住院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化学发光分析法(CLIA )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以下简称“胶体金法”)分别进行乙型肝炎5项血清标志物和 HBV前S1蛋白检测,比较分析3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ELISA法、CLIA法及胶体金法检出 HBV血清标志物一项以上阳性者分别为634、663、553例,3种检测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35,P<0.05);CLIA法检出不同模式HBV血清标志物的阳性率高于ELISA法,但各HBV血清标志物阳性模式在不同方法中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的检测特异度与灵敏度均高于ELISA法,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V的3种检测方法中,ELISA和CLIA法都极具优势,且CLIA法的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较高,其检测结果对临床医生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白洁;李桂霞;罗传霞;赵红斌;张全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对心脏介入治疗患者抗菌药物运用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响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4例行心脏介入术的患者,将其中行PC T检测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行 PC T 检测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PCT≥0.5 ng/mL者使用抗菌药物,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3±0.2)d,对照组为(6.3±0.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3.8%)低于对照组(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检测对心脏介入患者减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朱习海;魏立平;金宁娟;王刚;陈海娅;胡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统计资料共有三种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按变量值性质可将统计资料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定量资料又称计量资料,指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资料,其特点为具有度量衡单位、多为连续性资料、可通过测量得到,如身高、红细胞计数、某一物质在人体内的浓度等有一定单位的资料。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分型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34例(观察组)与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28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抗‐CCP抗体和免疫球蛋白M 型 RF(IgM‐RF)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结果抗‐CCP抗体与 IgM‐RF联合检测的 ROC曲线下面积高达0.97,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15%、98.25%,Youden指数为0.944,符合率为97.19%。结论抗‐CCP抗体与RF分型联合检测可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光彦;高冬花;龚丽坤;慕晓琼;胡玉;张翰月 刊期: 2016年第05期